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油菜野生资源考察是由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资助的“云南、新疆油菜野生资源考察”课题。继1986年对新疆油菜野生资源考察的基础上,本次考察于1987年4月5日开始,到5月5日结束。考察路线沿滇南和滇西公路干线进行,途经15个县(市),行程  相似文献   

2.
湘油11号(原名83—64—1)是湖南农学院农学系油菜育种组育成的双低甘蓝型油菜新品种,1987年8月通过审定。该品种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母本为澳大利亚双低油菜品种马努(种子含芥酸0,硫代葡糖甙0.21%),父本是国内丰产品种甘油5号(种子含芥酸47.6%,硫代葡糖甙未测),1981年春作杂交,经两年夏繁加代,1983年定型。从1984年秋起参加湖南省单双低油菜区域试验,在1984年—1985年预备区试中,平均亩产107.3公斤,比对照湘油5号增产13.4%,居参试品系首位;在1985—1986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103.3公斤,比对照湘油5号增产11.2%,居参试品系首位;1986—1987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122.99公斤,比对  相似文献   

3.
远缘杂交是发掘利用现有种质资源的重要途径,为创建油菜的某些新性状或新类型,1983年以来我们利用国内外的芸薹属资源,开展种间和属间杂交实验,得到了一批有特异性状的后代。无花瓣油菜不仅可提高光的利用率,且感菌核病率也大为降低(Mendham,N.J.等1981;Yates,D.J.等1987;傅寿仲等1990),是实现油菜更高产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就甘蓝型油菜(Brassica  相似文献   

4.
澧县栽培油菜历史悠久 ,早在 1934年就有栽种油菜的记载。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油菜生产迅速发展。 1979年实行育苗移栽 ,1982年推广稻茬板田移栽技术 ,随之推广棉油套栽技术 ,1985年推广硼肥施用技术 ,1987年落实“秋发”技术。 1987年即成为湖南省第一个油菜生产超“双百”县 (亩产过百公斤 ,总产过百万担 )。近几年 ,由于大力推广优质油菜规范化栽培技术 ,油菜产量逐年上升。 2 0 0 1年春收油菜全县平均单产达 1713kg/ hm2 ,高产丘块在 390 0 kg/ hm2以上。2 0 0 2年油菜实收面积 4 .5万 hm2 ,其中优质油菜 4 .4万hm2 ,…  相似文献   

5.
栽培面积和产量 近十年来,瑞典油料作物(油菜)面积徘徊在16万公顷左右,约占可耕地总面积的6%,其中约有1/3种植冬油菜,1/3春油菜和1/3春性白菜型油菜。最近几年,冬性白菜型油菜面积很小。 表1列示1986,1987年油菜收获面积、产量、种子含油率和种子叶绿素含量。冬油菜面积取决于秋播和越冬条件。1985年秋,冬油菜的播种面积为4.6万公顷,1988年秋为6.1万公顷。最近两年冬季非常寒冷,1985—1986年和1986—1987年间分别有18.3%和21.5%的播种面积因受寒害而改种其它作物。表内种子产量数值已按合水量18%的标准调整,种子含油率是以占干物重的百分比计算的。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棉区大部处于黄河中下游地带,气候比较温和,年平均气温12.0~14.0℃,无霜期200天左右,年降雨量适中(560~870毫米),日照充足(2100~2750小时),是我国一大棉区。传统植棉习惯为一年一熟制。近年来,部分地区试行油菜、棉花复种  相似文献   

7.
油菜花角期气候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花角期是决定油菜产量高低的关键时期。在油菜一生中,花角期积累的干物质最多最快,在两个月左右的短短时间中,积累的干物质竟达一生总干物质的三分之二以上(傅寿仲等1981,王兆木1982)。而籽粒产量的50%以上(邓秀兰1982,庄顺琪等1982),或70%(仲林、岩泽1978)都是来自角果皮的光合产物。籽粒产量的其余干物质,无论是来自茎叶  相似文献   

8.
1987—1988年度,我市18.15万亩水田三熟油菜,在遭受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获得了超历史的大丰收。油菜籽总产21459吨,平均单产118.2公斤,比1987年提高20.5公斤,总产增长21.1%;比历史最高的1982年总产增长5.0%。素有油菜之乡誉称的石佛寺镇,种油菜24750亩,总产达到2735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湖南油菜生产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主要表现是:1.油菜生产在冬季农业中占到了主要地位自1987年以来,湖南油菜面积逐年扩大,总产连年增加.1986年收割面积为596.48万亩,1987年为625.63万亩,1988年为692.34万亩,1989年达到784万亩,三年增加187.52万亩,年递增10.5%。由于面积扩大,总产也连续增加。1987年全省菜籽总产42.7万吨,1988年为44.8万吨,1989年达到48.6万吨,比1986年的36.8万吨,增加11.8万吨,年递增10.7%。我省菜籽总产在全国  相似文献   

10.
板茬油菜是免耕、省力、经济栽培的新途径,它是江苏省油菜栽培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改革,推广速度很快,1984年全省56.25万亩,1985年210万亩,1986年248万亩,1987年300万亩,1998年发展到315万亩。全省累计种植板茬油菜面积已达1222万亩,近三年来,全省平均每年种植板茬油菜的面积达288万亩,占全省油菜种植面积的56%。  相似文献   

