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鸭传染性浆膜炎(Infectious Serositis in Duckling)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 RA)引起的慢性或急性败血性疾病,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新鸭疫、鸭疫巴氏杆菌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症。在临床上主要以头颈歪斜、腿翅瘫软、共济失调、眼鼻有分泌物和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胸膜炎或干酪性输卵管炎为特征。本病于1904年最早由Riemer报道了鹅发生此病,当时称之为“鹅渗出性败血症”。鸭传染性浆膜炎于1932年首先由美国学者Herdrikson和Hibert在纽约长岛的鸭场中发现,称之为“新鸭病”。1955年Dougherty对本病进行了病理学研究,发现“浆膜炎”是很重要的病理特征,故命名为“鸭传染性浆膜炎”。  相似文献   

2.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原称鸭疫巴氏杆菌病 ,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 ,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所致的鸭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呈急性或慢性经过 ,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为特征。自 1 932年美国Hendrickson等人首次报道在纽约州长岛 3个鸭场发生该病以来 ,英国、加拿大、挪威等国相继有此病的报道。我国 1 982年由郭玉蹼在北京首次报道鸭疫巴氏杆菌病后 ,广东、黑龙江、湖北、上海、广西等地相继发生此病。2 0 0 1年 5月 ,山东省荷泽市郓城县某商品代肉鸭养殖场发生此病 ,造成严重损失。通过病理剖检、细菌分离培养 ,…  相似文献   

3.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病原及防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fipesfifer,RA)病,又称为“鸭疫巴氏杆菌病”、“鸭传染性浆膜炎”,是鸭的一种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主要侵害1—7周龄雏鸭,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为主要的病理特征。由于该病引起的高死亡率和淘汰率,给养鸭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成为目前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养鸭国家和地区均有该病发生的报道。我国郭玉璞等(1982)在北京首次发现此病以来,全国许多省区亦相继有此病发生的报道。  相似文献   

4.
鸭疫巴氏杆菌病是主要侵害幼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疾病,是养鸭业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养鸭地区。在我国,邝荣禄等1975年于广州郊区调查鸭病时曾遇到有此病症的大量病例,首次提出本病在我国的存在。在他指导下,作者等于1981年确证了本病在广东的存在和流行。郭玉璞等1982年首次报道北京郊区鸭场于1980~1981年间曾发生本病,并分离出病原菌。此后,我国沿海很多省市也陆续报道了此病的发生。本文结合作者的调查研究,着重就本病及其并发感染的防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巴氏杆菌(PA)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俗称三包病,是危害鸭和其它家禽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是幼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疾病。本病在国外早就有报道。目前本病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疾病,广泛分布于养鸭业发达的地区。在国内,邝荣禄等1975年于广州地区首先提出本病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鸭疫里墨氏杆菌病及其在我国的流行动态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疾病简史和分布鸭疫里墨氏杆菌病(RiemerellaAnatipestifer,RA)最早由Riemer于1904年报道鹅群中发生此病。1932年,Hendrickson报道美国纽约长岛三个鸭场的北京鸭发生此病,当时在该地区称之为“新鸭病”。该病开始发生于7~10周龄鸭,后来逐渐演变为侵害2~7周龄幼鸭。1938年Gra  相似文献   

7.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anatipestifer,RA)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RA感染也称为鸭疫巴氏杆菌感染和鸭传染性浆膜炎。1~8周龄鸭易感,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脑膜炎等病变为特征,是造成养鸭业经济损失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本文综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在我国的研究进展。1流行情况鸭疫巴氏杆菌感染最早于1932年在美国报道,以后发现RA感染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养鸭国家和地区李康然(1996),张大丙等(1998)。我国于1982年由郭玉璞教授首次报道本病鲍国连等(1999),北京…  相似文献   

8.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氏杆菌病,是一种接触传染,分布很广,并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的细菌传染性疾病。由于本病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是当前国内外造成养鸭业重大经济损失的最主要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9.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疫巴氏杆菌病、鸭败血症等,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最早发生于美国纽约的长岛,其后在英国、加拿大、前苏联、澳大利亚等国也有发生。在我国,首次报道本病的发现是1982年,以前各养鸭大省均有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本病的临床表现特点为困倦,眼与鼻孔有分泌物,绿色下痢、共济失调和抽搐。病变特点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  相似文献   

10.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原称鸭疫巴氏杆菌病 ,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 ,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所致的一种鸭的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呈急性或慢性经过 ,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本病分布很广 ,已在所有的集约化养鸭生产的国家发现。迄今为止 ,美国、英国、前苏联、荷兰、澳大利亚、法国、德国、丹麦、西班牙、新加坡、泰国、孟加拉国和日本均有本病的报道。在我国 ,郭玉璞等于 1 982年在北京西郊首次发现本病 ,并分离到此菌 ,与此同时 ,郭予强在广州亦分离到该菌。此后 ,许多省市如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四川…  相似文献   

