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桑螟幼虫的越冬死亡率及过冷却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NTC-TD热敏电阻法测定了桑螟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冰点。统计了桑螟幼虫的越冬死亡率。结果表明:前年9月到翌年4月间,过冷却点和冰点随温度降低而降低,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并且均呈现一定的滞后性,但两者变化幅度不同,过冷却点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冰点的变化幅度。4个处理中,越冬幼虫死亡率以枯枝落叶中为最高,室内最低。外界温度和过冷却点的变化,可能是引起桑螟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宋策  朴美兰 《北方蚕业》2005,26(2):33-34
采用温差热电偶法测定了紫斑螽斯越冬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观察了越冬卵的过冷却现象。结果表明,紫斑螽斯的过冷却点为-29.6℃,结冰点为-14.1℃,在室内温度为-9℃,低温环境温度为-33.2℃条件下,紫斑螽斯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出现在第4min49s和5min21s。同时,就温度因素,依据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讨论分析了紫斑螽斯分布的适合性。  相似文献   

3.
栗蚕越冬卵过冷却点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栗蚕越冬卵过冷却特征进行了测定,在室温10℃,低温环境温度为-48℃条件下,测得栗蚕卵的过冷却点为-32.2℃±2℃,结冰点为-29.2℃±2.2℃.过冷却点、结冰点、死亡点出现的时间分别为94s、109s和120s.根据上述结果可推测.栗蚕越冬卵能够抵御-30℃的低温环境.在我国,凡冬季最低温度高于-30℃的地区,栗蚕应均有分布(其饲料树种分布的因素除外).  相似文献   

4.
昆虫在其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和抵御不良环境影响的生理对策,蜜蜂也是如此。特别是生活在气温相对较低的高寒山区的蜜蜂,为了使其种群得以繁衍和延续,每年都被迫长时间抵御严寒侵袭和考验。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该地的蜂群越冬期长达6个月之久,而这种长期抵御严寒的越冬能力表现出了蜜蜂优越的越冬性能,  相似文献   

5.
桑尺蠖越冬幼虫的耐寒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研究了桑尺蠖越冬幼虫的耐寒能力 ,测定了虫体内抗寒物质的组成成分 ,并对其耐寒机理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越冬幼虫从越冬初期至越冬滞育期 ,4龄幼虫的平均过冷却点从初期的-1 7 2℃下降至滞育期的 -2 4 4℃ ;5龄幼虫的平均过冷却点从 -1 3 4℃下降至 -2 4 8℃。越冬幼虫体内水分、糖元、脂肪含量下降 ,其中以糖元含量下降明显 ;越冬幼虫以“小分子糖—氨基酸—糖蛋白”物质系统形成抗寒基质 ,增强耐寒性。  相似文献   

6.
繁殖适龄越冬蜂的几点体会张立卿笔者调入福建农业大学从事养蜂教学工作之前曾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养过多年的蜜蜂,其间曾对繁殖适龄越冬蜂进行过试验和探讨,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归纳起来有几点体会。1.假如你的蜂群有病虫害,比如螨害严重,或有美洲幼虫腐...  相似文献   

7.
(一)培育大批适龄越冬蜂 幼峰出房后经过试飞、排泄而又没有参加过采集与哺育工作的蜜蜂为适龄越冬蜂。这些幼蜂具有越冬性能好、寿命长、越冬后哺育能力强等优点。为保证越冬的数量及质量,在当地最后一个蜜源期,要及时抽出蜂群内多余的巢  相似文献   

8.
为预测桑螟的虫口密度及种群变化,研究了桑螟越冬幼虫体内水分、脂肪、甘油与抗寒性的关系。越冬幼虫体内含水量随气温下降逐渐减少,过冷却能力随体内水分的减少而增强,越冬后期随水分的增加而降低;越冬幼虫过冷却点的变化与体内结合脂肪的含量变化呈正相关,即过冷却能力随结合脂肪含量的升高而增强,降低而减弱;从越冬初期进入越冬期后,幼虫体内甘油含量逐渐增加,1月份增加幅度最大为1810%,越冬后期随温度升高,体内甘油含量下降。过冷却点的变化随甘油含量的不断增加而逐渐降低,12月和翌年1、2月,甘油含量最高,分别为972、1082、887mg/mL,其过冷却点也降至最低,分别为-1838、-1888和-1969℃;3、4月甘油含量逐渐减少,过冷却点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9.
徐传球 《蜜蜂杂志》2010,30(10):24-24
<正>养蜂人都知道,越冬蜂箱内往往潮湿,如果蜂箱后部不稍垫高点,箱内的潮气就出不来。越冬巢门过小、箱内湿度大,对蜜蜂越冬不利,蜜蜂容易  相似文献   

