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及其亲本9311和培矮64S为材料,研究了抽穗后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及亲本剑叶和根系与早衰有关的叶绿素含量、伤流量、营养元素含量和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与9311相比,两优培九的叶绿素含量在抽穗后快速降低,并始终低于9311,明显早衰。两优培九的其他各项生理指标除叶片及根系ABA外,在抽穗后也都比较低。而不育系培矮64S的各项生理指标比两优培九更低。两优培九的早衰可能是培矮64S遗传的结果。(2)抽穗后杂交稻及其亲本叶片和根系各生理指标均呈降低趋势,地上部和地下部逐渐衰老,说明地上部和地下部之间的紧密联系,但是从数据看,叶片和根系之间这些指标的变化无绝对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及其父本9311、母本培矮64S和三系杂交稻组合汕优63为研究材料,采用光合膜人工反应体系和32Pi同位素标记等技术,初步研究了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剑叶叶鞘的光化学活性。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剑叶叶鞘及其叶片光系统Ⅰ还原能力的均值分别比汕优63高6.35和15.31 μmol/(mg·h),光系统Ⅱ放氧活性的均值分别高出616和9.89 μmol/(mg·h),且大多数时期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两优培九剑叶叶鞘及其叶片浸出液钙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汕优63;两优培九剑叶叶鞘及其叶片叶绿体膜上Mg2+ ATPase活性的均值均高于汕优63,大多数时期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两优培九剑叶叶鞘及其叶片循环光合磷酸化活性的均值也均高于汕优63,近一半时期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非循环光合磷酸化活性的均值分别比汕优63高0.25和0.31 μmol/(mg·h),也近一半时期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两优培九剑叶叶鞘及其叶片的光化学活性大多数时期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亲本,具有平均优势或超亲优势;与叶片相比,剑叶叶鞘完全具有同剑叶一样的光化学活性,两者没有质的区别;两优培九剑叶叶鞘具有较高的光化学活性可能是它具有超高产特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利用盆栽试验,以花育33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施镁量对花生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缺镁胁迫下,花生叶片内脯氨酸(Pro)含量升高,丙二醛(MDA)含量积累,膜脂过氧化程度加重,产生的活性氧物质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暂时升高;适量施镁可以降低花生叶片中的MDA含量,提高SOD、过氧化物酶(POD)、CAT的活性,有利于提高花生抵抗膜脂过氧化的能力,提高花生叶片生理活性,延缓衰老;不同施镁量对于花生叶片中POD的活性影响不大,镁胁迫下,出苗后70d清除花生植株体内活性氧的关键酶是SOD和CAT。  相似文献   

4.
改变源库比对花生叶片和根系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改变源库比对花生叶片和根系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库的减少,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和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升高,从而延缓叶片衰老;随着源的减少,以上生理指标均降低,而促进了叶片的衰老。无论减源还是减库,均可增加根系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SOD、POD活性,延缓根系的衰老。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外源钙(Ca2+)对镍胁迫下水稻叶片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质膜电解质渗透的影响,以探讨钙缓解植物镍毒性的生理机制。0.1 mmol/L镍(Ni2+)胁迫下水稻叶片组织SOD、CAT和APX活性明显下降,POD活性明显上升,H2O2和MDA含量、电解质渗漏率显著增大,说明镍诱导了细胞发生明显的氧化损伤和膜脂过氧化;钙提高了镍胁迫下叶片组织中SOD、CAT、POD和APX活性,显著降低了H2O2、MDA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且10 mmol/L Ca2+处理的抗氧化酶活性上升的程度和H2O2、MDA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下降的程度比5 mmol/L Ca2+处理的大。提示钙通过促进镍胁迫下水稻叶片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活性氧清除能力,维持细胞膜结构的稳定,是钙减轻镍对水稻毒性的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锌肥水平对苦瓜叶片多胺含量与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田间试验、植株生理生化测定方法,研究了不同锌肥水平对苦瓜(品种为大顶)叶片多胺类化合物与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效锌为0.45mg/kg的低锌胁迫下,苦瓜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自动氧化速率(AOR)增加,多胺(PAs)、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抗坏血酸(AS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都下降,因而施锌有利于苦瓜抗膜脂过氧化胁迫,延缓叶片衰老;叶片MDA含量与AOR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PAs、Put、ASA的含量以及SOD、POD、CAT的活性都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水稻根尖边缘细胞对铁胁迫的缓解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个水稻品种中筛选出较耐亚铁的水稻品种协优9308和敏感品种IR64,采用静置培养(使边缘细胞附于根尖)和摇床培养(移除根尖边缘细胞),测定根相对伸长率、含水量、根尖保护酶(POD、SOD、CAT)活性以及各根段铁含量,研究边缘细胞对水稻根尖铁胁迫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铁毒处理抑制根的伸长、降低幼根的含水量,移除边缘细胞的根相对伸长率以及含水量都低于保留边缘细胞的根,且随着铁毒处理时间的增加,根相对伸长率和幼根的含水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在200 mg/L铁毒处理下,根尖保护酶(POD、SOD、CAT)活性受到抑制(除静置培养下协优9308的POD活性外),摇床培养对酶活性的抑制程度较大。铁毒处理使根段铁含量显著上升,静置培养下根段铁含量从0~2 mm到8~10 mm依次增大,摇床培养除8~10 mm根段外其余均无显著差异。说明边缘细胞在水稻根尖铁毒防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花生叶片衰老与活性氧代谢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高产花生品种鲁花11号和辐8707叶片衰老研究表明,花生叶片展开至衰老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趋势均可用Y=A+Bx Cx^2拟合;叶片丙二醛(MCA)含量,活性氧(O^-2)释放速率和质膜透性变化符合Y=Ae^Bx.叶片展开后25-30d至55-60d为叶片缓衰期,叶片展开55-60d以后为叶片速衰期,两品种相比,辐8707叶片的衰老早于鲁花11。  相似文献   

9.
