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吡虫啉及其复配剂不同施药方法对油菜蚜虫控制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2009年,采用拌种和播种沟施药的方法,于河南郑州研究了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及吡虫啉.辛硫磷复配剂对油菜蚜虫的全程控制效果。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用吡虫啉有效成分5g/kg种子拌种仅能有效控制苗期油菜蚜虫的危害,防治效果为90.79%~100%,对中后期油菜蚜虫控制效果不明显;用吡虫啉600g/hm2及吡虫啉.辛硫磷复配剂1320g/hm2采用播种沟施药对油菜蚜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82%~94.49%和90.68%~95.34%;试验示范验证防治效果在92%以上,持效期长达7个月以上,可以达到一次用药控制油菜整个生长期蚜虫为害的效果,减少了用药次数,此方法简单易行、保护环境、保护天敌,是一种简化高效的具有推广价值的油菜蚜虫可持续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2.
不同药剂拌种对小麦主要病虫害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播种时,用400L/100kg种子制剂量吡虫啉.戊唑246克/升悬浮种衣剂进行进拌种对小麦纹枯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赤霉病、麦蚜等主要病虫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尤其以800L/100kg种子制剂量的吡虫啉.戊唑246克/升悬浮种衣剂拌种,对穗期小麦蚜虫、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防效较好。对小麦出苗时间产生一定影响,但出苗率均在90%以上,能确保一播全苗,并都表现一定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19%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和全蚀病的防治效果及用药量。采用拌种法测定19%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麦蚜和全蚀病的田间防效。该种衣剂在药种比为237.5、313.5g a. i./100kg时,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3.80%和88.21%,与对照药剂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90g a. i./100kg防治效果差异显著;对全蚀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拔节期60.42%和66.67%,抽穗期69.79%和72.71%,乳熟期77.81%和76.60%,与对照药剂30/L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拌种处理差异不显著。19%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麦蚜和全蚀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最佳使用剂量为药种比237.5~313.5g a. i./100kg。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了吡虫啉微囊悬浮种衣剂在土壤和小麦植株组织内的剂量动态及对拔节期、灌浆期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微囊化剂型可以显著延缓吡虫啉在小麦根际土壤中的降解。种子包衣处理相同有效成分用量4 g/kg,小麦播种后175 d,微囊悬浮种衣剂处理区小麦根际土壤与小麦组织内的吡虫啉含量分别为0.80 mg/kg和0.099 mg/kg,均分别显著高于吡虫啉常规剂型处理区(0.21 mg/kg、0.035 mg/kg)。吡虫啉微囊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用量2、4 g/kg种子处理,对小麦拔节期蚜虫(药后175 d)的防效分别为92.46%、95.32%,对小麦灌浆期蚜虫(药后205 d)的防效分别为84.00%、85.07%;相同有效成分用量下,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处理区对小麦拔节期蚜虫的防效分别为78.01%、85.01%,对小麦灌浆期蚜虫防效分别为60.10%、65.47%;相同用量下比常规种衣剂对小麦拔节期和灌浆期蚜虫防效分别提高10%和20%。  相似文献   

5.
新烟碱类杀虫剂种子包衣防治麦蚜的可行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评价不同新烟碱类杀虫剂处理种子防治小麦蚜虫的应用潜力,采用种子包衣法分别在室内及田间比较了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烯啶虫胺、噻虫啉防治小麦蚜虫的效果及安全性,并测定了吡虫啉和噻虫嗪的持效、对天敌和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在2.4、3.6和4.8 g/kg种子剂量下,啶虫脒明显降低小麦出苗率,而其它药剂均无显著影响;至抽穗前烯啶虫胺、啶虫脒和噻虫啉对麦蚜的防效低,吡虫啉和噻虫嗪则均有较高防效,在58.17%以上,而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防效下降,为33.57%~60.46%。吡虫啉和噻虫嗪对叶部麦蚜防效均相应高于穗部。与喷雾处理相比,吡虫啉、噻虫嗪各剂量种子包衣对瓢虫和蚜茧蜂等天敌昆虫影响小,在3.6、4.8 g/kg种子剂量下,小麦千粒重和产量无显著差异,且在小麦籽粒中的残留量低。表明吡虫啉和噻虫嗪种子包衣防治麦蚜的应用潜力大。  相似文献   

