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附红细胞体病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寄生于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内的一种以红细胞压积降低、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白细胞增多、贫血、黄疸、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人兽共患病。1928年Schilling首次报道了鼠的附红细胞体(E.coccoides)。我国晋希民于1981年最先报道兔附红细胞体病,随后相继在山羊、牛、猪、马、绵羊、鼠、犬、蓝狐、鸡等多种动物和人类的血液中也发现了附红细胞体。  相似文献   

2.
家畜附红细胞体病是附红细胞体寄生动物红细胞表面及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疾病。该病最早发现于1921年,以后于1934年由Netix等人首次报导了绵羊的附红细胞体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已有二十多个国家发生过此病。我国于1981年以来,已有家兔、牛、猪、羊发生附红细胞体病的报告。笔者在哲里木盟高林屯种畜场,发现一只1985年12月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美利奴种公羊发生附红细胞体病。通过临床和血液的检查以及随后为查清传染源对健康羊进行临床和血液的调查,对绵羊附红细胞体病有几点新的认识,现报告如  相似文献   

3.
附红细胞体病属于一种寄生虫病,主要是指家畜血液中的血浆或红细胞表面存在附红细胞体,对猪的红细胞产生一定的破坏,导致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不断减少,降低红细胞携氧功能.通常猪附红细胞体具有较强的低温抵抗力,对强力霉素和干燥敏感,在引种时要做好选育和饲养管理等工作,从而增强猪体抵抗力,有效预防附红细胞体病.本文就对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进行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4.
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犬附红细胞体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和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血液传染病。1998年,我站接诊65例,治愈达95%以上。1流行病学本病由附红细胞体(又称血虫体)寄生于红细胞引起,人和脊椎动物都可感染。动物之间长期或短期接触以及被附红细胞体污染的医疗器械在...  相似文献   

5.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是由专性血液寄生生物——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引起的一种以贫血、黄疽、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我国自晋希民(1981)首先报道家兔附红细胞体病以来,牛、羊的附红细胞体病也相继见报.近年来猪的附红细胞体在我国少数地区也已发现.笔者在国内首次发现犬附红细胞体病后(已报道),1991年在上海地区又首次发现仔猪罹患本病.病猪死亡率最高可达50%,耐过的猪则生长发育受阻而成为僵猪,对养猪业危害较大.  相似文献   

6.
猪和兔附红细胞体的形态学及生殖方式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光镜和电镜对猪和兔附红细胞体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猪和兔附红细胞体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结构、大小以及在红细胞上的附着方式等均无显著差别,其形态多为球形、卵圆形,直径0.2~2.5pm,在红细胞表面以一根或数根纤丝连接成串珠状或单个寄生。在透射电镜下,首次观察到附红细胞体边缘有一段20~30nm厚的光亮区域,并且在扫描和透射电镜下同时观察到附红细胞体的出芽生殖现象。由此推测,附红细胞体的发育方式为成熟的附红细胞体以出芽的方式产生1个未成熟形态的附红细胞体,随着未成熟形态附红细胞体的发育,逐渐从成熟附红细胞体体内脱离出来,最后以纤丝与成熟附红细胞体相连接;脱离出来的未成熟形态的附红细胞体黏附到同一红细胞或临近红细胞的膜上,最终发育成1个成熟的附红细胞体。  相似文献   

