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研究中草药对5种血清型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O_1、E.coli O_2、E.coli O_8、E.coli O_(78)和E.coli O_(86))的体外抑菌效果,通过牛津杯法测定中草药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通过微量稀释法和平板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1)金银花和黄连对E.coli O1体外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9.35和37.71mm,五味子对E.coli O8体外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为28.97mm。2)金银花和黄莲对E.coli O_1的MIC分别为0.016和0.008g/mL,五味子对E.coli O8的MIC为0.008g/mL,抑菌效果较好。3)虎杖的体外抑菌效果最差,没有检测出抑菌圈,MIC和MBC。结果显示金银花、黄连和五味子对5种血清型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5mm达到极敏,地榆、穿心莲、虎杖、柴胡、黄柏和石榴皮不敏感,没有检测出抑菌圈。研究发现金银花、黄连、何首乌、地榆、五味子和秦皮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乳酸链球菌素(nisin)和四乙酸乙二胺(EDTA)的联合作用对5种血清型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O_1、O_2、O_8、O_(78)和O_(86))的体外抑菌效果,利用牛津杯法测定抑菌圈直径;结合微量稀释法和平板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1)nisin或EDTA单独使用无抑菌圈;2)将nisin分成12个质量浓度分别与0.1mg/mL的EDTA相混合进行协同作用,均产生明显的抑菌圈,并且随着nisin质量浓度的增加,抑菌圈越大;3)O_8、O_(78)和O_(86)型大肠杆菌的MIC均为0.063mg/mL,而O_1型的MIC为0.016mg/mL,O_2型的MIC为0.031mg/mL,O_2、O_8和0_(86)型大肠杆菌的MBC均为0.125mg/mL,O_1型的MBC为0.063mg/mL,O_(78)型的MBC为0.25mg/mL。EDTA或nisin溶液单独使用时,对5种血清型致病性大肠杆菌无抑菌效果;EDTA和nisin联合使用时,对5种致病性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5种大肠杆菌的MIC为0.016~0.063 mg/mL,MBC为0.063~0.250mg/mL。  相似文献   

3.
为确立治疗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的蒙药组方,采用牛津杯法,选取15味蒙药对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筛选O1血清型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敏感蒙药。结果表明,O1血清型致病性大肠杆菌对12味蒙药敏感。并通过棋盘法测定部分抑菌浓度,筛选出5组6味蒙药,结合体外抑菌试验,通过L8(27)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最佳体外抑菌蒙药组合,再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进行剂量优化。结果显示,结合正交设计和体外抑菌试验确立了5组蒙药组方,且其抑菌效果显著优于各单味蒙药的抑菌效果,即5组蒙药复方中最小抑菌圈为30.49mm,而单味蒙药最大抑菌圈为24.42mm。  相似文献   

4.
大蒜素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评价大蒜素对动物性病原细菌的抗菌活性,以1×105cfu·mL-1的动物源性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受试菌,体外测定大蒜素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范围.结果表明:大蒜素对大肠杆菌的MIC和MBC范围分别为200~400mg·mL-1和400~1600mg·mL-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和MBC范围分别为12.5~25mg·mL-1和25~50mg·mL-1.证实大蒜素在体外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5.
