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是《小麦》新版国家标准(GB1351—2008)和《小麦硬度测定硬度指数法》(OB/T21304—2007)颁布实施的第二年。为了执行这个国家新标准,各地基层粮食收储和加工企业多数已经配备了小麦硬度指数测定仪。该仪器技术含量较高,但耗材品种较多,使用与维护过程中常出现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2.
子粒硬度是决定小麦市场分类及其最终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根据硬度的不同,可以将小麦分为三个硬度等级:软麦、混合麦、硬麦。不同硬度等级的小麦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Puroindoline基因是控制小麦子粒硬度的主要遗传因子。着重阐述了小麦子粒硬度的分子遗传基础,使人们更好地了解Puroindoline基因突变对子粒硬度的影响,为今后小麦的育种工作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2008年新发布实施的国家标准<小麦>(GB1351-2008)中,将小麦不完善粒定义为:受到损伤但尚有使用价值的小麦颗粒,包括虫蚀粒、病斑粒、破损粒、生芽粒和生霉粒.  相似文献   

4.
我国面包小麦的育种和开发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风 《作物杂志》1994,10(3):10-11
我国面包小麦的育种和开发问题徐风(安徽农业大学合肥230036)1我国面包小麦的发展潜力普通小麦以其籽粒质地不同可分为软麦和硬麦,强面筋时硬麦也称面包小麦。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好的面包小麦生产国和出口国。面包小麦的主要进口国是欧洲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5.
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的新的小麦国家标准(GB1351-2008),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记者4月30日从国家粮食局获悉,新的小麦国家标准是为适应小麦生产和流通发展的需要,由国家粮食局组织有关专家并协调各部门对1999版小麦国家标准进行修订形成的。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一是修改了小麦分类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6.
选取西部地区3省具有代表性的小麦样品为对象,研究小麦发芽对降落数值的影响,对不同发芽程度、不同发芽小麦添加比例对小麦降落数值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发芽程度小麦对降落数值有显著影响;通过控制发芽小麦的添加比例使小麦达到专用粉生产的要求,从而提高发芽小麦的利用率,并为国家标准GB 1351-2008的修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GB1351-2008《小麦》标准在实施中常见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相关标准文本作了解析、归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便于大家加深对标准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晋太170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省农科院作物遗传研究所根据生态育种理论,采用现代选择鉴定技术经 10多年选育,培育出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晋太 170.该品种高产、优质、多抗、广适, 2002年通过山西省审定,同年获国家"十五"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 2003年通过国家审定, 2004年列为国家四大粮食作物主导品种, 2004- 2005年度列为国家小麦种植主导品种,并列为山西省重点推广 100项农业新科技.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其品质性状全面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国标一级标准,优于进口加拿大硬红冬、加拿大硬红春、美国硬红麦和澳大利亚硬麦 1号.  相似文献   

