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小型猪近交系新品种的培育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型猪近交系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以2头五指山猪(Sus scrofa)为系祖,历时15年,采用“近亲交配”、提高营养水平、同期发情以及笼架等饲养技术,逐步克服后代畸形率高、弱仔率高、成活率低等3大阶段性难题,育成国际上首个近交系猪.本文介绍小型猪近交系的培育过程、近交系研究鉴定、新遗传资源种质特性,以及开发利用.该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近交系猪的研究空白,为大型哺乳近交系动物培育理论和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我国拥有独特而又丰富的小型猪资源,如:五指山小型猪、广西巴马小型猪和贵州小型猪等具有体型小、遗传稳定、耐近交、耐粗饲等特点。小型猪在解剖学、生理学、疾病发生机理等方面与人类有较大的相似性,作为  相似文献   

3.
探索五指山猪近交系Ⅰ系F19~F21等位基因的遗传学规律。本研究以五指山小型猪(Susscrofa)近交系Ⅰ系53个个体为研究对象,利用14对多态性微卫星位点,通过估算其基因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和等位基因数(N)等参数,检测近交系Ⅰ系微卫星纯合度及等位基因遗传变化。具有多态性的14个微卫星基因座上共检测到28个等位基因,其中F19、F20和F21群体检测分别到28、26和24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分别仅有2.00、1.86和1.70个等位基因;3个世代总群体平均PIC为0.24,H为0.31,均低于F18代;其中有5个基因座在第19代已经达到完全纯合。Sw1377在第21代也全部纯合。但少数基因一直表现出高度杂合状态,如Sw902、S0036和Sw874。推测这些基因可能与五指山小型猪维持其某种性状相关。本研究结果为大型动物近交系培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五指山小型猪生长激素及其受体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生长发育调控是一个高度复杂而精细的生理过程,受多种因素如神经、体液、遗传、营养及环境等的影响。其中,动物神经内分泌生长轴各因子(激素、受体、结合蛋白等)及其基因对动物的生长发育起着关键的作用。正常情况下,下丘脑接受体内外的信息,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row thhorm one releasing horm one,GHRH)和生长抑素(som atostatin,SS),调节垂体生长激素(grow thhorm one,GH)的分泌,GH通过与生长激素结合蛋白(grow th horm one b ind ing protein,GHBP)结合而运输,与靶器官上的生长激素受体(grow th horm one receptor,GHR)结合,促使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nsu lin-like grow th factors,IGFs)的产生并进入血液循环,IGFs再通过其结合蛋白(insu lin-likegrow th factor b ind ing protein,IGFBP)转运到全身组织细胞,促使组织细胞的生长与分化。五指山猪(Wuzhishan Pig,WZSP)是一种原产于中国海南省山区的小型猪。五指山猪成年体重仅为35 kg,是正常猪体重的15%~30%,是一种频临灭绝的珍稀物种。五指山猪具有以下特征:体型小,性成熟早,肉质好,耐近交和遗传稳定。为了开发和应用这一珍稀猪种的遗传资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从1989年就已经开始对五指山猪进行近交系培育,现在已经获得五指山猪近交系18代(近交系数为0.974),但五指山猪的矮小机理至今不明。为了探讨五指山猪矮小的分子机理,对五指山猪生长激素及其受体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从纯种近交16代五指山猪的垂体和肝组织提取总RNA,根据GenBank中猪生长激素及其受体基因的序列(登录号分别为X53325,NM214254)设计特异性引物,对五指山猪生长激素及其受体基因进行扩增,然后对PCR产物进行回收、克隆测序。测序结果表明,五指山猪生长激素基因开放阅读框长651 bp,编码216个氨基酸,其中包含26个氨基酸的信号肽;生长激素受体基因编码区编码639个氨基酸,其中包含18个氨基酸的信号肽。运用生物学软件DNAssist 2.2将五指山猪和普通猪的生长激素基因编码区进行比对发现,五指山猪生长激素基因的编码区有4个突变:26号位置发生C→T突变,该突变导致缬氨酸代替丙氨酸;65号位置发生G→A突变,该突变导致谷氨酰胺替换精氨酸;114号位置发生T→C突变,252号位置发生A→G突变,但是这两个突变都未引起所编码氨基酸的变化。五指山猪和普通猪生长激素受体基因比对发现,1143号位置的G→T突变引起天冬氨酸替换谷氨酸;1225号位置的G→T突变导致丝氨酸替换丙氨酸;1666号位置C→G突变导致缬氨酸替换亮氨酸;1739号位置C→G突变导致丙氨酸被甘氨酸所代替;1801号位置G→A突变导致缬氨酸被异亮氨酸代替;1248号位置G→A突变,1287号位置G→A突变和1827号位置G→C突变均为同义突变,未引起相应编码氨基酸的变化。五指山猪生长激素基因有两处氨基酸替换,这两处替换发生在信号肽区,对成熟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没有影响,但是有可能会影响蛋白的运输。五指山猪生长激素受体基因突变都发生在生长激素受体的胞内结构域,这些突变可能改变生长激素受体的空间构像,从而对生长激素受体的胞内信号转导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生长激素-生长激素受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的信号级联,削弱生长激素的促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5.
