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该文介绍了新型恒温恒湿箱测控系统的硬、软件设计方法。现有恒温恒湿箱为取得低温恒温效果,需将压缩机全速全功率运行,然后通过调节加热器来调整温度平衡,这样既耗能多又不便于控制。针对这一缺点,本设备中的空气压缩机采用调频技术,从而实现了制冷量的PID(比例积分微分)调节;通过使用单片机接口电路的复用技术,使整个硬件系统更简单、可靠,通过X25045芯片的使用,使系统实现了自动化标定与校准。  相似文献   

2.
粮库温湿度检测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决目前粮库温湿度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该文研究设计了用MCS-51系列单片机实现的粮库温湿度自动检测系统,该系统性能价格比较高。在该系统中,几十个温度传感器都是用灵敏度比较高价格低廉的热敏电阻完成,并用软件克服了这种传感器的线性度和稳定性差的缺点。通过一定的计算和数据处理工作,将对湿度的检测转化为对温度的检测,从而简化了电路,进一步降低了成本。本系统采取了一系列软件抗干扰措施,故运行可靠。  相似文献   

3.
为获得绿豆凉粉最佳冷却条件和冷却速率,本试验通过控制冰箱和恒温恒湿箱的冷却温度[冰箱(4、-10、-18℃)静冷和恒温恒湿箱(25、15、4℃)风冷],创造绿豆凉粉不同的冷却速率,解析冷冻速率对绿豆凉粉在贮藏过程中色泽、质构、晶体结构及老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冷却方式和冷却温度下,凉粉的冷却速率有显著差异,恒温恒湿箱4℃风冷的冷却速率最大;不同冷却速率对绿豆凉粉的色泽、质构品质和老化特性有一定的影响,冷却速率越大,制备的绿豆凉粉在贮藏期间的亮度值(L*)、硬度及老化焓值越低。同时,不同冷却速率对凉粉老化过程中晶型结构无显著影响,但对结晶度有显著影响,冷却速率越高,淀粉结晶度越低。可见,冷却速率对绿豆凉粉及其贮藏品质具有一定的影响,冷却速率越大,新鲜凉粉及其贮藏期间的品质越好。本研究结果为绿豆凉粉冷却加工工艺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育秧机械作业质量和自动化水平,设计了育秧温湿度模糊解耦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实时采样控制,根据秧地现场气温实时变化情况,自动将秧地塑料薄膜搭棚打开或折叠;根据秧地土壤含水率实时变化情况,自动向秧盘内灌水或停灌。为解决实际控制中温湿度之间的交叉耦合现象,引入解耦因子φ1、φ2,采用了带解耦的模糊控制算法。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可靠稳定,能较好地保证秧苗对温度和湿度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5.
基于电子鼻气味检测的苹果微波干燥方案优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微波干燥中,过程参数设置不当会引起物料结构破坏和表面焦糊,期间往往伴随着特征气味的散发。该文以苹果为对象,采用60、70、80℃恒温、模糊逻辑控制和线性温度控制5种干燥方案,通过电子鼻采集的气味图谱,研究特征气味的散发规律,及优化干燥方案。根据恒温方案气味图谱中苹果风味峰和焦糊峰的变化规律,确定的模糊逻辑控制方案,可实现在线调节磁控管功率,保留风味、减少焦糊。将模糊逻辑控制方案中实测物料温度曲线进行优化,确定的线性温度控制方案,省去电子鼻检测环节,更适合工业应用。通过比较不同微波干燥方案下的产品品质,线性温度控制方案下干燥产品的品质高、耗时合理、干燥能力强,为优先方案。该研究为气味检测技术应用于苹果干燥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无线传输的粮仓温湿度远程监测系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该文设计了一套基于ZigBee无线传输方式的粮仓温湿度远程监测系统,有效地解决了目前粮仓粮情监测系统存在的布线困难、扩展性差和成本高的缺点。该系统采用CC2430芯片搭建ZigBee星型网络,网络中的ZigBee设备以TI公司的Z-Stack为基础进行软件设计。ZigBee终端节点承载了粮仓温湿度数据采集的基本功能,并通过ZigBee网络将数据发送给ZigBee协调器,协调器通过RS232串口将数据传送给服务器。并且系统在服务器机上配置了数据库服务和WEB服务,远程粮仓管理员可以通过http服务访问服务器,查询粮仓的温湿度数据并控制粮仓的温湿度采集,从而取消了对粮仓管理员工作地点的限制。该文采取试验对该系统进行了验证,系统的温度误差在±0.4%范围内,湿度误差在±1.0%范围内。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数据传输正确、可靠同时具有实时性好、可靠性高以及耗能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添加生物质黑炭对红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叶丽丽  王翠红  周虎  彭新华 《土壤》2012,44(1):62-66
本研究通过室内恒温恒湿控制试验,研究添加黑炭、秸秆在分解过程中对土壤抗破碎性及团聚体稳定性等土壤生物、物理特征的影响。黑炭是在400℃缺氧状态下水稻秸秆焚烧而制成的。实验包括不添加任何物料的对照(CK)、添加黑炭(BC)、黑炭+氮磷钾肥(BC+NPK)、秸秆(Straw)、秸秆+氮磷钾肥(Straw+NPK)等5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55天恒温(25℃)恒湿(田间持水量的40%)培养,黑炭分解速度很慢,通过换算,其周转周期约为1400年,而秸秆周转周期仅为7年,配施氮磷钾能加速黑炭和秸秆的分解。添加黑炭没有提高土壤抗破碎能力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P>0.05),而秸秆则相反(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黑炭不能像其他有机物料一样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结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普洱茶发酵阶段色泽的变化及其与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阐明普洱茶不同发酵阶段色泽变化及其与普洱茶品质的关系,研究了恒温恒湿与恒温非恒湿条件下,接种外源优势菌(酿酒酵母)与未接种外源优势菌的云南普洱茶在不同发酵阶段的感官品质、汤色的定量分析及茶色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明度指数L及明度指数差ΔL与感官指标汤色的评分呈正相关;色品指数a、b及色差值Δa、Δb与汤色感官评分、滋味评分和品质总评分均呈正相关;不同发酵阶段样的ΔL、Δb的值逐渐减小,而Δa的值逐渐增大,这与其茶红素和茶黄素的值逐渐减小和茶褐素的值不断增大是一致的。普洱茶发酵阶段色泽的量化分析可作为普洱茶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在自动化恒温恒湿条件下发酵普洱茶,有利于实现普洱茶清洁化加工和提高普洱茶品质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神经动态优化的人工气候箱温湿度模型预测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由于人工气候箱温湿度的耦合和滞后特性,使其难于精确控制的问题,该文采用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进行精确控制。基于人工气候箱温湿度控制模型,推导出了输入滞后对象的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及其优化模型。为了解决模型预测控制的快速优化问题,采用神经动态优化方法作为模型预测控制的动态优化器,获得了基于神经动态优化的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并用来解决人工气候箱的温湿度控制问题。最后采用该方法和PID方法针对人工气候箱温湿度的阶跃响应和周期响应进行了仿真试验。试验表明,与常规PID(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控制方法相比,该控制方法超调小,控制精度高,在线优化速度快。该研究可为模型预测控制在时滞系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虚拟仪器和神经网络的禽蛋检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针对现有禽蛋无损检测方法系统集成度不高,操作界面易用性差,测量误差大、试验效率低等不足,研制了基于Lab Windows/CVI的多传感器融合的禽蛋无损检测虚拟仪器品质分级系统。该系统以Lab Windows/CVI软件为设计操作平台,以MATLAB神经网络的分析算法为分析模块核心,充分结合计算机视觉检测和声学检测方法的优点,在无损检测的信息采集和处理层面实现了多传感器融合。系统通过系统静态分级测试,系统动态分级测试和系统连续动态测试等3种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界面易用性好,在快速运行(27个样品/min)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 (系统连续动态测试准确率大于90%),和漏检率(最高速情况下小于3%)。  相似文献   

