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礼》之一的《礼记》之"内则"的"燕食"原文中有"芝栭"一词,是我国古籍中对大型真菌食用的最早记载。根据《礼记正义》一书在《礼记·内则》之"燕食"中郑玄的注和孔颖达的疏,以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对"■"字条的注,综合分析:"芝栭"应是木耳。按照现代真菌学的分类,可能包括木耳属(Auricularia)中可食的一些物种。但词义后期有变化,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方以智《通雅》中的"芝栭"又指多种大型真菌。  相似文献   

2.
正2《礼记》中记载的大型真菌及对近年来食用菌论著中引用的述评2.1近年来食用菌著作和论文引用《礼记》中的大型真菌举例2.1.1引用《礼记》中的"芝栭……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我国古代对大型真菌的认识和利用》(1980)一文,在"古代对‘菌’的认识"标题下的正文中有:"早在周代,‘菌’已见诸于文字。《礼记》中有‘芝栭……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  相似文献   

3.
《三礼》之一的《周礼》原文中没有"内则"篇,也没有"芝栭"的记载,《周礼注疏》"卷四"之"膳夫"之"疏"中虽有"芝栭"二字,是转引《礼记·内则》原文及郑玄注的一段话中的,即"内则云‘牛脩及爵、鷃、蜩、范、芝栭’已下三十一物,郑注云:‘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在《礼记注疏》里"芝栭"被郑玄誉为"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之一。《三礼》之一的《礼记》原文中首次记述的"芝栭",是我国古籍中对大型真菌食用的较早记载。近年来食用菌论文和著作中在提及我国食用菌发展历史时常引用的:"《礼记》中有‘芝栭……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这段话里,"芝栭"是《礼记》原文中的,而"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是郑玄注中的,是对包括"芝栭"在内的三十一物之评价,原话是:"自牛脩至此三十一物,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还有食用菌论文和著作中在提及食用菌发展历史时常引用的:"礼记内则记燕中有‘食所加庶,羞有芝栭’的记载"或"《礼记·内则》中有‘食所加庶,羞有芝栭’。"经考证"礼记内则记燕中有‘食所加庶,羞有芝栭’的记载"或"《礼记·内则》中有‘食所加庶,羞有芝栭’。"是清·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对"?"字条的注"内则记燕食所加庶羞有芝栭"这句话一而再、再而三传抄致误,不是《礼记》的原文、注或疏中之原话。首次考证清楚了"食所加庶,羞有芝栭"这句话是由"内则记燕食所加庶羞有芝栭"误点漏字而来。  相似文献   

4.
《惊蕈录》对日本香菇的划时代意义日本在宽政八年,即1796年,产生了历史上第一部香菇栽培专著。原书称《温故齐五瑞篇》亦名《惊蕈录》,温故齐是该书作者佐藤成裕的别名,佐藤在写作此书时,封面上签上了“惊蕈录”三个流畅的汉字,故本文以“惊蕈录”称之。《惊蕈录》是作为一个技术指导材料而编著的。《惊蕈录》在当时只有手抄本,而未印刷出版。佐藤的亲笔手稿现存日本水户历史馆。在《惊蕈录》问世前,日本国内虽无香菇专著,但是作为一种产物,记载的材料却不少。最早对“菌”的记录出现在《日本书  相似文献   

5.
四、《惊蕈录》的引文探究佐藤成裕在引用《广东通志》、《菌谱》、《阳春县志》时,特别注意“惊蕈”这一关键词。从汉文化中选用一个词作为书名,这在他的著作和众多日本本草著作中是少见的。  相似文献   

6.
木菌①木菌即木耳,生于朽木之上,无枝叶,乃湿热余气所生。亦名木(木需)②、木(土从)③、树鸡④、木蛾。曰耳、曰蛾,象形也:曰(木需),以软湿为佳也:曰(土从)、曰鸡,因似味也。南楚人谓鸡为(土从)。曰菌,亦象形于蝈⑤,乃贝子⑥之名。或云地生为菌,木生为蛾。北人曰蛾,南人曰蕈。【注释】①木菌:古人有土生为菌,木生为蕈之说。后来菌、草相混,同指真菌类的各种菌草。②穤:(?)。软,义同栭、(木需)、栮。《礼记·内则》“芝栭菱椇。”注:“人君燕食加庶羞也。”疏:“无华而实者名栭,芝属也。芝、栭一物,亦作(木需)。”栮,《字汇》:“生枯木上,形如耳,故以耳名。”(木需),《集韵》:“或  相似文献   

