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液净化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菌血症分析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用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情况与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分析439例血透患者留置临时中心导管的部位,留置时间与导管相关菌血症的关系。结果:导管相关菌血症的发生率为5.01%。置管方式与菌血症发生无关(P〉0.05),与留置时间有关(P〈0.05),留置时间大于2周,发生导管相关菌血症(CRB)的概率明显加大。结论:加强无菌操作及严格导管的护理,缩短导管的留置时间能有效减少CRB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率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化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174例,依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集束化护理组及常规护理组各87例,分别行集束化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置管情况。结果集束化护理组治疗期间穿刺点感染、静脉炎、血栓形成及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集束化护理组治疗期间导管渗漏、堵管、管道滑脱、导管尖端异位及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且平均PICC留置时间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期间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留置管意外发生率,延长留置管留置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恶性血液病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施护的效果。方法对175例初诊为恶性血液病的患者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置管前后给予患者和置管后给予留置的导管精心细致施护,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结果175例患者均能顺利接受至少一个化疗疗程,最短10d,最长13个月。结论精心细致地护理能延长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顺利完成化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降低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效果。方法 386例入住本科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86例)和观察组(2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置管后导管堵管、导管脱落、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中心静脉置管期间的导管堵管、导管脱落和CRBSI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其导管堵管、导管脱落和CRBSI并发症出现的时间亦较对照组的晚(P〈0.01)。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堵管、导管脱落、CRBSI发生率及延长发生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深静脉留置导管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深静脉留置导管时出现并发症的原因,探讨深静脉导管的护理和观察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083名患者与深静脉穿刺的并发症以及582例患者的中心静脉压(CVP)。结果:1083名患者中38例(3.5%)出现轻重不等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动脉血肿、气胸、血气胸、空气栓塞、感染和穿刺部位水肿等。582例行CVP测定的患者中有69例(12%)被发现有与实际值不相符的记录。结论:深静脉留置导管的并发症主要由于手术操作和护理不当引起;护士应密切配合医生静脉置管的操作,加强深静脉导管的护理,准确测量CVP。  相似文献   

6.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体内常规置有各种导管,即气管插管、动脉测压管、中心静脉测压管、静脉穿刺留置管、心包引流管、纵隔或胸腔引流管、留置导尿管等。这些管道是维持病人生理功能和显示病情变化的生命线,护理技术具有特殊性,且工作量大、难度高,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近年来,护理界同仁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在导管护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乳腺癌患者行颈外静脉留置管化疗的护理体会,以确保化疗过程的顺利进行。方法:对78例经颈外静脉留置管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做好防治留置管术并发症的护理及心理护理。结果:78例均一次穿刺成功,置管时间最长达180d,最短30d,平均为105d。2例因对无菌薄膜过敏,留置管处局部皮肤轻度发红,经换药及改用无菌纱布固定后症状消失。78例无导管堵塞、静脉炎和药物外渗的并发症发生,拔管后伤口愈合良好。结论:对颈外静脉留置管化疗过程中进行精心的护理、密切观察和预防并发症是导管长时间留置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舒适护理在留置胃管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将62例留置胃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应用舒适护理模式;对照组30例,应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咽喉部疼痛、恶心、痰液增多等不良反应的差异,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结果观察组的恶心、咽喉部疼痛、痰液增多等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舒适护理可减少或防止留置胃管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进行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拟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的婴幼儿,其中30例采用超声引导法,30例采用传统盲穿法,两种方法进行对照研究。观察结果包括置管一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穿刺时间。结果:采用超声引导法与传统盲穿方法对小儿患者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100%(30/30)和83.3%(25/3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30)和16.7%(5/30)。结论:对于婴幼儿患者超声引导法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传统盲穿法,并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浅静脉留置针逆向静脉穿刺的效果.方法对200例0~4岁的小儿浅静脉留置针进行逆向穿刺.结果操作留置顺利,效果良好.结论小儿逆行静脉穿刺留置针是可以在儿科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较好的输液方法.  相似文献   

