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藏牦牛和黑白花奶牛生长激素基因AluⅠ多态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技术 ,测定了西藏牦牛和黑白花奶牛生长激素基因的AluⅠ RFLP (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 ) ,并比较了2牛群的基因频率。在西藏牦牛和黑白花奶牛中 ,等位基因A的频率分别为 0 935和 0 90 5 ,等位基因B的频率分别为 0 0 65和 0 0 65 ,卡方检验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贵州黑白花奶牛的产奶性状与OPN基因多态性的关联,试验以200头贵州黑白花奶牛为供试动物,采用PCR-SSCP技术和DNA测序技术,利用OPN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对其多态性与奶牛产奶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黑白花奶牛OPN基因多态性有2种等位基因M和N,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62和0.38,群体多态信息含量为0.360,杂合度为0.689,M等位基因是群体中的优势等位基因;MM型个体的乳脂率和305 d产奶量显著或极显著优于NN型(P0.05或P0.01);MM型个体305 d产奶量显著优于MN型(P0.05)。结果显示,OPN的MM基因型可作为选择高乳脂率和高产奶量的分析标记。  相似文献   

3.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和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测定了西藏牦牛和荷斯坦牛催乳素基因、β-乳球蛋白基因和κ-酪蛋白基因三个功能基因部分序列多态性。结果显示:西藏牦牛和荷斯坦牛在催乳素基因和κ-酪蛋白基因位点上存在多态性,而在β-乳球蛋白基因位点均未发现D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4.
互助白牦牛红细胞钾浓度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火焰光度计法对70头互助白牦牛的红细胞钾浓度多态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被检白牦牛有高血钾和低血钾两种表型,以高血钾型为优势表型(85.71%);②K^h和K^L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9258和0.0742;③白牦牛红细胞钾浓度基因座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基因杂合度和基因均质度指数分别为1.1593,0.1374和0.752。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当前西藏主要牦牛群体遗传多样性,梳理不同地区群体间遗传结构,明确西藏5个牦牛群体(阿里牦牛、斯布牦牛、娘亚牦牛、类乌齐牦牛和帕里牦牛)的保种情况和种群间系统发育关系。【方法】 利用13个微卫星标记(SSR)对5个牦牛群体共计195个个体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各群体的等位基因数量、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及群体间遗传距离等遗传参数进行评估。【结果】 阿里牦牛群体等位基因数最多(6.43),类乌齐牦牛等位基因数最少(5.00);观测杂合度范围为0.5311(娘亚牦牛)~0.5995(类乌齐牦牛)。各群体内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的位点数为5(类乌齐牦牛)~9(阿里牦牛)个;群体内近交系数最高为0.172(阿里牦牛),且4个群体(阿里牦牛、娘亚牦牛、斯布牦牛和帕里牦牛)存在显著近交风险(P<0.05)。从遗传结构来看,所有群体间均为显著遗传分歧(P<0.05),STRUCTURE分析结果显示,5个牦牛群体划分为3个簇,其中阿里牦牛较其他牦牛群体具有更为丰富的遗传背景。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不同群体间系统发育关系相对独立,且与种群栖息地分布不一致。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显示,不同群体间部分个体存在较近亲缘关系,表明不同群体间存在遗传物质交流。【结论】 5个西藏牦牛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且种群系统发育关系相对独立,但多数群体存在群体事件风险。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明确西藏牦牛地方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同时可为今后的保种策略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聚丙烯酰胺电泳法对大通家牦牛的血清触珠蛋白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通家牦牛的血清触珠蛋白有HP1-1、HP1-2、HP2-2三种基因型,以HP1-1为优势基因型(75.5%);根据HP基因受一对共显性等位基因HP1和HP2控制的假设,其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0.8468和0.1532。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检测牦牛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基因多态性,评估基因突变对牦牛乳品质性状的影响,以期丰富牦牛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遗传研究。应用PCR-SSCP方法,检测甘南牦牛、西藏牦牛和天祝白牦牛LF基因5'UTR和内含子4突变,结合甘南牦牛乳品质测定,评估基因突变对其乳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牦牛LF基因5'UTR检测到c.-568 G>A的突变,等位基因A1和基因型A1B1频率最高,为优势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内含子4检测到c.499+56 C>A突变,基因型A2B2频率最高,为优势基因型,等位基因A2为甘南牦牛和天祝白牦牛优势等位基因,而B2为西藏牦牛优势等位基因;各类群牦牛检测区域多态信息含量(PIC)介于0.25~0.50,属中度多态。关联分析表明,甘南牦牛LF基因突变影响部分胎次甘南牦牛乳品质性状,其中5'UTR第2胎基因型A1A1和A1B1个体无脂固体物质百分含量显著高于B1B1个体(P<0.05);内含子4第3胎基因型A2B2和B2B2个体乳脂率显著高于A2A2型个体(P<0.05),第4胎基因型B2B2个体的乳脂率显著低于A2A2和A2B2型个体(P<0.05)。以上结果表明,甘南牦牛、西藏牦牛和天祝白牦牛LF基因存在多态性,甘南牦牛LF基因5'UTR、内含子4突变分别影响无脂固体物质含量和乳脂率,可以作为潜在的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8.
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GC MS)对牦牛乳、黑白花奶牛乳、犏牛乳及牦牛乳制品(奶油、酥油、曲拉、酸奶)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牦牛乳中功能性脂肪酸,如共轭亚油酸(CLA)、亚油酸(LA)、α 亚麻酸(ALA)、γ 亚麻酸(GLA)占总脂肪酸的比重均显著高于犏牛乳和黑白花奶牛乳(P<0.05);犏牛乳中ω 6/ω 3 PUFA的比值(1.55)略高于牦牛乳(1.54),差异不显著(P>0.05),但都在最佳膳食平衡比值范围内,黑白花奶牛乳中ω 6/ω 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比值(11.33)超过了推荐最佳比值。加工处理能够改变乳制品脂肪酸的构成,如牦牛乳奶油中检测出原奶中所不含的一种亚油酸(18:2Δ8c,11c)。酥油主要以不饱和脂肪酸(UFA)为主,而曲拉主要以饱和脂肪酸(SFA)为主,牦牛酸奶中没有检测到GLA。  相似文献   

