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番鸭“白点病”的病原分离与防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8年10月起,广东省四会、佛山、花都、清远、茂名、湛江等地的番鸭先后发生一种以肝、脾、小肠等部位出现灰白色坏死点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及病原分离,初步认定为番鸭的一种新的病毒性疾病,暂定名为番鸭“白点病”。1流行情况  1998年10月,四会某养殖户饲养的1500只番鸭,在7日龄时发生一种急性、烈性的传染病。发病率从刚开始的10%,至第二天即迅速发展到80%,第三天达100%,死亡率高达90%。以后该病在佛山、花都、清远、茂名、湛江等地陆续大量发生。发病日龄在3~65日龄之…  相似文献   

2.
番鸭呼肠孤病毒活疫苗细胞免疫应答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是由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997年以来,在福建省莆田、福清、福州、长乐和浙江金华、广东佛山等地流行。临床上以软脚为主要症状,以肝和脾表面有大量灰白色坏死点、肾脏肿大、出血、表面有黄白色条斑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传染病。该病发生于番鸭、鹅和半番鸭,发病日龄为7~45日龄,发病率为30%~90%,病死率为60%~80%。临床上应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无治疗及预防作用,致使疫病迅速蔓延至全国番鸭饲养区,给番鸭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番鸭呼肠病毒病是由番鸭呼肠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40日龄内的番鸭,临床上以软脚为主要症状,并伴有腹泻,发病率高,病情严重时可致全群死亡,给番鸭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其病原为呼肠病毒科正呼肠病毒属番鸭呼肠病毒。文章综合了国内外对该病的病原学研究成果,从病毒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基因组与编码蛋白、病原分布及流行特性、检测与防控等方面对该病的病原学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以期对该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控提供有用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番鸭肝白点病活疫苗研究简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番鸭肝白点病”是 1 997年以来在福建、广东、浙江等省新出现的一种番鸭传染病。该病临床上以软脚为主要症状 ,以肝、脾表面有多量灰白小点 ,肾肿大、出血、表面呈黄色为主要病理变化。该病只发生于番鸭 ,发病日龄为 7~ 45 d,以 1 0~ 2 0 d番鸭为最甚。发病率为 3 0 %~ 90 % ,病死率为 6 0 %~ 90 % ,临床上应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 ,给番鸭生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我们于 1 997年开始对本病进行研究 ,现以证实“番鸭肝白点病 "是一种新的番鸭传染病 ,其病原是一种新的 RNA病毒[1] 。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 ,我们在国内外首次选育…  相似文献   

5.
番鸭呼肠病毒病是发生于雏番鸭(半番鸭)的一种新的急性烈性传染病。病原为番鸭正呼肠病毒,与禽呼肠病毒有一定的抗原相关性;病毒对番鸭胚和鸡胚及其成纤维细胞有致病性,对番鸭和半番鸭有强的致病性,主要感染7日龄~45日龄的雏番鸭,发病率为20%~100%,死亡率为10%~95%以上。临床上以软脚、腹泻、生长障碍为主要症状,病变特征为肝、脾等内脏器官形成大量的灰白色坏死灶。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为胸腺、脾和法氏囊的淋巴细胞变性和坏死、单核细胞浸润;肝、脑血管周围和肾间质、肺间质、心肌间有淋巴样细胞或/和吞噬细胞聚集。该病原的致弱活疫苗和灭活苗、以及高免血清可有效防治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1997年以来,在我国福建、浙江、广东、江苏和江西等番鸭饲养区新发现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引起番鸭软脚、腹泻和生长发育不良,以肝、脾表面有大量灰白色坏死点为主要病变,因此俗称番鸭“肝白点病”“花肝病”。有研究表明,该病是由一种新的RNA病毒引起,其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7.
番鸭花肝病(暂定名)活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底以来,在福建莆田、福州、广东佛山、浙江余姚等地番鸭饲养区,先后发生一种以软脚为主要临床症状;以肝脏、脾脏肿大、表面大量白点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疫病,俗称“花肝病”。该病发病率80%~100%,病死率60%以上。由于缺乏有效防治措施,致使该病迅速蔓延到全国各番鸭饲养地区,给养鸭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我们于1998年从莆田地区病鸭肝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Pu株)。Pu株病毒通过禽胚成纤维细胞适应诱变后,选育出符合制造活疫苗用的弱毒株(Pu-1)。并研制成活疫苗。1Pu-1株的特性对1日龄雏番鸭失去致…  相似文献   

