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农民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可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农民一直徘徊在各种社会基本保障和养老之外。农民的生计就是国家发展的大计,近几年"三农"问题得到了国家与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陆续出台各项政策,积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农民的"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在农村延伸公民的社会公平权益。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进程撕裂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却未及时建构起可供农民选择的价值谱系,农民现代性呈现出一种"脱域"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公民社会不健全和公民意识不成熟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当务之急是提出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农民现代性获得的基础性平台、消解公民社会的"缺场",拓展农民现代性生成的社会空间、加强现代公民意识教育,畅通农民现代性发展的重要渠道等方面来入手,进而确立起以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法治精神和道德自觉为内涵的农民现代性气质与特征。  相似文献   

3.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它是随着村民委员会在农村的普遍建立而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给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村民自治,农民实现了村干部自己选,村里的事情自己决定,村里的财务自己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民的公民意识。具  相似文献   

4.
随着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农民的现代性需求,农民现代性进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域”。这一问题的出现,既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公民社会形态不健全相关,也与我国农民的现代公民思想意识不成熟有着紧密联系。解决农民现代性的“脱域”问题,推进农民现代性发展,必须健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拓展农民现代性发展空间,有效渗透和培养农民的现代公民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2):166-167
城乡一体化实现了城乡间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为乡村经济建设带来机遇。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乡村社区的治理转型,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培育和发展民间社会组织,教育和培养民众的现代公民精神,积极引导公民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厘清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农民的内在关系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界定和分析乡村社区治理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索行之有效的乡村社区治理路径,旨在为当下乡村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陈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645-17648,17652
阐述我国农业生态安全面临严峻形势,培育农民的公民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有利于巩固农民独立平等的主体观念、增进农民交往合作的共同体观念、培植农民权利和义务的法治观念和巩固农民公平正义的道德观念,充分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责任。提出完善市场经济促进主体平等、开展民主实践激发公共参与、繁荣文化教育明确公共责任、坚持送法下乡弘扬法治精神和强化明确政府职责鼓励社会监督是培育农民公民性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7.
农民的行动逻辑,受其文化所制约。"差序格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传统农民为解决与生产、生活和娱乐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合作与行动单位——家庭的宗族及以宗族为基础的村庄认同。农业合作化运动初级形式(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与传统文化自洽获得成功;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制度失败源于超越了农民传统价值。而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的主导观念与均平思想既加速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步伐,又容易使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停滞和徘徊。因此,在目前中国还不是成熟的公民社会的条件下,在传统社会的巨大惯性下,"新农村建设"应以自然村(村庄)为承接基础。  相似文献   

8.
"失范"是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现象,农村社会失范是农民的利益需求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这种特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村社会失范根源于农民的利益需要与资源缺失之间的矛盾。实现对农村资源的优先供给和优化配置是农村社会失范有效治理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近五年,浙江省在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农业是基础产业的经济状况没有改变。农村,依然是公民的主要的居民地,农民,依然是我省社会的最大群体。在未来5年内,为实现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两万元的目标,本文试图在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子和如何实现农民收入翻番上做一些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0.
农民的法律意识是农村法治化进程中的重要精神因素,它与农村社会的持续和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对于提高全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加快立法进程、开展普法宣教活动、净化农村执法环境、重视农村教育事业、加快农村市场经济建设步伐5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构建中农民教育平等权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平等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平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表现形式。但是,我国农村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农民的平等教育权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我们应该关注中国农民群体的权利保护,在政策和法律上给予农民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惟有如此,才能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进而实现我国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平等和公平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科学素质可以通过教育和实践两种途径加以发展、培养。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是一场广泛的社会行动,需要政府、社会和全体公民的普遍参与。  相似文献   

13.
农村是社会的主体,而且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这就决定了农民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农民身份的制度安排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渐进的过程,虽然农民身份制度化是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但却导致农民政治、经济、社会权利的缺失。因此,在当今中国,消除对农民的歧视,确立和保障农民的平等权利,解决农民二等公民的身份问题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统筹城乡发展视野下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的基础,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我国法治化进程的推进,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的法律意识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发展不平衡,农民的法律意识总体上看仍然比较淡薄,与现代法制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如何全面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一个重要课题,意义重大,需从根源入手,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5.
王会月 《现代农业》2009,(6):162-163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文明意识,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公民意识必须要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相适应,而正处于转型时期的公民必须要摆脱人治观念、功利心理趋强、主体意识薄弱的状况,通过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公德意识和自主意识,使公民树立正确的认识,积极而负责的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16.
农业增效是根本,农民增收是目的。要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目前,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农民生活改善以及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7.
提高政府绩效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共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方式,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是对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改革。公民在基层政府绩效管理中有最真实的感受、是公共政策的受益人也是主要作用对象,基层政府与之联系密切,因此加强我国基层政府绩效管理、提高绩效评估科学化需要公民的广泛参与,这与我国社会目前的基本矛盾变化相适应,与建设使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相一致,要完善公民参与机制,建立沟通反馈机制,真正做到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真正实现公民参与政府绩效管理。本文从西方国家的理论研究对比我国公民参与现状并提出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8.
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提升职业学生务农意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现代新型农民不再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民,而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创业创收,获取报酬的职业农民。它的产生也不是单靠传统的"上下代手帮手"等简单的教育方式可完成,而需借助现代职业教育、现代社会市场、社会实践等环节来实现。从分析新型职业农民与职业教育关系着手,结合本省农业职业院校在校生务农意愿的调查,阐述提升职业学生务农意愿路径。  相似文献   

19.
重点论述了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模式,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致富的三十字"密钥"是:讲给农民听,种给农民看,引导农民调,指导农民管,帮助农民销,促进农民富。5年来,累计举办科技讲座1 000余期,推广新品种30个,新技术20项,推广面积133.3万hm2,新增社会经济效益30亿元。三十字破解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成功经验只有根据农民的现实需求正确运用,灵活掌握,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全程服务,才能实现科技成果与农民需求真正有效的对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致富。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分化在过程中首先表现为职业上的非农化,大量农民通过"离土不离乡"和"离土又离乡"两种渠道,以"农民工"的身份实现着职业的非农化和自由流动,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社会职业设置的差异,使得农民就业空间在增大的同时,农民群体在社会利益获得和分配上出现了极大的差异,农民垂直向度的经济分化在市场化进程中出现了新的特征,农村社会结构逐步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