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对日本消费者调查,家庭最喜爱的水产品是乌贼/鱿鱼、鲑、金枪鱼,家庭主妇最喜爱的是虾、太平洋秋刀鱼、乌贼鱿鱼,年轻一代最喜爱的是虾、金枪鱼、鲑。消费者认为备餐最方便的是乌贼鱿鱼、太平洋秋刀鱼、鲑,价格最昂贵的是虾、(鱼师)鱼、金枪鱼,最有益健康的是沙丁鱼、太平洋秋刀鱼、竹(?)鱼。  相似文献   

2.
秋刀鱼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的温带水域,其中以北太平洋的东、西两侧分布为多。秋刀鱼虽然是为日本设定TAC(总容许渔获量)的重要鱼种,然而对其基础知识的掌握尚有限,所以需要实施调查。日本水产厅所属的水产综合研究中心,为了查明夏季秋刀鱼在西北太平洋公海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3.
秋刀鱼广泛分布于30。N以北的北太平洋的温带水域,每年的8~12月秋刀鱼在日本本州东北部近海和北海道东南岸近海形成渔场,是日本国传统的捕捞对象,年间产量在20—30×10^4t间。而分布于日本以东西北太平洋公海的秋刀鱼,虽然距离日本不远,但日本一直没有去捕捞,究其原因主要有:1、公海的秋刀鱼体型小,产值不大;2、远赴公海捕捞增加生产成本得不偿失;3、日本在其近海捕捞的秋刀鱼基本可以满足国内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正>FAO统计2014年全球秋刀鱼产量为55×104t,同比增加37%秋刀鱼广泛分布于30°N以北的北太平洋海域,全球捕捞秋刀鱼的国家和地区不多,只有日本、俄罗斯、韩国、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其中日本渔船主要在日本东北部近海捕捞,俄罗斯渔船主要在南千叶群岛南侧近海捕捞,韩国、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在西北太平洋公海捕捞。自进入本世纪后,北太平洋的秋刀鱼总渔获  相似文献   

5.
秋刀鱼广泛分布于北纬30度以北的北太平洋,据推算北太平洋秋刀鱼的资源量为400~800万t,而现下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总渔获量约为55万t,捕捞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日本、俄罗斯、韩国、中国和中国台湾,其中,日本捕捞的约31万t,俄罗斯的约11万t,中国台湾的约9万t,韩国的约2万t,中国的不详。在其中,中国台湾、韩国和中国主要捕西北太平洋公海。表明西北太平洋的秋刀鱼资源尚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6.
秋刀鱼为冷水性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分布于北太平洋的秋刀鱼有四个种群,从西向东看分别有日本海种群、西北太平洋种群、北太平洋中部种群、加利福尼亚种群,其中以西北太平洋种群的资源量最高,利用最多,产量也最大。现下,在西北太平洋从事秋刀鱼捕捞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日本、  相似文献   

7.
日本在西北太平洋捕捞的秋刀鱼是一条价廉物美的大众化鱼类。日本2007年的秋刀鱼产量已比2000年的21.1万t增至29.6万t。日本2007年秋刀鱼的TAC(总容许渔获量)为39.6万t,表明还有增产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日前,日本水产综合研究中心东北区水产研究所发表的本渔季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海况预报称:今年游秋刀鱼资源量将超过去年。日本去年渔获量仅20.5万吨,而今年渔获量将超过这一水平。而且从整个渔期来看,应该都是以大型鱼为主。日本预测西北太平洋秋刀生产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9.
日本以分布在太平洋沿岸200海里的秋刀鱼为对象,使用科学探鱼装置记录秋刀鱼的鱼群,将它和流刺网渔获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尽量快速地估算对象鱼群的资源量。  相似文献   

10.
秋刀鱼属中上层鱼类,营养价值高,是全球海洋渔业重要的捕捞对象之一。目前,秋刀鱼主产国(地区)主要在太平洋海域作业,且集中在西北太平洋。在公海渔业国际监管愈加严格的背景下,从全球视角分析秋刀鱼生产历史和发展现状并准确定位中国的地位,有益于中国科学合理利用秋刀鱼资源。基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公布的全球渔业生产统计数据、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和各主产国(地区)相关机构公开数据,对1950—2022年全球及主产国(地区)的秋刀鱼生产发展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环境因素影响,秋刀鱼年产量波动剧烈且近年呈显著下降趋势;随着参与公海作业的国家(地区)数量增加,全球秋刀鱼主产国(地区)分布趋于分散;日本秋刀鱼产量第一的稳固地位被中国台湾地区取代;中国大陆开展秋刀鱼捕捞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秋刀鱼重要生产地。  相似文献   

