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河市土地资源丰富,常年活动积温在1 900~2 250℃。随着适宜黑河市种植的玉米品种越来越多和品种质量的不断提高,该区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的调整,实现了玉米和大豆半分天下的局面,但是该区农民种植玉米的经验相对匮乏且不够系统,加之土地面积较大,更需要粗放的经营模式。本文作者针对该地区气候特点及土地规模对玉米种植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以期指导该区玉米生产。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适宜济南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玉米品种,确保大豆玉米双丰收,笔者选择了14个玉米品种,以郑单958为对照,采用4∶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开展了种植比较试验,综合比较各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等指标。结果显示,立原296、登海1996、立原26、NK815、鑫瑞25、鲁单510株型紧凑、抗倒伏、产量高,均比对照增产10%以上,可作为济南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适宜的玉米品种进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3.
于2022年引进了5个玉米品种,与鄂豆10号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观察玉米和大豆的相关性状,筛选出适宜的玉米品种,分析综合效益。结果表明:各复合种植模式中,以MY73+鄂豆10号处理的玉米单产、总产、总产值最高,分别为6 655 kg/hm2、8 030 kg/hm2、26 103元/hm2;玉米品种MY73在试验中表现为产量最高、株高较矮、综合抗性好,是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中较适宜的品种。  相似文献   

4.
大豆玉米供需矛盾是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重要难题。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并将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支持并推广该技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采用大豆带与玉米带间套作,充分利用玉米的边行优势,实现作物间的协同共生,是现代高效集约化、新型立体农业的创新发展。本文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中以地域划分的间作或套作种植模式及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对大豆和玉米适宜品种选配按地区进行了阐述,对田间配置参数中的带宽、行比、带间距、密度与播期按种植模式进行了归纳,对田间管理的施肥、控旺、病虫草害防治方法进行了详述,对复合种植技术中所选用的播种机械和收获机械进行了综述,并着重对国内外播种机械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播种机进行探究,指出目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没有规范的指引、复合播种机过于简单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完善标准化种植技术和精密化播种机械的建议,以期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播种技术创新和设备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先锋38P05具有耐密、抗倒、抗病、后期脱水快、优质高产等特点,完全适合黑龙江省八五五农场种植,现已成为八五五农场主栽玉米品种之一,同时德美亚3号也是适合八五五农场积温种植的玉米品种。为筛选适宜农场种植的玉米密度及验证同一品种不同密度和不同品种不同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2015年对两个品种的密度情况进行了试验,选择出最佳品种及适宜密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玉米品种的选育和布局,对极端气候变化下的粮食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构建了低温、高温、干旱等玉米风险评估模型,对东北地区玉米种植的低温干旱高温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制定风险区划;基于风险区划,对未来东北地区玉米适宜品种的变化和空间布局进行分析。【结果 】(1)采取种植环境空间型聚类方法,东北地区可划分为9个生态亚区。(2)在二氧化碳浓度为4.5(RCP4.5)和二氧化碳浓度为8.5 (RCP8.5)两种情境下,预计2021—2026年东北地区各生态亚区玉米的活动积温变化不大,熟期品种也相差不大,低温冷害风险在V-3和V-5生态亚区存在一定差异;干旱程度整体上由东向西逐渐增强;高温风险主要处于无风险和低风险,少部分地区存在中风险。(3)未来情景下,由于温度升高、活动积温增加,东北地区玉米适宜种植品种均在一定程度上向更加晚熟转变。【结论 】应重点关注这些地区受耕作方式的影响,选择耐低温干旱的玉米品种或者调整玉米播种时期,规避或减缓气象风险。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辽宁省大豆种植气候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辽宁省大豆种植合理布局提供依据,利用1981—2015年辽宁省54个气象台站的气候资料、大豆产量及大豆生育期资料,根据大豆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要求,确定气候区划指标,采用GIS技术对大豆各区划指标进行网格推算并予以空间分析,进而将全省大豆种植划分为适宜种植区、次适宜种植区和不适宜种植区3个区域。通过分区评述和分析,提出辽宁省发展大豆种植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玉米(Zea mays L.)永优系列4个品种为材料,根据2014年和2015年黄淮海地区12个代表站点田间分期试验的生育期资料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淮海地区永优系列玉米4个品种的光温适宜范围和差异,并进行了区划,以期为不同玉米品种在黄淮海地区的种植和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的光温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永优系列玉米品种生长发育的需要。较适宜黄淮海地区日照时间的适宜范围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浚单20、浚单29和浚单509、浚单3136;日照时间出苗-拔节期的整个黄淮海地区都为适宜,拔节-抽雄期南部和北部为主要适宜区,抽雄-成熟期仅河北省和山东省的北部为较适宜区。≥0℃积温的适宜范围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浚单20、浚单29、浚单3136、浚单509;≥0℃积温出苗-拔节期浚单20、浚单29的适宜范围最大,浚单509没有适宜范围,拔节-抽雄期浚单20的适宜范围面积最大,浚单29的次之,浚单3136的面积最小,抽雄-成熟期的4个品种基本相同,以适宜为主。日最高、最低气温的适宜区主要在中西部,各品种间差异较小。整个生育期,黄淮海地区永优系列玉米品种光温适宜区从西南往东北逐渐减少,适宜面积浚单20的最大,浚单29次之,浚单509和浚单3136较小。  相似文献   

