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研究稻茎毛眼水蝇田间调查方法、蛹的分级、不同温度下蛹、卵历期和产卵前期的基础上,提出了该虫的发生期预测方法。1996年对第2代稻茎毛眼水蝇发生期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实发期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2.
稻水蝇是钻心为害水稻上的一种蝇类害虫,自七十年代以来,该虫上升为我县水稻上的重要害虫。多年来对该虫定名较混乱,发生规律不太清楚,防治比较被动,在生产上往往受害较重。现已确定我县的稻水蝇与上海昆虫研究所范滋德先生最近鉴定的菲岛稻水蝇相同,为国内一种新害虫。属双翅目、水蝇科、毛眼水蝇属,种名为(Hydrellia philippinaFerino),中文名称:菲岛稻水蝇,亦称菲岛毛眼水蝇(以下简称稻水蝇)。该虫除为害水稻  相似文献   

3.
稻茎毛眼水蝇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茎毛眼水蝇是一种水稻害虫。为阐明该虫的发生特点,为防治提供依据,作者采用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定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茎毛眼水蝇在江西1年发生7代,以幼虫越冬。成虫羽化、交配、产卵均在白天进行。羽化高峰在7:30~10:00之间。1对成虫一生平均交配7.83次,交配持续时间平均4分48秒,经过交配的成虫比未交配的成虫每雌产卵量多10.77粒,产卵前期和寿命分别缩短68.2小时和42小时。成虫产卵喜选择矮秆品种。卵大多数产在叶片下部,单粒产,卵全天24小时均可孵化,孵化盛期在22:00至次日4:00。幼虫取食叶肉和幼穗,在叶鞘内化蛹。  相似文献   

4.
稻茎毛眼水蝇是一种水稻害虫。为阐明该虫的发生特点,为防治提供依据,作者采用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定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茎毛眼水蝇在江西1年发生7代,以幼虫越冬。成虫羽化、交配、产卵均在白天进行。羽化高峰在7:30~10:00之间。1对成虫一生平均交配7.83次,交配持续时间平均4分48秒,经过交配的成虫比未交配的成虫每雌产卵量多10.77粒,产卵前期和寿命分别缩短68.2小时和42小时。成虫产卵喜选择矮秆品种。卵大多数产在叶片下部,单粒产,卵全天24小时均可孵化,孵化盛期在22:00至次日4:00。幼虫取食叶肉和幼穗,在叶鞘内化蛹。  相似文献   

5.
稻茎毛眼水蝇Hydrellia sasakiiYuasa et Isitani为2—2.5毫米大的灰黑色小蝇,双翅目水蝇科。70年代以来,危害越来越重,尤其晚稻被害株率达30—60%,成了水稻生产上的一大障碍。为此,我们对该虫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麦鞘毛眼水蝇在川、甘、陕、青等地发生普遍,为害较重。每年春季和秋季各发生一代,以幼虫蛀入小麦叶肉内,沿叶片基部转移至叶鞘危害,吃去叶鞘组织、使叶片枯黄,一般损失产量10—15%。目前,预测该虫的防治时期,常常以百株或丛卵量为指标。弄清麦鞘毛眼水蝇卵的空间分布型,确定合理的取样数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1985年春我们对麦鞘毛眼水蝇卵的分布型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概述如下。 一、分布型的测定 1.调查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在3月下旬麦鞘毛服水蝇产卵盛期,选不同地势、不同播种密度、不同施肥水平、不同品种的迟播小麦田共5块(田块面积在1亩以上),每块田根据小麦长势又划出10个样区,每区内随机取样10个点(每点15株),分株记载各叶片上麦鞘毛眼水蝇卵(包括卵壳数)的数量。其结果整理见表1。  相似文献   

7.
山区稻秆潜蝇的发生与防治徐宏辉(福建省寿宁县植保站355000)稻秆潜蝇(ChloropsoryzaeMatsumura)又称稻杆蝇,属双翅目,黄潜蝇科。虫体小,发生面广,来势猛,为害重。寄主植物有:水稻、小麦、看麦娘、游草等田边禾本科杂草。一、分布...  相似文献   

