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皮小卷蛾幼虫空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聚集度指标法对松皮小卷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松皮小卷蛾幼虫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种群扩散为聚集扩散。根据Iwao的统计方法,利用N=1/D^2((α 1)/X β-1)公式,计算了各种虫口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抽样调查与几种聚集度指标检验法相结合 ,说明杨尺蛾幼虫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 ,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 ,用Iwao的方法 ,确定了不同虫口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检索表 ,为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松文象甲(卵)空间分布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分布型指数测定,说明松文象甲卵在空间呈聚集型分布。进一步用Taylor的幂法则和Iwao的x~*—(?)直线回归分析法,测定分布型的内在结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群内个体间相互吸引,聚集程度随虫口密度升高而增大。通过种群聚集均数测定,λ>2说明卵聚集的主要原因,是松文象甲生活习性(行为)所引起。利用Iwao的抽样方程计算,N=1/D~2(3.1593/(?)+0.3006),推算出当D=0.1或0.2时的最适抽样数。为林间抽样调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虫梢株率x与虫梢平均值y的相关分析,推算出用虫梢株率x来计算虫梢平均值y的经验式,y=0.2082e~(0.0419x)。应用经验式能减少林间虫梢密度调查的时间和人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桦树林抽样调查与几种聚集度指标检验法相结合,说明花尺蛾幼虫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用1wa 0的方法,确定了不同虫口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检索表.为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竹小蜂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幼虫种群呈普通聚集分布。在较低密度下,其基本成分是面积为4株楠竹大小的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进行化学防治以后,对种群的空间分布型无影响。但因种群密度降低而使种群聚集程度提高。幼虫在竹梢中部的分布显著不同于上部,而与下部无显著差异。在株内取样调查时,以竹梢中部为最佳:进行样地调查时,以双对角线法取样为最佳。  相似文献   

6.
本项研究用9种聚集度指标法,对云南松稍小卷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松稍小卷蛾幼虫在一切种群密度下,都以个体群为基本成份是聚集分布,且其聚集程度随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根据生物学特性,推出卵期和蛹期也属于聚集分布.本文将其应用到序贯抽样技术中,计算出在不同虫口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确定了抽样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频次分布 x~2检验法等多种法则和模型,对角倍蚜干母(雏倍)在倍树小枝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分布型呈负二项分布.在倍树小枝上干母个体间相互吸引,基本成份为个体群,并呈聚集性分布,随着种群密度的升高,基本成份的相对聚集度下降。种群类型表现为聚集度密度制约型,临界密度 m_0=962个/小枝.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黑蚱蝉出土若虫蜕壳多在叶背;卵粒聚集基本在1个产卵段,香柚产卵枝长度变异大而直径变异小;丘岗腰部柚园,产卵枝密度大、变异系数大。黑蚱蝉成虫和产卵枝在柚园的分布型为核心分布,是由于种群聚集性或与环境异质性共同作用引起的;分布基本成分均是个体群,个体群聚集分布随着种群密度提高呈线性增加,并渐趋向于随机分布。大田调查,当平均密度〈5只(枝)/株时,取样10~30株,当平均密度〉5只(枝)/株时,取样5~10株。  相似文献   

9.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对云杉落针病空间分布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其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中的负二项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致密的个体群,聚集强度因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林地抽样方法比较结果表明,以平行线法取样精度较高,适用于苗圃病情调查,并计算了病害调查的最适抽样数以及序贯抽样决策模型。  相似文献   

10.
<正> 本文采用K值法、扩散指标法、平均拥挤度m~*法,Tay lor幂指数法,Iwao的平均拥挤度m~*对平均数m的回归分析法,测定了赤松毛虫2龄幼虫、4龄幼虫、茧、卵块的空间分布型,并对其抽样技术进行了探讨。赤松毛虫2龄幼虫、4龄幼虫、茧在油松天然林中均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卵块的分布,在0.70块/株以下时为聚集分布,在0.7块/株时为随机分布,在0.70块/株以上时为均匀分布。在测定了空间分布型的基础上,计算了2龄幼虫,4龄幼虫,茧,卵块在各密度下的最  相似文献   

