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共生菌参与昆虫宿主的多种生理活动,而昆虫则为共生菌提供了良好的增殖环境,两者互利共生。共生菌的种类、丰度和功能均因昆虫种类和发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该文总结了昆虫共生菌研究概况及已报道的昆虫共生菌种类,重点介绍了共生菌调控昆虫宿主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研究进展,包括共生菌通过协助宿主营养代谢及抵御病原菌来调控宿主的生长发育速率;胞内共生细菌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通过胞质不亲和、雌性化、雄性致死以及诱导孤雌生殖调控宿主的生殖力;胞外共生细菌则通过参与宿主营养代谢、改变宿主生殖行为和影响宿主生殖细胞来调控昆虫宿主的生殖力,以及共生菌调控宿主生殖的可能分子机制。同时,该文还在深入探讨共生菌功能、拓宽研究宿主种类及共生菌在抗菌防虫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展望。共生菌对昆虫宿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调控作用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昆虫与共生菌的协同进化机制,并为进一步利用共生菌进行害虫治理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绿僵菌高致病性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分离来自不同昆虫的绿僵菌,和同一菌株不同单孢子的分离体试验,对菜青虫致死率有明显差异。以“3305—6”菌株的致死率最高。致死率与培养基含氮量有关,以察氏培养基上的培养体致病力较高。  相似文献   

3.
昆虫普遍会感染多种共生菌,共生菌在其宿主的生理、生态及进化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昆虫与共生菌的共生关系易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同时,共生菌直接或间接参与调控昆虫宿主对温度胁迫的响应。该文综述了温度对昆虫与共生菌共生关系的影响和昆虫共生菌在宿主温度适应中的作用、潜在机制及其生态学意义;并基于当前共生菌调控昆虫温度适应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建议后续可聚焦于自然条件下变温胁迫对昆虫与共生菌互作的影响、共生菌调控昆虫适应性进化的行为及分子机制和基于共生菌的害虫防治新手段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该文可为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温度频发背景下昆虫与共生菌的协同进化研究以及利用共生菌进行害虫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昆虫内共生菌-昆虫-植物互作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在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昆虫与其体内的共生菌建立了密切的互利共生关系。昆虫内共生菌不仅能调控宿主昆虫的营养代谢和生殖代谢,还能协助昆虫抵御生物、非生物胁迫,提高昆虫对化学农药的抗性及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等。因此,内共生菌是宿主昆虫生长发育及适应性的重要调控因子。目前,随着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共生菌在宿主昆虫和寄主植物中的原位功能不断被挖掘,通过对内共生菌-昆虫-植物互作模型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昆虫内共生菌与昆虫、植物的互作机理,加深对昆虫适应性机制的理解并推进新型害虫防控和靶标技术的研发。本文就昆虫内共生菌的起源、特点、分布和传递,昆虫内共生菌在昆虫-植物-环境互作中的作用,以及昆虫内共生菌研究的方法和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昆虫内共生菌介导的防御效应及昆虫适应性机理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昆虫共生体对不利温度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昆虫及其体内所包含的共生菌组成了昆虫共生体。温度是影响昆虫及其体内共生菌最为明显的一个环境因子,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昆虫,还通过其体内的共生菌间接影响寄主昆虫。昆虫共生菌种类多样,功能不一,其对不利温度的响应具有复杂性。有些共生菌能够协助寄主昆虫抵抗不利温度,增强寄主对环境的适应性;但也有共生菌在不利温度胁迫下含量会降低甚至消失,进而导致寄主昆虫对不利温度的抵抗力下降。本文综述了蚜虫、粉虱等昆虫体内各种共生菌对不利温度的不同响应,重点探讨了共生菌在高温下对寄主昆虫的保护作用与机理,以及某些共生菌对高温敏感并削弱寄主昆虫适应性的内在原因。昆虫与其体内共生菌共同应对环境的变化,今后应当将其作为一个多生物组成的整体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编后话     
解放以来,我国利用昆虫天敌防治害虫(亦即害虫生物防治),不断出现优异的成绩。其中,在天敌昆虫方面,主要有赤眼蜂、红铃虫、金小蜂、荔蝽平腹小蜂、苹果绵蚜日光蜂,紫胶虫的白虫小茧蜂,柑桔黑剌粉虱的寄生蜂,澳洲瓢虫、七星瓢虫、异色瓢虫、各种草蛉、各种蚂蚁等;在昆虫微生物方面主要有苏芸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蚜霉、核型多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等;在益鸟方面,主要有大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减肥减药”两减政策的实施,生物杀虫剂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绿僵菌以其对环境友好、杀虫方式独特、害虫不易产生抗性、使用范围广、容易大量生产等特点,成为害虫绿色防控中最安全有效的生物杀虫剂之一,并且绿僵菌可作为植物内生菌在抗虫、促进植物生长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植物内生绿僵菌的基本特性,对植物的促生和抗虫功能及机理展开论述,并对其与昆虫-植物之间的关系、使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潜力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绿僵菌开发成“一菌多用”的生物制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吕鸿声著,科学出版社1982年12月第一版,16开本,ⅩⅢ 465页,图版ⅩⅩⅩⅧ。定价精装6.50元。本书是在作者经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总结了国内外昆虫病毒研究的成就,吸取了近年国外有关著作的优点,编著而成的昆虫病毒学第一本中文专著。这是一本内容全面而丰富的著作。全书共分二十章,涉及了有关昆虫病毒学的各个主要方面,并以现代生物学的观点来探讨与处理有关的问题与材料。各章内容如下:一、导论,二、术语与概念,三、核型多角体病毒,四、颗粒体病毒,五、其他DNA昆虫病毒,六、质型多角体病毒,七、家蚕空头性软化病病毒,八、其他RNA昆虫病毒,九、昆虫病毒的感染途径和传播方式,十、昆虫病毒的潜伏性感染问题,十一、昆虫生理状态与其对病毒的感受性,十二、昆虫病毒的增殖,十三、病毒增殖与宿主昆虫  相似文献   

