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不同基质与施肥配方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提高生菜的产量和品质,采用2种基质,7种不同的施肥配方对生菜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混合基质栽培的生菜,其产量,V-C,干物质、蛋白质含量比对应的无机基质栽培的高,硝酸盐含量降低,但粗纤维含量升高;同一基质栽培的生菜以有机肥+化肥的处理产量较高,品质较好,V-C、蛋白质含量增加,硝酸盐、粗纤维含量下降,单施有机肥的生菜品质虽好,但单株产量过低,施完全营养液的产量虽高,但品质差,尤其是硝酸盐累积严重;无机基质栽培生菜的有机肥+化肥处理中硝酸盐含量与产量、蛋白质与硝酸盐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沼肥基质与施肥配方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沼肥基质与无机基质分别和3种不同施肥配方进行组合设计,研究其无土设施栽培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沼肥基质栽培的生菜,其产量、维生素C(以下称Vc)、干物质、蛋白质含量比对应的无机基质栽培的要高,硝酸盐含量下降,粗纤维含量略有升高;同一基质栽培的生菜以沼肥+化肥处理的产量较高,品质好,Vc、蛋白质含量增加,粗纤维含量下降;单施沼肥的生菜品质好,但产量偏低;完全施化肥的产量高,但品质差,硝酸盐累积严重。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生菜品质,指导生产。文章主要针对光环境、昼夜温度、营养液浓度、营养元素及氧气浓度等几方面,阐述了种植于植物工厂内水培生菜的栽培环境。通过讨论这些环境条件对水培生菜的作用方式,选择水培生菜生长适宜的条件,促进产量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品种筛选结果表明,“海冬青”和“士棱黄金瓜”两个薄皮甜瓜品种较适于上海地区设施栽培,品质优,早熟性好;覆盖普通地膜的效果比黑地膜好;覆盖措施中以地膜+中棚的效果最好;立架栽培可以增加果数和产量,其中以主蔓整枝形式较好。  相似文献   

5.
针对自然光植物工厂空间高效利用的问题,采用意大利奶油生菜为研究对象,探究自然光植物工厂多层立体栽培条件下不同栽培层间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差异及补光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架中层平均太阳总辐射强度是上层的25.15%~55.42%,下层平均太阳总辐射强度是上层的22.66%~37.46%;不同层间温度相差4.8~7.2℃。不同层湿度差异为37.5%~43.9%。补光可以提高栽培层间的光照强度,改善光照分布状况,改变生菜生长形态,促进叶片伸展和根系生长。与不补光处理相比,补光后中层和下层生菜的产量分别提高了35.8%和24.7%,干物质量增加了39.7%和36.7%,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了9.42%和9.24%,硝酸盐含量降低了10.75%和6.75%,但与对照相比,补光后对生菜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并没有显著性的变化。立体栽培层间补光能够改善层间光照环境,使光照分布更加均匀,促进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生菜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6.
应用漫反射聚氯乙烯薄膜在春夏覆盖大棚,一般比普通聚氯乙烯薄膜大棚内的一天中的最低温度高2.43℃,最高温度低2.34℃,从而使棚内蔬菜受冷、热害的程度减轻,尤其是能使一天中适宜于蔬菜生长发育的温度持续的时间相对显著延长,在漫反射薄膜棚内栽培的蔬菜表现长势好,光合作用强,氮代谢旺,结球甘蓝和生菜可增产15%左右,黄瓜和番茄的早期产量增产幅度较大,在20%以上,总产量可增产10%左右。  相似文献   

7.
基于黑木耳菌渣的生菜栽培基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黑木耳菌渣、蛭石、珍珠岩、有机肥等材料,比较和探究按照不同体积比配制的栽培基质对生菜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菌渣的基质的持水能力比对照提高2倍多,基质保水能力显著提升。菌渣搭配蛭石、珍珠岩和有机肥的基质中有效磷、全钾、全氮含量高,保水性好,有利于生菜的生长。部分基质处理的生菜在株高、单株叶片数、单株叶面积、产量等生产指标和抗坏血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等含量上高于土壤栽培的生菜。依据生菜生物学和品质综合判定,适于生菜生产的基质配方为V(菌渣)∶V(有机肥)∶V(蛭石)=4∶2∶2(T_(13))、V(菌渣)∶V(有机肥)∶V(蛭石)∶V(珍珠岩)=4∶2∶1.5∶0.5(T_(14))以及V(菌渣)∶V(有机肥)∶V(蛭石)∶V(珍珠岩)=5∶2∶1.5∶0.5(T_(17))。生菜硝酸盐含量与有机肥占比呈正相关,与菌渣占比呈负相关。由此可知,通过合理、科学配比,以黑木耳菌渣为主的栽培基质可代替传统生菜栽培基质,提高生菜的品质及产量。  相似文献   

