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名茶与茶文化产业是相互关联的。随着产业文化化与文化产业化的交叉推进,以名茶为引擎的茶文化产业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深入分析名茶作为茶文化产业的优势与条件,明确名茶作为茶文化产业发展引擎和作用,对于发挥我国名茶资源以及名茶文化的双重优势,推动新型的茶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传承和发展茶文化的过程中,重大的事件和数据都会被纳入到历史档案中,为以后的茶文化发展提供依据。当代茶文化的相关经济贸易,也需要借助茶文化历史档案,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名茶宣传过程中,借助茶文化历史档案的优势,充分彰显名茶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内涵,能够提升名茶的品牌影响力以及知名度,使更多的人,通过名茶厚重的历史文化,而对茶叶产品产生兴趣,进而购买茶叶,本文针对茶文化历史档案对名茶宣传的作用进行几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3.
乔亮  辜静静 《福建茶叶》2016,(12):105-106
信阳是我国重要的名茶产区,茶文化源远流长、蕴意深刻,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风光,茶文化旅游开发潜力巨大。本文首先介绍了信阳茶文化旅游的资源现状,而后分析了其开发的优势与挑战,最后从茶俗文化、茶馆建设、禅茶文化和茶道茶艺四个方面提出了信阳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茶文化旅游是现代茶产业与旅游业的高度融合,对传承地域文化有着很大的作用。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推动下,茶文化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乡村旅游精品线的建设可以凭借自身的生态、文化、产业、政府的内在与外在优势,推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对此本文针对茶文化旅游当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乡村旅游精品线的发展优势,总结出茶文化旅游精品线在自然观光体验、地域文化体验、产业品牌带动方面的三大发展模式,以期推动乡村经济的提高和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一、处于蓬勃发展期的茶旅产业我国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茶文化自然景观、茶道艺术、茶文化风俗、茶文化建筑、茶文化旅游活动等一系列品味高雅的茶文化旅游资源。目前茶文化旅游资源已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1.茶文化自然景观中国茶区分布辽阔,2015年度,国内18个省级产茶区域茶园面积达4316万亩,各茶区均出产不同特色的各类名茶,而名茶产地风景大多秀丽。如名茶原产地(洞庭碧螺春、蒙  相似文献   

6.
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是我国文化旅游的主流趋势,也是发展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效措施。本文以加快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目的,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旨在充分发挥茶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上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开始,到现代"一带一路"的进行,茶叶都是这些话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旅游作为茶文化发展以及茶叶发展的重要载体,一直都是人们追求的方向。产业聚集在经济发展的很多方面都具有产业优势,对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一带一路"的背景之下,形成茶文化旅游的产业聚集优势,是海南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种文化传播与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与优势,尤其是从文化形成到发展,乃至文化影响力的全面提升,都是基于不断创新这一基础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既是当前法律环境下的时代诉求,也是当前茶文化产业体系化、健康合理开发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从茶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分析入手,结合当前茶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认识,综合探究茶文化产业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茶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活动中,基于文化底蕴挖掘和产业要素融合就成为当前茶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将互联网时代技术与茶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优势呈现。本文拟从茶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不足分析入手,结合互联网+时代的茶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背景分析,结合当前茶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多重要素,从而分析互联网+时代的茶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历史文化资源角度,以鹤峰市茶文化为背景,探讨茶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贡献及如何发挥茶产业、茶文化的优势推进乡村振兴。通过对鹤峰市茶文化历史、产业现状以及茶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等进行分析,指出茶文化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产业发展与品牌建设,以及茶文化传承、创新等多方面提出政策及措施建议,以期为实现乡村发展与茶文化的共同繁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茶叶》2005,31(2):110-110
中国茶叶博物馆是我国研究茶文化的重要机构,宣传茶文化的重要窗口。每年开展广泛的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接待数十万的国内外观众和游客。为更好地为茶区服务,中国茶叶博物馆自2005年专项推出名茶产区特色展览,地方名茶或名茶产区特色展览主要介绍各地名优茶,每期展出一个地方政府所推出内容,配合名优茶产区地方政府、有关公司推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扩大对外促销力度。  相似文献   