上海白猪(上系)(Sus scrofa)是上海市闵行区的地方培育品种,近年来,由于引进品种的冲击,其各项生产指标严重衰退,且对其种质特性、遗传基础和杂交性能等缺乏应有的了解.本研究应用全基因组范围内的遗传标记,对上海白猪(上系)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的分析.首先对反映群体内遗传多样性的3个重要指标-等位基因的丰度(allelic richness,AR)、标记多态性的比例(proportion of polymorphic markers,PN)和期望杂合度(expected heterozygosity,He)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上海白猪(上系)与太湖和西方猪种对比,其遗传多样性最高(PN=0.731,AR=1.709,He=0.221).上海白猪(上系)与太湖品种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0.237±0.007)大于其与西方品种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0.219±0.008).另外,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STRUCTURE和系统进化树等对群体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上海白猪(上系)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比太湖猪种和西方猪种高;群体间遗传距离显示上海白猪(上系)相对于太湖猪种更接近西方猪种;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与群体结构分析皆显示上海白猪(上系)能够形成独立的分组.以上结果表明,从分子水平上看,将上海白猪(上系)作为一个独立的培育品种是合理的,特别是其具有独特的遗传结构,应进一步加强其保护、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鹅出血性多瘤病毒(Goose hemorrhagic polyomavirus,GHPV)为近年来我国鸭群新发病原。为明确我国鸭源GHPV基因组特征,本研究利用分段PCR扩增技术克隆获得樱桃谷鸭(Anas platyrhynchos domestica)源GHPV(FJ201601株)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核苷酸同源性比较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GHPV(FJ201601株)全基因组序列长为5 254 bp(Gen Bank登录号MG544856),(G+C)%含量为48.01%,编码的6个主要功能基因(ORF-X,VP2,VP3,VP1,Large T和Small T)长度分别为510、981、654、1062、1 911和483 bp。核苷酸同源性分析表明,FJ201601株和其他不同地区、不同宿主来源GHPV相互之间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较高(99.7%以上);其6个主要功能基因和其他不同地区、不同宿主来源GHPV相应基因的核苷酸(99.4%以上)和氨基酸同源性(98.2%以上)均极高。从全基因组及其编码的6个主要功能基因遗传进化关系可见,GHPV各分离株在基因组上亲缘关系较近,6个主要功能基因在遗传进化上差异不大,但北京鸭源GHPV和樱桃谷鸭源GHPV在遗传进化上仍存在细微差别,且不同宿主(多品种鸭和鹅)源GHPV在遗传进化上不存在宿主特异性。本研究丰富了GHPV分子流行病学数据,明确了GHPV基因组分子特征,为后续开展GHPV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粱基因组遗传图谱构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粱 (Sorghum bicolor L. Moench) 基因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始于20世纪90年代。覆盖高粱全基因组的高密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已构建完成,正在进行高粱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的整合,把遗传连锁群与相应的染色体对应起来, 并已初步确定了染色体着丝粒、长短臂、核仁组织者区域(NOR)等染色体重要结构在遗传连锁图上的位置。随着研究的深入,高粱全基因组完全测序和高粱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即将全面启动.  相似文献   

8.
牙鲆卵裂雌核发育纯系的建立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牙鲆家系选择育种中,为了快速的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纯系,本研究利用冷冻保存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精子和2007年构建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优良家系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牙鲆卵裂雌核纯系的诱导建立、遗传倍性分析及遗传标记检测等相关研究。卵裂雌核发育诱导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7℃条件下,利用灭活鲈鱼精子受精后58 min,以静水压力为590 kg/cm2处理6 min,获得了(32.30±3.34)%的诱导成功率(P0.05)。利用流式细胞仪对正常胚胎、雌核发育胚胎和单倍体胚胎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单倍体的相对DNA含量为17.07,卵裂雌核发育二倍体相对DNA含量为27.75,正常二倍体相对DNA含量为25.63。雌核家系和近交家系的生长对比结果表明,两者差异极为显著(P0.05),生长至6个月,近交家系平均体重可达(48.89±17.01)g,而雌核发育纯系体重为(22.09±6.94)g。利用30对微卫星引物对近交家系和卵裂雌核发育纯系进行鉴定与分析,30个微卫星位点在近交系中均表现为杂合多态基因,24个位点在雌核群体中具有多态性,并对这些位点的等位基因数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等位基因均符合等位基因的1∶1的遗传分离定律。最后计算得到这两个群体的遗传相似性为0.813 9,遗传距离为0.205 9。研究结果提示,利用冷冻保存的异源精子可成功诱导和建立牙鲆有丝分裂雌核发育系,为构建牙鲆优良纯系提供了理论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关联分析是解析作物表型多样性遗传基础的有效工具,也是挖掘有利等位基因的重要手段,在作物遗传育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挖掘覆盖全基因组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标记技术的不断改进,基于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为研究作物的农艺、品质、产量和抗性等复杂性状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在系统介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详尽总结了其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其存在的潜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有望实现"私人定制"。2017年9月26日,在洛阳牡丹基因组测序成果新闻发布会上,我国科学家在洛阳宣布已成功破译牡丹基因组,为世界首次,在国际植物基因组研究上填补了芍药科植物基因组研究空白,且有三项成果领先全球。洛阳有着1 600年的牡丹种植历史和丰富的种质资源,素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为实现牡丹科研上的根源性创新,解决牡丹育种周期长、效率低等技术难题,2014年12月,洛阳市政府与深圳华大基因签署协议,共同开展洛阳牡丹基因组学研究,主要任务是开展洛阳牡丹基因组测序和牡丹遗传多样性、洛阳牡丹分子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