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密穗小麦(Triticum compactum Host.)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对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巴基斯坦、意大利、土耳其等24个国家的70份密穗小麦材料进行了醇溶蛋白位点的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70份供试材料出现了69种醇溶蛋白带型.共电泳分离出54条谱带,其中每份材料可分离出14~29条带,平均22条.谱带在α、β、γ、ω四个区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分别有36、27、37和63种变异类型,表明密穗小麦醇溶蛋白位点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发现,多数材料的遗传聚类关系与其来源地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从资源角度评价丰富的西藏地方小麦品种资源,以促进西藏丰富的小麦资源在西藏小麦的遗传育种与改良中的合理有效利用。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技术,对571份西藏地方小麦品种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分析表明:共产生104条相对迁移率不同的带纹,变异范围为0.1751%~89.14%,多样性指数的变异范围为0.0111~0.3679。每份材料谱带数目在9~23之间,平均每一份材料可分离出16.18条谱带;ω区存在34种变异类型,γ区存在20种变异类型,β区存在22种变异类型以及α区存在28种变异类型。ω、γ、β和α四个分区遗传多样性指数分0.1920、0.2432、0.2470、0.2100。不同生态区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Ⅲ>Ⅰ>Ⅱ>Ⅳ>Ⅴ。在不同生态区内ω、γ、β和α四个分区也存在差异,均是ω区和α区变异类型多,均高于β区和γ区,但ω区、α区遗传多样性指数低于β区和γ区,也表明了在不同生态区内β区和γ区为遗传多样性丰度高,均匀度好。571份材料经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17水平上时全部聚为一类。聚类分析表明,若以所有材料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0.24(L)为阈值,可将571...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为了解河北省40年来不同小麦品种之间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为小麦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对河北省40年来的118个主栽小麦品种进行了醇溶蛋白位点特异性检测,分析了这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变化情况;【结果】这些品种具有118种醇溶蛋白带型,共分离出101条迁移率不同的醇溶蛋白谱带。绝大多数品种在α、β、γ、ω 4个区中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α区有15条带,87种带型;β区有24条带,110种带型;1区有21条带,90种带型;(1)区有41条带,111种带型,其中(1)区的多态性最大。供试品种的遗传相似性系数(GS)在0.043-43.86之间,平均值为0.35。用非加权成组算术平均法对GS值进行聚类,供试品种在GS值为0.354的水平下可明显聚为6类;【结论】用非加权成组算术平均法对Gs值进行聚类,供试品种在GS值为0.354的水平下可明显聚为6类。讨论了种子醇溶蛋白在品种遗传多样性评价方面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准确揭示节节麦醇溶蛋白的组成情况,对不同地理分布的212份节节麦的种子蛋白进行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分析。由于麦醇溶蛋白现有的"数字字母命名"系统并不具备广泛的普适性,将普通小麦——‘中国春’(对照)第1条谱带的迁移率作为标准,其他供试材料的谱带与它的比值作为相对迁移率来确定每条醇溶蛋白条带的位置。结果显示,212份节节麦材料中共存在422种不同迁移率的谱带。所有条带可分为ω、γ、β和α4个区,α区的多态性条带最多,达34.70%。多态性条带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GS)的变幅为0~0.58,遗传变异较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节节麦可能是以伊朗为中心向四周各地扩散传播。中国境内的节节麦至少存在3种类型。基于相对迁移率的表示方法,无需除‘中国春’以外的其他对照材料,即可有效区分A-PAGE胶上距离较近的蛋白条带,为不同麦类作物醇溶蛋白的研究提供统一标准。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小麦骨干亲本醇溶蛋白组成的遗传演化规律,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技术,对骨干亲本碧蚂4号衍生系谱共98个品种(系)的醇溶蛋白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碧蚂4号有16条醇溶蛋白谱带,与系谱涉及的中间亲本相比,碧蚂4号的Gli64.5(β区)是其特有条带,遗传到衍生后代品种(系)的频率达到11.3%;碧蚂4号在α区的Gli81.7和Gli74.3、β区的Gli66.9和Gli62.2、γ区的Gli56.7和Gli47.7以及ω区的Gli18.9和Gli16.7共8条带均在系谱4个世代呈现高频率遗传趋势,频率为59.0%~100.0%,进一步分析发现,碧蚂4号衍生品种(系)系谱中涉及的多数中间亲本与碧蚂4号具有相同迁移率的谱带,表明育种过程中这些谱带被不断地补充进来;γ区的Gli52.3和ω区的Gli33.0、Gli30.0、Gli28.1、Gli20.9均只在碧蚂4号衍生的个别世代品种(系)中占主导地位,这可能与不同时期育种目标的变化有关。