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是1997年以来在我国福建、广东、浙江等省番鸭群流行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文报道了某番鸭养殖场的一起番鸭呼肠孤病毒病。通过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确诊病原为番鸭呼肠孤病毒。明确病原后,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使该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我国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是我国近年来新出现的、以软脚为特征的高发病率、高致死率急性烈性病毒性传染病,由于肝脏表面的灰白点较为典型,因此俗称“花肝病”或“白点病”。初步认为其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本文综合了国内近年来对该病的研究成果,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病理学、区别诊断和防制措施等方面对该病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以期对该病的深入研究和防制提供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1997年以来,在我国福建、浙江、广东、江苏和江西等番鸭饲养区新发现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引起番鸭软脚、腹泻和生长发育不良,以肝、脾表面有大量灰白色坏死点为主要病变,因此俗称番鸭“肝白点病”“花肝病”。有研究表明,该病是由一种新的RNA病毒引起,其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4.
正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是由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该病因其肝脾等脏器出现灰白色坏死点,又称番鸭肝白点病或花肝病。本病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和江西等地广泛流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严重危害番鸭养殖业的健康发展。1病原本病的病原为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MDRV是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Ⅱ亚群成员。MDRV呈球形,无囊膜,有可见的双层衣壳结构。本病毒对紫外线、温度和p H敏  相似文献   

5.
该病的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禽呼肠孤病毒,鹅呼肠孤病毒。禽呼肠孤病毒已对鸡、火鸡,番鸭,鹅、半番鸭、蛋鸭、肉鸭等禽类致病。除了引起死亡外,总体生产性能低下,大大降低了禽类的经济价值,是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禽类病毒性传染病,是新出现的一种鹅病毒性传染病,它将极大危害养鹅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番鸭病毒性疾病--花肝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原 “花肝病”病原为番鸭呼肠孤病毒。该病毒呈球形,正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在超薄切片电镜中有时呈品格状排列,粒子直经为42-70nm,无囊膜,属无囊膜的RNA病毒。该病毒对氯仿不敏感,耐热,耐酸,不被DNA抑制物所抑制。不能凝集豚鼠、鸡、鸭、鹅、山羊、人的O型红细胞。该病原与禽呼肠孤病毒有一定的抗原相关性,可致死敏感番鸭胚、半番鸭胚和鸡胚,并能经接种种蛋感染出壳番鸭。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认识我国番鸭呼肠孤病毒研究的现状,对2018年11月前中国知网数据库的177篇番鸭呼肠孤病毒研究文献的发表时间、发表刊物、研究机构、作者信息以及研究主题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番鸭呼肠孤病毒研究文献发表期刊整体质量较高,研究机构和作者以福建农林大学及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占优势,对病原学、致病机理及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研究不够深入,对免疫学和防控技术的研究较为欠缺。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危害、病原学、疾病的诊断和防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该病的特征和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并对番鸭细小病毒新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番鸭呼肠病毒病是发生于雏番鸭(半番鸭)的一种新的急性烈性传染病。病原为番鸭正呼肠病毒,与禽呼肠病毒有一定的抗原相关性;病毒对番鸭胚和鸡胚及其成纤维细胞有致病性,对番鸭和半番鸭有强的致病性,主要感染7日龄~45日龄的雏番鸭,发病率为20%~100%,死亡率为10%~95%以上。临床上以软脚、腹泻、生长障碍为主要症状,病变特征为肝、脾等内脏器官形成大量的灰白色坏死灶。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为胸腺、脾和法氏囊的淋巴细胞变性和坏死、单核细胞浸润;肝、脑血管周围和肾间质、肺间质、心肌间有淋巴样细胞或/和吞噬细胞聚集。该病原的致弱活疫苗和灭活苗、以及高免血清可有效防治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番鸭肝白点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鸭肝白点病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以软脚为临床症状的高发病率、高致死率、急性烈性的番鸭病毒性传染病。其特征性病变是,肝脏和脾脏肿大、出血,并出现大量坏死点;。肾脏肿大、出血,同时,肾脏表面有黄色条斑。因其肝脏表面的灰白点较为典型,本病又称为“花肝病”。对该病的命名还未有统一的说法,有研究表明,该病是由一种新的RNA病毒引起的番鸭病毒性传染病,但也有人认为该病的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许多养殖户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极大威胁着番鸭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现综合国内外近年来对该病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不同感染剂量MDRV对番鸭免疫反应和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不同剂量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 MW9710株)感染8日龄番鸭后,通过检测血液中淋巴细胞对ConA、LPS的反应和NK细胞、细胞毒T细胞(CTL)的细胞毒性作用,探讨MDRV感染对番鸭免疫细胞功能和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感染剂量MDRV均会抑制番鸭血液淋巴细胞对ConA、LPS的增殖反应,降低NK细胞和CTL细胞的杀伤活性,且影响程度与剂量相关;同时感染番鸭生长缓慢,脾脏肿大,胸腺和法氏囊缩小。上述结果表明,MDRV感染能导致番鸭免疫抑制,且细胞免疫抑制程度与感染病毒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H9 AIV)共感染对番鸭法氏囊免疫应答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将MDRV或/和H9 AIV人工感染8日龄番鸭,观察法氏囊病理组织学变化,检测法氏囊B细胞增殖能力及RE-5 AIV疫苗免疫后抗体变化规律.结果显示:H9 AIV感染组番鸭发病率低(10%),无死亡,法氏囊无病理变化,显著抑制番鸭法氏囊细胞增殖反应;MDRV感染番鸭发病率70%,死亡率40%,生长迟缓,法氏囊病理变化为萎缩,淋巴细胞减少,局部出现范围较小的坏死灶,番鸭法氏囊细胞增殖反应下降;共感染组番鸭发病率100%,死亡率80%,番鸭生长迟缓,法氏囊萎缩和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下降程度均比单一病毒感染组严重.病毒感染使番鸭对RE-5 AIV疫苗免疫应答能力明显下降,其共感染组抑制抗体应答程度最严重;共感染组的病毒检出时间早于并且检出率大于单一病毒感染组.表明MDRV与H9 AIV共感染在番鸭免疫应答抑制方面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8日龄番鸭人工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和/或H9亚型禽流感病毒(H9AIV),探讨病毒感染对番鸭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H9AIV感染组番鸭发病率低(10%),无死亡;显著抑制番鸭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抑制法氏囊和胸腺的发育,脾脏肿大,但不影响生长。MDRV单独感染番鸭发病率75%,病死率45%,对番鸭淋巴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4.
探讨番鸭呼肠孤病毒强毒株和弱毒株在番鸭免疫器官中的分布和排毒的差异。结果显示强毒株在感染后1d就可在脾脏、法氏囊、胸腺检出病毒RNA,高峰期为攻毒后7~14d;直到感染后35d,在免疫器官中不能检测到病毒RNA。接种强毒株后7d开始向外界排毒,而14d后停止向外界排毒。雏鸭免疫弱毒疫苗后3d,即可在脾、胸腺、法氏囊中检出病毒RNA;高峰期为攻毒后7~14d,免疫后21d免疫器官中的检测逐渐降低,直到感染后28d,在免疫器官中不能检测到病毒RNA。表明番鸭接种活疫苗后7d开始向外界排毒,而11d后停止向外界排毒。  相似文献   