6.
吡虫啉70%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吡虫啉600g/L悬浮种衣剂拌种预防高粱田蚜虫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吡虫啉拌种对高粱田蚜虫有较好防效,最佳浓度为种子量的0.7%,防治效果达72.6%。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呋虫胺20%悬浮剂对小麦蚜虫的田间防效,分别于2013和2014年在河北省保定市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两年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呋虫胺20%悬浮剂对小麦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效,防效随施药剂量的增加而提高,其有效成分使用量60~90g/ha对小麦蚜虫速效性较好,施药后1d,防效均保持在79.2%~83.2%之间;持效期较长,施药后14d,防效仍然保持在90%以上,同时该药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未对小麦产生药害且对天敌也比较安全。因此,呋虫胺20%悬浮剂是防治小麦蚜虫较为理想的药剂,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推荐于小麦蚜虫始盛期施药1次,其有效成分使用量为60~90g/ha。关键词:呋虫胺20%悬浮剂;小麦蚜虫;田间药效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吡虫啉包衣对黄瓜瓜蚜的防治效果及包衣后吡虫啉在黄瓜植株体内的分布动态,以不同剂量的4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包衣处理黄瓜种子,并测定了不同时间内其对瓜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的防治效果,同时使用HPLC检测了瓜苗出土后不同时期吡虫啉在黄瓜植株各部位的分布量。结果表明,100 kg黄瓜种子用吡虫啉(有效成分)240 g、480 g和960 g的处理在瓜苗出土35 d后,瓜苗上所接瓜蚜的校正虫口减退率仍分别达到89.2%、92.0%和97.7%。经过吡虫啉包衣处理后的黄瓜种子在出苗后 3~14 d内,植株体内的吡虫啉含量逐渐增加,14 d时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少; 黄瓜植株不同地上部位中吡虫啉的含量不均匀,其中下部叶片药剂含量最高,其次是上部叶片,茎部最低。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对玉米田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筛选出合适的田间用药剂量,通过室内盆栽接虫与田间接虫相结合综合评价了氯虫苯甲酰胺对玉米地下害虫沟金针虫、铜绿丽金龟以及小地老虎的综合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盆栽播种后20 d,氯虫苯甲酰胺4 g/kg拌种处理对沟金针虫、铜绿丽金龟和小地老虎的盆栽防效分别为78.15%、80.26%和81.05%;田间播种后20 d,氯虫苯甲酰胺4 g/kg拌种对沟金针虫、铜绿丽金龟和小地老虎的田间接虫防效分别为83.87%、86.27%和88.37%;高剂量的氯虫苯甲酰胺对玉米田地下害虫的田间综合防效优于对照药剂吡虫啉和氟虫腈。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处理对玉米种子无不良影响,对出苗和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明显的防虫增产作用,可推广应用于防治玉米田地下害虫。  相似文献   

10.
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对花生地上及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对花生地下害虫及地上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防治效果,筛选出合适的田间用药剂量,通过室内盆栽接虫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对花生地下害虫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Faldermann)、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以及地上害虫花生蚜Aphis craccivora Koch的综合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盆栽药剂拌种处理后15 d,氯虫苯甲酰胺有效成分用量为2.40、3.20 g/kg种子处理对沟金针虫的防治效果为77.42%和82.58%,对铜绿丽金龟的防治效果为77.12%和85.62%;田间拌种处理收获时,2.40、3.20 g/kg种子剂量的氯虫苯甲酰胺对花生田沟金针虫的防治效果为68.12%和76.33%,对铜绿丽金龟的防治效果为71.38%和80.71%;3.20 g/kg种子剂量处理对花生蚜的防治效果最高,为36.39%;该药剂拌种处理后对花生种子无不良影响,对出苗和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40、3.20 g/kg种子剂量处理后增产率为16.16%和18.44%。表明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对花生地下害虫沟金针虫和铜绿丽金龟具有很高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性,同时对花生蚜也有一定的兼治效果,有明显的防虫增产作用,可推广应用于防治花生田地下害虫。  相似文献   