8.
稻水蝇(EphydramacelariaEgger)属双翅目水蝇科,别名稻水蝇蛆、水稻蝇蛆等。据报道在国内主要分布于新疆、宁夏、河北、辽宁、内蒙古和天津等地的盐碱稻区,在黑龙江省尚无报道。我们于1998年6月初在我省阿城市农科所的水稻田中首次发现该虫...  相似文献   

9.
稻水象在福建的发生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军  周乐峰  林时迟 《植物检疫》2002,16(5):312-313
稻水象LissorhoptrnsoryzophilusKuschel是一种严重危害水稻的检疫性害虫 ,1 988年 6月首次在我国河北省唐海县发现 ,南方稻区则于 1 993年 5月在浙江省玉环县首次发现 ;1 996年 5月稻水象传入福建省福鼎市。稻水象传入福建后 ,我省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高度重视 ,认真开展封锁控制工作 ,取得明显成效 ,遏制了稻水象快速蔓延的势头。1 发生情况1 996年 5月福建省植保植检站组织开展稻水象疫情普查 ,在福鼎市首次发现稻水象疫情 ,发生区域为沙埕、前岐 2乡镇 5个自然村共 4 1 7hm2 ,发生田块多数是闽浙两省…  相似文献   

10.
吴志清 《植物保护》1985,11(3):40-40
麦鞘毛眼水蝇(Hydrellia Chinensis Qi et Li)曾多年误名为(Hydrellia griseola Fallen),近十多年上升为我县小麦主要害虫,造成损失很大。为掌握成虫发生情况以及时指导大田防治,需要改进和解决成虫诱集方法。 麦鞘毛眼水蝇成虫趋湿白布 1979年3月下旬第一代麦鞘毛跟水蝇成虫盛发期,发现刚洗晾晒未干的白被单上有很多成虫停息  相似文献   

11.
稻田匍茎剪股颖的生物学特性与防除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我国现有资料介绍 ,匍茎剪股颖 (A grostisstoloniferaLinn)多发生在湿地 ,农田中少见。黑龙江省过去只有个别老稻田的池埂和田边地头有少量发生 ,根本没有引起重视。由于栽培技术和耕作制度的改进 ,特别是节水灌溉技术的大力推广 ,水田常呈湿润状态 ,同时水田中稗草、眼子菜等杂草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 ,为匍茎剪股颖侵入水田创造了条件。 1 993年开始 ,黑龙江省多处稻区稻田中发现了匍茎剪股颖 ,近几年发生密度和面积迅速增加 ,已成为黑龙江省稻田发生面积较大 ,且危害严重、难以防除的恶性杂草之一。据初步调查 ,…  相似文献   

12.
陈天赏  叶志武 《植物检疫》1996,10(3):161-164
本文主要介绍浙江省温州市自1993年发现稻水象LissorhoptrusoryzophilusKuschel后,历经三年调查扑灭,初步摸清了该虫在全市各地分布范围、发生规律。由于采取一系列的行政和技术措施,现虫口密度显著压低,控制危害,基本接近扑灭  相似文献   

13.
试验结果表明:在17~31℃恒温范围内,稻茎毛眼水蝇的发育速率随温度上升呈逻辑斯蒂曲线趋势。幼虫、蛹存活率、成虫产卵量、种群增长指数随温度的上升呈抛物线趋势。卵孵化率在20~31℃范围内无显著差异,均在92%以上。在17℃和35℃时,孵化率下降至86.67%和76.36%。在35℃时,幼虫不能存活,成虫不产卵。  相似文献   

14.
稻水象甲 (LissorhoptrusoryzopilusKuschel)为鞘翅目象甲科昆虫 ,主要危害水稻。原发生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 ,主要分布在美洲大陆的美国、墨西哥及古巴、亚洲的日本及朝鲜。 1986年我国将其定为对外检疫对象 ,1988年在河北省唐海县首次发现。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及日本和朝鲜的稻水象甲一样 ,侵入唐海县的为孤雌型 ,即 :如有 1头成虫侵入 ,在条件适宜时便可定居繁殖。目前稻水象甲在我国吉林南部、环渤海湾 ,浙江南部、福建北部及台湾等地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北京是稻水象甲向西扩散蔓延的必经之地 ,以往文献中只…  相似文献   

