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由湖州综合试验站团队成员、湖州市农科院丁农主持,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参与实施的"家蚕作为生物反应器规模化共表达猪α和γ干扰素及应用研究"项目获得浙江省农业农村厅2018年度农业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以α、γ干扰素共表达重组家蚕杆状病毒为载体,研究以家蚕为生物反应器规模化共表达猪α和γ干扰素的高效经济生产模式,解决规模化生产中存在的相关技术问题,并成功将表达产物猪干扰素应用于"机会猪"和仔猪的免疫预防,相关研究为今后应用家  相似文献   

2.
以蚕蛹生产生物活性物质的操作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岭  丁农 《中国蚕业》2003,24(1):40-41
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和重组技术的发展,家蚕作为生物反应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生产重组生物活性物质的优良特性被生物学家所认识,许多重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家蚕这一优良生物反应器得到表达和生产。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农业部家蚕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用家蚕高效表达了植酸酶基因.用于饲料添加剂,可大幅度减少饲料中无机磷的添加量.提高了料肉比,并减少了磷对环境的排放。又如浙江大学生物化学研究所用家蚕高效表达hGM-CFS制备口服药具有显著的升白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3.
家蚕(Bombyx mori)是重要的经济昆虫,也是生物学研究的模式生物之一,中国在2004年率先发布家蚕基因组框架图,为中国在家蚕分子生物学领域占领了一个制高点。继框架图之后,进行转基因家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家蚕基因的结构、功能及表达调控的机制,同时也为研究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目的蛋白,培育家蚕抗病性新品种,改善蚕丝质量等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本文将重点从家蚕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家蚕丝腺生物反应器的应用研究及转基因技术培育家蚕新品种三个方面对家蚕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进行介绍。随着家蚕转基因技术的深入研究,转基因家蚕技术及产物将会在未来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家蚕饲育技术要求较高,饲育成绩受较多因素的影响,各项工作必须符合蚕体生理和生长发育的需要,蚕茧生产才能优质高产.生产中,饲养者技术水平不同,技术处理上难免出现一些问题,通过生产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六查六看"来进行养蚕技术质量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5.
家蚕生物反应器在生产活性成分、表达外源基因、改善蚕丝性能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本文概述了家蚕幼虫反应器、家蚕NPV表达系统反应器、转基因家蚕反应器、家蚕丝腺反应器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6.
《蚕学通讯》2012,(4):47-47
家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文化载体和模式生物,其不但在蚕丝产业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蚕丝纤维新材料、生物反应器和模式生物中也逐渐凸显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对家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利用,西南大学夏庆友教授领衔的家蚕基因组研究团队率先开展了家蚕基因组研究,并于2004年和2009年先后在《science》杂志上公布家蚕基因组图谱和家蚕遗传变异图谱。在该研究的推动下,团队在功能基因组研究、家蚕转基因和家蚕生物反应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家蚕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是,家蚕要成为全世界公认的生物反应器和模式生物,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定点敲除和敲入等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添加营养素提高家蚕杆状病毒生物反应器产率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添食营养素提高家蚕杆状病毒生物反应器产率的研究表明 :添食营养素后 ,可显著促进家蚕的生长发育。以植酸酶为报告基因 ,低浓度的添食处理可提高家蚕杆状病毒生物反应器产率 30 %以上  相似文献   