9.
玉米套种大豆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玉米套种大豆是利用玉米宽窄行通风透光原理,提高单位面积产值的一种种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种植密度、品种、科学管理规范基础上,玉米套种大豆是可以实现玉米不减产情况下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提升大豆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春玉米后期套种夏大豆不同种植模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为春玉米合理套种夏大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夏大豆主推品种桂夏1号和玉米品种正大619为供试材料,于2011年在广西3个有代表性的夏大豆产区进行春玉米套种夏大豆不同模式试验,研究适宜与春玉米后期套种夏大豆的最佳种植模式.[结果]垄上双行种植平均产量最高为2754.87 kg/ha,垄沟单行种植(CK)平均产量为2466.57 kg/ha,最低为垄上双行隔行种植,产量为2160.70kg/ha.[结论]春玉米后期套种夏大豆最为适宜的种植模式为春玉米后期垄上双行套种夏大豆.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适宜灌云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品种,本试验选用10个大豆品种为供试材料,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进行种植对比试验,研究不同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之间的差异,并从中筛选出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徐豆18、灌豆1号这2个品种的综合性状较好,徐豆18产量最高,达148.23 kg/亩,分枝多,荚数多,单株粒数多,单株产量高,田间表现好,无倒伏现象,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灌豆1号产量次之,达139.98 kg/亩,分枝较多,籽粒较大,百粒重大。徐豆18、灌豆1号的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均表现较好,适宜在灌云县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条件下作为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承单20号是中晚熟玉米新品种,需活动积温2 700℃左右,抗病性和适应性较好,适宜北方春玉米区种植推广.设置5种不同的密度处理研究了承单20号的适宜种植密度,得出其在北方春玉米区最适宜种植密度为61 725株/hm2,并明确了不同密度处理对各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黑龙江省地处中国玉米带最北部,玉米种植几乎遍布全省,但由于黑龙江省积温跨度较大,需要的玉米品种类型较多,适宜品种的缺乏限制了玉米种植面积的进一步扩大。针对这种情况,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拓宽种质资源,调整育种思路,制定了选育中早熟、高产玉米新品种的育种目标,经过课题组多年努力,选育出适宜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种植的优良玉米新品种嫩单17。该品种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2006年以自育自交系  相似文献   

14.
<正>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开发布,明确提出:“集中支持适宜区域、重点品种、经营服务主体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技术。”继2020年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再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可见该技术落实至农业生产中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十三五”以来,广西地区围绕技术创新需求,在国家政策的引领及支持下开启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系统性研究,通过建立示范区、推广优良大豆玉米品种以推动技术落实,研发关键性技术及其配套设施,并取得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相似文献   

