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连市太阳能资源评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军  刘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8):3666-3667
利用大连市1971~2004年太阳能总辐射及日照资料对大连太阳能资源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大连太阳能资源分布在全国属于资源丰富、稳定的地区,而且34年来总辐射值无明显变化,线性趋势呈微弱上升。大连市的太阳能可作为资源利用,以缓解当今能源短缺。  相似文献   

2.
利用临沂地区1971-2000年的气候资料,应用公式Q=Q0(a+bS)计算出临沂地区的月太阳总辐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临沂地区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特点:临沂地区太阳总辐射5月最大,12月最小,年太阳总辐射东南部多,西南部少,太阳能利用的最有利季节是春夏季,最不利季节为冬季。并对太阳能在临沂地区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临沂地区太阳总辐射量多、太阳能利用价值高,太阳能资源优越,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利用临夏地区6个站点1968—2013年逐日日照时数、月日照百分率数据,根据太阳辐射气候学公式,基于天文辐射的方法计算各站逐日、月、季节、年总太阳辐射,综合分析出临夏地区太阳辐射的年、季节变化特征,依据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国标《GB/T31155—2014太阳能资源等级总辐射》《GB/T 31155—2014太阳能资源测量总辐射》标准,对临夏地区太阳能资源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临夏地区太阳总辐射为5 157.3~6 161.2 MJ/m~2,属于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地区,整体趋势从中部向四周扩散,逐步减小,北部大于南部;最有利的使用季节为夏季和春季;可利用天数最少月份为11月至次年1月;太阳能利用率潜力最大值在广河县,最小在和政县南部阴湿高寒区域、积石山县西部和康乐县南部;太阳能资源很稳定,开发利用价值很高。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形分布式模拟的四川省太阳能资源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四川省气象站常规观测数据和1∶25万数字高程(DEM)数据,根据地形因子(坡度和坡向)建立太阳辐射分布式模型,计算实际地形下的四川省太阳总辐射时空分布情况;评估分析了能体现太阳能资源的稳定度、资源丰富度、可利用价值等指标.结果表明:四川省复杂地形下的太阳总辐射多年平均年总量为1 800~7 200 MJ/m~2,盆地内与高原山地上总辐射值差异较大;总辐射冬季较小,夏季较大,在1981-2010年间降低5%;四川省太阳能资源自西向东规律分布,在太阳能资源稳定且丰富,可利用日数较长,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四川省攀西和三州(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地区可合理利用太阳能资源,在交通不便地区安装小型分布式发电设施;四川省高原和山地以东的盆地地区太阳能资源较差,但仍存在少量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有适用中小型分布式发电设施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该文利用广西辐射观测站的太阳辐射资料和国家气象站的日照资料,计算分析了广西各地的太阳总辐射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估算了广西太阳能资源总储量,并依据广西各地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广西各地年太阳总辐射为3 682.2~5 642.8MJ·m~(-2),空间分布呈现南部多、北部少,盆地平原多、丘陵山区少的特点;各地的太阳总辐射集中在夏季最高,年太阳总辐射呈减少趋势,其中以20世纪60年代最大,进入21世纪初期达到次大值;广西的太阳能总储量为1.03×1015MJ,其中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主要位于22.5°N以南的地区,是广西太阳能利用的最佳区域。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12010年广西3个辐射站的太阳总辐射资料和90个国家气象站的日照资料,估算了广西各地的太阳总辐射量,分析了广西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广西全区的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广西各地年太阳总辐射为3682.22010年广西3个辐射站的太阳总辐射资料和90个国家气象站的日照资料,估算了广西各地的太阳总辐射量,分析了广西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广西全区的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广西各地年太阳总辐射为3682.25642.8 MJ/m2,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呈减少趋势,20世纪60年代最大,低值出现在805642.8 MJ/m2,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呈减少趋势,20世纪60年代最大,低值出现在8090年代,进入21世纪初期达到次大值;广西年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呈现南部多、北部少,盆地平原多、丘陵山区少的特点,其中资源很丰富区位于广西沿海及十万大山北坡,是广西太阳能利用的最佳区域,广西南部的梧州、玉林、钦州及南宁南部地区是广西具备一定开发利用潜力的资源丰富区。  相似文献   

7.
刘孝敏  刘叶瑞  谢伟雪  杨一栋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529-13530,13545
以甘肃省典型气象年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甘肃省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年太阳总辐射达4 700~6 350 MJ/m2,年太阳总辐射和直射的地理分布特征为由西至东、由北至南递减;各地年太阳日照时数为1 631~3 391 h,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与年太阳总辐射分布趋势相一致。甘肃省太阳能资源丰富,十分有利于太阳能热利用。最后,分析了至"十二五"末甘肃省太阳能热利用潜力和节能减排效益。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10年广西3个辐射站的太阳总辐射资料和90个国家气象站的日照资料,估算了广西各地的太阳总辐射量,分析了广西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广西全区的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广西各地年太阳总辐射为3682.2~5642.8 MJ/m2,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呈减少趋势,20世纪60年代最大,低值出现在80~90年代,进入21世纪初期达到次大值;广西年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呈现南部多、北部少,盆地平原多、丘陵山区少的特点,其中资源很丰富区位于广西沿海及十万大山北坡,是广西太阳能利用的最佳区域,广西南部的梧州、玉林、钦州及南宁南部地区是广西具备一定开发利用潜力的资源丰富区。  相似文献   

