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洞庭湖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数据,首次报道了洞庭湖的湖泊湿地面积为2 617.1 km2。就目前洞庭湖湿地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整合洞庭湖现有保护区形式、加强环洞庭湖湿地保护实体建设、建立起完善的环洞庭湖湿地保护圈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了维护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使湿地生态系统和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与开发。本文阐述了洞庭湖区的湿地资源特征、自然保护区的情况,采用了SWOT分析法对加强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洞庭湖区的湿地生态系统现状,提出了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南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探讨了南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品牌的定位与开发,从国家级湿地公园,项目规划、项目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南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可持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洞庭湖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泊湿地,也是世界上唯一的由3个国际重要湿地组成的湖泊。文章分析了南洞庭湖湿地的形成原因及演替规律,研究了其生态系统结构特征,评价了动物栖息地、植物基因库、生态改善、湿地生产、科教基地、旅游度假等湿地功能,指出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湖泊面积缩小、湿地功能衰退、动物种群衰减、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加剧,提出扩大湖泊面积、重视湿地资源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湿地生态农业、加快湿地污染治理的南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5.
南洞庭湖的湿地资源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湖南省南洞庭湖湿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湿地的种类特征及数量特征,对湿地资源综合评价,找出了当前面临的胁迫因子,提出了湿地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旅游形象定位与传播是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湿地作为独特的造景资源,由于开发程度较低,旅游形象建设尤显重要.以东洞庭湖湿地为例,通过分析东洞庭湖湿地人一地感知旅游形象定位: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以及东洞庭湖湿地人一人感知旅游形象定位,提出东洞庭湖湿地旅游形象的传播途径,包括围绕核心理念,打造形象口号;强化光环区,突破阴影区;借助媒体广告,协调内外传播;精选旅游线路,浓缩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7.
BP神经网络在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BP神经网络评价原理、方法,并以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为例,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度设定、BP学习训练、BP神经网络的可行性检验进行了论述.评价结果,2001~2003年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度分别为0.64、0.62和0.58,健康程度从亚健康向较不健康转变,认为必须及时采取合理的保护及湿地资源开发利用措施以逆转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以洞庭湖湿地为研究区,利用决策树分类模型提取洞庭湖湿地的景观类型。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基础,结合洞庭湖湿地的特点,综合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来选取评价指标,建立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利用GIS技术评价分析洞庭湖湿地在1987至2013年间6个不同时期的生态系统健康演变情况。结果表明: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在2003年以前处于下降趋势,此后湿地健康状况逐步回升;而外界压力对湿地健康状态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时滞性。  相似文献   

9.
考察了中国洞庭湖湿地和柬埔寨洞里萨湖湿地,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两处湿地面临的问题、社会作用、经济地位、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处湿地面临比较相似的环境问题,但洞庭湖主要以工业污染为主,而洞里萨湖则是生活污染比较严重.针对湿地污染问题提出了保护洞庭湖湿地的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0.
正长江经济带发展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利益,事关湖南高质量发展全局。林业部门应当把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作为中心工作,围绕洞庭湖流域大力推进湿地提质、森林调优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作出贡献。洞庭湖湿地深远影响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洞庭湖湿地因其较大的面积体量、独特的生态价值、丰富的物种资源,对长江经济带乃至对全球生态环境都发挥着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鄱阳湖湿地环境与资源的现状进行了概述,从环境与资源状况,立法、管理与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湿地研究、监测与宣传教育等3个方面分析鄱阳湖湿地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引起这些问题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鄱阳湖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对策.考虑到立法在鄱阳湖湿地保护管理中的重要性,对<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和探讨.由于生态旅游是保护鄱阳湖湿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对生态旅游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分析度假区生态环境基础上,指出了苏州太湖湖滨湿地公园建设目标与原则;在加强湿地生态保育区、物种繁育区、生态展示与游览区、生态控制区和管理服务区建设的同时,应建立湿地生态定位监测站、制定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和强化湿地生态管理,以期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江苏太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环太湖流域湿地的调查,从控制污染源头、种植水生植物、生态清淤、放养鲢鱼、设施过滤清除蓝藻等方面,总结太湖湿地治理的成功经验,试图为我省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我国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了鄱阳湖湿地面积、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分析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及其面临的威胁,并提出鄱阳湖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5.
青海湖非越冬水鸟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6年4-9月,在不同的迁徙阶段首次在青海湖15个重要的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对水鸟的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共记录到水鸟72种,隶属于7目14科.此外发现16种新记录.青海湖水鸟春季迁徙高峰期在4月下旬.不同生境水鸟的多样性也不同,砂石海滩如鸬鹚岛和二郎剑的水鸟多样性在各季节都较低,可能是由于砂石生境中食物较少的缘故.  相似文献   

