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GC-MS检测方法分别研究了20年生、30年生红心杉和普通杉木中边材及心材乙醇抽提物化学成分组成. 研究表明,醇提物中主要化学成分为:柏木脑和香紫苏醇. 醇提物中柏木脑百分含量范围:29.11%~52.54%,香紫苏醇百分含量范围:3.57%~24.77%. 红心杉和普通杉木心材中柏木脑含量均高于边材中柏木脑含量. 红心杉边材和心材中柏木脑含量均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加,且柏木脑在木材中的横向分布,随树龄的增加呈同步增长趋势.红心杉和普通杉木,心材中香紫苏醇含量均高于边材中香紫苏醇含量.红心杉边材和心材中香紫苏醇含量均随树龄的增加而增加,且心材中香紫苏醇含量约为边材中含量5倍.  相似文献   

2.
陈山红心杉材性变异及其基因资源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比较分析了安福种源(陈山红心杉)同全国公选5个优良杉木种源(广西融水,贵州锦屏,湖南会同,福建建瓯,江西铜鼓)的木材材性,得出:在木材的纤维长度,晚材率,基本密度三方面,陈山红心杉与其它5个优良种源无差异,材性优良,木材的红心比率在6个种源间差异显著,其中以陈山红心杉心比率最大,红心比率变异系数最小,研究了陈山红心杉材性遗传变异规律,认为安福陈山红心杉引种外地不会导致材性变异,可在杉木主要区推广应用,此外,在陈山红心杉基因资源利用上,开展了应用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利用从江西引进的红心杉母树林种苗造林,对6年生林分开展标准地调查分析,研究红心杉在将乐的栽培效果。结果表明红心杉表现较好,树高、胸径、材积平均值分别为5.75 m、7.3 cm和0.013 68m3。心材率较高,平均值为22.26%,红心杉木特点明显,偏心率和心材偏心率较低。木材基本密度较大,平均值为0.325 85 g/cm3。立地条件好的林地红心杉生长优良,立地条件差的林地红心杉生长较差。偏心率、心材偏心率、木材基本密度不受立地条件影响。在红心杉木造林时,应选择立地条件好的林地,以有效提高红心杉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不同立地红心杉生长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利用从江西引进的红心杉母树林种苗造林,对6年生林分开展标准地调查分析,研究红心杉在将乐的栽培效果。结果表明红心杉表现较好,树高、胸径、材积平均值分别为5.75 m、7.3 cm和0.013 68m^3。心材率较高,平均值为22.26%,红心杉木特点明显,偏心率和心材偏心率较低。木材基本密度较大,平均值为0.325 85 g/cm^3。立地条件好的林地红心杉生长优良,立地条件差的林地红心杉生长较差。偏心率、心材偏心率、木材基本密度不受立地条件影响。在红心杉木造林时,应选择立地条件好的林地,以有效提高红心杉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比较红心杉与普通杉的化学官能团.结果表明:两种木材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的位置、数目及形状相似.差异出现在波数1 800 ~ 600 cr-之间,红心杉中1 736 cm-吸收峰/(I1736)变得不明显.红心杉中超过50%特征峰吸收相对强度大于普通杉.红心杉的I1510/I1 736和I1 510/I1 372比值均小于普通杉.红心杉I1270/I1230,I1425/I96,I1372/I667和I1372/I2917均大于普通杉.据此,红心杉中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含量低于普通杉,而综纤维素含量大于普通杉.红心杉木质素中愈创木基单元比例较高,且纤维素结晶度大于普通杉.  相似文献   