11.
猪舍生态环境监测和清洁控制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中小型养殖场的实际需求,该文以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为核心控制器,设计了一套生态环境监测和清洁自动控制系统,主要研究了对猪舍内温湿度、氨气浓度等生态环境参数的检测和调控方法。为实现对温度的精确测量,设计了简单的电阻—电压转换电路,并对温敏电阻采用分段线性化措施,使测温精度达到±0.2℃。为实现猪舍内多个区域的环境参数的合理检测,采用了多传感器自适应加权平均融合算法,并给出了该算法的PLC程序设计方法。试验数据表明:采用数据融合算法时,在20℃左右时,猪仔生活区温度测量值的总方差最小值为0.0125,而采用算术平均值时方差为0.8562;在氨气浓度为15 mg/m3左右时,采用数据融合算法时整个猪舍氨气浓度测量值的方差最小值为0.0406,而采用算术平均值时方差为0.9548。这表明采用数据融合算法后,各区域参数测量值的方差远小于采用算术平均时的方差。试验过程中该系统运行可靠,达到了设计目的。该系统结构简单,易安装、调试和维护,成本低,能极大降低工人劳动强度,节省人力,能减少环境污染,特别适合于中小型养殖企业,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研制新建自然光气体熏蒸平台主要用于开展大气环境变化对作物影响的研究。该平台采用分布式拓扑结构,通过监测系统实时探知温度、湿度、光照、压力以及目标气体浓度的变化,利用温度、湿度调控系统和布气系统实现对外界环境的动态模拟,使气室内的气象因子与室外基本一致,并使气体浓度达预定目标要求。平台设置室外对照(Ambient)、室内对照(CK)、高浓度臭氧([O3])、高浓度二氧化碳([CO2])和高浓度O3和CO(2[O3×CO2])5个处理,其中室内对照实时模拟室外环境,[O3]处理为Ambient的1.6倍,[CO2]处理比Ambient高200ppm。2011年水稻生长季气室运行结果表明,[CO2]和[O3]控制精度在90%以上的时间占总布气时间的比例分别达95%和80%以上,温度、湿度和大气压力控制精度在90%以上的时间均占总运行时间的95%以上,平台光照控制精度在90%以上的时间占总运行时间的75%以上。整个布气期间,CO2和O3浓度平均控制目标完成比(target achievement ratios,TAR)分别为1.01和1.00,温度、湿度、光照和大气压TAR分别达1.01、0.99、0.96和1.00。稳态熏蒸测试结果表明,气室内O3、CO2、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均匀,控制稳定。  相似文献   

