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预防和减少因气象灾害导致的各种航运交通事故发生。利用洞庭湖区18个气象站1960—2014年雾、风资料,对其时空变化和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近55年来大雾日数显著减少,而轻雾日数极显著增加;大风日数、平均风速均极显著减小。大雾日数自北向南增加、马蹄形周围山区向中间滨湖减少;轻雾日数西北部和南部为2个高值中心,低值区从东部到西南部呈舌状分布;大风日数、平均风速分布与大雾的空间分布基本相反。大雾日数西北部—中部—东南部呈"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趋势;轻雾日数大部分站显著增加,但增加幅度区域性不明显;各站大风日数均显著性减少,减少幅度高值区位于洞庭湖水体周围,低值区位于南部;平均风速绝大多数站点呈显著减小趋势,减少幅度高值区基本位于洞庭湖水体周围。水体热效应、气候变暖变干、人类活动等是导致雾和风的时空特征及其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剖析青海湖南部大风日数的演变特征,笔者利用青海湖南部共和县气象局1961—2017 年的大风日数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分析、滑动平均等方法,对大风日数的年代际、年际和季节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自1961 年以来该地大风日数随年份的延长呈显著减少趋势,每10 年减少2.0 天;(2)共和地区春、夏、秋、冬四季大风日数均呈现出减少趋势,大风日数的减少幅度大小依次是: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其中春季和夏季大风日数的减少趋势显著;(3)突变分析表明,春、夏、秋、冬四季大风日数未发生突变,年大风日数在1975 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对于防灾减灾,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杨晓玲  周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6):123-128
为揭示大风日数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对沙尘天气的影响,更好地防御和减轻风沙灾害。笔者利用1971—2010年河西走廊东部4个气象站大风、沙尘暴、扬沙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河西走廊东部大风日数时空演变及与沙尘暴和扬沙日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河西走廊东部年大风日数以10.77 d/10 a的速率显著减少;四季年大风日数亦均呈显著减少,递减率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年、季节大风日数随年代增加呈减少趋势;大风日数春季最多,秋季最少,4月最多,9月最少。大风日数的空间分布与海拔高度、地形地貌有很大关系,高海拔山区大风日数最多,北部荒漠区以及浅山区较多,绿洲平原区最少。近40年河西走廊东部年沙尘暴和扬沙日数均显著减少。年大风日数与年沙尘暴和扬沙日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78和0.888;大风日数随时间的变化对沙尘日数随时间的变化具有显著正作用,大风日数的减少可能是沙尘日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2004—2013年唐山市主要灾害性天气时空分布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冠  王驷鹞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6):241-245
为了找出唐山市主要灾害性天气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以便为灾害性防御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利用2004—2013年唐山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出现日数资料,对该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雾、雷暴、大风、暴雨、霾等5类为唐山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大风和雾时间和空间分布都有很好的反相关关系,大雾出现日数相对减少且高发中心向南移动,秋、冬两季多发;大风出现日数近几年有增多的趋势且高发中心向北移动,春、夏季强对流大风较多,高发区集中在北部山区和南部沿海地区;雷暴和暴雨时间变化有很密切的正相关性,出现日数相对稳定,多集中在6—8月,雷暴北部山区多发,遵化市出现频次最高,暴雨各观测站每年约1—3日,且无明显地域性差异;霾日数增多,主要集中在唐山市中西部地区,逐渐成为影响唐山地区的又一类灾害性天气,并且爆发频次极高。  相似文献   

5.
十二运期间辽宁大风灾害风险评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大风灾害对于十二运的影响,同时为今后举办此类赛事提供参考依据,利用辽宁省14个比赛城市1981—2012年6—9月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第十二届全运会期间大风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辽宁春季大风日数较多,8—9月大风日数较少;平均每年6—9月期间出现大风日数通常为1~3天,最多为8天,6—9月适合举办十二运。通过统计每次出现大风日的站数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定量评估十二运期间大风灾害的风险,得出十二运期间大风灾害风险不同等级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辽宁大风灾害风险呈南北走向分布,南部特别是沿海地区大风风险大,可能对一些室外体育比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雾预测预报水平,利用济南市区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4年的逐日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拟合雾日数的变化趋势对其进行分析,并使用设定的雾日数异常评价标准对雾日数异常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961—2014年济南雾日数年际变化和四季变化均呈变少的趋势,济南雾日数变化线性倾向率为-1.362 d/10 a;年平均雾日数为16天;年最少雾日数5天,分别出现在1969年、2008年和2010年;最多雾日数39天,出现在1964年;显著偏少年数为1年,偏少年数为5年,正常年数为41年,偏多年数为2年,显著偏多年数为2年,异常偏多年数为3年。秋季变化线性倾向率 为-0.444 d/10 a,在雾日数四季变化中最为明显;济南雾日数冬季变化线性倾向率为-0.211 d/10 a,在雾日数四季变化中最为缓慢。济南春季平均雾日数为1.5天,冬季平均雾日数为6.5天;在四季平均雾日数中,春季是最少的季节,冬季是最多的季节。济南春季雾日数正常年数为50年,是异常年份最少的季节;济南秋季雾日数正常年数为34年,是异常年份最多的季节。  相似文献   

