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明淹涝条件对夏玉米生理生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规律,在防雨棚下开展了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淹涝的桶栽试验.在苗期、拔节期、抽雄吐丝期和灌浆期分别淹涝1,3,5,7,9 d;以不淹水(适宜水分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玉米株高和叶面积在苗期和拔节期受淹涝的影响最大,抽雄吐丝期次之,灌浆期淹涝的影响最小;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气孔导度(Gs)在拔节期受淹涝的影响最大,苗期次之,灌浆期的影响最小;淹涝解除后,SPAD和Gs因补偿生长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苗期淹涝的恢复能力最强,并随淹涝时期后移呈减少趋势;拔节期淹涝对穗部性状及产量影响最大,苗期淹涝次之,灌浆期淹涝的影响最小.建立了玉米减产率与不同生育期淹涝历时的数学模型,依据其关系推算出苗期、拔节期、抽雄吐丝期和灌浆期的淹涝天数只要分别不超过1.5,2.0,1.5,6.5 d就可以把减产率控制在10%以内,分别超过4,5,4,10 d减产率可达20%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夏玉米涝渍灾害损失的评估和农田排水方案制定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
涝渍胁迫对棉花形态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钱龙  王修贵  罗文兵  吴琳 《农业机械学报》2015,46(10):136-143,166
为揭示棉花对涝渍胁迫的响应规律,于2008—2011年在武汉大学校园灌溉排水试验场开展了测坑试验研究,分析了涝渍胁迫不同形式(涝渍单一和涝渍综合)及不同生育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对棉花形态(叶面积指数、茎粗和株高)和产量(籽棉和干物质)的影响,建立了"涝渍胁迫-形态特征-产量水平"结构方程模型,比较分析了各因子间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在形态响应方面,单渍胁迫即使历时更长,对棉花形态生长的影响仍小于单涝胁迫,而涝渍综合胁迫的抑制作用最大;蕾期和花铃期内遭遇涝渍综合胁迫均会显著(p0.05)抑制棉花形态生长,而吐絮期内抑制作用很小;叶面积生长受涝渍胁迫的抑制作用最大,其余依次是茎粗和株高。在产量响应方面,单涝胁迫的减产作用大于单渍胁迫,与涝渍综合胁迫基本相同;花铃期内棉花遭受涝渍综合胁迫会导致显著减产,蕾期次之,而吐絮期内减产作用较小;籽棉产量受涝渍胁迫的减产作用比干物质产量大。涝渍胁迫对棉花产量的作用效果大于形态;在所选的涝渍胁迫单一和综合指标中,以涝渍时间单一指标(受涝期间累积地表受淹深度和累积超标地下水位SWFDH、受渍期间地下累积超标地下水位SEW30)最适合描述涝渍胁迫对棉花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多阶段受涝渍综合影响的农田排水指标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棉花2年(2003~2004年)的涝渍兼治农田排水试验,研究了作物在全生育阶段均受涝渍影响的农田排水指标,还对多阶段涝渍共同作用下的作物水分生产函数进行了研究。通过对2年的实测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用涝渍共同作用下的农田排水指标与棉花的相对产量之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并对各生育阶段对涝渍的敏感性进行了排序,可供涝渍综合影响下排水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管理参考。  相似文献   

4.
受淹农田土壤-上覆水氮磷迁移特征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受涝农田土壤中氮磷流失规律及上覆排水中氮磷释放特征,探求合理的排水时间。【方法】基于原状土试验测坑开展大豆淹水试验,分析了淹水前后土壤中氮磷变化量、淹水过程中土壤pH值、Eh值以及上覆水中氮磷质量浓度的变化。【结果】随着淹水历时延长,土壤氮磷损失率增加,2次试验淹水结束较淹水前土壤全氮、全磷损失率均值约为7.63%和3.17%,碱解氮降低17.84%,有效磷增加8.65%;上覆水中TN、NH4+-N和NO3--N质量浓度在淹水第1天增速较快,分别达到0.405、0.192和0.209 mg/L,2~4 d时间内TN质量浓度缓慢增加,NH4+-N和NO3--N质量浓度之和减少为0.226 mg/L,第4天至淹水结束,TN和NH4+-N质量浓度增加,NO3--N质量浓度继续降低,整个淹水过程无机氮质量浓度占总氮比例由98.5%降至54.4%;淹水过程中上覆水含磷量不断增加,呈现二次多项式变化特征,淹水结束TP质量浓度为0.615 mg/L,其中可溶性磷酸盐占TP质量浓度的80.5%~91.6%;淹水后,受试土壤的pH值和Eh值降低,进一步增强了土壤中氮磷向上覆水迁移的能力。【结论】综合考虑受淹农田氮磷迁移特征和作物产量等因素,农作物在受淹后应采取控制排水措施,以减少氮磷随地面排水的流失。大豆花荚期受淹后第3天为最佳排水时机。  相似文献   