9.
彩色小麦主要理化参数的分布分析及分层制粉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志成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9):107-113
为了尽快推进彩色小麦的产业化进程,满足人们对营养型谷物的需求,实现食品营养天然、食用安全可靠。通过采用分层碾磨制粉技术和小麦抗粉碎硬度指数测定方法,研究彩色小麦的营养分布及硬度对各部分营养分离制粉的影响。结果表明,彩色小麦的氨基酸总体含量高于普通白小麦13.91%~23.32%,而其主要营养元素Se、Zn、Fe、Ca与普通白小麦比较,‘中普黑麦1号’和‘中普绿麦1号’锌、铁、钙含量比普通白小麦偏高,而‘中普紫麦1号’则普遍偏低,特别是‘中普绿麦1号’铁和钙的含量比较突出,分别高于普通白小麦的371.80%和102.86%。同时发现彩色小麦的结构营养分布等同于普通小麦,其果皮、种皮、糊粉层和胚芽具有丰富的营养。通过试验研究得出彩色小麦属营养型小麦,采用分层碾磨分离技术基本实现营养分离工业化加工的目的,同时发现影响营养分离加工的关键因素是小麦的硬度。该研究为彩色小麦营养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10.
《种子》2020,(5)
利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试仪和PCR扩增方法对170余份陕西省历代和当代主要小麦品种(系)的籽粒硬度及基因Pina和Pinb等位变异进行了研究,以揭示陕西省小麦品种换代过程中籽粒硬度的演变规律。其中,历代品种(系)材料51份,硬质麦占39.22%,混合麦占60.78%;Pina-D1b等位基因类型为9.80%,Pinb-D1b等位变异类型为47.06%;当代小麦品种(系)119份,硬质麦占38.66%,混合麦占61.34%;Pina-D1b等位变异类型为17.65%,Pinb-D1b等位变异类型为39.50%;Pina基因所占比例为14.29%,Pinb基因所占比例为63.03%;陕西省历代小麦品种硬度平均数呈先降后升趋势,总体呈现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242份国内秋播麦区小麦品种(系)水溶性戊聚糖、非水溶性戊聚糖和总戊聚糖及溶剂保持力的遗传变异及与其他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间戊聚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水溶性、非水溶性和总戊聚糖变异范围分别为0.72%~1.81%、2.92%~6.93%和4.42%~8.11%。硬麦水溶性戊聚糖含量显著高于软麦,软麦非水溶性戊聚糖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以153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其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硬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59.4%小麦品种(系)的蛋白质含量大于14.0%,26.1%小麦品种(系)的蛋白质含量介于13.0%~14.0%之间。湿面筋含量大于32.0%的小麦品种占22.8%,湿面筋含量大于28.0%而小于32.0%的小麦品种(系)占45.7%;9.1%小麦品种(系)的籽粒硬度大于60;90.8%小麦品种(系)的籽粒硬度在40~60。有45个小麦品种(系)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籽粒硬度可初步评定为强筋麦,占参试品种数29.4%。另有79个品种(系)为中筋麦,其余的29个为弱筋麦。这表明,参试品种(系)绝大多数仍以中筋麦为主。  相似文献   