8.
针对温室单层栽培模式空间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的问题,以阿奎诺生菜为研究对象,探究温室多层立体栽培结合人工补光模式对生菜产量、品质及电能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栽培架中层和下层补光处理能显著提高生菜总干物质量。中、下层补光处理下,每增加1%日光照累积量(Daily light integral,DLI),单位面积产量分别增加0.6%和0.8%。栽培架中层补光处理、下层补光处理和对照上层不补光处理叶片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比中层和下层不补光处理更小,即叶片更厚。高光强下生长的叶片在光合能力及光化学成分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补光处理下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均高于不补光处理。在补光处理下虽然耗电量增加了,但生菜产量也明显提高了,补光处理下的投入/产出值与栽培架最上层不补光处理差异不显著为0.08~0.09 kW·h/g,但均明显高于中、下层不补光处理的0.2~0.3 kW·h/g,而且温室中采用3层栽培模式后,空间利用率提高了2倍。  相似文献   

9.
大棚蔬菜无土栽培固体基质筛选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大棚生物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菌渣、秸秆、河沙配制的不同固体栽培基质对连续两季小白菜和生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用等量肥料福尔池、田必施的条件下,与土壤栽培比较,5种不同比例的无土栽培基质上所栽培的小白菜和生菜获得的地上部分生物产量均显著高于土培。施用福尔地小白菜产量增加率为50.5%-102.2%,生菜产量增加率为187.6%-275.1%;施用田必须小白菜和生菜的增加率分别为53.4%-153.3%和9.2%-166.7%。蔬菜各项生长指标及产量不同基质间存在明显差异,6个处理中小白菜栽培以处理4(菌渣:秸秆;河沙=3:0:1)为最佳配合,而生菜栽培施用福尔地的各区仍以处理4为最佳配合;施用田必施的各区却以处理3为最佳(菌渣:秸秆:阿沙=3:1:1)的配合。基质栽培较土壤栽培提高了蔬菜中可溶性糖 含量,降低了总酸度,并使硝酸盐含量维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不同覆盖方式对药用百合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以药用卷丹百合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设置5种覆盖方式:不覆盖、稻草覆盖、普通地膜覆盖、黑地膜覆盖、稻草+普通地膜覆盖,测定各处理条件下药用卷丹百合的株高、叶长、叶宽、功能叶片数和产量,统计分析比较5种覆盖方式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百合覆盖栽培能促进百合根系及叶片生长,增加株高,增加绿叶数,充分利用光能,增强光合效率,改善了百合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覆盖栽培技术可以在龙山县百合大田生产上推广应用,尤其要重点推广稻草+普通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不同生态条件下冬小麦产量潜力及限制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品种确定后,小麦产量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条件。辩识小麦生产的光、热、土、水等生态条件及进一步明确影响产量的限制因素对制定相应的栽培技术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应用FAO推荐的方法估算了河北省小麦主产区昌黎、丰润、黄骅、固安、定州、藁城、阜城和临漳等八个代表性县市的小麦光热、光热水、光热土和光热水土产量潜力值,并依据自然降水和土壤养分资料估算了小麦生育期间逐月水分的产量限制系数及土壤中速效氮磷钾的产量限制系数。依此提出不同地区进一步挖掘小麦增产潜力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2.
对旱地小麦冠层温度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分析可知:冠层温度(CT)和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均呈现出增强—减弱—增强的变化趋势,判定系数R2的最大值出现在5月22日(R2=0.710)。8个监测日冠层温度和产量之间有极显著的负相关,随着CT的降低,产量提高,冠层温度偏低的品种其产量高,而冠层温度偏高的品种其产量低。参试品种(系)中,冠层温度偏低型的定鉴3号和冠层温度偏高型的沧核038冠层温度差达到4~5℃,产量之间相差2.1t/hm2。冠层温度和产量构成因素当中,冠层温度和千粒重、小穗数都呈现出负相关。冠层温度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由强到弱依次为:产量,千粒重,小穗数,穗粒数。  相似文献   

