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盆景源于中国唐代,已有1300年的历史,然而美国的广大专业盆景工作和业余爱好对中国盆景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还不知道有中国盆景的存在。数十年来他们一直受到日本盆栽的影响,搞不明白盆景和盆栽之间的关系,还误以为二是截然不同的。自从香港伍宜孙先生捐赠了  相似文献   

2.
胡光生 《花木盆景》2007,(10):12-13
朱祥勇先生,1967年生,安徽合肥市人,现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员、合肥市盆景协会理事,2006年被评为”安徽省杰出盆景艺术家u0他钟爱盆景艺术事业,工作之余全身心投入盆景的研究与创作。师从安徽盆景艺术大师朱秀文先生,在前辈梁永贵会长的悉心爱护下,多年来在杂木类盆景研究上颇有建树,作品以“端秀”见长,尤其是近几年来在松柏类盆景创作上,将杂木的“端秀“与松柏的“气韵“充分相融合,形成了“端庄、清秀、飘逸、大气“的作品风格。其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及省市大奖。  相似文献   

3.
《花木盆景》2007,(3):F0002-F0002,1
柯成昆先生祖居风景秀丽的海上花园城市厦门,少年时代即喜爱盆景艺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从事盆景创作,善与同行相互切磋技艺,其作品神态自然且注重气势和力度,有许多盆景作品在国内外展览中获金奖和银奖。  相似文献   

4.
《花木盆景》2007,(11):F0003-F0003
柯成昆先生,现任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厦门盆景花卉协会副会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业余盆景创作。现有盆景精品近百盆。已有多件作品获得国际盆景博览会金奖。  相似文献   

5.
肖遣 《花木盆景》2004,(8):22-23
位于华盛顿近效的美国国家植物园里,有一座欧美规模最大的盆栽盆影博物馆。馆里设有中国、日本、北美、国际和热带五个展厅。1976年建馆时,日本盆栽协会向美国捐赠了53件盆栽作品,以纪念美国建国200周年,这些作品就陈列在日本厅里。中国馆的盆景,主要由香港盆景大师  相似文献   

6.
李斌 《花木盆景》2007,(4):18-19
李斌先生1966年生于湖北武汉,上世纪90年代师从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动势盆景泰斗贺淦荪教授。李斌先生的作品多次参加国际、亚太及全国盆景大展,并多次荣获金、银等大奖。  相似文献   

7.
郑国顺先生,生于1958年,安庆市人,现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理事,安庆市盆景艺术研究会会长,安徽省盆景艺术大师。他生长在皖江文化名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盆景创作与研究上,尤其致力于松、柏盆景创作。十多年来,他潜心钻研徽派盆景的传统技法,在继承和发扬徽派盆景传统方面有所突破,创作上走出了徽派传统模式。其作品弘扬徽派雅士盆景中借景抒情的特点,在盆景艺术共性中追求自己的创作个性,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  相似文献   

8.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千百年来,枫树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诗人们的吟颂。在盆景艺术领域里,槭树科树木亦倍受人们的青睐。焦国英先生的《枫林颂》是在众多的枫树盆景作品中,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盆景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9.
2008年5.1节期间,台湾盆栽作家郑诚恭先生在尧塘公路花园举办了为期3天的“松柏及杂木盆景舍利创作讲学班”,使参加培训的学员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0.
《花木盆景》2007,(11):39-39
邱金春先生是江苏省镇江市人,经营企业之余。酷爱花木盆景,稍有闲暇,常驱车数百公里,到各地拜访盆景界朋友,交流盆景技艺,搜寻心仪的盆景桩材。十余年来。邱先生在探索盆景创作技艺,提高自身盆景素养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级盆景协会的展览、交流活动,为协会的活动出谋划策,出钱出力,致力推动镇江盆景事业的发展。2006年,邱先生也众望所归地被推选为镇江市盆景协会会长,我们相信并期待邱金春先生及其镇江盆景协会能为我们奉献更多的盆景佳作.  相似文献   

11.
首届中国唐风盆景展的成功举办,无疑是2008年中国盆景界的重大事件之一。其展览规模之大,参展盆景作品水平之高,展览运作方式之独特,都是近年来所罕见的。尤其是用黄金铸造奖牌,更成为世界盆景界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随着新闻媒体对“唐风展”及其会址——中国唐苑相关报道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盆景爱好者,对“唐风展”创办人张小斌先生产生了浓厚兴趣,想详细了解张小斌先生的盆景情缘和“唐风展”情怀。  相似文献   