11.
不同药剂拌种对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的防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150 g·L-1苯醚·阿维·吡等10种药剂拌种对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 g·L-1苯醚甲环唑和60 g·L-1戊唑醇拌种处理对小麦根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3.9%和66.2%,但二者对小麦孢囊线虫无防治效果;50 g·L-1阿维菌素和140 g·L-1阿维·吡拌种处理后,土壤中校正孢囊减退率分别为58.4%和69.2%;使用600 g·L-1吡虫啉拌种对孢囊线虫未见明显防治效果,但吡虫啉能对阿维菌素的杀线作用有一定增效作用;复配剂150 g·L-1苯醚·阿维·吡和160 g·L-1戊·阿维·吡对小麦根腐病和小麦孢囊线虫病防治效果较好,二者对小麦根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5.6%和63.8%,校正孢囊减退率分别为71.3%和74.1%;从增产效果来看,150 g·L-1苯醚·阿维·吡拌种后小麦增产效果最好,平均产量为7 869.9 kg·hm-2,增产率为8.6%。综合药剂安全性、防病效果和增产效果,150 g·L-1苯醚·阿维·吡适合在生产上防治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  相似文献   

12.
三种杀虫剂对麦田蚜虫和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2种选择性杀虫剂吡虫啉、抗蚜威和一种广谱性杀虫剂氧化乐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选择性杀虫剂对麦田蚜虫和捕食性天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选择性杀虫剂的小区在农药持效期内麦蚜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低于空白对照区,高于氧化乐果处理区,而优势度和优势集中度高于空白对照区,低于氧化乐果处理区;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低于空白对照区,高于氧化乐果处理区,优势度和优势集中度高于空白对照区,低于氧化乐果处理区。选择性杀虫剂处理区瓢蚜比小于空白对照区和氧化乐果处理区,且有效期长达15-16d。根据害虫和天敌发生的特点及选择性杀虫剂的特性,提出了麦蚜的有效防治措施,即在麦蚜为害关键时期,每667m^2用吡虫啉1g(ai)或抗蚜威2.5g(ai)喷施1次,再利用自然天敌调控作用,即可有效控制麦蚜。  相似文献   

