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盆栽及田间试验 ,探讨了粗有机物质的两种不同施用方式以及不同耕作与覆盖措施对澄城旱地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土壤中施用粗有机物质 ,兼有阻止上部土壤水分下渗与保蓄下部土壤水分两种作用 ;土壤水势与温度之间呈极显著的直线关系 ,其直线方程的斜率即为水势的温度效应 ,施用有机物质 ,尤其是集中施用 ,能降低下部土壤的水势温度效应值 ;在当地土壤、气候及技术水平等条件下 ,旋耕是目前比较适宜的蓄水保墒耕作方法 ,而免耕则不宜提倡 ;采用夏闲期并苗期秸秆覆盖 ,能有效提高耕层土壤水分的数量水平和能量水平 ;在某些情况下 ,能量指标比数量指标更适于用来表述土壤的水分状况。  相似文献   

2.
祁连山(北坡)水热状况与植被垂直分布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分析了祁连山北坡水热状况与植物垂直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其气候在水平、垂直方向都有明显的差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递减率为0.58℃/hm;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递增,递增率为18.6 mm/hm.从而使区内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梯度变化规律,从下到上依次为荒漠草原植被带、干性灌丛草原植被带、山地森林草原植被带、亚高山灌丛草甸植被带、高山寒漠草甸植被带,其中山地森林草原植被带是主要的植被分布带,与上下限的灌丛构成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成为祁连山山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坡度作为一个重要的地形因子,对地区内的植被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坡度条件下的坡面植被生长状况存在很大差异。为探明坡度与植被生长状况之间的关系,采用实验室对比试验研究分析方法研究了10°、20°、30°、40°、50°五个坡度条件下各100粒植物种子的生长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大种子的流失率呈增加趋势,10°~30°坡度范围内增加幅度较大,其中20°~30°范围内增幅最大,30°~50°坡度范围内增幅较小;随着坡度的增大坡面植物的生物量明显下降,其中在10°~30°下降的最快,30°~50°下降趋势减弱。  相似文献   

4.
环境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它们在土壤的养分和物质循环、形成和发育、肥力维持与提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本身的群落结构与功能极易受土壤、水分、温度、植被、污染物质的影响。本文综述各种环境条件变化对土壤微生物产生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促进对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健康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戴应龙  唐伟  王飒  葸杰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1):118-119,122
依托3S技术,2006—2011年对宁夏南部山区退牧还草后的温性草甸草原和温性草原植被变化情况进行了连续6年的定点监测。主要监测内容有草原资源生态状况、植被状况。监测和调查获得了大量基础数据和信息,通过对数据和信息的整理分析,分析了监测调查区的天然草原植被发生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在兰州市北山九洲台不同补水保水方式区(上水灌溉区和“三水”造林区),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比分析其人工植被的群落类型、结构、物种多样性及生长状况。结果表明:①“三水”造林区人工植被的主要类型为柠条林,群落结构较为单一,只有灌木和草本层,上水灌溉区人工植被的主要类型为侧柏+刺槐+柠条林和侧柏+柠条林,群落结构较复杂,具有乔、灌、草三层结构;②不同补水保水方式区的物种多样性不同,上水灌溉区的物种丰富度较大,而“三水”造林区的Simpson指数较大;③种植时间相近的柠条及草本植物在上水灌溉区的生长状况均明显好于“三水”造林区;④不同的补水保水方式造成了区域水分条件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人工植被的群落类型、结构、物种多样性及植被生长状况。因此,在干旱区造林中,应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及立地条件,科学选择补水保水方式,并进行合理搭配。  相似文献   

7.
耕地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的高低是指导科学施肥的重要依据。文章经 过土壤养分调查,摸清了山西省春玉米、马铃薯、谷子种植区的土壤养分状况,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施肥对策。  相似文献   