12.
肖遣 《花木盆景》2007,(2):28-29
2006年5月,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盆栽盆景博物馆举办了“杜鹃专题盆景展”,展出的作品虽然不多,但这些作品的造型自然,姿态各异,没有受日本盆景形式的束缚。从作品树干、根盘、花片的分布和外形轮廓上,可以领略到作者精湛的养护和制作水平。  相似文献   

13.
杨修 《花木盆景》2007,(1):18-23
这些盆景作品选自台湾2006年11月的名类盆景展,有华风盆景展、全台榕树展、全台松树展、7县市盆景联展等;这些盆景作品各具创意,脱离轮廊式树木盆景的局限。台湾的盆景展览中盆景一般是不题名的。最近几年的大型展览都移往室外,去除了室内严格摆设,增加与欣赏者的互动,使盆景已经不是完全单独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尤建玉先生在花木之乡长大,从小就对花卉盆景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中国传统盆景艺术有较深的研究。为提高盆景制作水平和创新能力,他不断冲电,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经常参与各项盆景观摩交流活动。其制作的盆景作品构图新颖、古朴自然、动静相宜,在作品表现形式上善于师法自然、不拘陈式,作品中既能体现传统盆景艺术精髓“诗情画意”,又融入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参悟,把人生的各种境界表现在盆景之中。在制作手法上灵活多变,技法细腻,对盆景形式美和内在美有自已独到的见解。(尤建玉盆景作品另见第58、59页)  相似文献   

15.
徐鹏 《花木盆景》2000,(4):20-21
盆景鉴赏作为盆景艺术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可以用信息论的语言进行描述。从信息论的角度看,盆景鉴赏艺术实践的过程,实际上是盆景鉴赏者对盆景作品中包含的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作为盆景鉴赏者,了解盆景鉴赏信息系统的构成,认识盆景作品中所包含信息的表现方式及其相互作用,无疑有助于把握盆景作品的艺术本质,使鉴赏实践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炘 《花木盆景》2003,(9):21-23
2003年6月初,中国盆景艺术家王选民在胡乐国先生的陪同下,应邀到浙江台州路桥梁园进行桧柏盆景制作示范表演,现将王选民先生示范表演过程刊录如下,以期广大盆景爱好从中能有所收益。  相似文献   

17.
安徽滁州市铁路职工田宜山先生,现已70岁,其少年时即喜爱花草树木,1973年起开始踏入盆景艺术之路,已历数十寒暑。他常常游历于因北宋欧阳修著《醉翁亭记》而知名的琅琊山以及花山、皇甫大山,于大自然中寻找创意和灵感。三十多年来,他创作了上百盆盆景作品,其作品个性独特,尤其是杂木作品,树相清新自然,不同一般,其作品曾经参加“第四届中国花卉博览会”、  相似文献   

18.
陈向前 《花木盆景》2003,(7):16-17,6
初识戴富舜先生学是10多年前的事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一是他质朴的为人,还有就是他出神入化的盆景作品。戴先生出生在江苏盐城,人杰地灵的历史古城孕育了他丰厚的文化底蕴。80年代初,他师从著名的盆景艺术大师朱子安学习盆景创作技艺,深得朱老先生的赏识,20多年来醉心于盆景艺术,  相似文献   

19.
冯如林 《花木盆景》2007,(12):16-17
近年来,随着盆景事业的迅猛发展,精典作品的不断涌现,以及国外盆栽的影响,盆景的传世功能渐为人重,也正成为很多大家的追求。但研究与创作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隐忧,比如部分作品相貌趋同,南北差异越来越小,个性张扬的作品越来越少,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实在令人惋惜。  相似文献   

20.
《花木盆景》2007,(12):42-42
邱金春先生是江苏省镇江市人,经营企业之余,酷爱花木盆景,稍有闲暇,常驱车数百公里,到各地拜访盆景界朋友,交流盆景技艺,搜寻心仪的盆景桩材。十余年来,邱先生在探索盆景创作技艺,提高自身盆景素养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级盆景协会的展览、交流活动,为协会的活动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