9.
对于多数植物病毒而言,其在田间的自然扩散主要依赖昆虫等介体生物,而媒介昆虫的垂直传播是植物病毒长期存在并发生的重要原因。对媒介昆虫垂直传播病毒机制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未来开发高效低毒农药奠定基础,更可为植物病毒与昆虫的互作和病毒病的预测预报提供新的视野及角度。媒介昆虫在植物病毒传播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在近几年被广泛研究。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植物病毒在昆虫体内垂直传播的研究进展,包括昆虫传播植物病毒的方式、植物病毒在昆虫体内的垂直传播方式以及虫媒病毒垂直传播的可能机制等。在整个垂直传播的过程中,植物病毒的衣壳蛋白、磷蛋白和媒介昆虫唐氏综合症细胞黏附分子、硫酸乙酰肝素糖蛋白、热激蛋白以及卵黄原蛋白,甚至共生菌都有参与。最后,基于媒介昆虫和植物病毒的关系对未来植物病毒病的绿色防控和生物防控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日本冈田齐夫撰文“利用天敌微生物防治害虫”.昆虫传染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病原虫.  相似文献   

11.
信息素是昆虫信息交流和信号传递的“化学语言”,能调节和控制昆虫的行为和生理变化。从本质上来讲,昆虫信息素就是有机化合物,不同昆虫的信息素在结构和成分配比等方面存在差异。昆虫信息素种类众多,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释放信息素和启动信息素;根据发挥的功能可分为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报警信息素和标记信息素等。它们通过接收者的化学感受系统被识别和接收,过程十分复杂。目前,昆虫信息素在害虫防治、生物监控和保护以及促进昆虫授粉等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昆虫信息素,该文从昆虫信息素结构差异和演化过程、分类和功能、传播和感知方式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和综述,并对昆虫信息素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Wize)Brown & Smith)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要昆虫病原真菌和土壤真菌。Sekiguchi,A(1959)已培养生产此菌进行了害虫的生物防治试验。曾省等人(1965)在国内也首次从榨蚕饰腹寄生蝇蛹体上分离报道了本菌。我们于1976—1977年在进行害虫病原微生物调查时发现,玫烟色拟青霉对茶树害虫的寄生范围十分广泛。 Angus(1965)、Bugers(1971)和Ignoffo(1976)都曾报道,分离自不同寄主昆虫,或同一寄主而地区不同的菌株,它们对同种试虫的致病力有明显差异。但对来自同一种昆虫而虫期不同的菌株其致病力有无差异则未见报道。 曾省等人(1965)和Madelin(1966)报道,玫烟色拟青霉在马铃薯块、畜类和黄豆饼粉上都能很好生长,抱子量可达60×10~8/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杨怀文先生在中国昆虫病原线虫研究中的主要工作,包括昆虫病原线虫固相离体培养技术的改进,线虫毒力测定标准化技术、大量贮存技术以及应用线虫防治害虫技术等研究,为昆虫病原线虫在我国的研究与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新线虫和异小杆线虫都是昆虫病原线虫。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类很有希望的害虫生物防治因子。Khan et al(1976),Thomas and Poinar(1977,1979)先后从异小杆线虫分离出一种产色素的具生物发光的细菌,这些细菌栖息于线虫的咽、肠腔与线虫共生。当异小杆线虫侵入昆虫寄主时,把细菌从肛门排出释放到昆虫的血腔,由于细菌的增殖,在24~48小时内,致使昆虫因败血症而死亡。因此,在应用线虫防治昆虫中,共生菌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证明,共生菌对线虫的繁殖和发育也是必需的,它能转化昆虫的物质为线虫所需要的营养。因此分离和培养共生菌对大量繁殖线虫,尤其以人工饲料工厂化生产线虫以用于大田时更有着重要的实践和经济意义。本文报导了首次从我国广东阳江(8204,8401菌株)、海南岛琼中(8405菌株)发现的异小杆线虫的共生菌的分离和鉴定,并对其致病性作了测定。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植物病毒病频发,严重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绝大多数植物病毒依赖媒介昆虫进行传播,而传播的关键是病毒如何突破昆虫的肠屏障、唾液腺屏障和卵屏障等多个生物屏障。