5.
玉米涝渍胁迫的水分产量关系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原状土测坑采用原位受淹法,对玉米苗期、拔节期、抽雄吐丝期、成熟期实施受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涝渍胁迫降低了玉米产量,苗期、拔节期淹水处理后,株高、抽雄和吐丝的日期分别受到抑制和推迟;玉米各个生育期对涝渍胁迫的敏感顺序依次为,苗期>拔节期>抽雄吐丝期>成熟期;玉米相对产量与涝渍指标SDI30、SDI50、SDI80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且与SDI50相关性显著。改进的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合理,具有可行性。所得涝渍综合指标对排水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管理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三江平原地区涝渍灾害与地上地下排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易涝易渍(包括盐渍)耕地较多。涝渍是个连续过程,其对作物产量影响是与受淹时间和受渍时间呈密切二元一次方程相关关系。渍害严重影响了耕作(尤其机械化耕作)和农田生态。该区耕地雨后地表残存积水多(比3—5年一遇日降雨径流量还大,既呈涝灾又加重渍害),而不能地上排水。为此,根据三江平原地区地上排水导致渍害得不到治理和涝灾依然严重存在的现状,应特别重视地下排水(包括井灌井排)与地上排水相结合,加强地表残存积水及其治理研究,才能根治涝渍,并尽快把地下排水提到涝渍统一治理的日程上。  相似文献   

7.
涝渍连续过程以时间为尺度的作物排水控制指标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在易涝易渍地区雨季,涝渍相伴相随,对作物影响很大,研究涝渍连续过程作物排水控制指标具有重要生产意义。根据这类地区涝渍发生特点,以棉花涝渍相随试验为基础,建立了作物排水分析基本模型,依据模型提出了涝、渍连续过程排水控制指标的确定方法。从涝、溃连续过程的统一体中确定适宜的排涝、排渍指标与传统的从涝、渍分别试验确定排涝、排渍指标有很大不同,它符合涝渍地域生产实际,体现了涝渍兼治的排水控制新理念。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湖北省棉花生育期内旱涝灾害特征,为棉田旱涝灾害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湖北省1961―2019年26个典型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计算了棉花生育期内旬累积湿润指数,以此分析棉花各生育期内旱涝变化特征,并揭示各生育期内旱涝强度与棉花气象产量的关联性。【结果】湖北省平均涝渍强度除棉花蕾期外,苗期、花铃期和吐絮期均呈下降趋势,平均干旱强度在除吐絮期外的其余生育期均呈下降趋势。平均涝渍强度在1965年苗期发生显著(p0.05)增强,在1965年和1985年吐絮期分别发生显著增强和减弱;平均干旱强度在1975年吐絮期发生1次显著的降低。湖北棉花旱涝灾害以涝为主,干旱次数较少且强度较低。棉花易在苗期和蕾期受涝,湖北省平均涝渍频率分别为58.42%和48.98%;易在花铃期和吐絮期受旱,湖北省平均干旱频率分别为10.59%和11.00%。涝渍频率整体呈西南部最高的特征,干旱频率整体呈现中北部高、西南部低的特征。棉花在花铃期最易因涝减产,且仅在该时期内气象产量与涝渍强度极显著(p0.01)相关;此外,涝害的减产作用大于干旱。荆门市、孝感市和黄石市蕾期为因涝减产的高风险地区/时段;黄冈市花铃期为因旱减产的高风险地区/时段。【结论】湖北省棉田旱涝防治工作以除涝为主,尤其需注意在蕾期和花铃期内及时灌溉和排水;各地区的旱涝防治工作因旱涝形式和发生时期而异。  相似文献   

