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单个农田网的防风度为28.2%,而大面积连片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建成,区域性防风效应更加显著。与建设初期相比,张掖,临泽和高台3县的总防风速度为42.8%每天风日数降低68.4%,年沙尘暴日数降低66.1%。  相似文献   

2.
防风直播和移栽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防风移栽和直播2种栽培方式的药材质量有明显不同。直播防风侧根少,有效成分4种色原酮含量0.6082%,明显低于移栽防风,但各级种苗移栽防风均产生较多侧根而对质量影响无差异,有效成分含量为1.0328%~1.1898%。  相似文献   

3.
对吉林省农安地区成熟防护林的农田林网的防风敢应、水热效应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由4条林带构成的林网.平均降低风速30.4%,最低风速出现在观测区背风面的3H-10H处。降低60%。林网内背风面1H—10H处和迎风面3~5H处为增温区.日平均增温0.4~1.0℃。而林网内背风面15H~35H处和迎风面6H处为低温区,日平均增温在0.3~0.5℃。2行林带在有效防风距离以内.相对湿度的提高最低,平均提高6-3个百分点。12行林带次之,平均提高10.1个百分点。6行林带最好,平均提高20.4个百分点。林网内玉米平均产量9211.9kg/hm2.比对照区增加14.1%。3~10H增产幅度为17%~25%,属于增产率最高区。可见,农田防护林具有非常明显的防风效应、水热效应和经济效益.是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于明 《吉林农业》2006,(3):20-20
1、提高防风意识.收集防风方法。注意大风信息 ①充分认识大风对塑料大棚的破坏作用,提高防风意识。  相似文献   

5.
佟伟霜  常缨  樊锐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346-16348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防风的根系发育特征。[方法]测定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防风的根系深度、根幅、根条数、根系总表面积、根干重、根直径、根皮部和韧皮部与木质部的比值等指标,研究防风的根系形态及产量、品质的关系,最终确定最佳栽培密度。[结果]结果表明:在栽培的株行距为7cm×30cm时,防风的鲜重为8.04g,干重为2.18g,折干率为27.06%,为不同处理中最高,且有较大的根系总表面积及较多的根条数与适合的根幅、根系深度,有最大的根皮部和韧皮部与木质部的比值,产量和品质最佳。[结论]综合比较发现防风最佳的栽培密度为株行距7cm×30cm。  相似文献   