6.
采用我国木材化学成分分析国家标准,对人工林米老排木材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林米老排木材冷水抽提物含量和热水抽提物含量分别为2.67%和3.12%,1%NaOH抽提物含量为17.08%,纤维素含量为47.49%,综纤维素含量为80.42%,木素含量为28.80%,pH值为5.44;木材冷水抽提物和综纤维素含量在树干的不同高度上略有差异,但方差分析检验,差异不显著,热水抽提物、1%NaOH抽提物、纤维素和木素含量在树干的不同高度上差异显著,达到1%显著性水平;由树基往上,热水抽提物含量略呈两端高、中间低的趋势,冷水抽提物、1%NaOH抽提物和木素的含量逐渐降低,综纤维素含量和木材pH值逐渐升高;纤维素含量在树干上的分布规律为中间高、两端低,而且从树干中部往上的降低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7.
《林业科学》2021,57(1)
【目的】研究金丝楸木材化学成分在纵向不同高度及径向心、边材中的含量和组成特点,为金丝楸木材加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金丝楸木材纵向不同高度心、边材苯醇抽提物、聚糖和木质素含量,采用细胞壁全溶法结合二维异核单量子核磁共振(2D HSQC NMR)技术对相应部位的原生木质素分子结构进行表征。【结果】金丝楸木材边材苯醇抽提物含量高于心材,且心材中靠近树心部分的苯醇抽提物含量高于靠近边材部分。心、边材苯醇抽提物化学成分存在差异,但不同高度相同径向区域苯醇抽提物含量及其成分差异较小且并未随树高不同体现出特定变化规律。边材木质素含量低于心材,但心、边材木质素含量在树高方向上无明显变化规律。金丝楸木材木质素为典型G/S型木质素,纵向不同高度区域木质素大分子结构基本一致,但心材木质素分子结构中β-5'连接的相对含量高于边材。木聚糖是金丝楸木材半纤维素的主要组分。边材聚糖相对含量高于心材,但心、边材聚糖含量并未随树高不同体现出特定变化规律。【结论】金丝楸木材径向心、边材化学成分含量及相应成分分子结构具有规律性差异,边材向心材过渡过程中主要变化为木质素成分的积累和发色物质的生物合成。木材纵向不同高度相应区域中各化学成分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别,但并未随树高不同发生规律性变化。木材纵向不同高度相同径向区域中各组分的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基本一致。对金丝楸木材进行加工利用时,应重点关注其径向方向的化学成分含量和性质差异。  相似文献   

8.
工业林木荷木材化学成分及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国家木材化学成分分析标准,对工业林木荷木材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2年生和14年生木荷木材化学成分含量为:热水抽提物6.93%和5.06%;1%NaOH抽提物18.42%、17.42%;苯醇抽提物1.64%、2.48%;纤维素48.06%、50.72%;多戊糖20.99%、20.68%;木质素24.20%、23.10%;pH值为5.46和4.99。以上7个指标在树干不同高度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而热水、苯醇抽提物含量和pH值在两树龄间的差异达到1%显著水平,1%NaOH抽提物和主要化学成份含量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施肥处理对尾叶桉木材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5种施肥处理下的9年生尾叶桉纸浆材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进行测试,以此为基础,进而分析讨论施肥处理对尾叶桉木材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对尾叶桉纤维素含量和木素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而对抽提物含量和戊聚糖含量有极显著影响;施肥处理会显著提高木材中冷水抽提物,热水抽提物,1%NaOH抽提物和戊聚糖含量,而且施肥量愈大,木材中戊聚糖含量愈高。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5个试验地尾叶桉纸浆材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和pH值在树干高度上的差异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5个试验地中,尾叶桉材的化学成分含量及pH值在树干高度上的变异情况大致相同.在不同的树干高度上,木材热水抽提物含量、纤维素含量和木素含量的差异达1%显著性水平;质量分数为1%NaOH抽提物含量和戊聚糖含量的差异达5%显著性水平;冷水抽提物含量和pH值无统计上的显著性差异.由树基向上,冷水抽提物、热水抽提物和木素的含量呈渐低趋势;戊聚糖含量和木材pH值呈渐高趋势;1%NaOH抽提物含量树干中部较低,两端较高;纤维素含量树干中部稍高,两端稍低.  相似文献   

11.
亚热带几种森林类型下土壤的理化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省邵武市卫闽林场,在本底条件一致的同龄杉木林、马尾松林、天然阔叶林及杉阔混交林林下土壤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量重为天然阔叶林〈杉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总孔隙度和最大含水量为天然阔叶林〉杉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0.001细微颗粒百分含量为阔叶林〈杉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林;土壤PH伙阔叶林〉杉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速效P,速率K,全N和有机质含量均为阔叶  相似文献   