7.
蕈菌之父 情系华夏——记国际药用菌之父张树庭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树庭教授,澳籍华人,是国际著名的蕈菌学家,曾担任英国官佐勋爵(OBE)、国际生物技术学院院士、国际蕈菌生物技术服务中心主任、世界蕈菌生物学及其产品学会副主席、国际蕈菌科学学会亚洲区科学委员会主席、世界文学及科学院院士、世界生产率科学院院士、国际热带地区菇类学会会长、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东南亚生物网地区总部执行秘书。2005年10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药用菌大会上,被组委会尊称为“国际药用菌之父”。张教授著述甚丰,出版涉及蕈菌遗传及育种、分类、生理生化及栽培技术、营养、滋补及药疗等方面的专著21部,并在国际著名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1论“香菇之源”,系丽水情结1796年,日本林学家佐藤成裕写的《惊蕈录》一书,开创了日本香菇铊目法技术立论之先河。多年来,学术界认为,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香菇的地方。张树庭教授对此非常怀疑,专门到日本大芬县考察。经过考察研究,他认为中国生产香菇的历史要更早一些,并认为《惊蕈录》是佐藤成裕从《广东通志》中摘取关于香菇生产的方法加以发挥而著成。1984年广州举行的全国食用菌学术会议上,一篇《就王桢农书〈菌子〉篇论龙、庆、景为世界香菇发源地》的交流论文点燃了他的民族...  相似文献   

8.
中国香菇的砍花法栽培(连载)张寿橙(四)惊蕈菇民亦称“惊”,1796年,日本佐藤成裕引用龙泉县志所载(后转于《菽园杂志》及《广东通志》)之185个字,将其著作取名为《惊蕈录》。相传惊蕈是800年前被神化了的菇农代表人物──吴三公发明的。他对已经砍花历...  相似文献   

9.
祝《食用菌》公开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认识与利用真菌资源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诗经》、《礼记》、《春秋》、《本草》都有记载;朱熹、朱弁留下了赞美紫蕈、白蕈、天花蕈风味的诗句;陆仁玉、潘之恒写下了《菌谱》《广菌谱》专著。食菌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醣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及一般蔬菜所短缺的物质,人们自来当作珍贵食品。我国食用菌种类很多,可达数百种,如木耳、银耳、香菇、冬菇、牛肝菌、口蘑等,为广大群众所喜食;猴  相似文献   

10.
36.香菇(Lentinus edodes)香皮裥菌(曾用植物学名称);黄蕈(古称,见于南宋陈仁玉《菌谱》);台蕈(古称,见于陈仁玉《菌谱》);合蕈(古称,见于陈仁玉《菌谱》);冬菇(俗称);香蕈(别称);香信(俗称,又见于《本草求原》);椎茸(日本名称);桐蕈(古称,见宋《贵耳集》、《癸辛杂识》);栎菌(俗称,见《云南食用菌》);板栗菌(俗  相似文献   

11.
《食用菌》杂志这个农业科技刊物家族中的幼小菇蕾,已经诞生五周年了。祝愿她伴随着食用菌生产和科研的发展,更加茁壮地成长。大家知道,我国食用菌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但从现代产业的角度来看,却是相当落后的。《食用菌》杂志创刊的初衷,也正是希冀在我国农村经济复苏的新形势下,能为振兴食用菌产业起一点“发菌、惊蕈”的作用.现在回顾一下,还是值得欣慰的。  相似文献   

12.
《人工种蕈法》一名《蕈之栽培》,是民国时期出版的食用菌种植技术专著。《人工种蕈法》的作者为棉业专家胡竟良,该书于1923年首次出版发行,1942年由“中国农业书局”的“中国新农业”系列丛刊三版发行。此书对菌类文献进行了梳理,引进了国外先进种植技术,推广食用菌种植以改善农业经济。《人工种蕈法》是国内介绍科学种菇技术的第一部公开出版作品,填补了民国食用菌产业萌芽期的诸多空白。  相似文献   

13.
芦笛 《食药用菌》2012,(6):372-377
清代吴林《吴蕈谱》一卷,为《赐砚堂丛书新编》、《昭代丛书》和《农学丛书》所收录,是继南宋陈仁玉《菌谱》、明代潘之恒《广菌谱》之后的又一种我国古代大型真菌专著。经校勘后得知《吴蕈谱》正文,除了把26种(类)可食用的大型真菌分成了上、中、下三品,并对之作了详尽的描述之外,还提到了其他一些大型真菌,其中包括毒菌。通过与《菌谱》和《广菌谱》比较发现,《吴蕈谱》记录的大型真菌数量最多、描写也最为细致,是三谱之中成就最高的。  相似文献   

