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榆树县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1989年,经157万亩大面积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冶玉米螟的结果表明,当玉米田间螟卵发生初期和盛前期,以每亩1.1~1.5万头,分两次放蜂,卵粒寄生率为58.1~79.4%。放蜂区比未放蜂的对照区可降低被害株率41~64.4%,平均百株螟虫可减退66.6~85.9%,有效地控制了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每亩可挽回损失34.7公斤,经济效益显著。现已列为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防冶玉米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经验小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基本情况北京市从1974年开始试验利用赤眼蜂防治第二代玉米螟,累计放蜂面积达475万亩。1978~1980年每年放蜂面积达100万亩以上,近几年稳定在80万亩左右。从1978年,先后在密云,顺义和通县分别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赤眼蜂生产车间三个,承担全市赤眼蜂生产任务。三个车间日繁蜂量均达1.5亿头,年产200亿多头蜂。目前,大量生产和应用的是以柞蚕卵繁殖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通县还以米蛾卵生  相似文献   

3.
根据目前吉林省亚洲玉米螟新的发生为害情况,为提高防治效果,于2018—2020年在吉林省进行了松毛虫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田间放蜂方法优化试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的放蜂处理间防治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增加放蜂次数和放蜂量均能提高防治效果,且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连续防治一代和二代亚洲玉米螟防治效果最佳,防治效果可达到79.32%。建议防治一代亚洲玉米螟时,每667 m2释放15000头蜂,分3次释放,第1次3000头,第2次7000头,第3次5000头,每次放蜂每667 m2设2个放蜂点;防治二代亚洲玉米螟时,每667 m2释放10000头蜂,放1次,分2个点放蜂;同时,利用植保无人机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1334 hm2,防治效果达到76.36%~81.23%。  相似文献   

4.
赤眼蜂治虫效果与应用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赤眼蜂的治虫效果 1975年,我们在100亩棉田上释放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防治第三代棉铃虫的试验,取得可喜的效果。当时百株棉铃虫卵量为117粒,每亩放蜂40000头后,百株残留虫量平均为9.3头,蕾铃被害率为1.5%;而药剂防治的田块百株残留虫量为15.6头,蕾铃被害率为3.3%。此后,放蜂面积从1976年的900亩,发展到1980年的14045亩,后由于冷藏设备问题,使放蜂面积有所减少,1981年为6880亩,1982年为1100亩。几年来利用赤跟蜂防治的对象从棉铃虫扩大到玉米螟、黄地老虎、桃蛀螟、稻纵卷叶螟。1975~1982年的试验表明,育蜂洽虫具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欧洲玉米螟赤眼蜂大面积防治甘蔗螟虫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玉米螟赤眼蜂1983年引自美国,经多年观察研究,该蜂具有易繁殖、耐高温、雌性比高等优点。自1986年3月中旬至6月底,在广东省番禺县800亩蔗田放蜂9批,累计每亩放蜂量5.5万头,其寄生效果显著高于本地优势种拟澳洲赤眼蜂。  相似文献   

6.
应用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克勤 《植物保护》1996,22(1):8-10
用5种赤眼蜂接种大豆食心虫卵,筛选出寄主率高,同时又能用柞蚕剖腹卵进行扩大繁殖的蜂种——螟黄赤眼蜂。经2a田间小区罩笼寄生率调查试验和大田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放蜂量1.8~3万头/667m~2田间卵寄生率为50%~58.6%,防治效果为54.9%~67.2%。放蜂量以3万头/667m2以上为宜。  相似文献   

7.
赤眼蜂防治荻芦茎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棘禾草螟(Chilo hyrax)和芦禾草螟(C.lutellus Mostchuleky)等茎螟是洞庭湖区为害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和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的大害虫。从1984年起利用赤跟蜂防治这类害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试验表明,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尤其适于苇田生态环境。初次放蜂的苇田,于棘禾草螟第一代始盛卵期、盛卵期和盛卵末期3次放蜂效果最好。亩放蜂量5—6万头,盛卵期放蜂量应占全部放蜂量的三分之二。放蜂点距离以10米为宜。连续放蜂2—3年后,亩释放量可缩减至3—4万头。  相似文献   

8.
1984—1988年在果园开展了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苹果小巷叶蛾的试验示范,放蜂面积7万余亩,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达92.41和87.29%,虫果率仅2—3%,效果好于化学防治。果园放蜂以每亩设8—12个点,放蜂4次,总蜂最12万头,效果较好。P~(32)标记证明,赤眼蜂的扩散距高,在6小时内有61.96%的蜂分布在5米范围内,而24小时后则比较均匀地分布到30米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赤眼蜂防治线辣椒烟青虫试验示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600亩面积上试验,放蜂区烟青虫卵寄生率65~75%;百株残虫控制在1头左右;角果被害率压低到0.6~0.8;增产10~15%,干椒成品率提高15%;生防费用比化学农药费用障低75%。  相似文献   

10.
白僵菌制剂不同剂型防治玉米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在辽宁省昌图县进行白僵菌制剂不同剂型防治亚洲玉米螟试验。大区试验结果表明:在亩施菌量相等条件下,用可湿性粉剂喷雾,粉剂喷粉和手撒颗粒剂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用2.5×10~4亿孢子/亩剂量,在玉米心叶期防治一次,玉米螟幼虫可减少90.5~91.6%。用同上剂量和剂型,在两个乡镇1.2万亩玉米上大面积防治示范,三种施药方法玉米螟话虫数分别减少86.9%、80.7%和78.5%。其中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效果和防治工效均较高,防治费用较低,无粉尘污染,菌剂便于运输及贮存,且适合于超低量喷雾,有推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1981—1984年广东省开展甘蔗害虫综合防治研究、试验、示范。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释放赤眼蜂防治蔗螟;科学用药,保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自然控制多种害虫的作用”。在10万亩大面积上,收到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  相似文献   