15.
从进口果蔬上截获果实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  余道坚  王伍 《植物检疫》2001,15(5):286-288
每年 4~ 1 0月 ,深圳热销的热带和亚热带果蔬大部分来自东南亚的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及越南等。而这一地区又是寡毛实蝇的严重发生区 ,实蝇种类复杂 ,尤其是果实蝇属Bactrocera ,不但种类繁多 ,而且许多种类又是果蔬生产的重要害虫。近年来 ,深圳口岸从进口果蔬检疫上截获了一、二类危险性害虫如地中海实蝇、昆士兰实蝇及菲律宾实蝇等 2 1种实蝇 ,其中来自东南亚的果蔬上发现果实蝇属 3个亚属 1 8种 ,大部分种类在我国尚未有分布的记载。从PRA角度分析 ,这些种类在我国南方的广东、广西、海南及福建省等都有可能定殖或发生…  相似文献   

16.
包维国 《植物保护》1991,17(4):48-49
1990年6月中旬,吉林省洮南市大通乡新开垦的18公顷盐碱地水田,发生稻水蝇虫。开始发现个别稻池的秧苗叶片变黄,部分秧苗死去,拔出变黄秧苗,即见有稻水蝇幼虫钩在稻根上,在水层中也发现有稻水蝇幼虫活动。4-5天后虫量大增,遍及全田,最多的有30余头幼虫及蛹成串地钩在一条稻根上,稻苗成穴死亡,造成漂秧,由于防治的较及时,避免了毁灭性灾害,但遭稻水蝇严重危害,使残存稻苗的生长受到极大影响,造成了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7.
大豆潜根蝇在丹东地区发生危害大豆潜根蝇Ophiomyiashibatsuji(Kato)又名豆根蛇潜蝇、大豆根蛆,属双翅目潜蝇科。国内黑龙江、吉林、河北及山东等省都有发生,是我国北方新发生的一种重要大豆害虫。1992-1993年,笔者在丹东地区调查大...  相似文献   

18.
闽东山区稻秆潜蝇发生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秆潜蝇(chlorops oryzaeMatsumura)又称稻秆蝇,稻钻心蝇,双尾虫,属双翅目,黄潜蝇科,是我县山区单季稻的主要害虫,近年来危害呈上升趋势,每年发生面积6660hm2,占水稻播种面积58.8%,每年造成粮食损失2000t以上。为了摸清闽东山区稻秆潜蝇发生规律,控制稻秆潜蝇的发生为害,确保水稻增产。笔者于2002~2006年对稻秆潜蝇的发生及防治技术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1发生规律1.1年生活史稻秆潜蝇在南屏县1年发生3代,其中水稻上发生2代,以幼虫在田边禾本科杂草上越冬,越冬幼虫3月下旬至4月上旬化蛹,第1代成虫于4月下旬、5月初陆续迁入单季稻秧田产卵,4…  相似文献   

19.
蛇潜蝇属Ophiomyia Braschnikov、黑潜蝇属Melanagromyza Hendel、潜蝇属Agromyza Fallen是在世界范围内对蔬菜、花卉、林木等构成威胁或潜在威胁的重要有害属。本文用DIVA-GIS的BIOCLIM模型预测了3属6种潜蝇在我国的适生区,研究结果表明,日本稻潜蝇Agromyza oryzae(Munakata)有潜在的入侵可能性;仅在我国局部地区分布的木豆黑潜蝇Melanagromyza obtusa(Malloch)、豆根皮蛇潜蝇Ophiomyia centrosematis(Meijere)、菜豆蛇潜蝇O.phaseoli(Tryon)、萱草蛇潜蝇O.kwansonis Sasakawa、马缨丹蛇潜蝇O.lantanae(Froggatt)有潜在的扩散蔓延趋势。  相似文献   

20.
稻水蝇过去记载发生在新疆、宁夏、张家口一带稻田。1990年吉林省白城地区的乾安、洮南两县发现,6月中旬调查,每穴有虫最多达30-40头,漂秧现象严重,产量损失较大。 稻水蝇蛆在新疆、宁夏一带一年发生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