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苟小红 《南方农业》2007,1(3):59-60
干旱是重庆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本文就重庆科技抗旱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区冬小麦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对华北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遇到的主要气象灾害(干旱和干热风)的综合风险进行评价,根据气象灾害发生机理及区域环境特征建立危险性、暴露性和脆弱性评价模型,并构建综合风险模型,具体分析各地区综合风险的大小及主导风险因子,该文利用华北地区48个农气站冬小麦发育期资料(1981-2010年)和气象资料(1961-2010年)以及近50 a产量资料,将冬小麦全生育期划分为前期(播种期-起身期)、中期(拔节期-开花期)、后期(灌浆期-成熟期)3个阶段,并充分考虑了底墒形成期(播种当年7-9月)内的降水,分别基于水分亏缺指数和加权干热风日数构建了干旱、干热风等级指数,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干热风灾害以及综合气象灾害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危险性、脆弱性和暴露性的权重分别为0.3272、0.3116和0.3612。华北地区冬小麦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值有2个高值中心,一个位于冀鲁豫交汇处,一个位于河北省泊头、黄骅等地,风险值由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根据该文构建的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将华北冬小麦种植区划分为5个不同风险等级区。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为华北各地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干旱问题已逐渐成为世界性问题,我国受干旱灾害影响较为严重,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总面积已经超过了国土面积的50%。干旱灾害严重影响苗木的成活率,需要采取抗旱造林技术,通过蓄水保墒等措施,降低土壤环境的水分消耗速度,改善苗木生长环境。基于此,分析蓄水保墒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蓄水保墒技术和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农业干旱灾害风险模糊评价体系及其应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为评价农业干旱灾害的风险,以河北省承德市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判为基础的区域农业旱灾风险评价计算方法,包括农业旱灾风险指标的识别、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旱灾风险综合评价指标的计算。基于地区气象、水文、社会经济等数据,从干旱的危险性、地区的暴露性、环境的脆弱性以及抗旱能力方面选取指标,得到承德市各县农业旱灾综合风险。结果表明,承德市上游各县的农业旱灾风险普遍高于下游各县,并且下游各县的抗旱能力普遍强于上游,各县之间旱灾的主要致灾因素差异很大。通过此方法,可为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相近区域的农业旱灾风险提供比较依据,并且能够识别出导致高旱灾风险的主要致灾因素,为有效地开展抗旱活动提供定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出发,应重视生态或生物措施在防洪抗旱中的巨大功能和作用,并需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充分发挥自然界防洪抗旱方面的积极作用,才能够从根本上减少洪涝干旱灾害给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损失,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对森林水库、草原水库、湿地水库、土壤水库、地下水库等五大生态水库和通常意义上的地表人工水库,进行综合建设和联合调度,将构成防洪抗旱的强大体系。  相似文献   

6.
主要胡麻品种抗旱相关指标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国内胡麻品种抗旱性及其鉴定指标与综合评价方法,为抗旱育种及参试品种在适应区域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以15份主要胡麻栽培品种为材料,设自然降雨和正常灌水处理,考查7个农艺性状、8个生理指标及产量指标,采用产量抗旱系数、综合抗旱系数、加权抗旱系数、隶属函数、抗旱性量度值、灰色关联度分析等相结合方法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抗旱型划分和评价指标筛选。结果表明:被考查性状、指标对干旱胁迫的反应及关联程度各异,所得D值与Y值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CDC及WDC值分别于D值和Y值间的相关性相对较低,据D值将供试品种划分为5个抗旱级别,可较好的反映品种的选育条件及适应地区。说明采用抗旱性综合评价方法,以D值进行胡麻抗旱性综合评价、预测、抗旱型划分、评价指标筛选是适宜且准确的,能较好地反映和揭示指标性状与抗旱性的关系及各品种抗旱性、抗旱特点及应用区域。本研究对提高胡麻抗旱性鉴定,抗旱育种及其科学性和预见性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抗旱品种的生产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30年中美玉米带生长季干旱特征的差异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美两国玉米的种植均受到了干旱灾害的严重影响。为有效借鉴美国抗旱减灾措施与经验,利用1986?2015年位于中国东北和美国大平原的世界两大黄金玉米带的气象资料,计算其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通过线性倾向估计、相关性检验等统计方法,比较两地干旱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结果表明:与美国相比,中国东北玉米带生长季的太阳辐射较高、平均气温较低、降水更为稀少且集中在玉米生长后期,美国玉米带生长前、后期的降水较均衡;两地不同生育阶段的SPEI年际波动及干旱频率、强度和干旱范围的时间变化均有明显不同,且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各自的特征;由于中国东北玉米带生长季出现异常高温少雨高辐射天气的频次高于美国玉米带,故其在玉米生长前、后期的干旱频率及强度均高于美国,尤其生长后期因美国异常天气出现频次较低,两地差异更为显著。两地具有较为一致的光温水演变特征,导致其干湿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即玉米生长前期均趋于湿润而后期趋于干旱,但仅美国玉米带生长前期湿润化趋势明显,其原因主要是该生长期降水明显增加及辐射显著降低。在应对干旱威胁时,美国可能会较注重对玉米带前期干旱的管理,而中国东北除关注前期干旱管理外,还需特别重视玉米生长后期的抗旱措施保障。因此,在借鉴国外抗旱减灾经验时,需充分考虑国内外干旱灾害发生规律及灾害主导因子的不同,从而对抗灾措施进行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8.