13.
小麦茎基腐病是小麦上重要的真菌性茎基部病害,在黄淮海冬麦区呈广泛流行态势,对我国小麦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评价了不同拌种剂、拔节期喷施杀菌剂以及两者结合使用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药剂拌种防治结果表明:60 g/L戊唑醇FS、25 g/L咯菌腈FS和25%氰烯菌酯SC拌种处理能显著降低苗期病株率,其病株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小麦及其秸秆中联苯菊酯、噻虫嗪和代谢物噻虫胺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酸-乙腈提取,无水硫酸镁、N-丙基乙二胺 (PSA) 及GCB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 (UPLC-MS/MS) 检测。结果表明:在0.0025~0.1 mg/L范围内,联苯菊酯、噻虫嗪和噻虫胺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间呈良好线性关系,R2均大于0.99。麦粒样品在0.01、0.1和0.5 mg/kg,秸秆样品在0.05、0.5和3 mg/kg添加水平下,联苯菊酯、噻虫嗪和噻虫胺在小麦及其秸秆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在93%~98%、87%~98%和87%~9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 分别在0.8%~4.8%、0.6%~4.1%和1.0%~3.3%之间。按照《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在全国12个小麦主产区开展规范残留试验,采用35%联苯菊酯 ? 噻虫嗪悬浮剂,以制剂用量150 g/hm2 (有效成分52.5 g/hm2) 的剂量,于小麦蚜虫始盛时期施药1次,施药后间隔14 d和21 d采集的麦粒中联苯菊酯、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残留量结果验证了相关残留限量 (MRL) 值的适用性,且多点试验的结果具有更高的可靠性。长期及短期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小麦中联苯菊酯、噻虫嗪和噻虫胺残留量对1~6岁儿童和普通人群产生的膳食暴露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防治水稻拟禾本科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cola的应用潜力,将氟吡菌酰胺与吡虫啉种衣剂混合后采用种子包衣法及喷洒法研究其对水稻拟禾本科根结线虫的田间防效,并测定了不同施药方法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氟吡菌酰胺4.2、8.3、12.5 g(a.i.)/kg种子与吡虫啉18.0 g(a.i.)/kg种子混合包衣处理,播种后35 d其根结抑制率和防效分别为41.0%~51.8%和47.4%~58.6%,土壤中2龄幼虫减退率为38.6%~40.4%,显著高于单施吡虫啉18.0 g(a.i.)/kg种子处理。水稻播种后连续3次以氟吡菌酰胺250.2、375.3、500.4 g(a.i.)/hm2进行土壤喷洒,最后1次施药后7 d,其根结抑制率和防效分别为81.0%~89.9%和65.9%~74.3%,土壤中2龄幼虫减退率为65.4%~73.4%,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克百威1 800.0 g(a.i.)/hm2处理。氟吡菌酰胺各处理对水稻苗期生长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显著提高千粒重和有效穗数,产量比空白对照增加50.0%~61.2%,保产效果显著。水稻播种后35 d采用氟吡菌酰胺对稻田进行1次喷洒,对水稻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保产效果不明显。表明采用氟吡菌酰胺与吡虫啉混合包衣种子处理及在水稻苗期进行喷洒处理对水稻拟禾本科根结线虫防效显著,具有显著的保产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噻虫嗪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本研究进行了21%噻虫嗪悬浮剂对田间麦蚜的防控试验,并测定了噻虫嗪在小麦植株及籽粒中的残留。结果表明:21%噻虫嗪SC 23.625 g/hm~2防治麦蚜效果最佳,药后3 d,对麦蚜相对防效可达到91.48%,其次为21%噻虫嗪SC 15.75 g/hm~2,药后3 d,相对防效可达到87.48%,且与噻虫嗪23.625 g/hm~2差异不显著。残留消解动态检测结果表明,在小麦抽穗期施用21%噻虫嗪SC 15.75 g/hm~2防治小麦蚜虫,在小麦植株中的半衰期为4.8 d,药后14 d消解92%,半衰期较短,消解速度较快。最终残留试验表明,21%噻虫嗪SC,用药量15.75~23.625 g/hm~2,小麦生长后期连续施药1~2次,最后一次用药后7、14、21 d采收的小麦籽粒中未检出噻虫嗪(0.01 mg/kg)。建议用21%噻虫嗪SC防治小麦蚜虫,最高制剂用药量75 g/hm~2(有效成分15.75 g/hm~2),在小麦抽穗期施药一次,安全间隔期14 d。  相似文献   

17.
氟啶虫胺腈对麦蚜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河南许昌、山东汶上、江苏邗江3地两种麦蚜对吡虫啉、啶虫脒和氟啶虫胺腈的抗性水平,并在3地开展了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抗性监测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种群对吡虫啉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状态(抗性倍数0.30~7.00倍),对氟啶虫胺腈处于敏感状态;麦长管蚜种群对吡虫啉、氟啶虫胺腈都处于敏感状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河南许昌、山东汶上、江苏邗江3地试验田50%氟啶虫胺腈WG对麦蚜田间防治效果药后3d为81.6%~88.0%,药后7d为79.2%~89.7%,明显优于对照药剂10%吡虫啉WP、5%啶虫脒WP的防治效果。结合室内抗药性监测和田间防治效果,说明氟啶虫胺腈作为新型杀虫剂品种,可作为轮换或替代药剂用于麦蚜的抗性治理。  相似文献   

18.
创制农药氯啶菌酯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迎春  陈浩  仇广灿 《植物保护》2009,35(2):163-165
对我国新创制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氯啶菌酯防治小麦白粉病进行了试验。小麦白粉病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表明,20、10、1 μg/mL氯啶菌酯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83.54%、67.78%、19.24%。室内盆栽试验确定氯啶菌酯对小麦白粉病的EC50为4.172 3 μg/m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5%氯啶菌酯乳油有效用量60、40 g/hm2防治效果极显著高于20 g/hm2,与对照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防效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