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1):232-234
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是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重要依据。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以农村居民点地块图斑为评价单元,从地形、区位、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5个方面构建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及物元模型方法,借助Arc GIS技术,评价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宜兴市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水平相对较高,布局适宜性好、较好及中等区域面积占评价区域总面积的80.38%,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北部平原区。  相似文献   

2.
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制定相应优化策略,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农谷为研究区,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对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形状以及聚集度等空间特征进行分析;选取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等3个方面共12个指标构建适宜性评价体系,使用均方差决策法和TOPSIS模型对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结果显示,山西农谷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较分散,且主要分布于海拔900 m以下、坡度为2°~15°且东、西坡向的区域以及距耕地0.2km、距城镇3.0 km、距水源1.5 km、距县级公路1.0 km、距农村道路0.3 km、距其他基础设施1.0 km的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状况总体表现为一般适宜,其中最适宜、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的斑块面积占比分别为0.02%、4.09%、49.20%、46.63%和0.05%;综合布局适宜性评价结果和山西农谷的总体规划提出了集聚发展型、存留提升型和搬迁拆并型3种优化策略。研究结果可运用到该区农村居民点的土地管理和总体规划建设中,同时可为同类型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贵溪市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贵溪市为研究对象,应用GIS空间分析法、Voronoi图和核密度估计法,利用DEM、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等数据研究了贵溪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选取相关指标,构建了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体系,划定5个适宜性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贵溪市农村居民点呈现人均指标超标,"大聚集、小分散"和用地比例地域差异明显等现状特征;(2)贵溪市农村居民点适宜性结果整体较差,并且随着适宜性等级的升高,农村居民点数量和面积都有减少的趋势。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将贵溪市划分为城镇化发展型、内部整改型、限制发展型和整体搬迁型4种优化类型,比例分别为29.21%、26.99%、30.29%、13.51%。  相似文献   

4.
以贵溪市为研究对象,应用GIS空间分析法、Voronoi图和核密度估计法,利用DEM、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等数据研究了贵溪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选取相关指标,构建了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体系,划定5个适宜性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贵溪市农村居民点呈现人均指标超标,"大聚集、小分散"和用地比例地域差异明显等现状特征;(2)贵溪市农村居民点适宜性结果整体较差,并且随着适宜性等级的升高,农村居民点数量和面积都有减少的趋势。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将贵溪市划分为城镇化发展型、内部整改型、限制发展型和整体搬迁型4种优化类型,比例分别为29.21%、26.99%、30.29%、13.51%。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跃磊 《安徽农学通报》2013,(13):107-108,117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是进行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及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要途径。该文以临颍县杜曲镇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层次分析及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综合评价对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划分不同等级,为农村居民点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地域空间“三生”功能视角探索农村居民点适宜性。从地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视角构建了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大余县浮江乡农村居民点适宜性并提出了布局优化对策。结果表明,浮江乡高度适宜、比较适宜、一般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农村居民点面积比例分别为3.83%、26.90%、29.91%、30.72%和10.64%。高度适宜、比较适宜农村居民点多位于南部与中部地区,较不适宜和不适宜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于地形起伏较大、分布有多个矿区的东部和北部。依据适宜性,可将大余县浮江乡农村居民点划分为集聚提升类村庄、保持发展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3类,针对各类型农村居民点宜采取差异化优化策略,以实现乡镇全域农村居民点布局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7.
县域农村居民点综合发展实力评价与优化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省仙居县为研究区域,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行政区划图、交通道路图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图资料,结合人口和社会经济等资料,对仙居县722个行政村的农村居民点综合发展实力进行评价。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功能的支持下优化仙居县农村居民点布局,确定仙居县农村居民点发展方案。经验证,此优化布局方案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以安徽省舒城县为例,构建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利用空间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技术方法,探究适宜性分布状态。研究发现:(1)舒城县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等级整体较高,但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分布具有较高的地形指向和经济指向。居民点适宜性呈较强集聚格局,热点区分布表现为由舒城县中心城区四周呈梯度衰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冷点区集中于晓天镇、五显镇、三七镇等外围山区;(2)通过聚类分析将行政村划分为4个类别,第1类占总行政村数量的31%,该类别居民点适宜等级较高,第2类占总行政村数量的23%,第3类占27%,第4类占19%,该类地区短板效应明显,在整治中需要有针对性改善。  相似文献   

9.
基于核密度的余江县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综合分析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各项因素,以余江县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对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进行评价,结合核密度分析得出农村居民点的集聚性,并提出了农村居民点的4种优化方案,最后引入加权Voronoi图,以确定农村居民点的搬迁方向。研究表明:余江县综合影响力一级、二级和三级农村居民点面积分别为2 472.54、3 173.01和977.26hm~2,面积占比依次为37.33%、47.91%和14.76%,高级别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余江县综合条件优越的中部区域,低级别的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北部丘陵区域;核密度分析结果直观显示了高集聚区的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区域,可优先发展;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中,就近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共1 116.99hm~2,重点发展型农村居民点共2 839.37hm~2,内部挖潜型农村居民点共2 126.93hm~2,迁移归并型农村居民点共539.52hm~2,综合条件较差的南北丘陵地带设置的迁移安置点较少。研究结果可为对低丘岗地区农村居民点的科学规划与布局优化提供参考,并可运用到土地整治规划、村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  相似文献   