7.
赵繁盛  李燕  程航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4):228-236
利用常规资料及NCEP资料对大连地区夏季大雾天气特征及物理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连大雾日数东部最多,北部最少,总体呈增长态势,2005或2006年出现峰值。南部和东部6、7月大雾日数明显偏多,其他地区无明显月份差异。大雾多出现在夜间至次日早晨。大连夏季持续大雾天气时,中高层副高呈纬向分布,偏西流场中有弱槽脊活动;低层位于副高后部槽前部,西南水汽输送场中;地面位于低值系统前部或顶部,持续较弱的偏东风或偏南风;近地面有逆温层,有弱的散度、涡度和垂直运动场,有利于水汽在近地层的输送和聚集,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长时间维持。该研究获得大连地区夏季大雾天气气候特征及持续大雾天气的预报指标,为大连夏季大雾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大风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极易造成海上航运及海上渔船生产作业困难、渔业养殖设施损坏。分析沿海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总结预报指标及构建预报概念模型,有利于深入了解沿海大风的气候特点、发生发展机理,从而提高预报准确率。利用1971—2010年辽宁沿海17个常规站日最大风速、风向资料,针对辽宁沿海的4个海区及单站的7级以上大风,对其风速和风向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辽东半岛南部沿海地区出现日数最多,最多位于旅顺市,大风总日数为925天,平均每年23.1天;(2)辽东半岛西部、南部和东部沿海偏北大风次数要明显多于偏南大风站次数,渤海北部沿海的大风天气以西南偏南大风为最多;(3)辽宁沿海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季,其中4月份最多为51天,冬季次之,夏秋季出现最少;(4)风向主要以偏北风和偏南风为主,东西风出现次数较少;(5)10月至次年2月辽宁沿海偏北大风占主导地位,4—6月份辽宁沿海偏南大风占主导地位。以NCEP再分析资料为基础,针对1971—2010年26次大风典型个例普查地面及高空影响系统,对辽宁海上大风进行天气学分型,将其分为高低压型、高压型、低压型等3种。按照不同的天气学分型对其分别建立预报概念模型,确定预报关键区并初步总结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9.
鲁西南地区主要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为了达到趋利避害、防灾减灾的目的,本文利用鲁西南地区7县2区的多年的气象站的观测资料,选取了1971—2010年的地面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和历史气象灾害灾情数据,分析了鲁西南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简述了暴雨、雷电、大风、冰雹这四种气象灾害的时间和空间空分布特征,为鲁西南地区气象灾害防御提供了科技支撑和理论支持。结果表明: 暴雨日数随着年代的增加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空间分布总体呈纬向的自北向南递增趋势;雷电日数随着年代的增加总体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空间分布由牡丹区逐渐向各县递减;冰雹发生次数呈减少的趋势;大风日数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广东不同种植周期香蕉风害风险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可揭示不同种植周期香蕉风害风险差异,为香蕉种植选择合理种植周期、风害风险评估、制定防风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香蕉主产区代表站点的逐日极大风速数据,根据香蕉种植周期及风害指标,采用趋势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对春植和秋植香蕉风害日数、概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番禺、高州、徐闻3个地区平均大风日数分别为1.9、3.7、3.9 天,番禺、徐闻的大风日数变化不显著,高州大风日数则以3.7 d/10 a的速率显著减少;平均91%的大风日发生于4—10月,涵盖了秋植香蕉抽蕾—收获期的4—8月;秋植香蕉中度风害概率为:番禺0.33、高州0.73、徐闻0.73,重度风害概率:番禺0、高州0.47、徐闻0.20,秋植香蕉风害概率高于春植香蕉,主要原因是秋植香蕉抽蕾—收获期风害较多。总体秋植香蕉风害风险高于春植香蕉,主产区风害风险大小是:高州>徐闻>番禺。  相似文献   

11.
探索了农民工“二重收入”所反映的本质,揭示出影响农民工市民化和制约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农民工工资收入远低于劳动力的价值,而且享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他们把农业收入作为生活保障底线。从而提出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和发展职业教育的举措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从而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突破口,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依据“燃烧理论”这一理论工具并借鉴中国华西村和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经验得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从农民主体入手,充分利用中国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改变农民精神贫困、依赖懒惰的思想状态,激发、点燃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钾硅钙微孔矿物肥对污染稻田土壤重金属镉(Cd)有效性的影响,弄清其对稻谷中Cd含量的降低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分析测定方法进行研究,试验设5个处理,处理1:对照(CK),常规施肥(40%复合肥450 kg/hm2);处理2:钾硅钙微孔矿物肥600 kg/hm2+常规施肥;处理3:钾硅钙微孔矿物肥750 kg/hm2+常规施肥;处理4:钾硅钙微孔矿物肥1125 kg/hm2+常规施肥;处理5:钾硅钙微孔矿物肥1425 kg/hm2+常规施肥。结果表明:钾硅钙微孔矿物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和结实率,提高水稻产量,增产率达到7.5%~16.0%;增加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有效Cd含量,从而降低稻谷Cd的积累,最大降低稻谷Cd含量达到38.6%。钾硅钙微孔矿物肥要达到降阻水稻重金属Cd的最佳效果,施用量不能低于1425 kg/hm2。  相似文献   