8种中药对猪源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抗猪源大肠杆菌的中药,选取板蓝根、五倍子、鱼腥草、穿心莲、黄连、黄芩、连翘和金银花等8种中药进行煎液(相当于1g/mL生药),采用纸片法和牛津杯法测定中药对猪源大肠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对具抑菌作用的中药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板蓝根、五倍子、穿心莲、黄连和黄芩等5种中药对猪源大肠杆菌(TXH11-1)具抑制作用,五倍子的作用最强,对3株菌(TXH11-1、TXH5-2和MAZW7-3)的MIC均为31.25 mg/mL,MBC为62.50~125.00mg/mL;其次是黄连,平均MIC、MBC分别为62.50mg/mL和208.33mg/mL;穿心莲平均MIC为104.17mg/mL,MBC为125.00~500.00 mg/mL;黄芩抑菌效果稍弱,平均MIC为208.33 mg/mL,仅对TXH11-1和MAZW7-3有杀菌作用,MBC≥250.00mg/mL;板蓝根的作用最弱,仅对TXH11-1和TXH5-2具抑制作用,MIC≥250.00mg/mL,对TXH11-1有杀菌作用,MBC为500.00mg/mL;金银花、连翘和鱼腥草对3株试验菌均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10味中草药对3种肠源性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采用平板稀释法,从鸡、鱼、鹅3种动物的粪便中分离出大肠杆菌。通过水煎煮法提取石榴皮、白术、黄芩、连翘、乌梅、黄连、柴胡、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10味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并通过K-B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石榴皮、白术、黄芩、连翘、野菊花对鸡源性大肠杆菌存在抑制作用;石榴皮、白术、黄芩、柴胡对鱼源性大肠杆菌存在抑制作用;石榴皮、白术、连翘、乌梅对鹅源性大肠杆菌存在抑制作用。其中石榴皮的抑菌范围最广,抑菌作用最强,对鸡源、鱼源和鹅源性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0.25、0.25和0.25 g·mL~(-1),MBC分别为1.0、1.0和0.5 g·mL~(-1);而黄芩仅对鱼源性大肠杆菌表现出较强的抑菌作用,MIC为0.5 g·mL~(-1),MBC为1.0 g·mL~(-1);黄连、蒲公英和金银花对任一肠源性大肠杆菌均未表现出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7种常用抗菌渔药对致病性鮰爱德华氏菌的体外抗菌作用,采用2倍稀释法测定了7种渔药对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在初筛MIC的基础上,以MIC、5倍MIC、10倍MIC和20倍MIC下平板抑菌圈直径为参数,分别比较5种药物抗菌效果并优化最佳参数;利用优化的最佳参数比较5种药物单独用药与联合用药对鮰爱德华氏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抗菌先锋对鮰爱德华氏菌的MIC和MBC最小,分别为3.2和6.4μg/mL,其次是伯乐立康,分别为12.8和25.6μg/mL,而鱼康和肠炎烂鳃灵的浓度为1638.4μg/mL时仍无抗菌效果;5倍MIC下抑菌圈直径为筛选抗菌药物的最佳参数,5倍MIC下,鮰爱德华氏菌对抗菌先锋高度敏感,对伯乐立康、菌必清、菌毒康和海鱼安中度敏感;菌必清+抗菌先锋的联合抗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猪源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从延边地区养猪场临诊上疑似大肠杆菌病的仔猪中无菌采集粪便和血样52份,进行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通过纸片扩散法测定四环素、磺胺嘧啶钠及链霉素对分离株及标准菌株的抑菌效果,通过试管二倍稀释法及牛津杯法测定中药蒲公英、连翘及柴胡粗提物对分离株及标准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共分离鉴定28株大肠杆菌,分离率54%;79%分离株可致死小鼠;大肠杆菌对四环素及磺胺嘧啶钠敏感度较低,耐药率分别为89%和64%,对链霉素敏感度较高,耐药率为6%;蒲公英粗提物的MIC值为0.05g/mL,连翘与柴胡粗提物的MIC值均为0.1g/mL,3种中药粗提物均可抑制大肠杆菌生长,且蒲公英粗提物的抑菌效果最强。该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对抗菌药的耐药性明显,中药体外抑菌效果明显,为延边地区仔猪腹泻性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及新药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油樟油抑制细菌生长的活性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检测抑菌效果,对6种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和生长量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油樟油的MIC在12.5~3.13μL/mL,MBC在25~3.13μL/mL,生长量在72h内细菌生长仍受到抑制。