12.
玉米螟赤眼蜂防治云南亚洲玉米螟的田间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云南省玉米上的主要害虫,在德宏州盈江县勐弄乡勐典村和苏典乡勐嘎村开展了释放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防治亚洲玉米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田间防治效果显著,平均校正寄生率分别为74.27%和76.30%,被害株减退率分别为62.28%和66.50%,百秆活虫减退率71.76%和76.74%,虫孔减退率分别为63.83%和75.24%,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65.96%和72.82%;总平均挽回产量损失率7.79%,平均每公顷挽回经济损失420.06元,投入产出比1:1.47。  相似文献   

13.
菜园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控制棉花害虫种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1984年在山西省夏县五年的试验结果表明,3月下旬至4月中旬在菜园每亩释放10000—15000头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卵的寄生率可达73.91—80.76%;整个生长季节,其它蔬菜害虫卵的寄生率也比不放蜂菜园的显著为高。 放蜂菜园的毗邻棉田,6—8月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和小造桥虫(Anomis flava)卵的赤眼蜂寄生率,分别为66.0—80.76%和60.69—80.71%;不放蜂菜园的毗邻棉田,寄生率都很低。 利用菜园早期接种释放赤眼蜂,可以大量增加农田生态系统中赤眼蜂的种群。一亩菜地能繁蜂70万头,对多种菜虫和棉虫都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1983—1984年夏县每年菜园放蜂面积达4000亩,受益的毗邻棉田为21000亩。  相似文献   

14.
赤眼蜂早期低量释放的大田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1983年,作者在河南省进行了早期低量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和稻纵卷叶螟的试验。并与常规释放法作比较。早期低量释放区于4月下旬每亩释放500—1000头,常规释放区于5月底每亩释放10000头,第一代、第二代两种释放方法玉米螟卵块寄生率差异不显著。防治稻纵卷叶螟也得到相同结果。  相似文献   

15.
载球孢白僵菌松毛虫赤眼蜂能够显著提高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控效果,为了明确其对亚洲玉米螟卵期及幼虫期可持续防控的作用机理,采用松毛虫赤眼蜂吸附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进行赤眼蜂载菌情况,以及亚洲玉米螟卵和幼虫的寄生、侵染过程观察。结果表明,赤眼蜂羽化后能够吸附柞蚕卵表面粘附的白僵菌分生孢子,并将其携带至亚洲玉米螟卵块表面,并吸附于未被赤眼蜂寄生的亚洲玉米螟卵孵化的幼虫体表,实现侵染并致死,幼虫带菌率达60.00%,网室内杀虫生物测定僵虫率达27.00%。本研究表明,载菌赤眼蜂在提高杀虫效率的同时实现害虫可持续防控,该方法为其他载菌天敌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斜纹夜蛾卵及幼虫的长效控制方法,本文探讨了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KY)与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联用对斜纹夜蛾卵和幼虫的防治效果,并评估了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赤眼蜂的安全性。结果显示,SpltNPV-KY分别与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联用处理斜纹夜蛾卵后,卵孵化率比用5%甲醛溶液处理分别降低了46.80百分点和40.80百分点。SpltNPV-KY单独处理对斜纹夜蛾卵的孵化率无明显影响,但对幼虫死亡率及正常发育至成虫的概率有显著的影响。SpltNPV-KY单独处理,或与赤眼蜂联用时幼虫的校正致死率均大于60%,卵和幼虫的总死亡率均大于80%;SpltNPV-KY分别与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联用对赤眼蜂的寄生率和出蜂率均无明显影响,SpltNPV-KY对斜纹夜蛾的总致死率分别比单独用赤眼蜂处理高10.80百分点和10.00百分点。研究表明,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与核型多角体病毒联用对斜纹夜蛾卵和幼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SpltNPV-KY对赤眼蜂无不良影响。本研究对斜纹夜蛾卵-幼虫期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玉米秸秆垛中越冬代亚洲玉米螟的调查数据分析,明确了吉林省中部地区(公主岭)越冬代玉米螟蛹的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见期.通过对田间系统调查数据分析,明确了一、二代玉米螟卵的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见期.一代玉米螟卵的孵化率达90%以上,卵很少被寄生和捕食,一代幼虫化蛹率为89%~94%.二代玉米螟的田间整个落卵期卵粒赤眼蜂寄生率达70%,卵被捕食和脱落很少,在9月12日左右二代老龄幼虫占92.7%,未见二代幼虫化蛹.研究表明吉林省中部地区玉米螟已由每年发生1.5代转变为每年发生2代.并对导致世代数变化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德宏州亚洲玉米螟发生动态及主要危害区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亚洲玉米螟信息素监测亚洲玉米螟在云南省德宏州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德宏州发生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低海拔(1 000m)地区亚洲玉米螟全年均有发生,二是在高海拔(1 200m)地区集中在4-8月份发生为害。亚洲玉米螟在德宏州世代重叠严重,因海拔高度不同,每年发生4~7代。高海拔地区以老熟幼虫滞育越冬,低海拔地区部分幼虫不滞育,但种群数量较低。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德宏州分布较广,不同地区发生为害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发生严重地区亚洲玉米螟为害率最高可达97%,为害级别多为3~4级,集中分布于东经97°51′~97°60′区间,呈带状分布。亚洲玉米螟发生为害在不同经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平均为害率和为害级别分别是57.75%和4级。在不同海拔和纬度之间亚洲玉米螟发生概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在901~1 100m和1 301~1 500m海拔和24°46′~25°59′纬度之间发生概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