8.
大棚土壤的理化状况和微生物状况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保护地的物理状况、化学状况及微生物状况作一介绍和总结,旨在为保护地的施肥、改良和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辽宁省建平县矿区植被恢复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建平县矿区植被恢复工作的经验与技术措施,方案合理可行,措施科学得当。针对存在认识不足和管理不力等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科学评价自然-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陈巴尔虎旗土地生态状况并更好地反映其空间异质性,以像元为评估单元,构建涵盖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湿度、裸土指数、土壤亮度五项遥感参量的土地生态状况评价模型(LEI模型),揭示呼伦贝尔草原核心区——陈巴尔虎旗土地生态状况的空间差异,分析其主要限制因子,进而提出相对应的土地生态调控途径。结果表明:1)空间上陈巴尔虎旗土地生态状况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变差。2)时间上陈巴尔虎旗2000—2010年土地生态状况整体有变差趋势,土地生态状况处于"一般"的区域面积由65.75%增加到69.75%,"变差"和"变好"的区域面积比重分别为12.59%和5.19%,且东部比西部的土地生态恶化进程更快。3)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度是影响研究区土地生态状况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1.
农业旱灾是人类面临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FY-3A卫星的MERSI数据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将MERSI数据与MODIS数据结合,利用单通道普适算法计算陆地表面温度(LST),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陆地表面温度(LST)结合构建NDVI-Ts特征空间,依据该空间计算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作为土壤湿度监测指标,反演了2009年辽宁西部地区的土壤湿度状况。利用气象站点采样的土壤湿度数据进行验证,发现TVDI与实测土壤湿度数据显著相关,能很好地反映表层土壤湿度。并结合往年作物产量数据进行灾害评估,计算出的作物产量与干旱胁迫下的实际产量的误差在10%以内。表明该方法对辽西地区的作物产量评估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干热河谷植被覆盖对雨季地表径流和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方法]对云南省元谋县的金沙江段干热河谷植被覆盖坡面及裸地进行雨季地表径流和土壤含水量的连续观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植被覆盖能够显著减少地表径流量,对照小区(裸地)地表径流量是植被覆盖小区的22倍;植被覆盖下0~180cm土壤含水量比裸地增加37.6%;植被覆盖提高了土壤深层含水量的稳定性,并保持土壤物理性质稳定;不同深度土壤不仅水分含量差异显著,而且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也明显不同。[结论]坡面植被覆盖能够明显改变土壤水文,维持土壤水分含量在较高水平,特别是20cm以下的土层。  相似文献   

13.
利用NOAA/AVHRR数据,采用单时相乘积法计算土壤湿度,采用NDVI指示地表状况,利用地表土壤相对湿度旬平均值、NDIV旬平均值、风速以及三者的综合值与实测的沙尘暴旬数据,定性和定量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土壤湿度、植被覆盖、风速与沙尘暴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风速是影响沙尘暴发生的关键因素,与沙尘暴发生成正比;土壤相对湿度与地面植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沙尘暴的发生,与沙尘暴的发生成反比;由平均风速、土壤相对湿度和NDVI组成的综合因子与沙尘暴发生次数及能见度的相关性高于风速与后二者的相关性,因此综合因子具有指示和监测沙尘暴发生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野外坡面降雨试验,对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地内土壤水分进行连续定位观测,以揭示晋西黄土区坡面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旨在为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坡面土壤含水率受植被密度影响较明显,密度较高的刺槐林地相对于密度较低的林地或裸地而言,其林地内坡面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较平缓。2)垂直方向上,0~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对降雨的响应最为直接和迅速。植被密度不同,各测点次表层(10~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上升有先后之分,与表层(0~10 cm土层)相比,次表层的土壤含水率变化有一定的滞后和延长,体现出土壤水分入渗的先后过程。深层(20~15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对降雨几乎无响应过程。3)坡面上表层土壤含水率对降雨的响应受降雨强度和植被密度影响,当降雨强度较小时,土壤含水率变化会出现上升期和退水期;当降雨强度较大时,土壤含水率变化则分为上升期、平台期和退水期,各期到达时间会因植被密度增加而出现相应的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15.
亚热带岩质海岸不同类型植被的水土保持效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设立径流小区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 对亚热带岩质海岸不同植被类型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林木处于幼龄阶段, 不同植被类型的地表径流量削减率较小, 平均比对照降低9-05 % ; 侵蚀模数比对照平均削减39-29 % 。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含水率比对照提高17-94 % ; 土壤含水率除了与植被类型有关外, 还与土壤物理特性有较密切的关系; 影响土壤含水率的土壤物理因子主要为土壤容重, 其次为非毛管孔隙度与总孔隙度之比和非毛管孔隙度。影响土壤含水率的主要气象因子为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土壤物理特性对地表径流量的影响大于对侵蚀模数的影响。表4 参12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TVDI方法在荒漠草原旱情监测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近年来广泛使用的低空间分辨率的MODIS数据以及高空间分辨率的Landast 8数据对同一地区的旱情状况,选择内蒙古自治区干旱频发的乌审旗荒漠草原为研究区,借助分裂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Ts),获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建立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的干旱监测模型,分别反演MODIS-TVDI和Landast8-TVDI,并与同期野外实测的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基于MODIS和Landast8 2种遥感数据计算得到的TVDI与各层的土壤水分线性相关显著,两者都能表征地表的干旱分布,且Landast8-TVDI与各层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大于MODIS-TVDI与各层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其中0~10 cm表层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要好于0~20 cm、0~30 cm的相关性。因此Landast8-TVDI能够更好地反映乌审旗荒漠草原的土壤水分状况,更适宜于旱情监测。  相似文献   