13.
基于半导体制冷式热泵的幼蚕共育温湿度监控系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仲进安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1):183-188
为解决人工操作的传统幼蚕共育方式的诸多缺陷,如使用不便、容易操控不当以及煤炉加湿时易产生有毒气体危害幼蚕等,设计了一种以LPC111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幼蚕共育室温湿度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半导体制冷片作为新型冷热源,结合丙烯酸类树脂高分子材料吸湿特性实现简易除湿,并与温湿度传感器构建闭环控制系统。论述了系统中温湿度控制环节设计方案,以及具体硬件电路与软件流程。应用试验表明,所控制温度最大偏差为1℃,相对湿度最大偏差为6%。只要合理设定温湿度数值,系统即可满足幼蚕的所需环境要求。  相似文献   

14.
王彬  杨磊  任振辉 《计算机与农业》2010,(6):137-138,141
温室控制技术是现代农业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控制系统对温室内外环境数据的监测,结合作物生长发育的规律,控制相关设备自动运行,实现对温室环境要素的调控,达到减少工作量,使农作物优质、增产、增收的目的。研究的温室控制系统硬件采用了高性能32位ARM系列微控制器LPC2132,先进的温湿度、光照、CO2传感器和LCD显示模块,软件设计采用了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保证了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该系统使用方便,成本低廉,易于实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将常规冷库的制冷系统和控制系统进行改进和一种新型降温除湿装置的研制,满足了各类型种子库的贮藏要求,应用效果良好。介绍了种子库的类型和贮藏条件,重点介绍各种设计改进方法和控制原理,既满足了不同种子库的温、湿度和控制精度要求,又达到了设备造价低、能耗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密闭式猪舍多环境因子调控系统设计及调控策略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大多数猪舍环境调控是建立在传统控制方法基础上的单一环境变量控制系统,难以对具有多个变量的系统建立精确的数值模型。该文基于模糊控制理论,以温度偏差和温度偏差变化率作为输入量,以通风模式和加热模式为输出控制量建立温度控制器;以相对湿度偏差和氨气浓度偏差为输入量,以通风模式为输出控制量建立通风控制器;并对不同季节多环境因子进行模糊化及逻辑推理,生成不同季节的调控策略及规则,建立2个具有双输入变量的非线性控制系统,加入动态补偿控制,优化猪舍环境调控系统。该文以在美国普渡大学环境研究猪舍监测所得的数据对建立的方法进行了模拟验证。结果表明,舍内温度与设定值最大相对误差为5%,实现了舍内温度稳定控制;舍内相对湿度与设定值最大相对误差为6.3%,充分满足湿度控制要求;猪舍氨气浓度变化范围为2.0~3.7 mg/m~3,远远小于设定值9.1 mg/m~3。因此,该文提出的猪舍多环境因子模糊控制系统及策略,能够很好地满足猪舍环境控制要求,为解决寒冷冬季猪舍温度与通风调控提供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组态软件和模糊控制的分娩母猪舍环境监控系统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为解决北方寒冷地区分娩母猪对猪舍环境的要求,该文研究了一种舍内环境监测和控制系统。该系统综合考虑舍内温度、湿度、氨气浓度及其相互影响,利用组态软件、模糊控制技术和解耦控制技术,通过机械通风系统和热水采暖系统实现了舍内环境的智能控制。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行且实用,在保证舍内所需温度基本恒定的条件下(舍内温度控制的最大相对误差为5.5%),也能使舍内相对湿度和氨气浓度保持在适宜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植物工厂研究中存在的控制对象模型缺失问题,该文介绍了一种微型植物工厂内部环境调控试验平台。该平台舍弃了常用的参数设定间接调控模式,赋予控制算法对加热、降温等执行器的开关控制权,从而为更加直接地观测植物工厂内部环境的控制响应创造了条件。实际测试表明,该试验平台的加热、降温调控功能运行良好。同时,初步的数据分析确定了系统的延迟特性和平台内部温湿度因子间的相关性特征,为采样周期的选择以及后续开展温湿度智能优化调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