11.
对4个柑桔产区抽样调查,采用卡方检验判断柑桔全爪螨的空间分布型,其主要空间分布呈负二项分布。进一步计算聚集度指标,表明各种群存在个体群。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上、中、下三个树冠层,各层空间分布型均呈负二项分布,而虫口密度以上层最高,下层最低。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Iwao的m-m回归分析方法和Blackith的种群聚集均数(λ),对油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混合种群幼虫(7龄)在油松林立体空间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无论以轮枝层为样方还是以整株树为样方,均呈聚集型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h_5层上存在个体群、h_1、h_2层上为单个个体,余者个体问均系相互排斥的;种群密度2~3头/层(株)为其聚集机制发生变化的临界值,此为生产中值得注意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通过5种聚集度指标以及Iwao法的m~*-m直线回归法和Taylor法的幂法则,对桐花树人工种植区内毛颚小卷蛾幼虫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颚小卷蛾幼虫1年中在林间总体上呈聚集分布,仅在7月中下旬和10月中下旬呈均匀分布。Iwao的m~*-m回归方程为m~*=1.069 m+1.911,显示该虫在林间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关系。样本平均数(m)与方差(S~2)的对数值的关系式为lgS~2=1.339lgm+0.216,显示该虫在林间呈聚集型分布,且分布具有密度依赖性,即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相应增大。Iwao的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2.911/m+0.069)/D~2。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空间分布型的粗估、分布型指数的测定和Iwao聚集集度回归分析,确定云斑天牛在核桃林间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的负二项分布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种群虫口密度与有虫株率及零样株频率的理论关系式。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桑天牛(AprionagermariHope)初孵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用5个聚集指标、幂指数法回归及回归测定,结果表明,桑天牛初孵幼虫呈聚集型负二项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聚集原因为环境因素。运用Iwao的回归中两个参数α、β值确定在不同精度下的理论抽样数,便于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该虫在我区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利用生物基因多样性原理,营造混合无性系林是提高其抗性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揭示在二白杨混合无性系林中的空间结构特征,本文应用聚集度指标法进行测定,并用Tagior幂的法则和Iwao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虫在林间呈个体群结构存在,空间分布型为聚集的负二项分布,并且随着种群虫口密度的增加,扩散趋势增强,充分反映了内蒙粉毛蚜的生态聚集不灶,同时利用该虫在混合无性系林中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有关参数,对各无性系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经聚类分析划分类群,选出了抗内蒙粉毛蚜强的混合无性系类群。  相似文献   

17.
在大量取样的基础上,利用若干聚集度指标法、频次分布卡方检验法对松瘿小卷蛾幼虫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在落叶松种子园内,松瘿小卷蛾幼虫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种群扩散为聚集扩散。在序贯抽样中应用Iwao的序贯抽样公式确定了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18.
该虫在我区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利用生物基因多样性原理,营造混合无性系林是提高其抗性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揭示在二白杨混合无性系林中的空间结构特征,本文应用聚集度指标法进行测定,并用Tagior幂的法则和Iwao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虫在林间呈个体群结构存在,空间分布型为聚集的负二项分布,并且随着种群虫口密度的增加,扩散趋势增强,充分反映了内蒙粉毛蚜的生态聚集习性,同时利用该虫在混合无性系林中的空  相似文献   

19.
桦树星天牛幼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分析法、马占山"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对危害桦树的星天牛幼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星天牛幼虫在桦树林内呈聚集型分布状态,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又保持一定的排斥距离;用马占山关于"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分析得出,星天牛幼虫的种群类型归属于"聚集度逆密度制约型"。根据聚集度指标确定理论抽样数,并估计种群密度。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樟子松梢斑螟(Dioryctria mongolicella)幼虫在樟子松栽植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并为该虫的野外调查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8个聚集度指标和3种回归分析法对樟子松梢斑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同时,通过Iwao回归法计算了樟子松梢斑螟幼虫种群的最适抽样量并拟合序贯抽样模型。结果表明,樟子松梢斑螟的8个聚集度指标均显示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种群,且个体之间相互吸引。随着田间平均虫口密度的增大,抽样数逐渐减少;随着允许误差逐渐减小,所需要的抽样数就越大。建立的序贯抽样表和最适抽样量表可在林间调查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