11.
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是静脉输液发展的又一突破。同浅静脉留置针相比,除具有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等优点外,并能延长留置时间,提高安全性能,已在临床中广泛使用。我科自2000年3月开始使用PICC,至今已成功使用6例,取得满意效果,简介如下。 1 临床资料 6例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38~68岁。其中乳腺癌2例,胃癌1例,肝癌2例,肺癌脑转移1例。本组患者均因病情需要每日行静脉输液,分别给予抗生素治疗、化疗、TPN及疼痛治疗,其中1例每日行脱水治疗4次。全部使用美国B-C公司生产的一次性PICC,规格为4-5french单腔导管。穿刺部位全部使用肘正中静脉,留置时间2~5个月。其中1例因病情恶化死亡,2例治疗结束后带管出院,其余患者正在继续接受治疗。无1例感染、出血、外漏外渗等情况发生。 2 使用方法 2.1 选择合适的静脉,准确测量插入长度:患者平卧上臂外展90度,测量肘正中静脉即穿刺点到对侧胸锁关节,然后向下反折量至第三肋间隙的长度。 2.2 无菌区域的准备:打开无菌穿刺包,戴上手套,用无菌包内的碘酒、酒精棉签对穿刺点消毒后,铺上孔巾及治疗巾。 2.3 导管的准备:以导管的导管圆盘为起点,用无菌包内的软尺准确测量患者实际所须的导管长度,再将导管内的针芯退至此长度,用无菌剪刀水平剪断套管,注意不要剪断针芯。用5mml生理盐水注射器冲洗导管备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固定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肿瘤化疗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两组。传统固定组固定方式为常规"S"型,改良固定组固定方式为顺血管穿刺方向。比较两组患者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意外拔管率的差异性,并统计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评价。结果:改良固定组患者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意外拔管率均明显低于传统固定组,满意评价和舒适评价明显优于传统固定组(P0.05)。结论: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肿瘤化疗患者中采用顺血管穿刺方向的导管固定方式,有助于减少导管不良事件和意外拔管,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体内常规置有各种导管,即气管插管、动脉测压管、中心静脉测压管、静脉穿刺留置管、心包引流管、纵隔或胸腔引流管、留置导尿管等。这些管道是维持病人生理功能和显示病情变化的生命线,护理技术具有特殊性,且工作量大、难度高,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近年来,护理界同仁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在导管护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现综述如下。1气管插管的护理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对病人的心肺功能影响较大,引起通气和灌注比例失调,降低肺的顺应性,增加呼吸道阻力、呼吸功、肺内分流、心脏负担等[1]。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输液室护士静脉留置针穿刺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名护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人,观察组采用路径化模式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培训。3个月后比较两组护士穿刺成功率、患者满意度、穿刺纠纷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士穿刺成功率、患者满意度、穿刺纠纷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穿刺失败投诉率降低(P0.05)。结论应用护理临床路径方法对护士静脉留置针穿刺进行培训,可以明显提穿刺成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留置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并发症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降低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反复插管的痛苦及医疗费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41例需血液透析治疗的肾内科患者采用中心静脉置管作为治疗的血管通路的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结果 本组堵塞16例(6.6%),局部血肿或出血14例(5...  相似文献   

16.
静脉留置针由于操作简单,减少了反复穿刺的痛苦,留置时间长,便于抢救,保护血管,减少患儿痛苦及家长焦虑,减少护士工作量,因此外周静脉留置针在儿科已广泛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在应用中静脉留置针敷贴可能会导致患儿发生局部皮肤的渗出性炎症反应和小儿皮肤完整性受损,给患儿造成痛苦。本文通过介绍我科护理此类病例的方法,对静脉留置针敷贴导致患儿发生局部皮肤渗出性炎症反应及患儿皮肤完整性受损的护理干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直接穿刺置管在休克抢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75例休克抢救患者随机分为A组(29例)、B组(24例)、C组(22例)3组,其中A组行动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穿刺置管;B组行蝶型静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穿刺置管;C组行中心静脉导管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对比3组穿刺时间、出血量、静脉通畅情况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A、B组穿刺时间均比C组短(P〈0.01),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出血量最多,A组出血量最少,3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B组通畅率比A、C组低(P〈0.05),A、C两组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B组,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直接置管是休克抢救时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经肘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应用及并发症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肘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术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对我科1998—2001年施行的经肘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术50例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中2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脱管、管道堵塞、局部肿胀及局部静脉炎,经处理后15例并发症消失,另7例无效则拔除留置管;无l例出现重要器官损伤。结论:经肘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术操作简单、安全性好,有效留置时间也较长.出现的并发症容易处理.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无创双水平正压机械通气(BiPAP)治疗急性肺水肿疗效。方法:对59例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肺水肿患者随机分为BiPAP治疗组29例,对照组30例,BiPAP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加Bi-PAP ST-D/30呼吸机双水平正压通气.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加鼻导管高流量吸氧。分别监测治疗前及治疗后2h、24h后临床表现、动脉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BiPAP治疗组上述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P〈0.05)。结论:在常规强心、利尿、扩管等基础治疗同时.加用无刨双水平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肺水肿,可迅速纠正缺氧.改善病情.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活动对广泛性子宫全切加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广泛性子宫全切加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拔管前3天夹管训练膀胱反射性排尿功能。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拔管前3天夹管训练膀胱反射性排尿功能和手术后早期活动,比较两组术后膀胱残余尿量和留置导尿管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100ml和留置导尿时间较对照组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活动可促进广泛子宫全切加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减少膀胱残余尿量,缩短留置导尿管的时间,减少尿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