干旱是晋中市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十年九旱"之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晋中市人工增雨天气工作发展迅速,作为科学抗旱减灾的一项主要措施在农业抗旱、缓解水资源短缺、森林防火等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30a陕西省气象干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灾害是陕西省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素有"十年九旱"之称,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干旱灾害进行科学分析及风险评估,为各级政府制定防灾减灾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陕西省96个气象台站1981—2010年的降水量等气象资料,采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干旱指标,对陕西省干旱灾害的发生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1)陕西省的干旱灾害分布极不均匀,其总体特征是北多南少。(2)陕西省干旱灾害出现既有全省性的大范围干旱,也有区域性的局部干旱,陕北、关中发生区域性干旱频率高于陕南。(3)陕西省的干旱灾害发生季节在陕北、关中、陕南有显著差别,陕北干旱灾害季节性差异最大,关中次之,陕南最小。(4)持续性干旱灾害有的出现在同一季节,有的要跨2个季节。陕西省的干旱灾害总体上是春旱、秋旱、秋冬连旱或冬春连旱较多,陕南连续性干旱较少。  相似文献   

10.
研究抗旱措施,加强抗旱减灾工作的能力,应对干旱灾害,将由于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确保农业的顺利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运城市干旱情况以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探讨相应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1.
针对海河低平原水资源严重不足,干旱日趋加剧的现状,以节水为主线,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中心,以节水增产增收为目的,系统研究了限水灌溉农田土壤水分消长动态,主要作物生长发育特点、需肥需水规律及水肥配合原则。在节水种植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又系统研究了调整作物布局,优化种植方式,筛选抗旱喜肥型品种,调控水肥运用,采取抗旱节水耕作措施等,形成限水灌溉农田节水种植系列技术,产量稳定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倍左右。  相似文献   

12.
海河平原区十年九旱,水资源不足是这一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但是,由于降水分布极度不均,涝灾也时常发生。针对这一气候特点,建立了一套与农田生态耗水相适应的跨流域调节的农田抗(旱涝)灾应变系统,为缓解水资源的不足开创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喀斯特农业干旱监测的准确性和进一步揭示其驱动机制,基于MODIS-NDVI/LST数据,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GLDAS土壤水分进行降尺度研究;并基于SSI对农业干旱进行识别,分析不同时间尺度农业干旱时空演变及联合概率特征;最后运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喀斯特农业干旱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年间,贵州省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强度整体上呈减弱趋势,干旱面积也呈减少趋势;干旱强度和干旱频率在空间上呈西高东低分布格局。(2)干旱联合特征值呈秋季>冬季>生长季>夏季>全年>春季规律,说明贵州省秋冬容易发生较高强度和较多面积的农业干旱。(3)岩溶发育强度、降雨和海拔是喀斯特农业干旱主导驱动因子,与其空间分布有较强的耦合关系;不同因子交互作用对SSI均呈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且各因子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的组合较少,说明农业干旱是因子之间协同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农业干旱监测和防旱抗旱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干旱胁迫对花生生育中后期根系生长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花生是较耐旱的经济和油料作物, 长期少雨或季节性干旱是限制花生产量提高的重要环境因子, 也是花生收获前黄曲霉素感染的重要因素。根系是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 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植物的根系构型可能会表现出显著差异, 进而影响植物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研究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花生根系形态的发育特征与抗旱性的关系对进一步理解花生的水分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机制以及培育抗旱性花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明确不同抗旱性花生品种的根系形态发育特征, 探讨其根系形态发育特征对不同土壤水分状况的响应机制, 在防雨棚旱池内进行土柱栽培试验, 研究抗旱型花生品种"花育22号"和干旱敏感型花生品种"花育23号"生育中后期根系生长特征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设置正常供水和中度干旱胁迫(分别控制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80%~85%和45%~50%)2个水分处理, 分别在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期进行取样,根长、根表面积和体积扫描后通过WinRhizo Pro Vision 5.0a程序进行分析; 收获时测定产量和抗旱系数(干旱胁迫处理与正常供水处理下产量之比)。结果表明, "花育22号"具有较高的产量和抗旱系数, "花育23号"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小于"花育22号"。抗旱型品种"花育22号"具有较大的根系生物量、总根长和根系表面积, 且深层土壤内根系表面积和体积大于"花育23号"。与正常供水处理相比, 干旱胁迫显著降低2个品种花针期的根系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和总体积, 对结荚期和饱果期根系性状无显著影响; 干旱胁迫增加2个品种生育中后期40 cm以下土层内的根长密度分布比例、根系表面积和体积, 但"花育23号"各根系性状增加幅度小于"花育22号"。干旱胁迫处理下20~40 cm和40 cm以下土层内根系表面积和体积分别与总根长、总表面积和总体积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而正常供水处理下0~20 cm土层内根系表面积和体积与整体根系性状表现极显著正相关。总体而言, 具有较大根系和深层土壤内较多的根系分布是抗旱型花生的主要根系分布特征; 土壤水分亏缺条件下, 花生主要通过增加深层土壤内根长、根系表面积和体积等形态特性调节植株对水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15.
