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总结小骨窗显微手术在超早期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用小骨窗显微手术超早期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对其疗效、手术后并发症及再出血率进行总结。结果:优(5分)10例(15.6%),良(4分)21例(32.8%),可(3分)25例(39.1%),差(2分)2例(3.1%),死亡(1分)6例(9.4%),优良率为48.4%。死于并发肺炎3例,死于术后再出血2例,急性心衰1例。结论:小骨窗显微手术超早期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全身状况采用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和侧脑室引流术。结果综合GCS和Barthel评分,128例中,优25例(19.5%)、良49例(38.1%)、中30例(23.4%)、差3例(2.3%)、死亡21例(16.4%)。结论个体化选择术式及熟练操作技巧是提高治愈率及生存质量的关键,超早期微创手术能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高血压脑出血的显微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三年来施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92例患者病历资料。结果:本组恢复良好31例(33.70%),中残20例(21.74%),重残25例(27.17%),死亡16例(17.39%)。结论:对于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早期显微手术治疗,清除血肿,彻底止血,对清除血肿后颅内压仍高者扩大骨窗减压,可提高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微创法清除颅内血肿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厦预后因素.方法对126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术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26例患者术后存活120例(95.3%),本组死亡6例(4馏%).生存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用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疗效.ADL1:恢复日常生活34例(26.9%);AD12:生活自理35例(27.7%);ADL3:部分生活自理33例(26.1%);ADL4:卧床不起但有意识21例(16.6%);ADL5:植物状态3例(2.4%).结论出血至手术时间、意识与脑菇征、瞳孔改变、中线移位4项因素对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具有显著的预后价值,超早期手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超早期颅骨缺损钛网修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因颅脑外伤或脑血管意外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患者240例,按颅骨缺损修补时机不同分为超早期组(n=150)和对照组(n=90),分别在术后30~ 60 d、90~ 180 d进行颅骨缺损钛网修补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Barthel指数.结果 超早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皮下积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而去骨瓣减压术后4个月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超早期颅骨缺损钛网修补术安全、有效,有助于神经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非手术与手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比分析6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治疗组(n=31)与非手术治疗组(n=33)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以及对手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等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组治愈18例,死亡13例,病死率为41.9%;非手术组治愈27例,死亡6例,病死率18.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手术组的主要并发症:休克(9.1%)、ARDS(12.1%)、肾功能不全(9.1%)、消化道出血(6.1%)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手术组的并发症(分别为35.5%、35.5%、29.0%、28.7%),差异有显著性(P<0.05);48h内的超早期手术病死率(23.8%)亦明显低于48h后手术的病死率(80.0%)(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应采用非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并不能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并发症和病死率。需手术者尽可能在病后48h内手术,术式以坏死组织清除术,术后加用腹腔灌洗、引流较合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中经颅超声辅助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取4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取经颅超声辅助下内镜手术,对照组不使用超声辅助内镜下清除血肿。对比2组患者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评分和远期预后效果。结果观察组平均血肿清除率(95.5±6.3)%,对照组(94.1±5.0)%,观察组临床疗效、血肿清除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远期临床疗效较好。结论术中经颅超声辅助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可靠,方法简单可行,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再出血率,提高血肿清除率,较传统的经内镜手术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经过及预后.结果: 本组病人均采取了手术治疗,死亡8人,死亡率30.9%,其中Ⅰ-Ⅱ级共5例,死亡1例,死亡率25%,Ⅲ级14例,死亡2例,死亡率14.3%,Ⅳ级4例,死亡2例,死亡率50%,Ⅴ级3例,均死亡;高血压脑内出血病人分级越高,其死亡率越高.结论:对高血压脑内出血的病人,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提高其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小骨窗开颅直视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经验。方法:对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直视下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配合常规治疗方法。结果:良好14例(占46.6%),中残9例(占30.0%),重残2例(占6.7%),植物生存2例(占6.7%),死亡3例(占10.0%)。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应力争将血肿完全清除干净,小骨窗开颅直视下血肿清除术可达到此目的,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指征及疗效。方法 206例老年性小脑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GCS〉7分),随机分为治疗组(108例)和对照组(98例)。治疗组应用小骨窗(直径≤3cm)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应用传统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7 d GCS评分、1个月GOS评分、术后再出血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治疗组、对照组7d GCS评分分别为(13.2±1.3)、(12.2±1.5)(P〈0.01)。1个月GOS评分为:治疗组Ⅱ~Ⅲ级15例,Ⅳ~Ⅴ级87例;对照组Ⅱ~Ⅲ级30例,Ⅳ~Ⅴ级59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再出血分别为3例和9例(P〈0.05)。结论小骨窗微创手术适用于GCS〉7分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降低术后再出血率,改善GOS评分,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肢体康复训练以及术后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近1年来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采用整体护理和早期肢体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肢体功能、神经缺损恢复情况以及负性情绪评分。