6.
防风抽薹原因调查及抑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祥才  曹玲  娄志红 《特产研究》2004,26(4):18-20,23
对影响防风生产抽薹因素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中耕、光照、密度及土壤肥力对抽薹均有显著的影响。采用秋季割叶及不同时期喷洒农用链霉素、甲基托布津和硫酸亚铁等方法进行防治;割叶可显著降低抽薹率,由对照16.25%降至2.00%;春季增叶期用几种农药混合液防治使抽薹率降为11.75%。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地表粗糙度和植物群落防风效应的测定,结果表明:省际通道上防护带植物群落显著的提高了地表粗糙度,有效的防止了风蚀;大风经过群落阻挡,风能不断下降,风速逐渐降低,防护带群落对沙地公路的防护作用明显.研究发现,群落盖度是影响粗糙度的决定性因素,植物群落防风效应与群落高度、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北方旱区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揭示防护林带的疏透度(β)、宽度、高度、风向与林带夹角等因子对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的影响。【方法】利用PC-3型便携式可移动自动气象站,采用多点观测方法对干旱、半干旱土壤风蚀区的林带结构和防风效应进行调查,分析不同林带疏透度、宽度、高度以及风向与林带夹角对风速变化的影响。【结果】稀疏型结构的林带防风效应最佳,最高达34.27%,平均为32.69%;疏透型次之,为25.12%;通风型最差,为20.98%。β为0.30~0.50的林带防风效应最佳,且林冠层和林干层疏透度存在差异时防风效应较好。风向与林带夹角的正弦值与防风效应呈正相关;β为0.30~0.50时,宽度为2H~5H(H为林带平均高度)的林带防风效应相差不大,超过5H时林带的防风效应随其宽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弱;当气流进入林网区域后,风速在前4条林带呈减弱趋势,减弱幅度最大的是第1条林带,在第4条林带后风速开始恢复。【结论】林带的疏透度、宽度、高度和风向是决定单条林带防风效应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海南东寨港海桑+无瓣海桑红树林生态系统防风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楼坚  王旭  周光益  廖宝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776-12781
[目的]研究海南东寨港海桑+无瓣海桑红树林生态系统防风效应。[方法]采用自动气象站对海南东寨港海桑+无瓣海桑典型人工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防风效应进行定位观测。[结果]在5min尺度上,平均风速依次为:林后IH(H为平均树高)〈林后4H〈林前1H〈林前4H,林后风速大幅度削减,防风效果明显。旱季和雨季频率最高的风向分别是NNE、NE,林后1H对NNE、NE风的减弱程度较大,分别为34.70%、62.99%。林后1H处不同风速的减弱系数G雨季均远远大于旱季。旱季和雨季半小时平均风速进程均呈“单峰”变化,白昼半小时平均风速远远大于夜晚,白昼半小时平均风速变化急剧,夜晚变化缓慢。5rain风速尺度上,林前1H风速与林前4H风速相关性最好。林前1H处与林后1H处风速正常情况下消减幅度为65.35%~77.21%,而热带风暴期间消减幅度为33.29%~53.21%。[结论】为最合理的红树林造林结构和造林位置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孟祥才  江延辉  娄志红 《特产研究》2000,22(4):43-43,F003
用HPLC法比较了栽培防风和野生防风的色谱图,表明栽培防风四种色原酮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吉林水田防护林防风效能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吉林省西部水田防护林10条典型林带的结构因子和防风效能进行调查,分析了林带结构因子与防风效能有效防护距离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林带结构不同,导致林带的防风效能差异显著,并且依据防风效能将水田防护林分为3类:Ⅰ(3、4、6、8)、Ⅱ(2、7)、Ⅲ(1、5、9、10),有叶期防风效能(E有叶期)和无叶期防风效能(E无叶期)较好的林带分别为第3、4、6、8条林带.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是-60~160 m。第3、4、6、8条林带结构的防风效能较好。防风效能与林带结构因子分析表明,枝下高、β有叶期β无叶期E有叶期E无叶期呈显著正相关,胸径与防风效能呈负相关,而且其枝下高、β有叶期β无叶期适宜值范围分别为4~7 m、0.31~0.39和0.63~0.75之间,胸径的适宜范围为<32 cm。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不同带距林网和林网内植被对防护林网内风速分布及防风效能的影响,选取3种带距林带、3种不同植被和裸地(对照)林网模型,对其防风效能进行了风洞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风速下,3种带距林网最低风速基本都出现在5.5~7.5 H(树高),3种带距林网平均防护效能排序为200 m带距林网(70.9%)>300 m带距林网(64.1%)>150 m带距林网(60.7%);林带有效防护距离分别为150 m带距林网4 H至第2道林带,200 m带距和300 m带距林网3 H至第2道林带。3组试验风速下,300 m带距林网1 cm高度处平均防风效能排序为果树模式>小麦模式>对照;种植果树模式整个林网受到有效防护,小麦模式有效防护距离为2 H至第2道林带。随着集约化和精准农业推进,进行农田防护林网配置时,应充分考虑林网所处地理位置,绿洲内部采用300 m带距防护林,绿洲外围考虑带距较小的防护林。