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3S技术的库布齐沙漠地表形态参数与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Landsat TM和ASTER GDEM数据分析基础上,结合GPS定位,对库布齐沙漠风沙地貌类型、形态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库布齐沙漠风沙地貌类型有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灌丛沙丘、格状沙丘、复合型沙丘、抛物线形沙丘、平沙地等;各类风沙地貌的分布与地形因子具有一定相关性;各类风沙地貌分维值变化不大,表明其处于相对稳定的演化过程中。研究为库布齐沙漠综合治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以库布齐沙漠南缘典型抛物线沙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沙丘土壤水分含量与紧实度的测量,分析了沙丘形态特征与土壤水分含量、紧实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沙丘臂间平地水分含量与其周围本底值相似,高于沙丘其它地貌部位。沙丘土壤水分含量高的区域,紧实度较大,抗侵蚀能力较强。沙丘土壤水分含量、紧实度等物理性状特征也影响植被的发育与分布。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影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回涡沙丘发育的主导树木因子和影响胡杨生长的沙丘因子,以别里库姆沙漠为研究区,采用无人机航拍与影像解译法获取胡杨与胡杨回涡沙丘的形态参数,并结合相关统计分析法从定量角度对胡杨与胡杨回涡沙丘的形态特征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胡杨回涡沙丘以胡杨为中心,整体形状类似"n"形。胡杨形态参数的大小与胡杨回涡沙丘形态参数的大小基本保持一致。(2)胡杨的形态特征与胡杨回涡沙丘的形态特征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胡杨的生长和胡杨回涡沙丘的发育之间存在协同变化趋势。(3)胡杨株高和冠幅是影响胡杨回涡沙丘的主导树木因子,影响胡杨的主导沙丘因子分别是沙丘表面积、体积、周长、丘体长度。  相似文献   

4.
在对区域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地貌等环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陕蒙沙漠高速公路生态景观设计方案.设计注重树种选择,模式配置符合当地的自然特点,公路景观更能体现地域特色,兼顾风沙防治和绿化效果,实现公路绿化和区域环境间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5.
在野外调查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试验示范段建设,针对营双公路边坡类型划分出边坡风沙的危害等级与标准。结果表明:营双高速公路全线有4种地貌类型:低山丘陵、中低山丘陵、绿洲和风沙化土地,前3种类型风沙活动对公路影响小,风沙化土地类型风沙活动对公路影响大;将对公路运营影响大的风沙化地段的边坡根据原有地形、地貌特征和开挖、填方强度划分为丘间低地或缓平沙地(填方)、挖方型边坡。将不同类型边坡对公路危害大小划分为危害严重、危害中度和危害轻3个等级,并针对不同危害等级提出不同固沙防沙体系和模式,建立相应的示范区;示范区经过半年风沙考验,各种防护体系具有一定作用,人工植被成功越冬、先锋植物在防护区定居生根,植被盖度、蚀积量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6.
科尔沁沙地不同植被类型区土壤水分特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对沙地固定半固定沙丘中典型的灌木半灌木差巴嘎蒿、小叶锦鸡儿和黄柳植被类型区进行了土壤层及植被根系层水分状况的实地调查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分析出沙地不同灌木半灌木植物根系形态和土壤水分含量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植物根系发育层对应土壤含水量丰富区,并依据植物的生长形态推断出沙丘中这几种植被的演替规律。从而对干旱沙漠地区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有益的参考,为西部大开发中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及“退耕还林还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尚建力  刘春红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7):167-169,176
概述了防风固沙植物资源和沙漠天然植被的变化,探讨了防风治沙过程中植物种群选择以及配置模式。(1)沙漠中存在很多适应于沙漠里生长的耐旱、耐盐碱的植物。依生境可分为生长在流动半流动沙丘、固定沙丘的植物,具有加固沙丘、固定沙丘作用的植物;(2)沙漠中,水分条件是影响沙漠植物种群的最主要因素,导致天然植物群落的结构不断发展和变化;(3)不同的防风固沙林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不同的树种对于相同生态条件的反应不一样。防风固沙林一般应选择具有耐风蚀沙埋、抗干旱、耐贫瘠、早期生长快、有足够的高度、树冠稠密、根系发达、有一定经济效益的树种;(4)有些沙漠地区水肥条件差,应结合封育达到恢复植被、防风固沙、治理沙化、提供饲料,同时也可为畜牧业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目标。  相似文献   

8.
穿沙公路位于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 ,从独贵塔拉到锡尼镇 ,穿越库布齐沙漠 ,全长 1 1 5 km。本文对穿沙公路建设前后两侧植被状况进行考察和对比 ,对路沟两侧沙障内及沙障外沙丘的植物种类及情况进行比较 ,进而找出公路建成后水分、土壤和植物三者的变化情况 ,对公路两侧的植被状况和生态环境作出评价 ,为公路两进一步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沙漠铁路周边生态环境恢复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10115-10117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加强中西部铁路建设,到2010年,西部铁路网总规模即达35000km。选择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包兰铁路中卫至干螗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段铁路周边生态环境的回访调查与监测,研究分析沙漠铁路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恢复演变过程。认为铁路工程建设在施工期对地表植被、沙结皮等原有覆盖层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加剧风沙活动,但通过采取卵石覆盖、土工网垫、草方格沙障、植树造林等治理措施,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人工干预措施中,灌溉造林对沙漠铁路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但投资较大;旱生造林也有改善作用,但作用缓慢;沙化严重地区植被自然恢复能力较差,较人工干预条件下的恢复要慢得多。通过治理。铁路周边生态环境已由铁路修建前沙漠化严重的生态背景逐步演化为绿色防护体系格局。这为修建铁路过程中沙漠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沙漠化严重地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了参考依据,并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沙漠区水利工程施工应关注的问题 ,沙漠试验项目、风沙影响、施工交通、施工用水源和电源以及当地建筑材料、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