17.
基于遥感技术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综合了遥感陆面温度或遥感植被指数两类土壤水分检测方法的长处,有效地减小了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提高了遥感干旱监测的准确性.应用TVDI法和贵州2006年7月和8月,2007年8月的EOS/MODIS遥感资料,分析并揭示了山区复杂独特的NDVI-Ts空间结构特征,反演了贵州表层土壤干旱情况,并与同期当地气象站土壤湿度观测数据进行定量验证,证明TVDI与土壤湿度显著相关.该方法适宜于较大区域、复杂地形的干旱检测与预警.  相似文献   

18.
C波段多极化SAR反演土壤水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极化方式下雷达后向散射系数与地表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在分析不同地表微波散射模型基础上,选用合适的植被散射模型结合多极化雷达数据从雷达总的后向散射中去除植被影响,建立土壤后向散射系数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结果]拟合HH极化、HV极化雷达观测数据与土壤水分数据,相关系数为HH极化R2=0.552 3,HV极化R2=0.357 9.[结论]微波具有全天候、穿透性以及不受云层影响的独特物理机制,使其在研究大尺度土壤水分反演时效果较好,相比较HV极化,HH极化雷达影像数据更适合干旱区作物植被覆盖地区土壤水分监测.  相似文献   

19.
徐满厚  薛娴 《勤云标准版测试》2013,33(10):3158-3168
以广布于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进行模拟增温实验,探讨高寒草甸植被特征与温度、水分因子关系,并试图论证高寒草甸植被是否符合生物多样性代谢理论.结果表明:①高寒草甸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对数与绝对温度的倒数呈显著线性递减关系,空气-地表-浅层土壤(0-20 cm)温度(R2 >0.6,P<0.01)较深层土壤(40-100 cm)温度(R2<0.5,P<0.05)对物种多样性影响大;其植被新陈代谢平均活化能为0.998-1.85 eV,高于生物多样性代谢理论预测值0.6-0.7 eV,这是高寒草甸植被对长期低温环境适应进化的结果.②除趋势对应分析和冗余分析显示,温度对植被地上部分影响较大,而土壤水分对全株影响均较大,适当的增温与降水均可极显著促进高寒草甸植被生长.③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显示,40 cm、60 cm深度土壤水分对植被地上部分产生直接影响,20 cm高度空气相对湿度和40 cm深度土壤温度对其产生间接影响;40 cm深度土壤温度和60 cm深度土壤水分对植被地下部分产生直接影响,红外地表温度对其产生间接影响.深层土壤温度和水分对高寒草甸植被具有影响作用,这可能与增温后冻土的融化有关,但其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普遍发生,而农业干旱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尤为明显,同时农业干旱还威胁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基于贵州省2015年不同季节的landsat8 OIL遥感数据,利用影像数据所获取的植被覆盖指数和地表温度数据,拟合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LST)的特征空间,设计得到贵州省2015年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的不同的土壤湿度,将TVDI作为监测农业干旱状况的指标,得到贵州省2015年的农业干旱时空分布图。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的高低与植被覆盖和地表温度有关,且TVDI更适宜中等植被覆盖的土壤湿度反演。贵州省2015年全年旱情较缓,各地区均不存在春旱或伏旱,只有冬季绝大部分地区土壤含水率较低,更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干旱的发生。因此,对农业干旱的监测研究为贵州省农业干旱的监测管理提供有力依据,为今后减少农业干旱的影响和进一步促进农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