9.
青海黑白花奶牛血清亲血色蛋白的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法对西宁地区162头青海黑白花奶牛血清亲血色蛋白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查明:血清亲血色蛋白有Hp1-1,Hp1-2和Hp2-2三种表型,其中Hp1-1为优势表型(74.38%)。根据Hp表型受一对共显性等位基因Hp ̄1和Hp ̄2控制的假设,其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8250和0.1750。  相似文献   

10.
摘要:ESR、FSHβ和EGF基因与猪繁殖性状密切相关。为检测军牧1号白猪、西藏小型猪、杜洛克猪和失白猪ESR、FSHβ和EGF基因的多态性分布情况,采用PCR和PCRRFLP的方法对61头军牧1号白猪,51头杜洛克猪,51头西藏小型猪和69头大白猪的ESR、FSHβ和EGF基因多态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对于各个基因的优势等位基因,在军牧1号白猪群体中,ESR基因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为0.6393,FsHp基因的13等位基因频率高达0.9098,EGF基因的A等位基因频率仅有0.0164杜洛克猪群体中,ESR基因A等位基因频率为0.6078,FSHβ基因的B等位基因频率为0.8235,而EGF基因的八等位基因频率仅为0.0297;西藏小型猪群体中,ESR基因A等位基因频率是0.4608,FSHβ基因B等位基因频率仅为0.0687,H;F基因A等位基因频率为o.1961;大白猪群体中。ESR基因位点有频率为0.5000的有害A等位基因,而FSHβ基因和EGF基因的13等位基因频率则分别为0.8013和0.7391。所有基因型分布均符合哈代温伯格平衡(P〉0.05)。  相似文献   

11.
阴门侧切术救助牦牛难产54例赵光前(四川省红原县农牧局兽防站,624400)利用良种牛(黑白花奶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改良牦牛,由于杂交胎儿比牦牛胎儿大,在分娩时,虽然一般胎儿都能通过硬产道和子宫颈,但通过阴门比较困难,难产发生率较高,如果处理不当会造...  相似文献   