14.
景堃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5):353-353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西北地区的进一步推进,该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当前退耕区农民所面临的新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其经济收入,为了解决退耕区的长远发展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在分析研究西北地区退耕现状及后续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当前西北地区后续产业发展缓慢及人们对后续产业发展缺乏认识等问题,指出该区后续产业发展必须立足于地域资源优势的发挥、依靠科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及生态旅游,通过产业链延长,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5.
首先论述了现行乡镇公务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接着,在职位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乡镇公务员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最后,以此为依据,完善了绩效考核的改革思路,确立绩效评价标准,选择了绩效评价方法,改进了绩效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6.
对12个品系进行种间、种内变种间、变种内不同选育方式间、变种内不同果实形状间在果实营养品质(果实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干物质含量和糖酸比)上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统计学上单一自由度正交比较分析法与植物学分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醋栗番茄种品系YH02-12在4个营养品质性状上,极显著高于普通番茄种品系;樱桃番茄变种品系在4个营养品质性状上的平均水平极显著或显著高于普通番茄变种品系的平均水平;2个空间诱变品系YH02-2、YH02-6在4个营养品质性状上均极显著高于同变种的其他品系的平均水平;樱桃番茄变种品系中,梨形果品系YH02-5、YH02-8的果实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极显著地低于樱桃番茄变种中圆形或李形品系的平均水平,李形果品系YH02-9在4个营养品质性状上均极显著地高于圆形果品系的平均水平,黄色圆形果品系YH02-11的果实维生素C偏低于红色圆形果品系YH02-1和YH02-7。由此可得出结论:品质较好的品系为YH02-12、YH02-2、YH02-6和YH02-9,樱桃番茄变种品系在4个营养品质上优于普通番茄变种品系,梨形果品系相对于其他樱桃番茄变种品系在这4个营养品质上表现较差  相似文献   

17.
不同茶树品种干旱胁迫下抗氧化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对重庆市茶叶研究所基地种植的7个茶叶品种干旱胁迫下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及体内羟自由基含量的对比试验和动态分析,表明SOD和POD在干旱胁迫下,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茶树体内羟自由基含量则随干旱胁迫的进程而增加。发现初始的SOD活性高和高温干旱胁迫诱导的SOD活性高的茶树品种,在轻度高温干旱胁迫下具有较低的POD活性,而在严重高温干旱胁迫下,则具有较高的POD活性,且体内的羟自由基含量相对其它品种较低;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8.
动物核酸疫苗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酸疫苗已显示出强大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其发展前景巨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核酸疫苗的作用机制也在不断地被阐明。外源目的基因的选择、载体的选择、接种组织的预处理等都是影响着核酸疫苗在体内表达的主要因素。由于核酸疫苗具有常规疫苗所没有的优点,但同时核酸疫苗也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随着人们对核酸疫苗的不断改进,相信核酸疫苗无论是在疾病预防还是基因治疗中,将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金露梅灌木林是青海最大的灌木林区之一。目前对金露梅叶片的研究仅限于解剖结构、灌丛地上部分生物量和黄酮类物质的研究,对青海野生金露梅叶成分整体研究少。2005年7月在海拔2840m和2510m处采野生金露梅叶作为样品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在海拔2840m处黄酮的含量高于样品在海拔2510m处的含量;单宁的含量相当;样品在海拔2840m处还原糖的含量高于样品在海拔2510m处的含量,粗蛋白的含量低于样品2510m处的含量。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受城市化、工业化的影响及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的胁迫,北京农业发展正面临空间减少的危机。此背景下,探讨北京农业的可能发展空间,并提出相关利用建议,以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方法】以农业发展空间影响因素分析为基础,借鉴牛顿的空间学说对农业空间进行划分,并以图示法为手段,直观地反映了不同空间的联系。【结果】北京农业发展空间有绝对空间和相对空间之分,并可再次细分为四个亚空间,即现实空间、市场提升空间、政策提升空间和合作发展空间。农业空间的内涵、特征不同,利用方向各异。应稳定绝对空间,挖掘相对空间;应高效利用现实空间,开拓市场、政策的提升空间,同时加大与外埠的合作,以突破北京农业发展资源空间的刚性约束,提升农业发展的总量和水平。【结论】论文对于保护和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