13.
胡利平  贾效忠  杭波  汪鸿滨  张浩良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86-16288,16317
收集1978~2010年天水市7个县(区)农业生产资料和气象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方法将粮食产量分解为气候产量和经济产量,然后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粮食产量、气候影响程度指数、≥10℃积温、生长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33年间天水粮食产量呈稳步增加趋势;气候变化为温度上升、降水减少趋势,≥10℃积温、降水大约在1993年出现明显上升和下降转折点;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有利,降水减少对粮食生产不利;33年间气候影响程度总体趋势增大,且年际差异明显,1993年之前积温、降水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正贡献,1994~2000年积温增多、降水减少对粮食产量为负贡献,2000年之后为正贡献。≥10℃积温、生长季降水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以积温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研究气象因素对舞阳县小麦产量的影响,根据舞阳县2000年来小麦产量和小麦生长期间的降水量、光照、气温等气象因素,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气象因素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每个月降水量与光照之间有很强的负相关;降水量与气温之间负相关不明显;光照与气温之间的相关关系呈正相关。气象因素中,降雨量和光照对产量的影响较小,温度对产量有影响较大,因此,温度最有可能成为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通过气象要素对产量的影响分析,为未来进行冬小麦产量持续高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In past 30 years, the wheat yield per unit area of China has increased by 79%. The super-high-yield(SH) cultiva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wheat photosynthesis and yield. In order to find the ec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underneath the high photosynthesis of SH cultivation, in situ diurnal changes in the photosynthetic gas exchange and chlorophyll(Chl) a fluorescence of field-grown wheat plants during the grain-filling stag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the late grain-filling stage at 24 days after anthesis(DAA), the diurnal changes in net CO_2 assimilation rate were higher under SH treatment than under high-yield(H) treatment. From 8 to 24 DAA, the actual quantum yield of photosystem II(PSII) electron transport in the light-adapted state(ΦPSII) in the flag leaves at noon under SH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under H treatment. The leaf temperature, soil 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 were better suited for higher rates of leaf photosynthesis under SH treatment than those under H treatment at noon. Such diurnal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wheat fields could be one of the mechanisms for the higher biomass and yield under SH cultivation than those under H cultivation. ΦPSII and CO_2 exchange rate in wheat flag leaves under SH and H treatments had a linear correlation which could provide new insight to evaluate the wheat photosynthesis performance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固定样地连续2年采脂观测和气象因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桂东南地区气温是影响马尾松产脂量的主导气象因子,马尾松产脂量随气温变化规律十分明显,产脂量随气温升高而增大;在月平均气温较高的4~10月份,产脂量分别占全年总产量的84.97%~86.19%;而降雨量和日照时数对产脂量的影响不如气温明显,但保证一定数量的降雨量对马尾松增强泌脂能力十分有利;在降雨量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日照时数增加有利于提高松脂产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高温胁迫对特种番茄种子产量的影响,为特种番茄专用育种、留制种和丰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樱桃番茄早、中、晚熟不同基因型6个品种、小番茄2个品种露地栽培,分析生长期各温度阶段种子产量,研究特种番茄耐高温性、适温和高温对特种番茄种子产量影响。[结果]特种番茄开花结果最适宜温度范围在18.5~29.5℃,长江中下游地区最适宜的时间是5月21日至6月30日和9月1日至10月10日。日最高平均气温29.5℃以上高温的7月21日至8月31日,樱桃番茄品种早熟e1、早熟e2和晚熟e3种子产量是日最高平均气温29.5℃以下适温种子产量最高峰段的5.9%、2.9%和23.0%,小番茄c2是51.1%;其他参试品种高温期间种子产量为0.0,种子产量显著和极显著受到抑制。参试品种小番茄c1和小番茄c2夏季高温胁迫后秋冬季种子产量分别较8月31日之前前期种子产量增产达极显著水平(P0.01),8月31日高温前与高温后至11月20日(4个月)后期种子产量的比值分别为31.3∶68.7、18.1∶81.9。[结论]高温胁迫条件下,特种番茄不同品种种子产量差异显著。因此,应将特种番茄的开花结果盛期安排在适温范围。  相似文献   

18.
寒冷地区温度、光照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3个气候区,6个不同类型的品种,研究了寒冷地区温度、日照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的主要气候因子,水稻出穗期随温度增高而提前,产量与品质随温度增高显著提高。日照对产量影响小于温度,子粒形成阶段日照长,有利于改善稻米品质。灌浆到成熟期(出穗后21~50d)的积温高,可以显著提高产量和产量性状值,出穗后积温与日照(尤其是出穗后21~50d)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大于出穗前,高温有利于提高产量与品质,日照量增加可以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19.
以4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潍坊地区气候因素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积温与产量成极显著相关,生育期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玉米生育期内,随着有效积温的增加,产量提升显著;玉米灌浆速率受温度、降水、日照时数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全球气候正以变暖为主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探究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制度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气象站点观测值的加权平均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黄淮海各省市地区1992—2013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农业气象站点多年长期观察的夏玉米-冬小麦物候数据,通过加权求平均,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冬小麦的生育期和茬口推移情况。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变化。同时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敏感性分析法分析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的影响。【结果】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温度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降水总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差异显著。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模式发生明显改变: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存在缩短趋势,不同地区缩短2—5 d不等;夏玉米播种时间南部推迟而北部提前,收获时间总体呈现推迟趋势,整个黄淮海地区生育时长未发生明显变化。茬口时间因夏玉米-冬小麦生育期的推移呈现不同程度延长,造成了气候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单产呈显著上升趋势,多数省份达到显著水平。非线性敏感性分析表明,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基本表现为同时增产或同时减产的一致性。冬小麦产量受最低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东南部的江苏省和山东省减产明显,而北部河北省和西部河南省表现为增产。温度升高除对河南省夏玉米有增产作用外,其他省份夏玉米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可能与温度升高的幅度不同和降水的区域性差异有关。降水量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总体上气候变暖对周年单产影响表现为北部增产,而南部减产,因而选择适宜早播且生育期长的夏玉米品种对保障周年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缩短,夏玉米生育期北部延长而南部缩短,生育期的推移导致茬口时间延长,造成了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显著提高。温度升高和降水增加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整个区域平均来看升温使夏玉米减产,冬小麦增产;降水增加有利于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的产量形成,对南部地区夏玉米产量则存在不利影响,而对黄淮海大部分地区冬小麦的产量形成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