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 技术简介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是指以保护农田表面土壤为目的,采用机械化耕作手段,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机械化作业方式.与传统耕作方法相比,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可以降低机械进地次数和耕翻次数,减少耕作对土层表面的破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以保护农田表面土壤为目的,采用机械化耕作手段,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机械化作业方式。介绍了该技术的基本内容,实施该技术的必要性以及农艺要求和机具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3.
夏开容 《农村科技》2014,(11):65-66
<正>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旱地耕作法,主要包括免耕播种施肥、深松、控制杂草、秸秆及地表处理等4项内容。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的实施,增强项目实施区域耕地的蓄水保墒和抗旱能力。一、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1.免耕旋播施肥技术免耕播种施肥技术的作用:1不翻动土层,尽量减少耕作次数,从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提高蓄水和保墒能力;2相对降低了土壤透气性和  相似文献   

4.
蓄水保墒机械化技术是指利用机械化工程技术,将天然降水存于耕地土壤,并减少水分蒸发的一项机械化技术措施,它主要包括深松蓄水技术、镇压保墒技术、集水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等,目前,吉林省应用较多的是深松蓄水技术和镇压保墒技术两种形式。一、深松蓄水技术土壤深松是工程技  相似文献   

5.
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铧式犁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可以保护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地表水分蒸发和地表沙尘漂移,且有效减少劳动力和机械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本文重点对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进行了论述,并针对我国旱区农业降雨少、气温低、土壤贫瘠、自然条件恶劣的现实,提出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倒秆覆盖技术、少耕留高茬覆盖技术和少耕碎秆覆盖技术。  相似文献   

6.
实施这项技术可通过地表残茬覆盖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抑制沙尘天气的发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径流、减少水份蒸发、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充分利用天然降水资源,促进旱作农业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农业高效、高产、优质、低耗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着重引进了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和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7.
实施这项技术可通过地表残茬覆盖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抑制沙尘天气的发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径流、减少水份蒸发、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充分利用天然降水资源,促进旱作农业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农业高效、高产、优质、低耗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着重引进了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和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8.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按照农作物栽培要求,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利用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保护土壤,以有效培肥地力,蓄水保墒,防止水土流失和沙尘暴,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械化耕作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小麦免耕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化保护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按照农作物栽培要求,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利用作物秸杆及残茬覆盖保护土壤,以有效培肥地力,蓄水保墒,防止水土流失和沙尘暴,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械化耕作技术体系。近年来,通过河北省各地对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张晶 《现代农业》2013,(5):56-57
保护性耕作的主要内容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田间作业,通过机械化手段以秸秆残茬覆盖、免耕播种、化学除草和深松技术为核心,以减少土壤耕作次数,降低生产成本,避免水土流失,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实施保护性耕作的优点是:一是可以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  相似文献   

11.
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并用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实施玉米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机械作业工序,减少农民的生产投入,降低作业成本,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保证作物的稳产和增产。本文介绍了建昌县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和推广的作法和技术措施,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按照农作物栽培要求,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利用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保护土壤,以有效培肥地力,蓄水保墒,防止水土流失和沙尘暴,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械化耕作技术体系。麦积区通过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新技术试验示范,尤其是通过实施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2012-2013在5个乡(镇)实施保护性耕作0.29万hm2,节约生产成本255.14万元,增产增收202.99万元。取得节本增收综合效益458.13万元,提高土壤含水率12.2~22.4 g/kg,增加土壤有机质0.1~0.4 g/kg。在增产增收、维护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播种技术,可有效降低土壤侵蚀、增肥地力、提高蓄水保墒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对遏制生态环境恶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小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城市地处辽东半岛东部,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7.9℃,无霜期156天,平均降水1083厘米,适宜玉米等农作物生长。现有耕地6.3万公顷,玉米播种面积占60%。近些年水土流失、土壤风蚀等问题加重,土壤不良和生态环境逐年恶化,研究、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自然界  相似文献   

15.
<正>保护性耕作是一项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同时也是对传统农业耕作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1保护性耕作的好处1.1蓄水保墒:秸秆覆盖免耕保持了土壤孔隙度,孔径分布均匀,因此,有较高的入渗能力和保水能力,可把雨水和灌溉水更多的保持在耕层内。而覆盖在地表的秸秆又可减少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16.
丁辉 《农民致富之友》2014,(12):202-202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该项目的实施必将促进我市保护性耕作发展,加速推进玉米机械化进程。本文主要讲述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进玉米机械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一是丘陵区的玉米整株半耕半覆盖模式。省工、省时、省力,保墒增肥效果明显,目前推广面积60万亩。 二是河川和盆地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模式针对腹地广阔,便于机械化作业的地域特点,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确保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大机械的作用,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促进蓄水保墒,推广面积115万亩。  相似文献   

18.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现有耕作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变革的重点是取消现有广泛应用的铧式犁翻耕和播前精耕细作整地处理种床的耕作习惯。主要采用免耕、少耕、深松土壤、秸秆还回等方法,利用作物残茬和秸秆覆盖地面,用根茬固土,秸秆覆土,提高土壤的保土、保肥、保墒的能力。达到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作物产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魏香玲 《现代农业》2009,(12):32-33
一、概念 保护性耕作是彻底取消铧式犁耕翻,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深松或浅耙),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20.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旱地农业耕作法,与传统的耕作法相比具有蓄水保墒、减少土壤的风蚀、水蚀和节本增效,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自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以来,通过项目带动,典型示范,经验总结,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