10.
基于MCR模型和加权Voronoi图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省都昌县为例,将土地利用现状中的农村居民点作为源,通过选取地形、区位、用地等3个阻力因素9个阻力因子建立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方法来研究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适宜性,再结合加权Voronoi图的空间势力范围确定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安置方向。结果表明,都昌县农村居民点呈由南到北布局适宜性降低的特征;都昌县高等、中等和低等3种类型农村居民点的面积比例分别为28.59%、51.39%、20.03%。根据现状和适宜性评价结果,都昌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有重点发展型、优先发展型、内部整理型和拆迁合并型等4种模式。研究结果对促进经济和城乡发展、协调农村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河北曲周县342个农村居民点为评价单元,从压力源-压力流-压力汇的角度构建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设置和筛选评价指标,确定各指标因子的权重;计算农村居民点的压力源、压力流和压力汇各指标值及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值,最后依据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了5种空间格局优化模式。结果表明:全县农村居民点压力适宜性弱的占全部村庄的45.61%,适宜性一般的村庄占32.74%,适宜性较强的村庄很少,占21.65%。本研究尝试将压力论应用于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结果可为农村土地整治提供有益探索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生态敏感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以西藏改则县为研究区,分别评价居民点区位条件和生态重要性,以生态重要性为约束条件构建居民点布局优化识别规则并提出优化方向。结果表明,居民点高适宜区距离县、乡(镇)政府驻地较近,区位优势明显,低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察布乡等北部乡镇,交通不便,资源环境差。全县生态重要性由南向北递增,不重要区、一般重要区和重要区面积占比分别为73.19%、15.60%和11.21%。以生态重要性为约束,结合区位条件,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重点发展型、潜力提升型、限制扩展型和生态搬迁型4种布局优化类型,面积分别为71.83、56.61、45.12 hm2和25.76 hm2,明确了不同类型的布局优化措施和建议。研究结果可为改则县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村庄布局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大城市周边的农村是城乡资源单向流出最明显的区域之一,安徽省滁州市辖区地处南京都市圈核心区圈层,是典型的快速城镇化区域。文章以滁州市辖区的77个行政村为例,选取自然因子、生态因子、经济因子、社会因子、交通因子,构建快速城镇化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TOPSIS模型研究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并据此提出分区管控策略。研究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适宜性整体处于较高水平,空间上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适宜格局。通过采取差异化的调控策略,可以正确引导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布局以及科学研判整理潜力,为当地村庄规划、土地整理等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汉川市马口镇为例,选取NP、LPI、PD、MPS、Fi为指标,对该镇农村居民点布局和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居民点布局调整,以实现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规范村庄建设、提高农村建设水平和村民生活质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居民点的合理有效布局对土地利用的作用日益凸显。湖北省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尽合理,还有很大的开发整理空间,本文采用人均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标准法,对湖北省农村居民点整理进行测算、探讨和研究。根据计算结果归纳各地(市、州)的整理潜力,进行比较,划分为4个潜力区,以便于从宏观和空间上对其分析,为全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96~2005年以及2008年甘肃省会宁县建设用地数据,对会宁县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结构进行研究,表明会宁县城乡用地总量呈上升趋势;城乡用地存在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偏高、结构不合理,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失调、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等问题;未来城乡用地总规模将继续扩大,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将有所减少。对城乡建设用地做出了预测,并进行结构优化,提出了会宁县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发展思路:明确县域空间结构布局;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用地布局优化;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用地布局优化;协调生态因素与城乡用地布局优化。  相似文献   

17.
农业观光园布局适宜性评价属于多目标不确定性识别的范畴,传统方法不适应具有模糊性对象的评价问题,而物元模型能够揭示单个评价指标的分异信息.采用物元分析法对农业观光园布局适宜性进行评价,并以南昌市进行实证分析,构建了布局适宜性评价的物元模型,并结合GIS技术对南昌市的农业观光园进行了布局适宜性评价,有助于农业观光园的合理规划、科学布局.  相似文献   

18.
平原农区适宜性-集约性耦合协调的乡村空间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重构乡村空间格局,本研究以典型平原农区曹县为例,分别构建村庄布局适宜性和用地集约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村庄适宜性程度和集约化水平,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识别乡村空间重构类型。结果表明:曹县村庄综合适宜性指数和综合集约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755和0.568,适宜性较高,集约性一般,中心城区、县域西北和镇驻地村庄为高值区;适宜性-集约性耦合协调度平均为0.806,耦合协调度高,中度耦合协调村庄最多。综合村庄适宜性、集约性、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分布,提出城乡融合、集聚扩展、保留优化、集约缩减和迁建引导5种乡村空间重构类型,并提出建设新型生活社区和发展电商产业、规模农业、休闲农业等建议。研究结果可为曹县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