10.
用分光光度法、液相色谱法及氨基酸测定仪等测定了桑螟越冬幼虫虫体、血淋巴中蛋白质、氨基酸、小分子碳水化合物等的含量变化,并分析了该类物质的含量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虫体与血淋巴中的蛋白质在越冬期间相互转移,过冷却能力变化与血淋巴蛋白质含量的增减一致,12月至翌年2月间是血淋巴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时期,此期的过冷却点亦最低;丝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的含量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含量与过冷却点的变化一致,随着寒冬的到来迅速上升,随着越冬期的结束又迅速下降,这5种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影响着桑螟幼虫的过冷却点和抗寒能力的变化;桑螟越冬幼虫以“小分子碳水化合物(海藻糖、甘露醇、山梨醇)氨基酸(丝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甘油蛋白质结合脂肪”组成抗寒物质系统。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以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为实验材料,通过特殊的方法对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进行合群饲养,并对中意合群蜂中工蜂监督等行为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可以同群饲养,并且可以培育出中意合群蜂和意中合群蜂两种特殊的蜂群;中意合群蜂中工蜂在24h内会清除将近一半的外源意蜂受精卵,但保留了将近90%的中意合群蜂受精卵,差异显著;中意合群蜂中工蜂对外源中蜂受精卵辨认效果差异不显著,对外源意蜂雌性幼虫的辨认效果差异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作者研究了中华蜜蜂(以下简称中峰)活框饲养下的蜂群在受人为干扰下(如提出子脾,敲打箱壁等)引起的子脾间温度的变化,并与意大利蜂(以下简称意蜂)蜂群,传统土法饲养的中蜂蜂群作对比。结果显示活框养下的中蜂蜂群受干扰后引起的温度变化最大。此外,测定了夏。秋季子脾间的温度与外界温度的关系及越冬蜂团内部的温度状况。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腾冲红花油茶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进行人工授粉、东方蜜蜂自由式授粉、东方蜜蜂强制性授粉处理,以期为提高腾冲红花油茶的产量提供重要依据。结果表明东方蜜蜂自由式授粉油茶座果率为30.3%,与人工授粉和强制性授粉差异不显著;结实率达24.6%,极显著高于人工授粉和强制性授粉,分别提高了10.6%和15.2%;自由式授粉油茶平均每株鲜果重为4.16kg,极显著高于人工授粉和中蜂强制性授粉;平均每株鲜籽重为1087.7g,显著高于人工授粉和中蜂强制性授粉。因此,中蜂自由式授粉是提高油茶产量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以中华蜜蜂为研究材料,用人工转卵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华蜜蜂蜂群间工蜂对卵及幼虫的辨认与监督行为特性。结果表明,中华蜜蜂工蜂对群间的受精卵和雌性幼虫辨认与监督效果差异不显著。说明中华蜜蜂工蜂对群间的受精卵和雌性幼虫不存在辨认与工蜂监督。  相似文献   

15.
野桂花是一种特色蜜源,其蜂蜜色、味俱佳,被称为"蜜中之王"。但采野桂花蜂蜜的蜂群产量不高、质量不稳定。根据中蜂生物学特性,改良设计了一种中蜂蜂箱,同时开展蜂群采野桂花蜂蜜优质高产饲养技术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实验组蜂群繁殖速度、野桂花蜂蜜产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但2组生产的野桂花蜂蜜浓度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以中华蜜蜂蜂群里不同时间段的卵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时间段卵人工转移后的存活率。结果表明:24~36h卵的存活率最高,其次是12~24h的卵;0~12h卵的存活率最低。  相似文献   

17.
"中华蜜蜂种质资源调查保护及增产技术研究"是浙江省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申报的省公益性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目前,已对金华地区中蜂进行了实地考察及取样,掌握了当前中蜂资源的种群数量、生存状态、分布情况、生产水平以及饲养管理方式等技术资料,对进一步加大中华蜜蜂种质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上颚腺是蜜蜂重要的外分泌腺,其分泌物在蜂群生活中有重要调控作用.为研究中蜂、意蜂三型蜂上颚腺蛋白的异同,对中蜂、意蜂的外勤工蜂、初出房蜂王、巢内雄蜂的上颚腺蛋白进行定量和SDS-PAGE.结果表明:每个腺体中,蜂王的蛋白含量最高,工蜂次之,雄蜂最少,三者差异明显;两蜂种三型蜂的上颚腺蛋白相同的较多,但也有明显差异.意蜂王的76 kD蛋白和中蜂王的74 k蛋白;意蜂工蜂的54 kD蛋白和中蜂工蜂的36 kD蛋白;意蜂雄蜂的27 kD蛋白和中蜂雄蜂的48 kD蛋白;均为相同级型之间的差异蛋白,它们可能与生理功能差异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全面调查和了解江西省中蜂蜂蜜品质情况,以“2019年全省中蜂蜂蜜品质评审”大赛为契机,采集全省中蜂蜜样品;参照蜂蜜团体标准(T/CBPA 0001-2015蜂蜜)进行初审评分,评选出50~60个中蜂蜜样品;依据GB 14963-2011,送检专业检测机构,进行中蜂蜜品质分析。结果显示,全省中蜂蜜样品整体品质良好,66.67%的中蜂蜜样品浓度在40~42波美度范围内;因中蜂蜜品种因素,其中90%以上的山乌桕蜜样品的淀粉酶值偏低,需要后续研究分析原因;其它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20.
打开箱盖对中华蜜蜂巢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26℃气温条件下,打开箱盖后30min内,蜂巢内各点的温度变化有所不同。打开箱盖后蜂路上部巢温下降,蜂路上部各测定点巢温4-14min后开始回升,然后巢温波动变化。边蜂路上部巢温波动幅度比中蜂路大。与打开箱盖前比较,边蜂路上部巢温最多下降1.0-4.5℃,中蜂路上部下降0.1-2.9℃。平均巢温边蜂路上部为26.4-34.2℃,中蜂路上部为27.1-34.9℃。蜂路中部各点巢温打开箱盖后也下降,但比上部的巢温下降的程度较小,仅为0.1-1.8℃。中部平均巢温边蜂路为28.5-34.3℃;中蜂路为32.1-35.5℃。蜂路下部巢温,边蜂路下降0.3-1.7℃,中蜂路相对稳定,仅下降0.1-0.6℃。蜂路下部平均巢温,边蜂路为29.5-34.9℃,中蜂路为33.2-3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