9.
辽宁康平地区太阳能资源特征变化及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福义  康敏  姜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678-17679,17795
利用1961~2009年康平县太阳总辐射和日数时数资料对康平太阳能资源特征进行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康平太阳能资源年总量及月值均呈下降减少趋势;在49a里总辐射年总量减少534.20MJ/m^2,年日照时数减少228h,在近10a太阳能资源略有回升;康平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历年变化稳定,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为充分利用贵阳市太阳能资源,应用贵阳市1961—2010年太阳总辐射及日照资料对贵阳市太阳能资源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贵阳市1980—2010年30a总辐射气候平均值为3 578MJ/(m2.a),属于资源一般区;贵阳市太阳能资源稳定程度是3.9,属比较稳定型,全年日照时数≥6h的天数在63~166d,7月、8月和9月是贵阳市太阳能资源利用价值最高的月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江苏省淮北沭阳地区小麦群体光能利用状况。在小麦全生育期内,该地区太阳总辐射量为70.4千卡/厘米~2,约占全年总辐射量的60%。不同产量水平小麦光能利用率依次为高产田>过旺田>一般大田。高产小麦经济产量的光能利用率为0.46%,生物产量的光能利用率为1.13%。小麦一生中光能利用率高峰期出现在孕穗至灌浆阶段。此阶段LAI为7时,生物产量日增重最大。文中还对提高小麦光能利用率的途径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日喀则市光能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光能资源,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本研究采用日喀则市1985—2014 年7 个气象站的逐日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最高温度和日喀则太阳辐射实测资料(2010—2014 年),用总辐射推算模型公式估算全市太阳年总辐射,分析了日喀则市近30 年来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潜力。结果表明:日喀则市大部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定日、江孜、日喀则和拉孜的日照时数长、太阳总辐射强,属于资源最丰富区;南木林、聂拉木和帕里属于资源很丰富区;近30 年来日喀则市年总辐射和年均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日照时数下降趋势较前者明显;7 个气象站近30 年日照时数大于6 h 的天数为263~327 天,大部分站点在290 天以上;日喀则市南部边缘一带太阳能资源较稳定,西部及沿江一带资源稳定。总之,太阳能资源较为稳定的区域,总辐射最高、日照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13.
计算了抚顺地区1957~2006年历年的太阳能总辐射量,分析了其季节分布、地理和年际变化规律。对1957~2006年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产量和光能利用率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抚顺地区太阳总辐射能抚顺县最多,新宾县最少;抚顺地区温暖季节太阳总辐射占全年的72%;太阳总辐射最大值出现在5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有19年周期;农作物产量与光能利用率呈正比。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太阳能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区划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武汉、宜昌等7个站点1961~2004年逐年、逐月太阳总辐射与日照百分率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湖北省太阳总辐射计算公式参数,推算出广大无辐射观测地区的逐年、逐月太阳总辐射;结合日照时数、晴天日数、阴天日数等指标,对湖北省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以全国太阳能资源区划为基础,制定了湖北省太阳能资源区划指标,开展了湖北省太阳能区划工作。结果表明:湖北太阳能资源北多南少,同纬度相比,平原多,山区少;太阳能资源夏季最丰富,尤其是8月,总辐射、日照时数、晴天日数均为全年最高,湖北东部秋季大气层结稳定,太阳能资源仅次于夏季;冬季虽然晴天较多,但由于太阳直射南半球,夜长昼短,总辐射全年最低。将全省太阳能资源分为3个区,鄂东北7~12月每月有近一半或以上的晴天,为1级可利用区,也是湖北太阳能资源最佳区域;江汉平原、鄂东南、鄂北岗地部分地区等地为2级可利用区,是光电与光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的最佳区域;鄂西南、长江河谷地区为太阳能贫乏区。  相似文献   

15.
低能耗日光温室建筑空间形态特征参数的取值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造低能耗日光温室,提高日光温室冬季反季节蔬菜作物生产太阳能被动利用率、降低温室供热需求。【方法】基于建筑热工设计理论和建筑能耗模拟,研究日光温室建筑空间形态特征参数对温室光热环境营造的影响规律,并结合日光温室建筑构造特点,以及反季节蔬菜作物生产过程的光热环境需求特点,给出低能耗日光温室建筑空间形态特征参数的设计条件。【结果】同一地区日光温室高跨比不受跨度变化的影响,只与当地室外空气温度以及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相关;大暑日至翌年小满日期间,后屋面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影响日光温室后排蔬菜作物接收太阳光照;确保冬至日至大寒日期间北墙可接收太阳光照射,对冬季反季节蔬菜作物生产期及日光温室高效利用太阳能具有重要的影响。【结论】基于该取值原则优化设计的温室,较北京地区现行常见温室需要提供的累积补充供热量减少15.7%,节能效果明显,为低能耗日光温室优化设计提供重要设计依据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保温幕是一种温室节能的有效方法;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高保温幕效能的方法不仅是在晚上而且在太阳辐射较低时都拉上保温幕。作者对两种不同性能的保温幕材料,从考虑节能效果和因太阳辐射量减少所引起的生产损失方面,研究了保温幕开启的最优方法,结果表明,温室保温幕的优化管理能明显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近30年中国太阳总辐射时空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近30年我国太阳总辐射时空分布特征及长期变化趋势。[方法]利用全国62个站点1986—2015年太阳总辐射实测资料,分析了总辐射时空分布以及变化趋势。[结果]我国太阳年总辐射总体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而季节总辐射上升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太阳总辐射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内陆高、沿海低,高原高、平原低,干燥区高、湿润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青藏高原、川黔渝山地分别为我国太阳总辐射高值和低值区;春夏两季太阳总辐射的增加是全年总辐射上升的主要原因;1996—2005年总辐射量的显著增加是导致30年来我国总辐射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结论]该研究可为我国太阳能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