12.
人工林杉木与马尾松制浆性能的比较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人工林杉木与马尾松进行了制浆性能比较,测定了它们的纤维形态和化学组成,优选出最佳蒸煮工艺条件,测定了浆料的物理强度,最后用座标综合评定法来全面评价它们的制浆性能。结果认为,人工林杉木木材制浆性能略优于马尾松。研究结果为杉木在造纸上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结果表明:杉木连栽引起林地肥力减退,土壤地力衰退程度与前茬林生长周期有关。头茬杉木林周期短(14a)的二耕土上连栽的杉木长势较好,头茬杉木林周期长(24a)的二耕土上连栽的杉木幼树长势极差。林地施肥后并没有促进杉木幼树恢复生长。原因在于杉木幼树根系受到土壤中有毒物质毒害,根系腐烂,不能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建议采取生物工程措施解决杉木连裁地力减退问题。  相似文献   

14.
陈山红心杉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激素对胚性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陈山红心杉胚性愈伤组织在诱导阶段和增殖培养阶段,NAA对愈伤的增殖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在诱导阶段,2,4-D的效果比NAA强得多,但是,在继代培养阶段,NAA也表现出较好的效果,6-BA对胚性愈伤组织的生长显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浙西低山区森林小气候时空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WeatherHawk全自动气象站对浙西低山区不同林型(杉木林、侧柏林和马尾松林)和杉木林不同空间位置(林外空旷地、林缘、林窗和林内)的太阳辐射强度、大气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和林内空间位置太阳辐射强度、大气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日进程呈多峰曲线;太阳辐射强度和大气温度日均值在不同林型内大小顺序为林外空旷地〉杉木林〉马尾松林〉侧柏林,在杉木林不同空间位置的日均值大小顺序为林外空旷地〉林缘〉林窗〉林内,大气相对湿度顺序相反;林外空旷地的3个气象因子日进程晴天呈单峰曲线,阴天表现多峰曲线;林分内3个气象因子波动幅度比林外空旷地小,侧柏林的降温保湿能力最好。  相似文献   

16.
以苯—乙醇为夹带剂,研究超临界CO2流体不同处理压力、温度、时间对福建产杉木、马尾松、檫木木材渗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5 MPa内,处理压力的增大有利于3种木材渗透性的提高;杉木在处理温度为40℃时,渗透性的变化率达到最大,为493%,马尾松和檫木在处理温度为45℃时,渗透性的变化率达到最大,分别为479%和349%;较佳的处理时间为30 min。  相似文献   

17.
Uneven-aged silver fir-European beech forest stands were studied to (1) analyse the dynamics of diameter structure and tree species composition in the past two centuries and (2)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red deer on the regeneration and recruitment of silver fir. The study used current data on forest stands, archival data from old forest management plans for the period 1789–2004, and red deer harvesting records for the period 1907–2006.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the silver fir population aged and silver fir and European beech alternated in dominance. The study revealed a strong impact of red deer on the composition and recruitment of tree regeneration, especially on silver fir regeneration. The drastic changes in red deer density (from extermination up to 5.8 animals km−2) and past for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were apparently the main factors driving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silver fir (regeneration, recruitment, and diameter structure) in the study area during the past two centuries.  相似文献   

18.
中亚热带北缘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中亚热带北缘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叶面积与生物量,叶量与干材生物量的相对生长关系式;比较了不同生长级林木的年净生产量和叶的净光合作用效率,可为杉木人工林速生丰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不同立地条件下引种秃杉试验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杉木采伐迹地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开展秃杉与杉木、柳杉、福建柏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9年生秃杉在Ⅰ、Ⅱ、Ⅲ立地级的生长与Ⅳ立地级的生长差异达显著水平;秃杉在Ⅰ、Ⅱ、Ⅲ立地级的生长好于杉木、柳杉、福建柏,其差异达显著水平;秃杉的单株材积增幅达26.0%~49.3%。表明秃杉可作为福建省杉木采伐迹地的优良更新树种,宜在Ⅰ、Ⅱ、Ⅲ立地级造林,其生长量大,效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