抑制大肠杆菌效果最强,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最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明6种单味中草药与复配组方对鲫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为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中药组方制剂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提法制备单味中草药提取液,并按排列组合法将6种提取液按相同比例混合得到不同配方复配液,用牛津杯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与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研究不同单味中草药与复配组方对鲫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结果】6种单味中草药提取液对鲫鱼源嗜水气单胞菌抑菌圈直径为12.69~19.88 mm,五倍子的抑菌效果最好,为高度敏感,抑菌圈直径为19.88 mm,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15.60 mg/mL和31.25 mg/mL;2味中草药复配对鲫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0.64~19.98 mm,五倍子+乌梅和五倍子+五味子的抑菌效果最好,为高度敏感,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9.98 mm和19.94 mm,MIC和MBC分别为15.60 mg/mL和31.25 mg/mL;3味中草药复配对鲫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圈直径为9.94~20.26 mm,山茱萸+诃子+大黄的抑菌效果最好,为极度敏感,抑菌圈直径为20.26 mm,MIC和MBC分别为7.80 mg/mL和15.60 mg/mL;4味中草药复配对鲫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圈直径为9.88~21.28 mm,五倍子+诃子+乌梅+五味子的抑菌效果最好,为极度敏感,抑菌圈直径为21.28 mm,MIC和MBC分别为7.80 mg/mL和15.60 mg/mL;5味及6味中草药复配对鲫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4.11~19.07 mm,以6味的五倍子+山茱萸+诃子+大黄+乌梅+五味子的抑菌效果最好,为高度敏感,抑菌圈直径为19.07 mm,MIC和MBC均为31.25 mg/mL。【结论】山茱萸+诃子+大黄和五倍子+诃子+乌梅+五味子组方对鲫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最佳,均为极度敏感,可用于防治嗜水气单胞菌导致的鲫鱼败血症。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五谷虫蛋白粗提液对Escherichia coli O_1和E.coli O_(78)的体外抑菌作用,采用试剂盒测定五谷虫粗提液蛋白含量;牛津杯法测定蛋白粗提液对牛源病源性E.coli O_1和E.coli O_(78)的抑菌圈直径;通过二倍稀释法测定蛋白粗提液对2种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平板法测定最低杀菌浓度(MBC);酶标比浊法测定粗提液对2种细菌的24h生长曲线、细胞膜通透性以及碱性磷酸酶(AKP)的含量。研究表明:1)五谷虫蛋白粗提液蛋白质量浓度为0.680mg/mL;粗提液对E.coli O_1和E.coli O_(78)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5.09±0.62)和(20.96±0.48)mm,MIC分别为15.625和31.250mg/mL,MBC为62.5和125mg/mL,传统中药水煎剂和提取缓冲液没有体外抑菌效果。2)粗提液能影响E.coli O_1和E.coli O_(78)的生长曲线,增加细菌细胞膜和细胞壁通透性。由此可见,蛋白粗提液对E.coli O_1和E.coli O_(78)均有体外抑菌效果,且对E.coli O_1的体外抑菌效果优于E.coli O_(78)。  相似文献   

12.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陕西产地锦、斑地锦、小叶地锦总黄酮和鞣质质量分数,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在体外对大肠埃希菌、鼠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结果表明,地锦、斑地锦、小叶地锦的总黄酮质量分数分别为16.53、18.62、22.65mg/g,鞣质质量分数分别为38.31、32.78、41.44mg/g。地锦、斑地锦、小叶地锦对大肠埃希菌MIC、MBC均为125g/L,对鼠伤寒沙门菌MIC分别为62.5、31.25、62.5g/L,MBC分别为125、62.5、250g/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分别为125、31.25、62.5g/L,MBC分别为250、125、62.5g/L,对无乳链球菌MIC分别为125、62.5、125g/L,MBC分别为125、250、125g/L。陕西产斑地锦,尤其是小叶地锦为中药地锦草的潜在新基原。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乳酸链球菌素(nisin)和大黄联合药效对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通过二倍稀释法测定nisin、大黄、抗生素及联合用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微板法测定各药物MIC剂量下致病性大肠秆菌的生长曲线、碱性磷酸酶(AKP)以及总蛋白含量。结果表明:1)nisin单独使用对Escherichia coli O_(78)无抑菌效果;大黄单独使用时MIC为62.5mg/mL,抗生素的MIC为0.016mg/mL,nisin和大黄联合使用MIC分别为0.333和10.417mg/mL。2)大黄和nisin联合药效,能够有效抑制E.coli O_(78)的生长,缩短对数期,效果优于大黄组(P0.05),仅次于抗生素组(P0.05)。3)nisin和大黄联合使用对E.coli O_(78)的细胞壁和细胞膜有很强的破坏性,导致AKP和菌体总蛋白指数的升高,效果显著优于抗生素、大黄(P0.05)。由此可见,大黄和nisin联合作用E.coli O_(78)时,杀菌效果高于抗生素、大黄,抑菌效果高于大黄,但低于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小檗碱体外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活性。方法 运用琼脂扩散法、液体稀释法测定并分析小檗碱对MRSA的抑菌环大小、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运用96孔酶标板结晶紫法测定并分析小檗碱对MRSA的最小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结果 与DMSO比较,小檗碱与氯霉素(阳性对照药物)可显著增加MRSA的抑菌环半径(P<0.01),小檗碱对MRSA的MIC为0.2 mg/mL,MBC为0.4 mg/mL;小檗碱对MRSA的MBEC为0.2 mg/mL。结论 小檗碱对MRSA有比较明显的抗菌、抑菌作用,其效应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5.