9.
旱涝灾害是制约棉花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对棉花旱涝为害的研究不少,但对棉花旱涝灾害临界指标的定量研究不多。从生物学特性方面研究棉花旱涝的为害和影响,探讨受旱受涝灾害的临界指标,从而为科学灌溉和排水提供依据,指导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0.
旱涝灾害是制约棉花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对棉花旱涝为害的研究不少,但对棉花旱涝灾害临界指标的定量研究不多。从生物学特性方面研究棉花旱涝的为害和影响,探讨受旱受涝灾害的临界指标,从而为科学灌溉和排水提供依据,指导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1.
田间涝渍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棉田小区涝渍动态观测资料,计算了农田涝渍程度,分析了涝渍作用特点和涝渍作用强度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分析表明,仅受渍的情况下,当受渍程度(SEW30)达到126 cm.d时会造成棉花明显减产(15%左右),当SEW30达到455 cm.d时可致棉花减产过半;针对涝渍相随发生情形,当涝渍综合作用强度(SFEW)达到70 cm.d时就会对棉花产量有明显影响(减产10%以上),SFEW100 cm.d左右时棉花减产20%以上,SFEW253 cm.d时致棉花减产近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江汉平原开展的小麦受涝减产模拟试验成果为依据,提出用小麦受淹时间(T),地表淹水深度(H),田间土壤渍水这三个主要受涝指标,反映小麦在不同生育阶段受涝减产函数,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试验结果相近似,并得到大田实际受淹的减产率的验证,可供水利经济论证和除涝规划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田间涝渍与棉花产量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定量分析涝渍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方法】根据1999—2016年棉田5—8月涝渍监测资料,将田间涝渍分为4种情形:一次持续受渍过程、多次受渍过程、一次涝渍连续过程和多次涝渍过程。以地下水连续动态指标(SEW30)反映田间受渍程度,以降水引起的田间涝水深累积值(SFW)反映田间受涝程度,以田间积水期间地下水连续动态指标与地表水涝水深累积值之和(SFEW30)反映涝渍综合影响程度,研究了涝渍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在棉花生育期内仅发生1次受渍过程,且地下水埋深小于30 cm的时间(Tg-30)为2~4 d,减产幅度在8%以内;多次受渍,且Tg-30介于10~20 d之间,减产幅度一般为10%~20%。在涝渍伴随发生条件下,花铃期受涝持续时间4~10 d,地下水埋设小于30 cm的持续时间为7~13 d,结果造成棉花减产25.8%~49.1%;无论苗期、现蕾期还是花铃期,半月内多次受涝、受渍,且受涝累计时间不少于5 d,棉花减产达35.0%~49.5%。此外,作物相对产量与SEW30、SFW、SFEW30极显著线性相关。【结论】多次受涝、受渍均造成棉花减产;相同持续时间的涝害和渍害,涝造成危害远大于渍害。  相似文献   

14.
在总结分析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 ,指出涝渍地旱作排水研究有 5大趋势 :1由重视农田排涝发展到重视农田排渍 ;2由静态排水指标研究发展到动态排水指标研究 ;3由涝、渍分别研究发展到涝渍综合研究 ;4从排水指标仅考虑作物产量发展到既考虑产量又重视品质 ;5由单一涝渍过程对作物的影响研究发展到多个涝渍过程对作物的复合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 福建省涝灾主要发生在江河下游、防洪堤和海堤保护区的低洼地区,当台风暴雨发生时,这些地区的洪水受外江洪水或大海潮水顶托,由于水利设施不足,不能及时排水而造成内涝。本文以石狮排涝计算为例,分析暴雨、洪水、潮水的特点,讨论淹水深度、淹没历时、排涝与城区排水关系等不同于一般涝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平原湖区通常有两种排水方式。一种是将涝水直接提水外排的一级排水方式;另一种是在较低地区建小站(二级电排站)将涝水排入河网或湖泊,再由一级电排站提排出江的两级排水方式。一级排水方式适用于排水面积小,扬程不大的涝区;对排水面积大,地  相似文献   

17.
刘志道  邱品杰 《排灌机械》1989,7(3):40-40,48
江苏省射阳县的低洼玗区,在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兴建了十二座苏排Ⅲ型污工泵站,由于使用多年,加之水泵不定型,配件无处买,有些成为死站或只发挥部分效益.大涝时,大片农作物受淹,严重减产或欠收.重新建站需要4.0万元左右,资金无法解决.查阅有关资料和实测分析认  相似文献   

18.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区,棉花生长期间适逢雨季,常受多过程涝渍胁迫。通过测坑试验发现棉花受多过程涝渍胁迫后减产严重,涝渍程度可用涝渍因子(SFW、SEW50、SFEW50)来描述,棉花相对产量(Ry)与涝渍因子(SFW、SEW50、SFEW50) 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色泽鲜艳的苹果给人以美感,有利于提高其商品价值。那么,怎样才能促进苹果着色呢?1.加强肥水管理。水分适度,施肥充足、适时,氮、磷、钾比例协调,有利于色素的合成。因此,果园遇旱要及时浇水,遇涝及时排水;增施有机肥料,前期多施氮肥,少施磷肥,接近着色时停施氮肥,适当增施磷、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农田排水技术进展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涝渍盐碱灾害是我国不少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提高防御涝渍盐碱灾害的能力,对加速发展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长期的实践证明,农田排水在防御涝渍灾害和土壤盐碱化、改善田间耕作管理、增加农作物产量、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阐述了农田排水技术的重要性,回顾了排水技术的发展与主要实践,指出排水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今后农田排水领域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