以上分析说明,育种选择对醇溶蛋白演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SDS-PAGE技术和A-PAGE技术对8个小麦种质系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CS)和醇溶蛋白亚基进行分析发现,有3个种质系中含有被公认的优质亚基5+10亚基,同时7+8亚基、1、2^*等强弹亚基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这些种质系的醇溶蛋白与作为对照的普通小麦相比在谱带的数量和分布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其醇溶蛋白带型丰富,一共分离出35种不同的醇溶蛋白谱带,而作为对照的7个普通小麦品种一共分离出16条谱带。在ω-快带区和γ-慢带区有较对照品种丰富的谱带出现。同时还发现其种质系缺少GLd1B3位点。研究认为,这8个种质系是新型的育种材料。具有丰富的优质亚基和兼抗多种病害的优良抗性,宜发展为核心种质进行保存、传播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79份不同产地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醇溶蛋白的遗传多样性,为粗山羊草在小麦育种中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cid polyacrylamide gelelectro-phoresis,A-PAGE)技术,分析了79份不同产地粗山羊草醇溶蛋白的谱带类型,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79份粗山羊草中共检测出70条相对迁移率不同的醇溶蛋白谱带,各谱带出现的频率为1.27%~77.22%,每份材料谱带数为7~19条,平均为12.58条,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0553~0.3676。根据迁移率大小,在ω、γ、β和α4个区分别存在20,13,21和16种谱带类型。UPGMA聚类分析表明,79份粗山羊草在遗传相似系数(GS)为0.78时,聚为7个主要类群,大部分相同产地的粗山羊草聚为一类,但也有少部分产地相同的材料不全聚为一类。部分来源地不同的材料醇溶谱带完全相同。【结论】79份粗山羊草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丰富,其醇溶蛋白的谱带类型与材料产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也有少部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其中醇溶谱带完全相同的材料可能含有相同醇溶蛋白编码基因,其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相似文献   

8.
部分小麦新品种(系)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采用A-PAGE方法对58份来自不同育种单位的小麦新品种(系)进行了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全部供试品种(系)共检测到886条带,每份材料可电泳出8~20条带,平均15.3条.试验共获得迁移率不同的谱带86条,其中第2和第4条谱带出现的频率最高,分别为53.45%和50.00%,其余的谱带多态性很高,说明被检测的小麦新品种(系)间存在丰富的醇溶蛋白遗传异质性.供试材料间的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GD)变异范围在0.26~0.83,平均为0.55.聚类分析在GD值为0.81水平上可将供试材料分为3大类群.研究数据为被检测材料在育种中的利用提供了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9.
以小麦品种周麦18、新麦208、郑麦9023为材料,对人工加速老化种子的活力及其醇溶蛋白、麦谷蛋白组成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温(45±1)℃、高湿(95%相对湿度)老化处理20d后,小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降为0,活力完全丧失。与未老化种子相比,人工老化20d后的种子醇溶蛋白与麦谷蛋白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在ω、γ、β、α4个醇溶蛋白区,3个品种醇溶蛋白表达量均有明显下降,其中在ω和γ醇溶蛋白区,3个品种还表现出个别谱带的增加或丢失;郑麦9023部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丢失,周麦18、新麦208部分麦谷蛋白亚基表达量下降,推测种子醇溶蛋白组成的变化与种子失活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氮素形态对小麦醇溶蛋白及其组分积累的调节效应,以4种HMW-GS亚基组成的18个春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醇溶蛋白α、β、γ、ω组分积累规律及3种形态氮素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各品种醇溶蛋白含量均随籽粒灌浆的进行逐渐增加,但积累强度和最终积累水平存在明显差异;4种亚基类型中,以7+9、2+12亚基类型品种积累强度最小,最终积累水平较低。籽粒灌浆过程中,4种醇溶蛋白组分均呈增加趋势,但各组分的积累进程有所不同。不同形态氮素处理,醇溶蛋白及4种组分的积累规律一致,但对其形成和最终积累水平有不同调节效应,并因品种而异。比较而言,酰胺态氮素更有利于醇溶蛋白及各组分的形成与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