如对高大果树类作物进行农田防护林网配置时,可适当调整林网大小,合理配置林带结构,增加作物种植面积,减少林带用地,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采用DES梯度风观测系统对金塔县滴灌生物固沙林、砾石沙障、仿真植物沙障和PLA沙障4种固沙模式的风速进行野外观测,分析不同固沙模式的防风效益。结果表明:1)设置沙障可以明显降低风速,风速降低幅度:PLA沙障>仿真植物沙障>滴灌生物固沙林>砾石沙障。2)滴灌生物固沙林下风向林带边缘和中间林带内10~30 cm高度,风速减弱明显;砾石沙障布设在沙丘顶部对风速减弱较在平整地块强。3)地表粗糙度:PLA沙障>滴灌生物固沙林>仿真植物沙障>砾石沙障。本研究为当地生态环境治理和防沙治沙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景电灌区防风治沙体系建设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辉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7,32(3):238-243,232
通过实地调查和试验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景电灌区防风治沙体系的结构特征、体系各组成部分的防风固沙效果、以及各主要造林树种的适应性和生长速度,据此提出了加强防风固沙林体系建设、优化结构模式、发展生态经济型防风治沙体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农田林网半带更新的气象效应及其对小麦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半带更新后的林网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防护效益的永续性。这种更新方式在生产实践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千岛湖地区封山育林水源涵养效益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经采用面上样地调查和设置迳流观测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研,定量评估千岛湖地区封山育林水源涵养效益。结果表明:1.有林地比无林地年有效持水量大30%,20年累计10亿m~3,起到削减洪峰及调节水源的巨大作用。2.有林地比开垦地地表迳流系数小53%,输沙率减少99.1%,起到明显的保持水土作用,减缓水库淤积,延长水库使用年限。3.封山育林提高了水库水质的纯洁度和透明度,防止水库污染,提高了千岛湖的景观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2种非均匀结构林带对风速效应比较,探索低覆盖度的防护林结构模式,为干旱区防风固沙林建植提供参考。在风洞内布设覆盖度25%和30%的前密后疏结构的仿真防护林带,测定在6 m/s和10 m/s风速的林带水平与垂直方向风速,分析风场变化模式。结果表明,覆盖度30%林带与25%的防风效能差异不显著(P>0.05),相同覆盖度林前与林后的风速降低率差异显著(P<0.05)。覆盖度25%的防护林带对6 m/s风速降低率>10 m/s的分别有88.32%和80.52%的观测点的风速降低;有2个较为明显的减速区,林带前2倍树高,第1个林带的第1行与第2行之间区域,即距第1行之后1~2H范围的风速降低最大。相同风速下,覆盖度25%的风速减速区较30%的面积大。覆盖度25%的林带降低风速率最大为83.38%,是覆盖度30%的风速降低率的1.11倍,25%覆盖度的前密后疏林带降低风速明显。适宜林带结构可提高低覆盖防护林效能。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林业是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的主体,保护林业资源,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对于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污染、美化环境、抵御自然灾害、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等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快速、准确地测定防风林林带疏透度,建立林带疏透度与林带结构因子间的关系模型,为防风林建设及调整提供合理化意见。使用图像处理技术对获取的防风林林带照片进行自动识别,通过Otsu算法自动将树木实体区域和孔隙区域分割,从而测定林带疏透度。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逐步线性回归法建立疏透度与林带结构因子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采用Otsu算法测定林带疏透度的方法与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测定结果无明显差异,该方法操作简单、效率高,能够快速、准确测定防风林林带疏透度。防风林疏透度与林带行数、棵数、枝下比例、株行距、密度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构建疏透度与林带行数、密度间的关系模型:β=-0.060 1N-0.065 8ρ+0.810 9(R2=0.961 3,P=0.000 29)。根据建立的防风林林带疏透度与林带结构因子间的关系模型,可对防风林的建设提供科学合理化的指导,使其发挥更好的防护效应。  相似文献   

20.
试验结果表明,31%丙草胺.丙炔噁草酮EW以418.5-744g/hm2(90-160mL/0.067hm2)的施药量,拌成毒土(沙)20kg混匀后均匀撒施施于水稻移栽田,田间保持3-5cm水层5-7天后移栽秧苗。施药45d后对水稻移栽田一年生杂草总草的株防效及鲜重防效分别为95.2%、96.51%,防除效果较好,且对水稻秧苗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