11.
渔业动态     
《现代渔业信息》2006,21(5):33-36
韩国开始研究金枪鱼养殖;日本将在中西部太平洋调查鲣鱼金枪鱼类的生态环境;国际太平洋委员会决定3月5日为狭鳞庸鲽解禁日;日本饲养秋刀鱼成功产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台湾秋刀鱼舷提网渔业概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林龙山 《海洋渔业》2003,25(4):200-203
秋刀鱼(Cololabis saira)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及其沿海海域,是日本、俄罗斯、韩国、我国台湾省重要的远洋渔业捕捞鱼种之一。秋刀鱼舷提网(日本、我国台湾均称之为棒受网)渔业自19世纪30年代被利用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秋刀鱼产量受环境气候影响波动较大,但秋刀鱼舷提网渔业由于其操作简便、渔获效率高,一直被广  相似文献   

13.
秋刀鱼是日本传统性的捕捞鱼种之一。据日本水产综合研究中心下属的东北区水产研究所八户分所(位于青森县八户市)称,早在五年前就知道了在北太平洋公海存在着丰富的秋刀鱼资源。其后经过本国水产研究机构等连续多次的调查中,特别是最近(2007年5月20日~7月20日)的一次调查中,已充分确认了以北太平洋东经155度-165度一带水域为中心的包括向日本周边水域洄游的秋刀鱼资源量在400万t以上。  相似文献   

14.
夏季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时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的秋刀鱼,具有一定的资源量,因此为了提高鱿钓作业的经济效益,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采用一船多业的作业方式,即鱿钓船增加秋刀鱼舷提网设备,实现2种作业方式的兼营,利用远洋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生产的间隙(7~12月),赴西北太平洋从事秋刀鱼生产。2001年,我国台湾地区和  相似文献   

15.
渔业动态     
2002年日本从中国台湾进口秋刀鱼再次活跃起来 日本本州东北部太平洋一侧的近海虽然是盛产秋刀鱼的海区,但近年日本秋刀鱼的年产量在14-28万t之间变动,特别是近二、三年产量在减少,1998年的产量减至14万t,1999年又减到13.5万t,2000年虽然回升到20.8万t,但由于秋刀鱼的减产国内供不应求,为了弥补国内的需求量的不足,不得不加强从海外进口,2000年从海外共进口了  相似文献   

16.
秋刀鱼Cololabis saira (Brevoort)舷提网渔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秋刀鱼舷提网渔业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的千叶县和神奈川地区。由于其操作简便、渔获效率高,因此迅速在日本全国推广应用。现在主要从业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俄罗斯、韩国、朝鲜和我国台湾省,2001年总渔获量为26.6万t。本文着重介绍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和渔场、舷提网渔业的渔具、渔法以及秋刀鱼的营养和利用等,最后对该渔业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秋刀鱼广泛地分布于北太平洋的温带水域,其中以东西两侧的分布为多。分布于北太平洋的秋刀鱼有以下4个种群,它们是日本海种群、西北太平洋种群、北太平洋中部种群和加利福尼亚种群,其中利用最多的是西北太平洋种群,该种群一部分是分布于日本和俄罗斯200海里专属经济水域以外的公海。此外,北太平洋中部种群的大部分分布于美国200海里专属经济水域以外的公海,利用不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秋刀鱼Coloabis saira(Brevoort)舷提网渔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秋刀鱼舷提网渔业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的千叶县和神奈川地区,由于其操作简便、渔获效率高,因此迅速在日本全国推广应用.现在主要从业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俄罗斯、韩国、朝鲜和我国台湾省,2001年总渔获量为26.6万t.本文着重介绍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和渔场、舷提网渔业的渔具、渔法以及秋刀鱼的营养和利用等,最后对该渔业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2002年在西北太平洋作业的中国台湾秋刀鱼舷提网船已增至56艘,年产量约为5万t。近年由于西南大西洋鱿钓生产的欠佳,所以其大部分鱿钓船都改装成舷提网船转向西北太平洋兼捕秋刀鱼。所以,2005年中国台湾的秋刀鱼船增至80艘,其中一部分在千岛群岛以南的俄罗斯专属经济水域内作业;一部分在日本200海里外的公海作业,秋刀鱼的年产量增至约8万t。由于秋刀鱼舷提网作业简单,捕捞的把握大,渔期为8-11月,与鱿钓渔期不冲突,加上可用鱿钓船改装成舷提网船。为此,中国台湾计划在2006且再增加20艘秋刀鱼船,使作业船数达100艘(其中包括一部分中国大陆籍船)的规模,计划的单船产量为1,000t,计划的年产量为10—12万t。  相似文献   

20.
正秋刀鱼(Cololabis saira)属颌针鱼亚目、竹刀鱼科、竹刀鱼属,又称竹刀鱼,是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公海及其沿岸海域的中上层洄游性鱼类[1-2]。秋刀鱼产卵期长,生长迅速,生命周期短,有较强的资源恢复能力[3]。秋刀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适合蒸、煮、煎、烤等多种方法烹饪,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4]。常食秋刀鱼可以延缓衰老,预防高血压、心肌梗塞、动脉硬化、夜盲症及贫血等疾病[5-6],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