11.
鸭传染性浆膜炎原称鸭疫巴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原称鸭疫巴氏杆菌)所引起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的接触性传染病。临诊以眼、鼻分泌物增多,共济失调、抽搐或歪头斜颈和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等病变为特征。我省于1988年首次报道了本病的存在,近年来,随着鸭的几种主要病毒性疾病得到有效预防以来,本病的危害性显得日益突出,并逐渐发展成为影响我省养鸭业发展的一种主要传染病。现将本人在鸭传染性浆膜炎诊治中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1 流行病学特点 11 易感动物 主要发生于番鸭、半番鸭以及小麻鸭;发病的日…  相似文献   

12.
鸭瘟巴氏杆菌病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由鸭瘟巴氏杆菌引起的危害鸭和其他家禽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它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病鸭表现精神不振、困倦、嗜眠;减食或废食;眼、鼻有分泌物;咳喇和打喷嚏;有绿色的下痢;进而共济失调,站立不稳,最后抽搐而死。其主要剖检特征是纤维索性心包炎、纤维素性气囊炎、纤维素性肝周炎、关节炎和干酪性输卵管炎。此病国外早有报道。国内在1980年后,  相似文献   

13.
鸭疫里氏杆菌病是危害鸭和其它家禽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是幼鸭常见的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目前 ,本病已成为世界性疾病 ,广泛分布于养鸭发达的地区。在我国 ,邝荣禄教授 1 975年在广州地区首次提出本病在我国存在。随后又有报道在北京、深圳及广州郊区的鸭场分离出鸭疫里氏杆菌。最近本病在信阳山区暴发。由于鸭疫里氏杆菌的存在 ,鸭抵抗力降低 ,继发大肠杆菌病 ,造成雏鸭大批发病死亡 ,在短期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给养鸭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1 发病情况2 0 0 1年 7月末 ,在信阳山区的 1 0余个饲养“江南 2号”…  相似文献   

14.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新鸭病或鸭败血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引起雏鸭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引起死亡、体重减轻和淘汰。肉鸭浆膜炎在冬季频发,各曰龄鸭都有发生,本病通过呼吸道、  相似文献   

15.
<正>鸭传染性浆膜炎又被称为鸭疫巴氏杆菌病,是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生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关节炎。近年来,诸城市养鸭业一年一年增长,随之而来的是鸭疾病患病率也一年一年增长,其中,当属鸭传染性浆膜炎发病率最高,并且也最严重,此病极易发生但是却很难治疗,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养鸭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控制和消灭本病,对于促进养鸭业的快速发展意义重大。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  相似文献   

16.
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anatipestifer,RA)病是家鸭、火鸡和多种禽类的一种接触感染性疾病。目前,在全世界各养鸭国家和地区,RA感染是造成肉鸭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传染病之一。在我国,1982年郭玉璞等在北京郊区鸭场首次分离到RA。与此同时,郭予强在广州亦分离到此菌及研究此病。此病呈急性或慢性经过,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 一、血清型 RA血清型分类主要基于凝集试验和琼脂凝胶沉淀试验。据报道、认为玻片凝集试验最适用于 RA的最初分型,因方…  相似文献   

17.
南宁市鸭传染性浆膜炎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由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引起 ,是鸭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据记载 ,此病于 1 93 2年在美国纽约首次发现。我国自 1 982年郭玉璞在北京首次确定此病以来 ,全国许多地区也相继报导发生本病。据广西冯加明等报导 ,广西二十世纪 80年代后期确诊此病。此病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市养鸭业的疾病之一。本病的肉眼病变及病原形态和大肠杆菌病很相似 ,很容易误诊为大肠杆菌病。因此确诊本病必须进行病原分离鉴定。笔者曾从本地疑似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病鸭体内分离出 1 2株菌株 ,分别做了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动物试验、药敏…  相似文献   

18.
邱彦  周小容  罗文秀 《兽医导刊》2011,(Z1):232-233
鸭疫里默氏菌(RA)病是一种主要侵害雏鸭、雏鹅等多种禽类的急性或慢性、败血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又称为新鸭病、鸭疫综合症或鸭传染性浆膜炎。本病多发于2~7周龄的雏鸭,且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用药物治疗的耐过鸭,常生长迟缓、体重减轻,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病最早由Riemer于1904年报道在鹅群中发生。美国学者于1932年首次在鸭场发现该病。在我国,郭玉璞(1982年)在北京郊区某鸭场首次分离到鸭疫里默氏菌(RA)。随后许多省市相继报道此病。  相似文献   

19.
一起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菌病,是主要侵害2-5周龄幼鸭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群体发病率达90%以上,易复发且难以扑灭,在发病鸭场持续存在,引起不同批次的幼鸭感染发病,以扭头、抽搐、脑膜出血、充血、浆膜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尤以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索性肝周炎和纤维素性气囊炎为特征。  相似文献   

20.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1—8周龄雏、幼鸭。本病以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气囊炎为特征,是严重危害雏、幼鸭的传染病。近年来,临海市的养殖场屡屡爆发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对蛋鸭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