12.
提高改良牦牛犊成活率的综合措施赵光前(四川省红原县兽防站624400)牦牛改良中,犊牛的成活率,关系到改良工作的发展速度,同时对提高经济效益也有很大影响。我县从70年代中期以来,将良种牛(黑白花奶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改良牦牛,直接用于生产。我们不断摸...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牦牛Prnp基因多态对疯牛病抗性的影响,收集288头牦牛肝脏DNA样品,利用PCR、酶切和电泳方法鉴定牦牛Prnp基因启动子区域23bp和第一内含子区域12bp插入/缺失(+/-)多态。结果表明,牦牛23bp插入-插入、插入-缺失和缺失-缺失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0.027、0.113和0.860,其插入和缺失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0.133和0.867;12bp插入-插入、插入-缺失和缺失-缺失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0.627、0.355和0.018,其插入和缺失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0.804和0.196。试验表明,牦牛12bp多态位点具有较高的插入频率,而23bp多态位点具有极低的插入频率;牦牛单倍体以23-12+D23I12为主,频率为0.692;Prnp基因23bp和12bp多态显著影响Prnp基因的表达量(P0.05),而性别、年龄和毛色对Prnp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本结果为今后进一步筛选抗疯牛病牦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讨牦牛细胞质苹果酸脱氢酶(cytoplasmic malate dehydrogenase,MDHⅠ)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以期为牦牛优良性状选育提供参考依据。选取5个牦牛类群(共178头),采集耳组织样提取DNA并构建DNA池,对MDHⅠ基因所有外显子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测序,用Mega 5.2筛查SNPs位点,直接测序法鉴定其基因型,利用PopGene 32进行χ2独立性检测、基因纯合度(Ho)、基因杂合度(He)、有效等位基因频率(N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析,利用SPSS 24.0分析MDHⅠ基因与牦牛生长性状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申扎牦牛、类乌齐牦牛、斯布牦牛、帕里牦牛和麦洼牦牛均在外显子8区域发现1个突变位点(G23093C),属同义突变,有3种基因型:GC、CC和GG,5个牦牛类群中,G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类乌齐牦牛中GG为优势基因型),G为优势等位基因(斯布牦牛除外),在斯布牦牛中,G和C基因频率相等。χ2适应性检验表明,申扎牦牛、类乌齐牦牛、斯布牦牛、帕里牦牛和麦洼牦牛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MDHⅠ基因在申扎牦牛、帕里牦牛和斯布牦牛中属于高度多态(PIC>0.5),在麦洼牦牛和类乌齐牦牛中属于中度多态(0.25 < PIC < 0.5);纯合度最高的是申扎牦牛和类乌齐牦牛。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MDHⅠ基因不同基因型对类乌齐牦牛、帕里牦牛和麦洼牦牛体重有显著性影响(P<0.05);且种间分析发现,MDHⅠ基因不同基因型对牦牛体重有显著性影响(P<0.05),说明该基因可作为人工选育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5.
采用双垂直薄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了福建黑白花奶牛的免疫球蛋白A(IgA)、后清蛋白(Pa)、铁传递蛋白(Tf)和清蛋白(AL)等4个位点的多态性。结果表明,福建黑白花奶牛的4个位点都有多态性,各位点的基因频率为IgA~A0.7344,IgA~B0.2656;Pa~A0.1289,Pa~B0.8711;TfA0.4355,TfD0.5059,TfE0.0586;ALA0.4375,ALB 0.5625。IgA在牛中是新鉴定出来的多态位点,位于γ-球蛋白区前沿,是受一对常染色体等显性基因控制的简单孟德尔式遗传。Pa、AL也都各自受一对常染色体等显性基因控制,而Tf由3个常染色体等显性基因控制。计算了群体4个位点平均基因杂合度和位点累积亲子排除率,分别为0.4145和30.00%。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九龙藏黄牛和九龙牦牛β-酪蛋白(β-CN)的遗传变异体,试验采用酸性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九龙藏黄牛(n=42)和九龙牦牛(n=17)β-CN的基因型。结果表明,在九龙藏黄牛、九龙牦牛的β-CN中共检测到4 种等位基因,包括A1、A2、B、C,其中在九龙藏黄牛中有7 种基因型:A1A1、A1A2、BB、A1B、A2B、A1C、BC,优势等位基因为A1(频率0.702 4),优势基因型为A1A1(频率0.547 6);在九龙牦牛样本中有2 种基因型:A1A2、A2A2,优势等位基因为A2(频率0.764 7 )。试验表明,九龙藏黄牛与九龙牦牛β-CN均表现出多态性,但优势等位基因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贵州黑白花奶牛的产奶性状与Leptin基因的关联性,试验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对190头贵州荷斯坦奶牛Leptin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分析不同基因型与产奶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Leptin基因启动子区在617 bp碱基处发生A→G的转换,表现出AA、AB、BB 3种基因型,AA基因型频率最高为0.468,A为优势等位基因,基因频率为0.65;基因型与产奶性状的关联性分析显示,AA基因型的产奶量及乳脂率均优于AB和BB基因型,但3种基因型对乳脂率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Leptin基因可以作为贵州黑白花奶牛产奶性状的标记辅助基因。  相似文献   