烯效唑对柚树苗抗旱性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柚树苗经100mg.L%^-1烯效唑处理后,进行水分胁迫处理,烯效唑处理能提高水分胁迫下叶片的水势(ψw)和相对含水量(RWC),表明抗旱性提高,同时烯效唑处理下,叶片超氧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和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均提高,而过氧化氢酶(CAT)变化程序不大。实验结果表明,烯效唑处理提高叶片对膜脂过氧化作用的防御能力可能是其提高柚树抗旱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超级杂交稻的生育特性及经济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5个超级杂交稻组合和汕优63为供试材料,设计从4月20日到6月20日的7个播期,研究超级杂交稻组合的生育特性和经济性状。结果表明,两优培九、P88S/0293、协优9308、协优9320的生育期显著长于汕优63,适宜作一季稻栽培;国稻1号的生育期与汕优63相近,可作一季稻或双季晚稻栽培;两优培九、P88S/0293、国稻1号表现较强的感温性,协优9308和协优9320还表现一定的感光性,协优9320和协优9308的基本营养生长期较长,国稻1号较短;超级杂交稻组合具有明显的穗重优势,表现穗大粒多;协优9308和协优9320具有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在适宜条件下,5个超级杂交稻组合的产量优势明显;产量≥10.5 t/hm2的平均穗粒结构是:有效穗222.93万/hm2,每穗总粒数216.15粒,结实率83.75%,千粒重27.42 g。  相似文献   

11.
超高产杂交水稻培矮64S/E32和两优培九剑叶对高温的响应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了新育成的两个超级杂交水稻组合培矮64S/E32和两优培九的高温耐受特性。结果表明高温引起了光合效率降低,加重了光合光抑制。光化学、光合电子传递最适温度在28℃左右,光合碳同化的最适温度在35~40℃。高温下通过PSⅡ线性电子传递的能力几乎丧失(下降96.7%~100%),而PSⅡ光化学效率下降较少(8.8%~210%),暗示PSⅡ光合线性电子传递过程比光化学能转化对高温更敏感。超级杂交稻比对照汕优63更耐高温,其机理可能如下:一是因为超级稻在高温时有更迅速的类胡萝卜素积累,增加其抗氧化能力,减少了因过剩激发能积累引起活性氧产生、积累并伤害光合细胞;二是因为超级稻高温下有高效的叶黄素循环热耗散途径可以耗散过量的激发能; 三是因为超级稻在高温下有稳定的光合功能和较强的光合效率,较高的热稳定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2.