8.
从福建省番鸭主要饲养区共收集临床疑似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V)病病料65份,进行病原学检测、病原分离、动物回归试验、免疫攻毒试验、基因片段序列分析,旨在研究福建省番鸭细小病毒病流行情况及病毒遗传变异状况。结果显示:仅有10份为MDPV感染,占比为15.2%;其余均为其他病原或两种病原混合感染。MDPV一年四季均能发生,但主要以冬春季节多发(占80%)。从分离的10株MDPV来看,分离株均能致死番鸭胚,番鸭感染MDPV分离株后发病率为80%~100%,死亡率为40%~60%,与1985年分离的MDPV-P株特性相似。1日龄番鸭免疫番鸭细小病毒病活疫苗后,7日龄进行分离株的攻毒,未见发病和死亡现象。基因进化树显示10株分离株与MDPV-P株属于同一分支。基于2018年流行的MDPV毒株与1985年MDPV-P株致病性、抗原性和基因序列特性相似,无明显变化,可使用番鸭细小病毒病活疫苗进行免疫可有效防控该病。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福建省福州、莆田等地禽场和专业户饲养的雏番鸭群不断发生一种以气喘、腹泻,以及胰脏坏死和出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发病多在7~20日龄(当地称“三周病”),死亡率在20~50%之间,严重威胁番鸭生产。经初步诊断认为其病原是细小病毒,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引起种番鸭产蛋下降的病原,本研究应用透射电镜负染及理化特性测定等方法对1株分离自表现产蛋下降的283日龄种番鸭卵巢的病毒(ZJ1408株)进行研究,结合RT-PCR检测及序列分析结果,确定所分离病毒为布尼亚病毒属的巴泰病毒(BATV)。该病毒可在鸭胚成纤维细胞和Vero增殖并引起细胞病变。对病毒核蛋白部分序列测定与分析发现,该病毒与已发布的鸭源分离株ZJ14、牛源分离株XQ-B及NM/12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9.5%以上,与近年来报道的基因重配变异株Ngari的同源性为92%左右;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病毒株与早期蚊虫源BATV分离株MM2222、G-20217及804986等同处于亚-非基因型进化分支。以上结果表明我国饲养的鸭群存在BATV感染,这提示应充分重视该类人畜共患病病原在家禽中流行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雏半番鸭"花肝病"简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2001年1月以来,福州市北郊两个半番鸭场及闽侯甘蔗某半番鸭场的12d~43d的雏半番鸭群发病,发病率20%~60%,死亡率5.2%~46.7%,而且日龄愈小、病死率愈高,耐过鸭生长发育明显迟缓.患病雏半番鸭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与雏番鸭"花肝病"极为相似.我们对以肝脏、脾脏、胰腺、肾脏表面出现多量针尖大的白色坏死点和法氏囊粘膜明显出血为特征的病死雏半番鸭进行病原学研究,确定其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现将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番鸭病毒性疾病--花肝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原 “花肝病”病原为番鸭呼肠孤病毒。该病毒呈球形,正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在超薄切片电镜中有时呈品格状排列,粒子直经为42-70nm,无囊膜,属无囊膜的RNA病毒。该病毒对氯仿不敏感,耐热,耐酸,不被DNA抑制物所抑制。不能凝集豚鼠、鸡、鸭、鹅、山羊、人的O型红细胞。该病原与禽呼肠孤病毒有一定的抗原相关性,可致死敏感番鸭胚、半番鸭胚和鸡胚,并能经接种种蛋感染出壳番鸭。  相似文献   