丰产沟覆盖效应及其最佳覆盖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丰产沟耕作法(亦称蓄水聚肥保土耕作法),把土地优化组合成“种植沟”和“生土垄’两大部分,彻底改造了土体构型,较好地改善了土壤环境:一能使地面环境相对稳定,地积温提高;二能较好地发挥雨养农业的优势;三能使上下土层中水、肥、气、热得以协调运转,加之作物良种良法的配合,就能使耕作与栽培、地下与地上、用地与养地有机地结合于一体,不仅改善了土壤肥力水平,而且提高了光能与气热的利用率,因而增产效果较为显著。一般增产30%~80%,严重干旱年份和瘠薄耕地增产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16.
基于模式识别的半干旱区雨养春小麦干旱发生状况判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准确判断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农业干旱的发生状况,并预估作物产量,该研究以半干旱区1986-2011年生育期气象和产量资料为基础,分析雨养春小麦产量形成所受因素,以产量变动状况作为春小麦干旱和正常年景的判断标准。采用模式识别法,迭代求解建立可预测春小麦年景的线性分类方程,对半干旱雨养区农业干旱的发生状况进行判定。研究结果表明:半干旱雨养区春小麦产量形成受诸多因素影响。若不剔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仅以气象要素为基础无法建立判别方程,从而难以定量判断春小麦生育期农业干旱的发生状况。但在剔除播前50 cm层次土壤相对含水率大于55%的年份后,以主要生育期平均温度和降水量能够建立判别方程预测春小麦年景,从而可以对春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农业干旱发生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同时,5月份降水量对春小麦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播前50 cm层次土壤相对含水率小于55%时,只用5月份降水量一个气象要素即可较为准确地模拟估测春小麦产出。该研究可为干旱致害机理的进一步深入探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大系统递阶理论的区域抗旱应急调水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旱情紧急情况下关中西部各灌区和各用水部门之间的用水矛盾,该文以大系统递阶理论为基础,采用动态规划方法建立了以总用水量最大为目标的区域水量优化调配模型,根据需水与来水的不同频率组合,拟定了3种一级备选配水方案(第3方案有27种二级备选配水方案),通过对各方案调度结果分析,并考虑实际调度运行的可操作性,推荐采用第3种方案以夏灌调水量作为主要控制因素进行归类合并后形成4灌区11种调水方案。该调水方案在2005-2007年的实际使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该区域的抗旱应急调水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加强水土保持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土流失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 ,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土地沙化、荒漠化、石漠化是土壤侵蚀毁坏土壤和土地资源的恶果。土壤本身即是巨大的蓄水库 ,土壤大量流失 ,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总贮水量均随之减少 ,造成农业干旱或洪涝灾害。水土保持是生态体系建设的主体工程 ,在西部开发中 ,应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和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法规 ,确保开发中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9.
提高人工植被培育中土壤抗旱性的综合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条件下培育人工植被,采取适当的抗旱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作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营养的载体,土壤是显著的可调控对象,对其合理处置与抗旱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土蓄水、抑制蒸发、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等有利于对有限水分的利用。提高土壤抗旱性的综合措施包括土壤耕作、土壤培肥、土壤覆盖、防止水分深层渗漏等方面。在气候暖化的背景下,为增强土壤抗旱措施的效果,提高其技术水平,分析了与蓄水、保水、集水以及用水有关的土壤抗旱方式及其特点。在综合述评的基础上,还讨论了土壤抗旱措施的技术应用问题和需要研究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Soil desiccation usually takes place below the depth of soil affected by rainfall infiltration (about 1–3 m) with relatively low water content, and is one kind of particular hydrological phenomena in semi-arid and semi-humid regions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This desiccation results from the excessive depletion of deep soil water by artificial vegetation and long-term insufficient rainwater supply, which is difficult to disappear with land use chang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global warming during 1950–2000, large-scale vegetation rehabilitation aggravated water scarcity and led to soil desiccation in the deep soil layer in the Loess Plateau.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soil desiccation becomes more intensive with lower water content and bigger range in depth due to drier climate and lower water holding capacity. The range of soil desiccation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root distribution of plant, and its intensity varies with the types and ages of vegetation. The climate drought, soil properties and soil water cycle characteristics might be the preconditi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soil desiccation, and artificial vegetation with improper type and exorbitant productivity could have accelerated this process in range and intensity. Soil desiccation has obviously negative effects on water cycle in soils, greatly reduces the anti-drought capacity of plants, and heavily influences the growth and natural succession of vegetation. In order to reduce the range, intensity,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soil desiccation, proper types of vegetation should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rainfall and soil water conditions, and the control of vegetation density and productivity should be considered together with soil-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