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科分类阶元上以鳞翅目灯蛾科、刺蛾科、枯叶蛾科、天蛾科、舟蛾科和夜蛾科6科33种蛾类昆虫为研究对象,提取其前后翅图像数学形态特征即偏心率、球状性、叶状性、似圆度、矩形度、延长度和不变矩Hu1、Hu2等共计26项,分析这些特征参数在科级阶元上分类的可行性、可靠性和重要性。结果表明,筛选出6项特征参数作为科级阶元分类鉴别的指标,它们作用的大小依次为(FW矩形度、HWHu2和HW似圆度)>FW似圆度>(FWHu6和FWHu5),回归判别和交叉判别结果的正确率分别为100%和87.9%。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夜蛾右前翅的数学形态特征作为分类依据的可行性,以夜蛾科20种夜蛾(每种20个)的右前翅为对象,应用BugShape软件提取其偏心率、球状性、似圆度、矩形度、延长度、叶状性和不变矩Hu1、Hu2等13项数学形态特征,对13项数学形态特征平均值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3项数学形态特征参数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都可以对夜蛾科进行分类鉴定;400个样本13个特征参数统计分析后,其中矩形度、偏心率、似圆度、延长度、叶状性、Hu1、Hu6、球状性、Hu4和Hu7等10个可以作为分类依据的指标,其贡献大小为矩形度偏心率似圆度Hu1Hu4球状性延长度叶状性Hu6Hu7。用筛选出的10个指标建立判别函数和分层聚类,其判别正确率为84.3%,聚类分析的亲缘关系图谱和传统分类学分类结果基本相符。夜蛾右前翅的数学形态特征可以作为夜蛾科进行分类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农林业主要蛾类害虫为研究对象,应用其翅的数学形态特征在总科阶元上进行分类鉴定。对鳞翅目5总科40种蛾类的右前翅和右后翅的偏心率、球状性、叶状性、似圆度、矩形度、延长度以及不变矩Hu1、Hu2等共计26项与大小和方向均无关的数学形态特征,利用方差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论证各项数学形态特征在总科阶元上进行分类的可行性、可靠性和重要性,并且从数学形态学角度对同阶元昆虫类群的亲缘关系做了描述。结果表明:在总科阶元上可筛选出6个形态特征作为分类变量,它们的作用大小依次为:(FW矩形度、FWHu5、HW偏心率)>HW似圆度>(HW矩形度、HWHu5),回归判别和交叉判别的结果其正确率分别为100%和97.5%。  相似文献   

4.
沟胫天牛亚科后翅翅脉特征在系统分类学上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比较研究了沟胫天牛亚科18族152种的后翅翅脉,结果表明,后翅翅脉特征在该亚科不同类群间具有显著的差异,可归纳为3种基本脉型,即翅脉共柄型、基柄残留 型和翅脉基干减退型。后翅翅脉特征具有族级、属级分类学意义,对阐述沟胫天牛亚科不同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昆明地区斜纹夜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斜纹夜蛾的形态特征和在昆明地区的危害情况、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研究表明,在昆明地区斜纹夜蛾一年发生6代,危害高峰期主要在6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在室内饲养研究中新发现,雄蛾后翅后缘有一黄色条纹,可用于雌雄蛾的鉴别;雌蛹和雄蛹的鉴别可通过其外生殖器的特征识别,雄蛹最后一腹节上端生殖器明显突出。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小盾片几何形态特征对金龟子分类鉴定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以金龟子小盾片的几何形态测量特征为依据,对10种鳃金龟进行分类识别,利用TpsDig2软件在10种金龟子各20个样本的小盾片上,分别提取8个标记点,再利用PAST软件进行普氏叠加和薄板样条分析,消除大小、方向等非形状因素的影响后,得到小盾片8标记点形状的扭曲图像,最后利用SPSS 22.0进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对10种鳃金龟小盾片8个标记点坐标数据进行普氏叠加和薄板样条分析后,得到标记点位置折线图和扭曲图像,可直观看出10种鳃金龟小盾片形态差异主要发生在标记点2和6处;利用小盾片8个标记点坐标数据形成的几何形态特征进行判别分析,原始判别和交叉判别正确率均高达99.0%。因此,利用小盾片的几何形态特征可以对10种鳃金龟进行准确识别。  相似文献   

7.
研究冬虫夏草主要寄主昆虫斜脉蝠蛾各虫态的形态分类特征,包括成虫体长、翅展,头部附器,翅面颜邑、斑纹、翅脉,足及雌雄外生殖器;卵的大小、色泽及卵壳表面的超微结构;幼虫体长,体色、头部附器,腹部皱褶,刚毛及腹足趾钩;蛹体长,体色、头胸部突起,腹部各节齿列等。  相似文献   