13.
番鸭细小病毒病,俗称“三周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MPV)引起的以腹泻、喘气和软脚为主要症状的一种新的传染病。主要侵害1~3周龄雏番鸭,具有高度传染性,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近十年来在我国华南、华东等地饲养的番鸭中普遍流行的一种新的疫病。该病病原是番鸭细小病毒,最早报道是在1991年。林世堂等认为是类似小鹅瘟的的  相似文献   

14.
番鸭肝白点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鸭肝白点病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以软脚为临床症状的高发病率、高致死率、急性烈性的番鸭病毒性传染病。其特征性病变是,肝脏和脾脏肿大、出血,并出现大量坏死点;。肾脏肿大、出血,同时,肾脏表面有黄色条斑。因其肝脏表面的灰白点较为典型,本病又称为“花肝病”。对该病的命名还未有统一的说法,有研究表明,该病是由一种新的RNA病毒引起的番鸭病毒性传染病,但也有人认为该病的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许多养殖户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极大威胁着番鸭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现综合国内外近年来对该病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番鸭细小病毒病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病毒病,以1~3周龄的雏番鸭最为易感,给我国番鸭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该病的主要病原为番鸭细小病毒。文章从病原学、临床症状、流行病学以及实验室诊断方法等多个方面对番鸭细小病毒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引起3周龄内雏番鸭以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紊乱为主要病变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本病发生于8~20日龄的雏番鸭,最早发病日龄为7日龄,最迟为30日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40%~50%,成年番鸭不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季和夏季多发,病鸭可通过排泄物污染的饮水,饲料,场地,用具等,导致病毒的水平传播,通过污染种蛋造成病毒垂直传播。此病是目前  相似文献   

17.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与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高度致死的传染病。该病仅发生于鹅与番鸭,其他禽类均无易感性。其发生与危害程度与日龄密切相关,主要危害5~25日龄的雏鹅及雏番鸭。10日龄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5%~100%,随着日龄增大而逐渐减少。1月龄以上较少发病,成年鹅可带毒排毒而不发病。  相似文献   

18.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与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该病仅发生于鹅与番鸭,其他禽类无易感性。其发生与危害程度与日龄密切相关,主要危害5~25日龄的雏鹅及雏番鸭,随着日龄增大而逐渐减少。1月龄以上较少发病,成年鹅可带毒排毒而不发病。病雏及带毒成年鹅是传染源。在自然情况下,该病经消化道感染,与病禽直接接触或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病毒还可附着于蛋壳上,通过蛋壳污染孵化器。易感雏鹅与雏番鸭造成该病的传播。笔者于2012年7月6日诊治一起雏鹅发生小鹅瘟的病例,现将诊治情况总结如下,以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9.
粟硕  张桂红 《广东饲料》2013,(12):38-39
番鸭细小病毒病,又称番鸭“三周病”,是由细小病毒科依赖病毒属的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DuckParvovirus,MDPV)引起的以腹泻、喘气、脚软和胰脏坏死出血为主要症状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1-3周龄的雏番鸭最为易感,该病传染性强,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达40%以上。  相似文献   

20.
番鸭“黑羽病”又称“番鸭流行性出血症”。据江山市畜牧兽医站门诊部统计,1998年共诊治患“黑羽病”番鸭6884羽,占临床番鸭疾病的16.6%。采用鸭“黑羽病”高免蛋黄注射防治,效果显著。1 流行病学 该病由病毒引起,各种品种鸭均可感染发病,但番鸭最易感染。尤以40~70日龄发病率最高,达60%以上,死亡率可达1%~10%。2 临床症状 小鸭期类似病毒性肝炎,喙足发绀,继而出现腹泻,排出白色或黄、绿色稀粪。流涕、咳嗽、呼吸困难,死前呈角弓反张。3 病理剖检 死鸭胰腺出血明显,脾脏瘀血,有的呈灰白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