牛心朴子生物碱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珠明  何生虎 《现代农业科技》2009,(17):306-306,308
对4例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乳汁进行病原分离及鉴定,分离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选择牛心朴子生物碱,采用试管2倍稀释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测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牛心朴子生物碱对3种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分离株的MIC及MBC分别是12.5mg/mL、1.561 25mg/mL、6.25mg/mL和6.25mg/mL、1.561 25mg/mL、3.125mg/mL。  相似文献   

16.
To investigate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commercial organic acid Activate WD (WD), th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and 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 of WD against Staphylococc...  相似文献   

17.
14种中药及其复方的体外抗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黄连、黄芩、丹参、连翘等14味中药,分别采用平板打孔和试管二倍稀释法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临床常见致病菌进行体外抗菌试验,并以抗菌活性较好的药物为主药组成复方,进行中药复方抗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黄连、黄芩、丹参和连翘对大肠杆菌具有较好抑菌作用,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分别为16.0、62.5、125.0和62.5g/L,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分别为32.0、125.0、125.0和125.0g/L,黄连、黄芩、丹参、连翘、地锦草和红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抑菌作用,MIC分别为16.0、32.0、125.0、16.0、62.5和125.0g/L,MBC分别为16.0、32.0、250.0、16.0、125.0和250.0g/L,黄连、黄芩、丹参和连翘对链球菌具有较好抑菌作用,MIC分别为32.0、32.0、16.0和125.0g/L,MBC分别为32.0、64.0、32.0和125.0g/L。复方2和复方3对3种供试菌均具有显著抑菌效果,MIC和MBC为8.0~64.0g/L。说明,黄连、黄芩、丹参、连翘等单味药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均具有较强抗菌作用,以其为主药组成的复方呈现协同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8.
抗菌中药及复方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制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中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取五倍子、大黄、鱼腥草等30种中药,采用水提法制备药液,通过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各药液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筛选出抗菌作用较强的中药作为主药,与牡丹皮、龙胆草、蒲公英等18种中药组成复方,测定中药复方时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制效果。[结果]五倍子、诃子、夏枯草、花椒对嗜水气单胞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MIC≤6.25mg/ml),选取7种主药与清热凉血、清热燥湿、清热解毒药分别组成复方,其中五倍子、诃子与其他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抗菌作用增强;而花椒、五味子、乌梅与其他药物组成复方后,均出现抗菌能力不变或降低的现象。[结论]诃子、五倍子等与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之间有协同作用,在实践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采用试管2倍稀释法,测定了泰妙菌素对鸡毒支原体、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类马链球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泰妙菌素对鸡毒支原体、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类马链球菌的MIC分别为0.003 13、6.4、0.2、0.2μg/mL。对鸡毒支原体的MBC为0.006 25μ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