转溶菌酶基因水稻回交转育籼型杂交稻亲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抗稻瘟病的粳稻中花9号转溶菌酶基因材料D2 1 2与籼型杂交稻两优培九的恢复系9311及不育系培矮64S、汕优63的恢复系明恢63分别杂交和多代回交,进行外源溶菌酶基因的转育。对获得的转育回交后代B39311、B3MH63、B2PA64S和回交自交后代B2F29311、B2F2MH63、B1F2PA64S进行了PCR分析,表明外源基因在回交后代中呈1∶1分离,而在回交的自交后代中呈3∶1分离,证明外源溶菌酶基因是以单拷贝稳定传递给后代的。2003年和2004年对转育后代和测交组合进行了稻瘟病抗性调查,结果表明,转育后代抗性与轮回亲本相比、测交组合抗性与对应杂交稻组合相比都有了较大提高。随着转育回交世代的增加,抗性增强得越明显。研究表明通过回交转育方法将外源溶菌酶基因导入杂交稻亲本是选育抗稻瘟病杂交稻新组合的一条简便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温敏核不育基因在籼型三系遗传背景下的育性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3个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6311S和360S与7个籼型质核互作型水稻雄性不育系及相应的保持系、3个恢复系配组,观察了51个组合的F1、19个F2及6个BC1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培矮64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具有对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的强恢复基因;6311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同时具有1对弱恢复基因;360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但没有恢复基因。进一步利用4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6311S组合F2群体中4个温敏核不育株与5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配组,研究了杂交F1的育性,表明在可育细胞质背景下,三系恢复基因对温敏核不育基因的表达没有影响;在不育细胞质背景下,三系恢复基因是温敏核不育基因表达的关键。由此提出了选育不育细胞质背景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温敏核不育背景的质核互作型不育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标记两用核不育水稻M2S的花药培养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花药培养技术对籼型两用核不育水稻的杂种F1进行花药培养,获得了大量的绿苗,从组合M2S / 培矮S中选育出一批带淡绿叶标记的籼型两用核不育DH品系,选择部分DH系进入人工气候箱鉴定其光温反应特性,结果表明DH系之间的光温反应特性差异较大。通过亲本、F1、F2和BC1世代的遗传研究表明,两用核不育基因从感光的晚粳农垦58S转导至弱感光的籼稻M2S后,表现为由2对主基因控制,微效基因的修饰作用明显;淡绿叶性状由1对基因控制,两用核不育基因与淡绿叶基因之间不存在连锁。还对两用核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条件、花药培养效果及其在两用核不育系选育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以隐性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长选3S及其亲本培矮64S为材料,研究了温度对长选3S穗颈伸长的影响。人工24℃条件下,在始花前第12天至始花前第4天和始花当天至始花后第3天两个时段,穗颈节间伸长速度慢,但从始花前第4天至始花当天,长选3S穗颈节间伸长速度最快,其节间日均伸长的长度是培矮64S的2.1倍。在敏感期分别进行22℃、24℃、26℃和28℃ 4种人工温度处理, 28℃条件下穗颈节间伸长受阻, 出现包颈现象;22~26℃条件下穗颈伸出长度都为正值,不包颈,且穗颈伸出剑叶叶鞘的长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加。对穗颈节间细胞数目和细胞长度的比较分析表明,长选3S穗颈节间的伸长主要是始花前第12天至始花期节间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共同作用所致,其中后者作用更为显著,且随处理温度的升高,穗颈节间最内和最外层薄壁细胞数目减少,细胞平均长度下降。  相似文献   

16.
楠丰8S系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用培矮64S干种子经剂量300Gy的60Coγ射线辐射后系统选育而成的幼苗期带白化转绿叶色标记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该不育系在分子标记OSR23、RM414位点可检测到与培矮64S的多态性;除保持培矮64S原有优良特性外,楠丰8S幼苗期第1~4叶边缘带白化转绿叶色标记,第5叶后转为正常,生长负效应小;配合力好;中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2010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17.
 粳稻品种嘉花1号经60Co γ射线辐射诱变后获得一个水稻类病斑突变体MR07, 暂命名为lms1。该突变体的病斑在全生育期均表现,属于扩散型类病斑突变体。生理和组织化学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在高温条件下(30℃)培养时只表现为白色条斑,低温条件下(20℃)培养时表现出细胞自主性死亡的坏死病斑。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以lms1突变体与籼稻9311、培矮64S杂交的两个F2分离群体作为定位群体,利用SSR标记和Indel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第6染色体上,位于标记InDel1和MM0112-4之间,其物理距离为400 kb。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为害的耐性和补偿作用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采自云南高原粳稻区病叶分离的17份水稻白叶枯病菌株,在30份水稻品种上接种进行致病型初步鉴定。研究表明可以将17个菌株分为7个致病型(Ⅰ~Ⅶ),其中Ⅴ型菌为云南高原粳稻区的优势菌群。初步构建了一套包含7个品种(黄玉、毫糯扬、TN1、珍珠矮、IR26、南粳33、金南风)的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的鉴别品种,明确了7个致病型在这套鉴别品种上的反应型。早生爱国3号(Xa-3)、IR1545-339(xa-5)、IRBB21(Xa-21)、扎昌龙(Xa-22t,Xa-24t)对所接种菌均表现抗病,在云南高原粳稻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隐性高秆水稻02428h的eui基因在育种上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隐性高秆水稻“02428h”的长穗颈基因eui在减轻不育系包颈度中的利用价值,以02428h为父本,培矮64S为母本和轮回亲本,经过连续3次回交将02428h的eui基因导入培矮64S,转育成了具有长穗颈基因的“P8hS”。与培矮64S相比,P8hS的株高增加35.6 cm,主要是穗颈节和倒2节间长度增加所致。eui基因的导入不仅可使培矮64S的穗包颈得到彻底改善,而且对培矮64S及其杂种的主要经济性状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田间条件下水稻根系分布及其与土壤容重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采用大田和筒栽方法研究了超高产三系杂交稻协优9308和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在穗分化期和开花期根系生长和分布及土壤容重对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田间条件下,土层15 cm内水稻根系占根系总量的89%~98%,深层根系丛间比丛中比例高。不早衰的协优9308根系生长量较两优培九大。土壤容重提高,根系总生长量下降,且深层根系的量和比例下降。就深耕法对水稻根系生长和分布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