8.
杜国良 《四川蚕业》2012,40(2):48-50
本文以长期饲育的"七字号"品种为例,针对不同饲料环境和选择方式,分阶段进行了主要性状对比分析,从中探索出不同饲育及选择方式对家蚕性状的影响,采用切实可行的最佳饲育和选择方式,改良家蚕品种性状,适应农村养蚕实际的需要,最大程度保障农民收益。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家蚕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转基因家蚕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分析探讨了现阶段利用转基因家蚕生物反应器表达外源基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饲料饲育对家蚕幼虫中肠细菌多样性的影响,以家蚕品种秋丰×白玉为研究对象,分别以桑叶、NOSAN饲料和自制饲料饲育至5龄盛食期,取家蚕中肠样品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发现,不同饲料育家蚕中肠的细菌菌群存在显著差异,NOSAN饲料育家蚕中肠的菌群丰度较高,而桑叶饲育组与自制饲料饲育组的菌群丰度相当。不同饲料育家蚕中肠菌群的功能基因在代谢途径上存在显著差异,且自制饲料饲育组与桑叶饲育组之间的差异明显大于NOSAN饲料饲育组与桑叶饲育组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为开发优质家蚕人工饲料和探究肠道菌群对寄主的适应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家蚕壮蚕人工饲料中桑绿枝粉不同添加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以来,国内已在稚蚕人工饲料共育、日系原蚕稚蚕饲育及杂交率检验等方面得到大面积使用并取得良好经济与社会效益.实现家蚕全部人工饲料工厂化饲育,在饲育技术及配套设施方面已不存在问题,关键是壮蚕期人工饲料的食下量张种在100kg左右(干量),特别是5龄蚕期要占全龄人工饲料食下量的85%左右,因此,饲料费用高,是制约家蚕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饲育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不影响饲育成绩的前提下,研制适合家蚕(现行品种)壮蚕用低成本人工饲料, 可大幅度降低饲育成本.根据壮蚕期的营养需求,在壮蚕用人工饲料中适量添加廉价的桑树绿枝粉,成为研制低成本饲料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家蚕人工饲料育是我国蚕业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为探究家蚕新品种桂蚕5号1~2龄湿体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以下简称饲料育)在广西来宾市农村的饲育效果,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来宾综合试验站于2020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进行了桂蚕5号的饲育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桂蚕5号在小蚕期1~2龄利用人工饲料饲育,3~5龄进行...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结合云南省家蚕良种繁育工作实际,介绍了原原蚕饲育的环境条件要求、饲育方式、主要技术处理要点。阐述了笔者多年从事原原蚕饲育的实践经验和切身体会。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一、二回育对亚热带家蚕品种资源保护饲育的适用性,通过模拟亚热带家蚕品种资源保护饲育的方法,在春、秋季分别进行亚热带家蚕品种资源保护一、二回育试验.结果表明:按现行亚热带家蚕品种资源保护饲育方法,春、秋季一回育的生命力、种茧成绩、母蛾产量质量均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是单次给桑量过多,堆积过厚,蚕座温湿度偏高,...  相似文献   

15.
《蚕业科学》2012,(5):956
<正>家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文化载体和模式生物,其不但在蚕丝产业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蚕丝纤维新材料、生物反应器和模式生物中也逐渐凸显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对家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利用,西南大学夏庆友教授领衔的家蚕基因组研究团队率先开展了家蚕基因组研究,并于2004年和2009年先后在《Science》杂志上公布了家蚕基因组图谱和家蚕遗传变异图谱。在该研究的推动下,该团队在功能基因组研究、家蚕转基因和家蚕生物反应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家蚕的研究也受  相似文献   

16.
在参照日本松原方式无菌蚕饲育技术体系及我国实验动物等有关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适合家蚕万级净化标准蚕室的各项技术指标,设计并成功建造了中试规模屏障系统万级净化标准饲育室,适合全年不问断家蚕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饲育的要求,经验收检测各项设施均合格,其中空气洁净度高于国家万级净化标准。  相似文献   

17.
家蚕原种全龄人工饲料育的制种性能直接关系到家蚕原种全龄人工饲料育是否能够实用化.2019年晚晚秋蚕期以家蚕原种菁松R(以下简称JR)和皓月R(以下简称HR)为试验蚕品种,采用全龄人工饲料育进行制种试验调查,试验将家蚕原种JR和HR置于同一温湿度环境中饲育,选用相同人工饲料做全龄饲育.试验结果显示:JR和HR普通茧死笼率...  相似文献   

18.
"十天养蚕法"技术模式是淳安县率先提出来的现代家蚕饲育模式。介绍了淳安县推广"十天养蚕法"技术模式的具体工作措施:加强优势宣传,转变蚕农观念;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饲育水平;制定奖励政策,加快模式推广;加强星级管理,提高规模效益;加强检查监督,规范饲育管理。总结了淳安县推广"十天养蚕法"技术模式取得的成效,2010—2017年全县共建立饲育点1 302个,涉及养蚕农户5.42万户次,饲养蚕种17.70万盒,生产蚕茧8 017.6 t。分析认为"十天养蚕法"技术模式是降低小蚕饲养成本的新举措,是稳定蚕桑产业的新途径,是帮扶助残服务社会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9.
家蚕饲料效率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蚕的饲料效率与养蚕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许多学者从蚕的遗传学、蚕品种、性别、叶质和饲育条件等方面研究了与饲料效率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添食生理活性物质、改善饲育条件、培育新品种以及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等方法来提高家蚕饲料效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气候因素使得养蚕季节里常遇到连绵阴雨的恶劣天气,加上目前农村普遍采用省力化、粗放型、低成本养蚕,绝大多数蚕农不可能对湿叶进行脱水晾干,因此家蚕吃湿叶的次数比较多.家蚕常吃湿叶会导致营养不良、体质下降,而且湿叶会导致潮湿的不良饲育环境,促使细菌滋生,使家蚕增加染病的机会,严重影响着蚕茧的生产.本文通过对21个杂交蚕品种的湿叶饲育,研究分析了湿叶饲育对家蚕体质、茧质的影响,即对家蚕幼虫生命率、全茧量、茧层量等经济性状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与这些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为筛选和培育抗逆性强的蚕品种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