18.
为了检测高原地区4个不同地方牦牛品种IGF-1基因第1外显子和第2外显子的多态性,采用PCR-SSCP分析了牦牛IGF-1基因在天祝白牦牛、甘南牦牛、青海高原牦牛及培育品种大通牦牛4个品种中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牦牛IGF-1基因的第1外显子不存在遗传多态性;第2外显子在4个品种中检测到了AA、AB和BB基因型,而且A等位基因为4个牦牛群体的优势等位基因,分布较高。在4个品种中,天祝白牦牛AA基因型频率最高,达到0.8559,而大通牦牛、甘南牦牛和青海高原牦牛则相对较低,分别为0.8333、0.6970和0.5689。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青海高原牦牛和甘南牦牛基因和基因型相近,其它牦牛群体之间基因和基因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为了阐明云南黄牛垂体转录因子(POU1F1)基因的群体变异特征,采用DNA序列分析和PCR-RFLP技术对云南地区5个黄牛群体(3个本地群体和2个引进品种)的垂体转录因子(POU1F1)基因的第5内含子和第6外显子进行了基因克隆测序和群体变异检测分析。在5个群体中均发现存在A和B两个等位基因,在国外引进的短角牛和安格斯牛中,A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其基因频率分别为0.944和0.700;而在云南的昭通黄牛、迪庆黄牛和荷斯坦奶牛中B等位基因占优势,其基因频率分别为0.645,0.727和0.917;在短角牛和安格斯牛中,BB基因型频率为0;而在云南荷斯坦奶牛中,AA基因型频率为0。在所检测的座位中,昭通黄牛、迪庆黄牛和安格斯牛具有较高的杂合度,而其他群体该座位杂合度较低。  相似文献   

20.
日粮精料水平对牦牛和黑白花牛营养物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5月龄的牦牛和15月龄的黑白花牛各3头,于消化代谢笼内进行三期的消化代谢试验,以测定日粮精料水平对牦牛和黑白花牛营养物利用率的影响及两种牛对营养物消化代谢之差异。三期试验所用日粮的精粗比分别为20∶80,50∶50,和80∶20。所有动物自由采食,自由饮水。用全收集法收集粪尿,常规法分析饲料和粪尿样品中粗蛋白(CP),钙(Ca)和磷(P)。结果表明,两种牛在营养物消化率及能量代谢方面无差异,在低精料日粮条件下,牦牛对日粮中的CP,Ca和P的利用率高于黑白花牛。黑白花牛的CP,Ca和P贮留随精料水平上升而迅速上升,而牦牛的CP和Ca贮留几乎不受精料水平的影响。在干物质(DM)消化率方面两种牛间无差异,它们的DM消化率均随日粮料水平升高而升高。黑白花牛的DM采食量随精料水平升高而升高,牦牛对精料粗料比为50∶50的日粮有最高的采食量。这些结果表明,牦牛和黑白花牛的消化吸收功能无差异,牦牛对高粗料型日粮中的营养物的利用率高于黑白花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