14.
山墅 (宋)方岳 且莫嫌穷僻,山居尽自奇。 候樵分玉蕈,熏穴得香狸~[1]。 杯隽明冰片,崖寒孕雪芝~[2]。 不遣吾一美,惭尔野人为。 [1]玉蕈:一种蘑菇。宋陈仁玉《菌谱》载:玉蕈,生山中初寒时,色清晰可爱,故名玉”。 [2]雪芝:雪白的蘑菇,此处指玉蕈。  相似文献   

15.
芦笛 《食用菌》2014,(5):64-65
南宋俞成《萤雪丛说》之"戒食菰蕈"条的文字并非出自俞成之手,而是引自"王状元夔府十戒"。其中的王状元即南宋状元王十朋(公元1112-1171年);他任夔州(治今重庆奉节)知州之时,即公元1165年12月15日到公元1167年9月2日期间,撰写了"夔府十戒",而"戒食菰蕈"的内容就是这"十戒"中的一戒;这段文字也是目前尚未被发现的王十朋的佚文一则。此外,南宋周密《癸辛杂识》之"桐蕈鳆鱼"条中关于桐蕈的记载亦为民国时期的《宋人轶事汇编》所引用,但是后一本书的作者丁傅靖却把"诸谢"喜食桐蕈的事张冠李戴,误记为贾似道之事,同时也误将其出处标为南宋张端义的《贵耳集》。  相似文献   

16.
《养小录》为清代顾仲所编著。顾仲,浙江嘉兴人,字咸山,又字闲山,号松壑,又号中村。他对庄子学说特别爱好,曾“著说庄千万言,剖从前之芒昧”,故人亦称他“顾庄子”。顾仲除有《养小录》外,还有《历代画家姓氏韵编》、《松壑诗》等著作。《养小录》共三卷,记载了饮料、调料、蔬菜、水产、家禽、糕点等一百九十余种,内容丰富,制法简明,既讲究肴馔的实用性,又注意清洁卫生,在风味上,以浙江风味为主,兼及中原和北方的风味,是一部颇具影响的烹饪典籍。“蕈”条列在该书卷中的“蔬之属”,共记载了两种食用菌的四种吃法。它们是:“香蕈粉”、“熏蕈”、“酱麻菇”和“醉香蕈”。除“香蕈粉”外,后三种均为冷菜,分别采用了“熏”、“酱”、“蒸”、“炒”、“醉”五种烹调方法,味不雷同,  相似文献   

17.
《食用菌》一九八六年第三期所刊张士魁同志“古人食蕈趣闻”,读来确实趣味盎然,增添不少知识。笔者与张士魁同志相似,“常翻古籍”,尤注意咏物之诗。兹将个人所见到几首咏“食蕈”的古诗补录,供《食用菌》读者参考、欣赏、研究。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1127~1206)作的古体诗《蕈子》,可能是“食蕈”诗中文字最长、内容最详者。“空山一雨山溜急,漂流桂子松花汁,土膏松暖都渗  相似文献   

18.
芦笛 《食药用菌》2012,(3):184-188
2《广菌谱》研究潘之恒《亘史钞》(万历刻本)"杂篇"部分有《菌品》卷,依次由《菌谱》、《菌灾记》、《菌瑞》、《菌异》、《菌诗》和《菌类》诸部分组成。从上述校正文字很容易发现:《广菌谱》实际上是《菌类》的缩节本。《菌类》虽是潘之恒所撰,然而《广菌谱》的问世可能并非出自他的手笔,而是陶王廷把《菌类》收入  相似文献   

19.
蕈菌学     
蕈菌学是研究蕈菌的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真菌的现代学科。蕈菌英文是mushroom,但mushroom一词可译成蕈、菌、菇或蘑菇等,缺少一个统一的名称。研究mushroom的科学也在名称上出现了蘑菇学、食用菌学、药用菌学等等不同的提法。由于对mushroom的理解不同,很多学者所下的定义也不同。公元一七○三年吴材著的《吴菌谱》中记载“出于树者为蕈,生于地者为菌”,“蕈”和“菌”皆指具有显著子实体的高等真菌。在分类上,我们一般把不同的微生物称为不同的菌(当然,每一种类都有其专一的学名),如Bacteria称为细菌,Actinomyces  相似文献   

20.
九百多年前,徐州城中有一家以经营素食闻名遐迩的饭店——“虚白斋”。当时的知州苏轼,待客会友,常往此斋用膳。这纪事出自东坡铮友,著名高僧道潜《参寥子集》一首诗的小序中。《食用菌》82年第二期曾刊辛文同志《精神副食品——菌蕈诗》一文内所引苏轼《与参寥师行园中得黄耳蕈》这首诗,就是他们之间过从甚密,情趣相投艺术形象的再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