16.
2002-2004年连续3年的冬季,对海南岛沿海及其内陆湿地等50个潜在的地点进行越冬水鸟调查,旨在为海南岛湿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调查,共记录到越冬水鸟67种,其中小鸊()、鹭类、环颈鴴、蒙古沙鴴、灰斑鴴、青脚鹬、红脚鹬、泽鹬、矶鹬等较为常见;而鸭类、白翅浮鸥、鸥嘴噪鸥以及一些鴴鹬类如铁嘴沙鴴、黑尾塍鹬、斑尾塍鹬、三趾鹬、大滨鹬、弯嘴滨鹬、阔嘴鹬等为狭布种.历史上较为常见的越冬水鸟,如灰鹤和白骨顶,现在已不见踪迹.由于港湾湿地如东寨港、洋浦港、北黎湾具有广阔的滩涂,以及大面积的红树林和周围众多的养殖塘,为越冬水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内陆湿地如南丽湖、云月湖等,许多都受到旅游开发的干扰,水鸟的多样性较低.通过保护优先地区的分析,优先保护的地区如东寨港、后水湾、北黎湾、洋浦港、三亚河、清澜港、名人山和莺歌海等,栖息地的质量较好,具有较大的水鸟多样性和物种数,而且前3者还是国际性濒危鸟类黑脸琵鹭3个越冬地.在这些栖息地中,仍面临着滩涂围垦、水域污染、非法猎捕、海产品的采集和过度的旅游开发等的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东湖、西湖、游船区及微湿地开展水质监测、样品采集及实验室测定,对比分析了汉石桥湿地各区域水质,结果表明:湿地总氮、总磷的去除率为92.3%、79.0%,汉石桥湿地每年可净化总氮43.79t、总磷4.00t;利用替代费用法,计算出汉石桥湿地水质净化价值为1 684.03万元。  相似文献   

18.
在尝试界定湿地旅游资源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湿地旅游资源的特征,并依据湿地资源本身的属性、常见湿地景观的类型和湿地旅游活动的属性对湿地资源的分类进行探讨。分类结果应用于我国微山湖湿地的分类,能有效地指导当地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洞庭湖湿地景观破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洞庭湖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特性、原因及其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①现有洲滩湿地1 037块,破碎度2.00块/km2,其中环境资源斑块面积只占32.08%;水域1 337块,破碎度2.00块/km2;②在120多年间,由一个湖泊斑块变成2 374个斑块,中间经历了5个分割阶段,以近21年间的景观破碎速度最快;③被分割的321个洲滩斑块变成820块,破碎度增大了150.00%,破碎景观面积占98.5%,扁长状斑块消失,鸟足状和岛屿状斑块占总斑块数减少了6.77%和11.34%;原始资源斑块面积减少24.2%~81.56%,人工替代引进(杨树)增加100%,干扰斑块(荻)增加63.70%,从而引起生物多样性变化;④杨树入侵、沟河引入、荻、芦扩张、自然资源无价的错误认识是造成天然湿地景观破碎的原因.同时,提出了洞庭湖区自然保护区的最小面积和管理机构模式.  相似文献   

20.
对鄱阳湖保护区湿地与候鸟监测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际出发,谈对湿地与候鸟监测的几点建议,认为应该把湿地监测与候鸟监测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地面监测成本低、易于分辨鸟种的优势,空中监测范围广、时间跨度小的优势,定点监测在研究候鸟生活习性方面的优势,全面监测在研究种群动态方面的优势,候鸟个体习性研究在减少人为干扰对研究结果影响方面的优势等,结合多种方式加强湿地与候鸟监测,为保护湿地和候鸟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