13.
新麦26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利用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标记,优良低分子麦谷蛋白亚基互补和聚合,累加了5+10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育成的超强筋半冬性中熟多穗型小麦新品种。2008年、2009年国家区试混合样化验,品质名列参试品种第1位,各项指标均能达到甚至远远超过国家强筋小麦一级标准,是本院强筋小麦新品种选育的一次重大突破。于2010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国审麦2010007),并已申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1新麦26号品种介绍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十二五”期间育成小麦新品种的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进  王淑荣  张连全  刘利  冯晓  左娟 《种子》2017,(2):95-99
为明确“十二五”期间四川省育成小麦新品种的品质状况,对2011-2015年5年省审44个小麦新品种的品质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4个品种的容重、粗蛋白含量较高,湿面筋含量偏低,降落数值偏小.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粗蛋白含量与沉降值、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沉降值与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硬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吸水量与硬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弱化度与降落数值、沉降值、稳定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品质各参数分析发现,符合优质强筋小麦品质标准的有2个(4.6%),分别为蜀麦969、内麦316;符合优质弱筋小麦品质标准的有2个(4.6%),分别为川辐8号、川麦68;符合优质专用中筋小麦品质标准的有8个(18.4%),分别为川麦104、南麦618、绵杂麦512、川麦1131、川麦63、川麦60、川麦61、南麦302.由此可见,四川省近年小麦品质育种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否定了“四川不能生产优质麦”的说法,但目前优质品种数量尚较少,需继续加强优质小麦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5.
小麦新品种渝麦12号丰产稳产性分析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渝麦12号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于2010年2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选用河南小麦材料宛抗42作母本,自育中间材料97-3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选育而成。根据2007~2008两年重庆市小麦区域试验的资料,采用与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相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采用C.S.Lin和Shukla分析方法对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渝麦12号小麦丰产稳产性高、适应性较强,农艺性状好,品质指标除湿面筋外均达到中筋小麦类型标准(GB/T17892-1999),适宜加工面条、馒头、饺子等食品和进行产业化开发,渝麦12号(渝审麦2010001)是一个适合重庆地区大面积生产的丰产、稳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中国黄淮麦区小麦籽粒硬度Puroindoline基因等位变异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籽粒硬度是小麦品质性状改良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黄淮麦区核心种质资源小麦籽粒硬度基因型分布规律,能够为中国小麦品质改良和种质资源利用提供信息。以来自中国黄淮麦区的244份小麦核心种质为材料,采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试仪和特异引物的PCR扩增对其SKCS硬度及其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黄淮麦区小麦核心种质资源以硬质类型为主,占总参试材料的56.6%,其硬质麦基因型共有Pina-D1b、Pina-D1r、Pina-D1s、Pina-D1l、Pinb-D1b、Pinb-D1p、Pinb-D1ac、Pinb-D1e、Pinb-D1t和Pinb-D1u共10种单倍型,其分布比例分别为2.1%、5.3%、4.5%、0.8%、25.8%、15.7%、0.4%、0.4%、0.8%和0.8%。可以看出,Pinb-D1p在参试材料硬质麦中占据主导地位,PINA蛋白缺失类型也有广泛的分布。不同来源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基因型分布表明,山西、河南、云南和新疆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基因型较为丰富。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基因型分布表明,农家种小麦籽粒硬度基因型更为丰富。在各Puroindoline变异类型中,拥有PINA-null类型的小麦品种SKCS籽粒硬度显著高于拥有Pinb-D1b和Pinb-D1p类型的小麦品种。本项研究表明黄淮麦区核心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籽粒硬度主效基因变异类型,结合先前研究中认为的PINA-null类型的磨粉品质和面包烘烤品质均劣于Pinb-D1b类型,但拥有相对较好的印度薄饼加工品质,因此品质育种过程中可依据育种目标有选择的利用黄淮麦区小麦核心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7.
苏联的国内市场和出口都需要大量的硬粒小麦。硬粒小麦的蛋白质含量较软粒小麦高2—4%。硬粒小麦可加工成优质的通心粉、面条和碎米,因此苏联第廿一次党代表大会在七年计划中提出要大量增加硬粒小麦的产量。  相似文献   

18.
宛麦18小麦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新品种宛麦18由河南省南阳市农科所小麦研究室采用回交育种法。于2001年培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08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08018号。  相似文献   

19.
1基础条件土壤质地为中—粘土、耕层深厚、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力较高、耕层有机质含量在1%~2%,碱解氮在75mg/kg以上,小麦生育期降水250mm左右,有排灌条件。基地实行区域化、规模化种植,做到一村一种一世代,同一品种连片种植面积不少于350hm2。2品种选择及处理2.1品种选择选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丰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符合国家《专用小麦品质标准》。种子质量符合育种家种子或原原种质量标准。近两年选用的品种主要有:郑麦9023、新麦18、郑麦366、西农979、藁麦8901、豫麦34等。2.2种子处理采用晒种、种衣剂包衣、药剂拌种。在小麦病…  相似文献   

20.
《种子》2021,(2)
为筛选小麦优异抗倒性资源材料,分析倒伏严重年份黄淮南片麦区小麦产量构成,本试验以2016—2017年度国家冬小麦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81个小麦新品系为材料,结合多点试验抗倒性鉴定结果,利用倒伏指数法、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对黄淮南片麦区小麦新品种(系)的抗倒伏能力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聚类结果显示,有27个小麦新品种(系)抗倒伏能力处于好或较好水平,占参试品种(系)的33.3%,倒伏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0.5、28.3;抗倒性较差的品种(系)有17个,占参试品种(系)的21.0%,倒伏指数平均值为89.5,表明本年度抗倒性较好的新品系在黄淮南片麦区占据多数,试验品系抗倒伏能力总体较好。倒伏与株高、最高蘖、有效穗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株高越高,群体越大,小麦品种倒伏的风险越大。严重倒伏点率和倒伏指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倒伏越严重,产量影响越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倒伏是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在控制倒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有效穗数和穗重,延长生育期,是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增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