15.
陈新 《农家致富》2022,(7):24-25
<正>3.品种选择根据生态类型、水肥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品种搭配,以当地主栽品种为主,玉米应选择紧凑型、耐密品种,大豆应选择高产、耐荫品种。各地尽可能先行在春玉米、春大豆中试验示范,在夏播玉米、大豆中扩大规模,鼓励发展鲜食大豆、玉米生产模式,以提高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机械粒收背景下,明确不同种植区玉米生理成熟后田间站秆籽粒脱水至适宜收获期的积温需求,以期为各种植区选育适宜粒收品种,合理安排农事作业和提高机械利用效率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2014—2018年,在西北灌溉春玉米、北方春玉米和黄淮海夏玉米产区的典型试验点,选用141个不同熟期的主栽玉米品种,系统观测了籽粒含水率的动态变化,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不同产区玉米生理成熟后田间站秆籽粒脱水至含水率25%、20%的积温需求。【结果】不同产区玉米生理成熟期籽含水率不同,黄淮海夏玉米区参试品种的生理成熟期含水率均值为28.5%,西北灌溉春玉米区和北方春玉米区分别为29.9%、29.6%。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品种的生育期与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以生理成熟至25%、20%含水率积温和生理成熟期含水率为指标,运用双向平均法将参试品种划分为积温需求少含水率高(I)、积温需求多含水率高(II)、积温需求少含水率低(III)、积温需求多含水率低(IV)4种类型。对于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一年一熟的春播来说,可以选择III、IV类型品种,但是IV类型品种需要预留足够的积温来进行田间站秆脱水。对于黄淮海地区一年两熟的夏玉米,III类型品种能够较好协调小麦和玉米的生产调配,充分利用可供籽粒脱水的积温的余量。【结论】由于区域间玉米脱水期间热量条件的不同,玉米籽粒生理成熟至25%、20%含水率的天数均表现为西北灌溉春玉米区长于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通过选择适合不同区域的积温类型品种、科学制定收获时间,可以有效降低收获时籽粒含水率和提高收获质量。  相似文献   

17.
山西玉米种植区划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根据山西省不同地域的热量资源,≥10℃年积温、无霜期,生产条件,不同玉米品种对生态环境的反应,以及各地对玉米品种的利用状况等,在普查的基础上,参照山西省综合农业区划,以乡镇为单位,将山西全省玉米种植生态区划分为:春播中晚熟区、春播中早熟区、春播早熟区、春播特早熟区、夏播早熟区和夏播中熟区等六个大的种植生态区。研究结果表明:山西全省各地区玉米种植生态区分布呈多样性,一县多个生态区的县占到68.4%,各生态区玉米生产存在明显的差异,各生态区发展玉米生产应采取不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行业快递     
《北京农业》2012,(11):48-54
正农业部办公厅推介2012年玉米主导品种玉米(28个)1黄淮海地区郑单958:适宜在我国黄淮海夏玉米区中等以上肥力地种植。浚单20:适宜在河南、山东、河北中南部、陕西、安徽、江苏及山西运城夏播区,以及内蒙古≥10℃活动积温3000℃以上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甘肃临夏高寒干旱地区玉米的气候生态条件,并进行了玉米适生气候区划及玉米产量的气候预测,为高寒干旱地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作物布局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农业气象学和农业气候学为指导,采用1988-2008年临夏地区玉米产量资料和1971-2009年农业气象资料,结合生产调查和1988-2008年物候资料,分析研究了影响甘肃临夏玉米生长的关键生育期及主要气象因子,对该区的玉米适生种植区进行区划,并建立临夏地区玉米各生育期时空动态气候预测模型。【结果】临夏各地玉米种植区海拔高度不同,全生育期≥10℃活动积温和降水量差异很大,根据玉米生育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及临夏州气候特点,确定临夏玉米种植最适宜区为海拔1 800m以下地区,适宜种植中熟、晚熟品种;适宜区为海拔1 800~1 900m,适宜种植中熟、中晚熟品种;次适宜区为海拔1 900~2 000m地区,适宜种植早中熟、中熟品种;可种植区为海拔2 000~2 300m,属高寒阴湿气候,以种植早熟品种为主;不可种植区为海拔2 400m以上地区,由于热量条件严重不足,难以达到玉米气候生态条件,不宜种植。建立的玉米苗期、抽雄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的产量气候预测方程,预测准确率均达80%以上。【结论】根据预测模型和气象因子可以科学制定种植结构并调整规划,以指导临夏地区玉米的科学种植,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探究不同大豆品种与种植模式对苗期玉米根系的影响,揭示玉米大豆间套作对玉米根系发育的影响.[方法]以46种大豆材料与玉米进行间作,对苗期玉米的根系形态、活力及SOD抗氧化酶活性进行聚类分析.在阈值为8.5时,将供试大豆材料划分为3个类群.不同大豆品种对间作玉米苗期的影响不同,类群Ⅰ强于类群Ⅱ、Ⅲ,结合四川省主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