12.
我国茶叶地理标志保护是近年有关茶文化知识产权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作为茶之故乡,茶之大国,各类名茶与地域条件关系紧密。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对茶叶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必然关键。迄今为止,我国各类名茶在茶叶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方面尚未真正成型,且能够真正落实法律保护策略的少之又少。那么,笔者在本文中将针对我国茶叶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策略展开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茶文化产业一词早已席卷全球,作为新时代新产业的代表,茶文化产业在经济文化领域都掀起了不小的浪潮。以文化促进经济,让经济带动文化,二者相互结合,进一步加速了茶文化产业前进的步伐。新媒体改善了茶文化产业当前的发展模式,也解开了茶文化产业目前所面临的瓶颈,掀起了茶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篇章。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茶文化产业产生的背景,接着系统性地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最后具体地讲述了新媒体语境下茶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路径,希望能够对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信息动态     
《福建茶叶》2011,(2):57-59
2011年6月22日——24日在福建福安召开“2011年中国红茶高峰论坛”与2011年10月中旬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市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中国文化年茶文化产业博览会。为了促进我国茶产业发展和提高茶叶质量,我们拟定举办“2011年中国红茶名茶评优与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名茶评优活动”。通过评优活动引导茶叶企业创建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我国茶叶在世界的知名度,推动“生态、健康、和谐”的茶叶成为全球人的饮品,造福世界人民。  相似文献   

15.
我国茶文化在世界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博大精深,茶文化源远流长,而当今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青睐,具有其他旅游产品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具独特魅力的旅游产品逐渐成为发展旅游产业的关键。因此,旅游文化中茶文化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首先分析了茶文化旅游相关概念,其次阐述了旅游文化中茶文化的发展意义,最后讨论了旅游文化中茶文化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李智 《福建茶叶》2016,(8):130-131
伴随人们对茶文化需求不断被挖掘,如今茶文化已经形成了相关产业链条。可以说,茶文化已经从单一的文化内容,延伸到从饮茶到品鉴文化的全过程,而融入茶文化的旅游开发模式也不断发展、成熟。而想要实现深度开发,就必须贴近市场,融入市场。在我国诸多茶文化发展成熟的区域,都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历史,因此,其具备深度开发、构建与茶文化旅游相关产业链条的优势。本文拟从实施茶文化旅游开发的背景出发,结合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分析,从而尝试提出深度开发茶文化旅游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相连,文化教学是国际汉语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信阳毛尖作为绿茶珍品,千年名茶孕育了独特的信阳茶文化,以国际汉语课堂为媒介,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茶文化教学程序,将信阳本土茶文化融入汉语教学之中,不仅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对信阳茶文化的国际传播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文化为背景的酒店特色营销,成为酒店产业链中形成竞争优势的一大亮点。将中国传统茶文化融入其中,突出酒店主题的文化特色。文章阐述了茶文化融入酒店主题的方式,对主题酒店的区分方法进行了详细分类。以茶文化作为线索,分析了茶文化为主题的酒店的发展前景。最后,对酒店装饰装修、营销、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向产业的广泛渗透,在全国各地不仅有了茶文化产业的实践,同时也有了关于茶文化产业的说法或理论描述。、在此基础上,如何认识这一产业发展史上的新生事物并加以促进,关注茶文化产业发展的要素构建就显得十分必要。对此,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创意、体验与茶文化产业发展的联系,提出茶文化是茶文化产业加工的原材料,茶创意是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茶体验是茶文化产业获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全新的产业模式。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商品化的今天,我国福建省的闽茶文化作为最具有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来发展闽茶文化创意产业,保护闽茶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直接关系到闽茶文化的传播与繁荣,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