结果:观察组采用整体护理和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后,其临床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5.0%),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和神经缺损恢复状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负性情绪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护理及早期肢体康复训练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患肢功能和神经缺损情况,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广泛推广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研究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在医院采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手术结束后的生存质量以及死亡率等情况。结果:74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6.2%,生存质量为Ⅰ级患者15例,Ⅱ级患者18例,Ⅲ级患者26例,Ⅳ级患者9例,Ⅴ级患者有6例,结论: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血肿清除彻底等优点,对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托烷司琼超前镇吐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及对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Ⅰ组为托烷司琼超前镇吐组,Ⅱ组为托烷司琼术后镇吐组,Ⅲ组为对照组不给予任何镇吐药物和措施。观察各组患者术后24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次数和程度,按评定标准以计分法进行评定。结果Ⅰ组患者恶心发生率20.0%,Ⅱ组发生率42.5%,Ⅲ组发生率80.0%;Ⅰ组患者呕吐发生率10.0%,Ⅱ组发生率30.0%,Ⅲ组发生率62.5%;恶心、呕吐发生率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差异Ⅱ组与Ⅲ组比较有显著性(P0.01)。结论托烷司琼超前镇吐可使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高血压小脑出血破入第四脑室的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对行手术治疗的29例高血压小脑出血破入第四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肿位于单侧小脑半球18例,位于小脑蚓部9例,小脑半球及蚓部同时累及2例。第四脑室及环池受压、变形16例,环池消失1例,梗阻性脑积水形成7例。血肿完全清除21例,大部分清除8例,再出血2例,术后死亡1例。术后6个月,28例预后按ADL分级:Ⅰ级3例,Ⅱ级13例,Ⅲ级8例,Ⅳ级3例,Ⅴ级1例。结论合理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可改善高血压小脑出血破入第四脑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芨榆汤佐治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 ,以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方法 :111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 5 6例 ,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芨榆汤治疗(芨榆汤由白芨、地榆等中药组成 ) ;对照组 5 5例 ,仅采用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Hc =5 .335 ,P <0 .0 5 )。对轻、中度出血者 ,治疗组的止血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P <0 .0 5 ) ,但对重度出血者 ,两组的止血时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芨榆汤是辅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 ,尤适用于轻、中度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1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除1例死亡、1例呈植物生存状态外,其余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术后留置穿刺针3~12d,平均(4±1)d。术后发生并发症24例,其中5例再出血;1例术后立即脑疝,抢救无效死亡;7例颅内感染;2例同侧硬膜外血肿;5例颅内积气;2例出现穿刺位置不当;2例血肿抽吸困难,注射尿激酶后诱发脑疝。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是目前治疗有适应症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有效方法,对术后患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54例,行内科保守治疗;微创治疗组53例,在内科治疗的同时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之间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效果和3个月随访Barthel指数。结果微创治疗组有效率为73.58%,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微创治疗组治疗3个月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亦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双侧脑室冲洗、引流结合腰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全脑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高血压脑出血破入全脑室的83例分成双管组(n=57)和单管组(n=26),双管组采用双侧脑室引流、冲洗结合腰穿的方法治疗(57例);单管组用单管引流治疗(26例),将两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 双管组:良好和中残35例(61.4%)、重残11例(19.3%)、植物生存2例(3.5%)、死亡9例(15.8%),单管组分别为6例(23.1%)、6例(23.1%)、1例(3.8%)、13例(50.0%),以双管组的疗效为优(P<0.01);且双管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单管组(P<0.01).双管组的脑脊液廓清时间为3~6(4.2±1.3)d,明显短于单管组的6~15(8.6±2.1)d(P<0.01).结论 双管引流比单管引流更容易保持引流通畅,脑脊液廓清迅速,并发症减少,能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全脑室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14例行非手术治疗,死亡1例(7.1%),并发假性囊肿3例(21%)、应激性溃疡3例(21%);15例行手术治疗,术后死亡1例(6.7%),术后并发假性囊肿4例(27%)、应激性溃疡5例(33%)、胰瘘2例(13%)、肠瘘1例(6.7%)、腹腔内出血1例(6.7%)、腹膜后残余感染5例(33%).手术方式主要采用腹腔及小网膜囊冲洗引流或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引流,辅之以胆囊切除、胆总管T管引流、胃造瘘及空肠造瘘,而非手术治疗主要采用常规基础治疗 营养支持 中药内服外敷.结论:①SAP应首先以加强重症监护和重要器官功能保护,不强调早期手术,如果24 h后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可考虑行简单的腹腔及小网膜囊冲洗引流术,视情况附加胆总管引流及胃空肠造瘘;②如果早期合并胆道下端结石梗阻或后期坏死组织继发感染,则主张积极手术,以解除胆道梗阻和清除感染坏死组织,但清创应适可而止,以防术中大出血和术后肠瘘;③尽早改善肠功能对改善SAP局部症状和体征及保护重要器官功能有重要意义,中药在恢复肠功能有独到之处,应早期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早期静脉溶栓对脑梗死的治疗价值。方法 83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41例)和超早期溶栓组(42例),均以20%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治疗;超早期溶栓组在半小时内滴注生理盐水150 mL+尿激酶150万U,无改善可追加10万U尿激酶,常规组在半小时内滴注生理盐水150 mL。经上述治疗后2组均静滴500 mL低分子右旋糖酐,1次·d~(-1),治疗10 d。超早期溶栓组于溶栓24 h后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次,1次·d~(-1),治疗10 d,后改为100 mg/次,1次·d~(-1),治疗10 d后观察2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差异。结果超早期溶栓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相似(P0.05),治疗后超早期溶栓组相比于常规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