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十五”规划为指导,结合我国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从食品工业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产业化为契机,以提高食品工业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确保食品质量与安全为目标,深化改革,推进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创新,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加快食品工业的调整和发展,以满足人们由小康向比较富裕生活过渡时期对食品消费的需求,初步建立现代食品工业生产和市场体系,促进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运用累加型LHM全要素生产率指标(additive luenberger-hicks-moorst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dicator)测度2001—2016年我国30个省(市、区)食品工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结果表明,我国食品工业仍处于初级加工阶段,3个子产业TFP稳步提升,但增长不一;技术进步是TFP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变化差异不大;从区域上看,宏观经济及农业资源禀赋的差异影响食品工业的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TFP增长率呈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依次降低的趋势,食品制造业TFP增长率表现为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部、西部地区,饮料制造业TFP增长率表现为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部、西部地区。因此,应加快食品工业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优化发展环境及立足资源禀赋协调区域发展,以实现我国食品工业高质量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食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河南省委、省政府立足农业大省实际,大力培育和扶持食品工业发展,实现了食品工业的高速增长,食品工业已成为河南工业支柱产业。近年来,漯河市抢抓机遇、发挥优势,食品工业异军突起,培育出亚洲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等一批知名食品企业,成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中国品牌城市、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保证体系建设双试点市、全国首家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市、全省食品工业基地市、全省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初步形成了原料基地化、产品系列化、加工多元化、销售网络化、企业集团化的发展格局,探索出了食品工业发展“漯河模式”,对河南省加快实现由“大粮仓”向“大厨房”转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将通过研究总结漯河食品工业发展经验,提出河南省加快食品工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应建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900-3902
通过构建农业综合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因素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农业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估与比较。研究发现农业综合竞争力在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之间不均衡,最强的是中部地区,其次是东北地区,再次是西部地区,最后才是东部地区。在继续保持和提升我国31个省(市、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前提下,缩小各地区农业发展的差距,增强落后地区的农业综合发展能力是目前解决农业发展差距问题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农家顾问》2004,(5):22-23
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其他地区也要对本省(区、市)粮食主产县(市)的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食品工业虽有较大发展,但与国外比仍比较落后,突出表现为规模比较小,食品工业总产值只有农业产值的30%,居民食物消费中,工业食品的比重仅有25%。在发达国家,工业食品消费比重已达70%,有的高达90%,食品工业总产值是农业总产值的150%;这些国家居民的一日三餐主要是食用工业食品,他们的家庭厨房主要用来简单加工(如加热保温)和保鲜贮存食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漯河市源汇区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把食品工业作为发展工业、振兴经济的主导产业,全力推动食品工业大发展,不断提升食品工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努力把该区建设成为全国食品强区和辐射全国的食品之都。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数量化评价与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平福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152-2153
在Matlab7.0平台下,构建了基于减法聚类的模糊神经网络评价模型,依据6个评价指标对中国31个省(市、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发展水平高于研究单元平均水平的有上海、北京、天津、浙江等12个省(市、区),低于平均发展水平的有19个省(市、区);上海市发展水平最高,北京市次之,贵州省最低.根据评价结果,应用FCM聚类法,将其发展水平分为5个层次:第一、二层次为以上海市为代表的东部7省(市),第三层次为以山东为代表的东部4省和中、西部3省(区),第四层次为以黑龙江为代表的中部7省和西部2省(市),第五层次为西部8省(区).其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域联系和分异特征,总体格局为东部高、中西部低,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差异明显,中、西部间的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食品工业名牌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943-14945
食品工业是湖南省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对于农业大省的湖南来说,食品工业是农业资源优势转变为工业经济优势的最好纽带。目前整体来看,湖南食品工业名牌战略实施效果不太理想。选取河南、山东、广东、湖北几个代表性省份,从食品工业名牌拥有量、名牌产品结构、企业规模、市场竞争力、区域竞争环境等方面,与湖南省进行比较,找出湖南省食品工业名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促使湖南省食品工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土地的投入、产出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构建土地集约利用体系,从生态、人口、经济与社会视角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利用熵值赋权法测度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新型城镇化的强度水平,基于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模型划分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类型,同时结合GIS探讨其空间分异格局。研究表明:(1)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超前于土地集约利用,西部二者相对持衡,中部与东北新型城镇化滞后于土地集约利用;东部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均强于中部,东北部与西部较弱。(2)中国大陆土地可持续利用效果显著,东部土地产出效益优势潜力巨大,中部土地投入与可持续发展次之,西部土地产出环节最为薄弱。(3)中国大陆新型城镇化发展重心集中在经济与社会城镇化,东部经济城镇化效益巨大,西部生态与人口城镇化脆弱。(4)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空间分异格局不均衡性显著,呈现东高西低、由东向西的梯度递减态势。(5)多数省(市、区)处于高等级拮抗耦合,但存在诸如宁夏、甘肃"虚假高等级耦合"情况;目前东、中、东北为中度失调,西部为高度失调,中度失调的省(市、区)比重最大。协调高值区集中在广东省和江苏、山东、上海、河南、河北等省(市)串联的东部,西部以新疆、甘肃、青海、宁夏、西藏、贵州、云南的地域范围协调发展亟待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