7.
南疆仔猪首次暴发附红细胞体病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附红体)是人畜共患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体.它寄生在家畜血液里、附着在红细胞表面和游离在血浆中引起家畜的附红细胞体病.在急性发病时出现黄疸、贫血、发热、腹部皮下和四肢末梢发紫,且多为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立小鼠感染附红细胞体动物模型,检测小鼠脾脏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变化,分析IL-17在小鼠感染附红细胞体后发挥的免疫学功能。结果发现,附红细胞体感染后,小鼠脾脏IL-17表达上调,提示IL-17对小鼠感染附红细胞体机体免疫调节具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魏世安 《动物保健》2011,(Z1):89-90
附红细胞体病最早发现于1928年,1950年确定为猪的附红细胞体病,我国于1981年首先在家兔中发现附红细胞体。1986年puntarie等正式描述了人类附红细胞体病。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附红细胞体的感染情况。附红细胞体的宿主范围广泛,已有鼠、犬、牛、绵羊、猪、猫、兔、山羊、马、驴、骡、鸡、骆驼、南美洲驼羊、北极驯鹿、银狐等动物及人感染附红细胞体的报道,其中猪感染附红细胞体最为严重,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0.
魏世安 《兽医导刊》2011,(Z1):89-90
附红细胞体病最早发现于1928年,1950年确定为猪的附红细胞体病,我国于1981年首先在家兔中发现附红细胞体。1986年puntarie等正式描述了人类附红细胞体病。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附红细胞体的感染情况。附红细胞体的宿主范围广泛,已有鼠、犬、牛、绵羊、猪、猫、兔、山羊、马、驴、骡、鸡、骆驼、南美洲驼羊、北极驯鹿、银狐等动物及人感染附红细胞体的报道,其中猪感染附红细胞体最为严重,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1.
犬附红细胞体病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着于动物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以及骨髓中的附红细胞体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上以红细胞破坏引起的贫血、黄疸、发热为主要特征,给人畜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文章主要从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治和展望等方面对犬附红细胞体病进行了论述,为进一步研究犬附红细胞体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寄生于动物血液里、游离在血浆中或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在国外,斯蔡林(1928)首先报道了鼠的附红细胞体病,随后有犬的(1931)、牛的(1934)、绵羊的(1934)、猪的(1950)、猫的(1959)附红细胞体病的报道等。在国  相似文献   

13.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简称附胞体)寄生于猪的红细胞表面及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以发热、贫血、黄疸为主要症状的溶血性疾病.1993年8月在潜江市境内的江汉油田综合养殖场首次发现本病;1996年6月.张金镇幸福猪场再次发现此病,截止  相似文献   

14.
附红细胞体病是立克次氏体引起的一种散发的热性、溶血性人畜共患病.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红细胞而引起的一种血液传染病.该病原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平均直径0.2~2 μm,单独或成链状附着于红细胞表面,也可围绕在整个红细胞上.在血浆中也可见自由的附红细胞体.  相似文献   

15.
猪附红细胞体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显微镜观察附红细胞体在血浆中的运动,再结合血液涂片瑞氏、姬氏染色,观察附红细胞体附着在红细胞上的状态;并通过对附红细胞体的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附红细胞体超微结构的特点,为诊断附红细胞体病和对附红细胞体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附红细胞体是寄生于人和动物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中的一种多形态微生物,属于立克次氏体目、无形体科、附红细胞体属,自1978年Schilling等首次在啮齿类动物中发现附红细胞体,以后相继在其他动物和家畜中也发现有附红细胞体。宁安市香猪养殖场,因外购入隐性感染的种公猪后,造成附红细胞体病在本场流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和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本文从病原体、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同其他七种猪病的鉴别诊断等方面进行了简单介绍,旨在提高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及更好地鉴别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猪附红细胞体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寄生于人和动物红细胞表面、游离于血浆或者骨髓中而引起的一种以贫血、黄疸、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人兽共患病.猪患附红细胞体病后常常和其它疾病混合感染,表现不同的交叉症状,病死率较高,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是严重影响养猪业的传染病之一.作者就猪附红细胞体的研究进展给予综述.  相似文献   

19.
用镜检法检测了50只成年母鼠和5只仔鼠(2周龄)及其母鼠的静脉血,以明确小鼠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病情况。结果发现,受试鼠中有不同程度的附红细胞体感染,平均感染率为98%(48/50);5只仔鼠和其母鼠均附红细胞体阳性,感染率为100%;盐酸土霉素和血虫净对小鼠附红细胞体病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不能完全治愈。  相似文献   

20.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的红细胞表面和血浆中所引起的溶血性疾病。1993年8月,在我市境内的江汉油田综合养殖场首次发现,经省血防站鉴定为猪附红细胞体感染。该病发病率高,死亡严重,有类似猪瘟、副伤寒、弓形体等病的症状。经诊治后,疫情得以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