8.
研究冬虫夏草主要寄主昆虫斜脉蝠蛾各虫态的形态分类特征,包括成虫体长,翅展,头部附器,翅面颜色,斑纹,翅脉,足及雌雄外生殖器;卵的大小,色泽及卵壳表面的超微结构;幼虫体长,体色,头部附器,腹部皱褶,刚毛及腹足趾钩;蛹体长,体色,头胸部突起,腹部各齿列等。  相似文献   

9.
蛾类的鉴别,以往大多根据外部形态,诸如体长、翅展、颜色和翅面斑纹等,而蛾类翅面上的鳞片极易脱落,尤其是利用黑光灯诱来的蛾子,翅上的麟片更易脱落,使得斑纹模糊不清而难以鉴别。利用前后翅脉序虽然也能鉴别不同科、属里的一些蛾子,但同一属里的不同蛾子,脉序基本相同,也难以鉴别。鉴别蛾类,特别是鉴别蛾类近似种的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利用外生殖器,因为外生殖器的构造有其种的特异性,各种间分化很大,而种内个体间变异较小。这一方法正在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昆虫鉴别。  相似文献   

10.
1形态特征 棉铃虫一生有4种虫态,即成虫、卵、幼虫和蛹。成虫体长15~20mm,翅展27~38mm,雌蛾前翅呈赤褐色或黄褐色,雄蛾多为灰绿色或青灰色。前翅中部靠前缘有一个环行和一个肾形斑,另外成虫复眼球形,绿色,这是棉铃虫区别于其它夜蛾成虫的主要特征之一。卵的形状半球型或馒头型,底部略平。直径约0.5mm,初产卵是乳白色,第2d逐渐变黄并带有紫红色环纹;  相似文献   

11.
In Gebhardt et al. (2006) an object-oriented image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was introduced for detecting Rumex obtusifolius (RUMOB) and other weeds in mixed grassland swards, based on shape, colour and texture features. This paper describes a new algorithm that improves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The leaves of the typical grassland weeds (RUMOB, Taraxacum officinale, Plantago major) and other homogeneous regions were segmented automatically in digital colour images using local homogeneity and morphological operations. Additional texture and colour features were identified that contribute to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grassland weeds using a stepwise discriminant analysis. Maximum-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 was performed on the variables retained after discriminant analysis.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was improved by up to 83% and Rumex detection rates of 93% were achieved. The effect of image resolution on classification results was investigated. The eight million pixel images were upscaled in six stages to create images with decreasing pixel resolution. Rumex detection rates of over 90% were obtained at almost all resolutions, and there was only moderate misclassification of other objects to RUMOB. Image processing time ranged from 45 s for the full resolution images to 2.5 s for the lowest resolution ones.  相似文献   