11.
陇油一号是甘肃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从加拿大油菜品种米达斯(Midas)中经7年系统选择培育的甘蓝型春油菜新品种。1987年8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1988年4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陇油一号。该品种具有含油率高,品质好、高产、适应性广等特点,来自省内外的专家  相似文献   

12.
单低油菜(即低芥酸油菜)和双低油菜(即低芥酸和低硫苷油莱)是油菜生产中的新事物,在我国于1985年前后开始在生产上应用.由于其优质高产,深受农民的欢迎,发展很快,至1985年全国单低油菜和双低菜面积占油菜总面积的20%以上.湖南是全国单低和双低油菜栽培面积最大的省份,已占全省油菜总面积的50%左右.由于单低和双低油菜的发展迅速,必须制定有关标准.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通过盆栽试验探讨油菜硼素吸收与土壤水分的关系及油菜品种之间的差异。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1987年10—12月在南京农业大学的温室内进行。 试验采用土培。供试土壤采自江苏省溧水县傅家边村。土壤质地为中壤土,pH:5.4,热水溶性硼为0.29ppm。供试的三个油菜品种为中油821、宁油8号和中油低芥2号。土壤盆钵为塑料杯。每盆装±1.2公斤(过5mm筛的风干土),并以每公斤土施入NO.15克[Ca  相似文献   

14.
余建湘 《作物研究》2002,16(3):143-143
1 特征特性湘杂油 1号为中熟甘蓝型油菜杂种 ,株高 170 cm左右 ,一次有效分枝 8~ 10个 ,二次有效分枝 5个以上 ,单株角果数多 ,果枝粗长 ,每果 2 0~ 2 2粒 ,种子黑褐色 ,千粒重 3.5~ 4 .0 g。主要特点有 :一是品质好。芥酸含量 0 .0 6 % ,硫代葡萄糖苷含量18.33μmol/ g,含油量 39% ,是我国目前育成的优质油菜中品质性状较好的品种之一。二是丰产性好。 1987~ 1988年度参加湖南省杂交油菜区域试验 ,每公顷产量 1772 .7kg,平均比对照湘油 10号增产 6 .12 % ,居参试杂种第二位 (仅次于秦油 2号 )。1989~ 1990年区试中比湘油 10号增产 19…  相似文献   

15.
改良油菜品质,发展优质油菜,是油菜生产上继推广普及甘蓝型常规油菜之后的又一重大技术改革。几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经过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我省优质油菜推广面积逐年扩大,栽培技术不断深化,生产水平稳步提高,产后加工转化取得初步效益,综合服务趋向完善配套,呈现出了稳步健康发展的好势头。1982年到1983年的试种阶段,1984年到1986年进入示范阶段,1987年到1989年进入推  相似文献   

16.
油菜品质的改进及价格的提高使得全世界的油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我们(Barsby等,1987)及其他人(Pelletier等,1983)已运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进一步研究这一作物,目标是创造具有甘蓝型油菜细胞核细胞质雄性不育源(如波里马和甘蓝型油菜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对三氯杂苯类除草剂具抗性的白菜型油菜叶绿体的细胞质杂种。从其它可能的细胞器组合中准确地鉴定出所需要的细胞质杂种的唯一方法是建立一种能区分所有可能组合的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的分析体系。  相似文献   

17.
湖南素有“苎麻之乡”美称,产量和品质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1987年全省种植面积高达289万亩,总产25.3万吨。1988年以来,由于全世界“苎麻热”降温,苎麻生产受到严重冲击,苎麻原料积压,种植面积减少。1991年底湖南苎麻种植面积仅10万亩左右,因滞销而库存的苎麻则达7万吨。1992年年初开始,湖南省苎麻市场有所回升,价格看好,由原来每公斤原麻1.6元上升至每公斤3元左右,库存压力缓解。1—3月份全省销售1.2万吨,减少库存19%左右,而其中华容、南县、沅江3个县(市)棉麻公  相似文献   

18.
直播是本县油菜的主要种植方法,占常年种植面积18~20万亩的95%左右,油菜籽亩产在100公斤左右徘徊,为探讨稻茬直播油菜亩产250公斤以上栽培技术,在前试验基础上,于1986年进一步进行了高产栽培试验,参试品系是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培育的半冬性发育型821,油菜试验田采取  相似文献   

19.
前言 油菜是新疆主要油料作物,常年播种面积150万亩,占油料作物总面积的4%左右。新疆油菜主要分布在北疆,面积约占全疆四分之三以上。由于冬季气温低,年降水量少,气候干燥,日照充足等特点,历史上新疆以栽培芥菜型油菜为主。芥菜型春油菜虽然抗旱、耐瘠、耐盐碱、适应性广,但单产(70—80斤)和含油量(32—38%)均较低,且油不耐贮  相似文献   

20.
前言 油菜就世界范围而言是一项重要的食用油源。目前我国油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油菜籽一般含油量约30—40%左右,饼粕中含有约36%的蛋白质。众所周知,我国当前的油菜,在品质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为菜油中芥酸含量高(40%左右),故营养价值低;一为饼粕中含有一种硫葡糖甙,经芥子酶水解可产生有毒的物质,故无法充分和有效的利用其中的蛋白质。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已成为我国科技工作者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根据一些国家(德国、法国和加拿大等)的经验,既经济而又有效的途径莫过于选育“双低”(低芥酸、低硫葡糖甙)的新品种和发展“双低”油菜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