15.
8日龄番鸭人工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或/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H9AIV),观察其脾脏形态和显微结构变化,检测脾脏细胞增殖功能,探讨病毒感染对番鸭脾脏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H9AIV感染不引起番鸭发病死亡;番鸭脾脏轻度肿大,病理变化以出血、淋巴细胞坏死为主;显著抑制番鸭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反应。MDRV单独感染番鸭发病率80%、死亡率50%,对番鸭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有抑制作用(差异显著),生长迟缓;脾脏肿大,出现典型坏死病变,细胞凋亡等病理变化。共感染组番鸭发病率100%、死亡率80%,生长迟缓;脾脏异常肿大,白髓区淋巴细胞坏死,数量明显减少甚至消失;坏死灶明显增多,范围增大,坏死灶中淋巴细胞坏死消失后,形成大小不一的空白斑;对番鸭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有抑制作用,差异极显著;共感染组在H9AIV病毒检出时间和检出率上均大于AIV组。结果表明,MDRV与H9AIV共感染在番鸭脾脏免疫反应抑制上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应用RT-PCR技术检测番鸭呼肠孤病毒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参考 Gen Bank中番鸭呼肠孤病毒 (m uscovy duck reovirus,MDRV ) S1基因序列 ,用计算机设计并合成了 1对引物 HP11、HP12 ,以此引物用 RT- PCR对番鸭呼肠孤病毒 S1基因进行了特异性扩增。结果表明 :引物 HP11、HP12能从所有供试的 4株分离毒 MDRV- MW9710、MW980 6、MW980 9、MW9810扩增出 30 0 bp S1基因 c DNA片段 ,而不能从禽呼肠孤病毒 (ARV) S1133株和番鸭胚成纤维 (MDEF)细胞培养物中扩增出任何片段 ;该 RT- PCR的检测灵敏度为 1pg的病毒核酸 ,特异性强 ,重复性好 ,对含毒细胞培养液和尿囊液只需用氯仿进行简单处理 ,即能检测出 MDRV核酸。因此认为 ,该 RT- PCR可以用于番鸭呼肠孤病毒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7.
番鸭花肝的是近年流行的一种新的番鸭疫病,其特征性病变是死亡番鸭的肝、脾、小肠等部位出现灰白色的坏死点,本文自广东省主要疫区分离到几株病毒,这些病毒在番鸭胚上可继代繁殖,其胚液可使番鸭妇病。不同途径感染试验表明该病毒通过肌肉注射、爪垫部注射、口服,同居感染均可使番鸭发病和死亡,并具有典型病变,分离毒不能使半番鸭,本地鸭,鸡发病。  相似文献   

18.
番鸭呼肠孤病毒MW9710株S1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参考GenBank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S1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对番鸭呼肠孤病毒MW9710株S1基因进行RT-PCR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了克隆和测序.结果显示扩增产物为300bp,与预期的目的片段大小一致,经PCR、酶切反应鉴定后克隆到pGEM-Teasy载体中,核苷酸序列经BLAST软件分析表明:番鸭呼肠孤病毒MW9170株S1基因的目的片段与番鸭呼肠孤病毒法国89026株同源性为91.7%,与鸡关节炎病毒S2基因同源性为68.7%,结果提示番鸭呼肠孤病毒MW9710株与鸡关节炎病毒亲缘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19.
白羽番鸭产肉性能与肌肉品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200只70日龄白羽番鸭为素材,测定其产肉性能和肌肉品质。结果显示,公番鸭的生长速度比母鸭快,母鸭沉积脂肪的能力高于公鸭,同时白羽番鸭的体脂含量较低。综合产肉性能等多项指标,说明白羽番鸭具有较好的肉用性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番鸭"三周病"、细小病毒型"白点病"和小鹅瘟是雏番鸭常见的三种细小病毒病,对番鸭养殖业危害较为严重。本文对从广东惠州及周边地区病死番鸭中分离鉴定的1株番鸭细小病毒型"白点病"病毒、1株小鹅瘟病毒和1株番鸭"三周病"病毒分别感染健康雏番鸭,将发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进行对比,从而为基层兽医工作者提供三种番鸭细小病毒病临床鉴别、初步诊断更加直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