12.
摩洛哥南部沿岸两种沙丁鱼耳石形态识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11年6-8月我国拖网船在摩洛哥南部沿岸采集的46尾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和53尾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的耳石样本,利用传统形态测量法和傅立叶分析法分别进行分析,对不同的耳石形态进行判别。传统形态测量法测量了6个耳石形态参数,并利用t检验比较两种沙丁鱼耳石形态差异;耳石轮廓经图像化处理后利用软件转化为椭圆傅立叶标码(EFDs),最后分别采用6个耳石形态参数和标准化后的77个傅立叶系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沙丁鱼耳石形态在全长(TL)、宽度(TW)、背宽(DW)、腹噱长(VL)中存在显著差异(P0.01),背长(DL)和翼叶长(WL)不存在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传统测量法的前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77.0%,第一、二主成分的最高变量分别为全长(TL/FL)和背宽(DW/FL),在散点图中显示出了很好的区分性;而傅立叶分析法中,前1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2.8%,前两个主成分因子仍有较大的重叠,区分性相对较差。判别分析结果认为,传统测量法中的3个参数值进入了逐步判别分析中,总判别正确率为83.76%;傅立叶分析法的77个傅立叶系数中,有9个系数进入了逐步判别分析中,总判别正确率为92.02%。总体来看,相比传统形态测量法,傅立叶方法在鱼类耳石的判别分析中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3.
融合无人机光谱信息与纹理信息的冬小麦生物量估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生物量是表征植被生命活动的重要参数,对植被长势监测、产量预测有重要意义。以无人机为平台的高光谱遥感技术,具有机动灵活、成本低、空间覆盖广的优势,能够及时准确地估测植被生物量,已成为遥感估算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光谱特征反演生物量存在饱和问题,因此,本研究尝试结合纹理特征与植被指数构建一种"图-谱"融合指标,探究"图-谱"融合指标的抗饱和能力及生物量估测能力。【方法】首先,利用无人机高光谱影像,提取其光谱信息和纹理信息,分别基于植被指数和纹理特征构建生物量模型。其次,针对光谱特征存在的饱和问题,将植被指数与对生物量敏感的纹理指标相乘或相除两种形式构建"图-谱"融合指标,分析"图-谱"融合指标的饱和性,并基于"图-谱"融合指标构建生物量估算模型。最后,对比不同指标构建的生物量模型的估测效果,来分析"图-谱"融合指标估测生物量的能力。【结果】(1)植被指数多在LAI=5时出现饱和现象,而"图-谱"融合指标VI×sm658,VI/ent658,VI/dis658,VI/con658,VI/dis514,VI/con514,VI/var514,VI×con802,VI×dis802均在LAI5时才出现饱和现象,相比之下,这些"图-谱"融合指标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饱和问题;(2)与植被指数相比(除了GNDVI、NDVI之外),抗饱和能力提高的"图-谱"融合指标VI×sm658、VI/ent658、VI/dis658、VI/con658、VI/dis514、VI/con514、VI/var514、VI×con802、VI×dis802,其与生物量的相关性也相对提高,所构建的生物量模型精度较高(R2=0.81,RMSE=826.02 kg·hm-2)。(3)对比单一植被指数、纹理特征,将纹理特征与光谱特征相结合的"图-谱"融合指标估算小麦生物量的能力相对最强,模型精度明显高于单一植被指数(R2=0.69)和单一纹理特征(R2=0.71)构建的生物量模型。【结论】"图-谱"融合指标的抗饱和能力明显提高,其构建的生物量模型精度也有效提高,实现了结合光谱信息和纹理信息的冬小麦生物量遥感估测,为生物量定量反演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不同鳊鲂属鱼类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运用3种多元统计方法对我国鳊属长春鳊(Parabramis.pekinensis)、鲂属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东江三角鲂(Megalobrama.terminalis)、钱塘江三角鲂(Megalobrama.terminalis)、厚颌鲂(Megalobrama.pellegrini)和广东鲂(Megalobrama.hoffmanni)6个群体的可数性状、可量性状和框架性状的形态学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鳊鲂属鱼类6群体在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背鳍条数、胸鳍条数、腹鳍条数、臀鳍条数等7项形态可数性状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对9项可量比例参数和20项框架比例参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团头鲂与同属的厚颌鲂、三角鲂亲缘关系较近,这3个鲂属种群与鳊属长春鳊形态差异较大,与同为鲂属的广东鲂形态差别最大;另外,聚类分析表明三角鲂的2个地理群体(东江三角鲂、钱塘江三角鲂)也存在一定的形态差异。判别分析构建了鳊鲂属鱼类6群体的判别函数,其综合判别率为93.7%。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前2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7.9%,其中主成分1的贡献率为70.9%,对鳊鲂属鱼类群体间形态学差异起决定性作用的特征集中在背腹轴方向。  相似文献   

15.
基于角质颚的东、黄海头足类科类判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角质颚具有稳定的结构特征,是头足类分类的良好材料之一。根据在东、黄海采集的分属3个科6个种类样本(中国枪乌贼Loligo chinensis、杜氏枪乌贼Uroteuthis duvauceli、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c、神户乌贼Sepia kobiensis、短蛸Octopus ocellatus和长蛸Octopus variabilis),通过测量其角质颚的形态参数,对不同科类的角质颚进行判别分析,并将原始数据和标准化数据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中国枪乌贼和虎斑乌贼的角质颚参数原始数据分别大于杜氏枪乌贼和神户乌贼,而标准化后的结果正好相反;短蛸的角质颚参数无论在标准化前后均大于长蛸;在角质颚原始数据中选出10个用于最终的判别分析,上头盖长、下脊突长、下翼长贡献了绝大部分差异。3个科总判别成功率为92.8%;在角质颚标准化数据中选出7个用于最终的判别分析,上头盖长/胴长、下侧壁长/胴长、下翼长/胴长贡献了绝大部分差异,3个科总判别成功率为98.1%。由此可见,对角质颚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能够有效地提升判别正确率。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以16种蚕蛾类昆虫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线粒体基因COX1的碱基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对其系统发育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OX1基因序列具有明显的AT偏倚性,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有26个具有明显的使用偏好性,种群间的校正遗传距离在0.003~0.177之间,表明蚕蛾类昆虫的亲缘关系近。利用MEGA6软件,分别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似然法( ML)构建系统发育树,其发育树的分支明显,大部分的节点支持率都很高,进一步说明了蚕蛾类昆虫的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补充了对蚕蛾类传统分类的认识,也为蚕蛾类昆虫的分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论,选取86种商品材的气干密度、差异干缩、体积干缩系数、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拉强度、冲击韧性、端面硬度等9个变量,利用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分析,然后利用多组判别分析法进行判别分析,并且利用判别分析的结果,判定了31种待判木材的所属类别。结果表明,可以5.5为阈值,将其分为6类。经过判别分析证明,利用9个变量分为6类,这种分类方法效果明显,由此而求得的判别函数可以用于判定类别不明的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