植物病毒一方面利用其外壳蛋白或非结构蛋白突破媒介昆虫的中肠屏障和唾液腺屏障;另一方面则与昆虫体内卵黄原蛋白、共生菌以及精子表面蛋白发生特异性互作,促进病毒跨越卵障碍,最终实现病毒在昆虫体内复制。此外,植物病毒还能通过侵染寄主植物影响其防御性状,间接改变媒介昆虫生理及其行为反应,促进病毒在植物间的传播。该研究对植物病毒突破昆虫生物屏障的分子机制,以及植物病毒-植物-媒介昆虫互作对于病毒传播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对阻断病毒传播的方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根际微生物对于寄主植物有着促进生长、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作用。本文选择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仙寓山自然保护区自然生长的油茶林,于2021年3月至2021年10月,系统调查研究了该区油茶林根际昆虫病原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及时间生态位水平。共采集油茶须根120份,运用稀释平板法分离昆虫病原真菌菌株。共获得247株油茶根际昆虫病原真菌菌株,通过经典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分为3科6属14种。其中,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平沙绿僵菌Metarhizium pinghaense、球芽异普可尼亚菌Metapochonia bulbillosa为优势种群,其分离菌株数分别为124、32和28株,占总数的50.2%、12.8%和11.3%;分离得到的紫色绿僵菌M.purpureogenum为中国新纪录。油茶林根际球芽异普可尼亚菌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而布氏白僵菌B. brongniartii、假球孢白僵菌B. pseudobassiana、紫色绿僵菌、罗伯茨绿僵菌M. robertsii和厚垣普可尼亚菌Pochonia chlamydosporia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值都较小。昆虫病原真菌之...  相似文献   

17.
菜颗·苏云菌(以下简称菜颗苏)是用菜青虫颗粒体病毒(1万PIB/mg)和苏云金杆菌(1.6万Iu/mg)加入进口高效、内吸、传导助剂复配而成的昆虫病毒新型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18.
麦蛾茧蜂的离体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含昆虫血淋巴、鸡蛋黄和牛奶的培养液用帕拉玢膜加工成小囊状“人工幼虫”,将寄生在大蜡螟幼虫体表接近孵化的麦蛾茧蜂卵,移到“人工幼虫”上培养。麦蛾茧蜂完成从卵到成虫离体发育,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和成虫羽化率分别为72%、48%和24%。  相似文献   

19.
白僵菌无纺布结合引诱剂防治鞘翅目林业害虫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自1991年日本日东电工发明了昆虫病原真菌的无纺布载体培养技术,从而提高了野外应用时真菌孢子的存活时间和活力水平。无纺布技术在我国及日本被用于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黄斑星天牛(Psacotheahilaris)及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等的防治上[1~3]。将无纺布菌条直接固定在树干或树枝上,虽然防治效果显著,但这种应用方式需大量的无纺布菌条,经济花费较高。本试验利用鞘翅目昆虫引诱剂对鞘翅目昆虫成虫的引诱作用,结合无纺布菌条防治技术在云南省昆明市…  相似文献   

20.
连续传代培养对病原斯氏线虫的带菌率和种群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氏线虫Steinernema spp.是近年来发现的颇具希望的一种昆虫致病线虫,它与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us互惠共生。当斯氏线虫进入昆虫体腔后,排出的共生菌引起寄主败血症而使昆虫致死(poinar 1966)。因此,线虫对害虫的致病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感染期线虫所携带的共生菌。由于不同种的斯氏线虫携带不同亚种的共生菌,同种线虫中每条线虫所携带的共生菌的数量不同,所以对害虫显示了不同的致病力。在一般情况下,病原线虫的带菌率和每条线虫的带菌数目均与其致病力(毒力)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