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性系良种茶园茶叶发芽整齐、产量高、品质优,适于机械化采摘,经济效益显著,是当前茶叶生产中主推的一项技术。徽州区农技部门经多年、多点的示范推广,良种茶园已被广大茶农所认知。但茶农普遍对无性系茶苗的特性不了解,缺乏茶苗的栽植技术,对幼龄茶树的管护不到位,新建的茶园常出现杂草丛生、大面积缺棵断垅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农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推广塑料大棚覆盖茶园技术 提高生产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强  章燕萍 《茶业通报》1998,20(3):26-27
名优茶是富阳市茶叶生产的支柱产品,为适应市场需求,茶园管理除推广早生无性系良种外,采用塑料大棚栽培技术和管理技术,大棚茶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结果分析1.1春茶开采明显提前。四年来的试验表明,早生良种龙井43大棚茶园一般要比本园露天提早采摘15d左右,比迟芽群体种露天要提早25~30d。例如1997年,大棚茶园于2月20日开采比本国露天3月7日提早15d,比迟芽群体种3月26.日提早34d。春茶采制时间的提早,使名茶平均价格在400元川.skg以上,成为抢手的礼品茶,青叶价格也平均在100元川.skg左右,使得很多茶农在投…  相似文献   

3.
无性系良种茶苗的定植与管理技术钱六九,江济和(东至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祁门茶叶研究所)名优茶的发展,必须以良种茶园为基础,尤其是无性系良种茶园,其芽叶性状、发芽期等比当地的群体种茶园优越。因此,无性系良种繁殖与推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于多数老茶区...  相似文献   

4.
我国茶区广阔,全国茶园面积已超过1500万亩,占世界第一位,但目前良种茶园面积仅占10%左右(包括有性系良种),生产上栽培的绝大部分茶树是良莠不齐、类形混杂的地方群体品种。如安徽省120多万亩茶园目前生产上栽培的几乎全部是地方群体品种。新选育出的无性系良种安徽1、3、7、9号,栽培面积小,一时还难在全省生产上发挥应有作用。实现茶叶生产良种化,从根本上改进品质提高产量,应该积极推广无性系良种,但茶树短穗扦插技术比较复杂,广大茶农群众要有个熟悉阶段,因此,可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和分两步走的方法,具体做法上要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5.
覃士才 《茶业通报》2002,24(3):23-25
应用无性系茶树良种发展新茶园,是提高茶园建园质量,开发名优茶、提高茶叶品质的基础,是培植五峰新世纪茶叶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我县茶叶再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的一项重大科技措施。因此从1997年冬开始,我县引进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福鼎大毫”、“福鼎大白”、“福云6号”、“白毫早”等,在全县3000多个农户中栽植茶苗2800万株(其中自繁240万株),建无性系茶树良种园250hm2,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4.85%,实现了“一年栽、二年采、三年亩收入过千元”的目标,最高的茶农亩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春茶开园…  相似文献   

6.
间作和施肥对新定植茶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是个山多田少的山区贫困县,茶园间作已成为茶农的一种种植习惯。对于无性系良种茶园,如何间作,间作什么作物,结合该县的种植特点,我们开展了大面积间作花生、玉米、黄豆、土豆、红苕等农作物试验。现将主要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一年生定植的无性系良种茶苗,品种为福云6号;间作物为玉米、黄豆、花生土豆、红苕、芝麻等。施用肥料为尿素、家粪。1.2试验方法1998年春在定植相同品种茶苗田块,分别套种黄豆、花生、红苕、玉米、玉米加黄豆、红苕、土豆、芝麻等。当年10月下旬调查试…  相似文献   

7.
彭勇 《茶业通报》1996,18(3):27-28
低产茶园的换种改植彭勇(安徽省东至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247282)为了解决低产茶园换种改植技术,笔者在本场有目的地进行了“以老带新、以新替老”的换种改植方法。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一、改植方法地块选在本场茅岗分场,茶园建于19...  相似文献   

8.
费明煦 《茶业通报》1999,21(4):20-21
推广应用茶树无性系良种,提高我省的良种覆盖率,应摆到茶叶生产的重要位置上来。茶园进行换种改植的技术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换种改植茶园实施不同改土技术和不同改植技术的试验研究进行总结,为茶叶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信阳地区茶叶生产质量,结合信阳茶区的自然生态条件及信阳毛尖、信阳红茶的适制性,从园地规划整理、品种选择、茶苗定植技术要求、幼龄茶园管理技术等几方面总结了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技术。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安徽省已选育的无性系良种及其分布、无性系良种育苗现状,提出在大力推进安徽省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中,应关注政策导向与茶农的良种意识,慎重选择要推广的品种并做好示范,注意苗木繁育质量等。  相似文献   

11.
青阳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始于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1915年“黄石毛峰”和“闵园毛峰”荣获巴拿马金质奖章。1991年经专家研制开发的“九华佛茶”更是别具风味,多次获国际大奖。当前青阳茶业产业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急需解决。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调查研究,特提出以下意见:1青阳茶业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1茶园管理不善,单产较低青阳各乡镇茶园大多是60~70年代以前发展起来的群体种,主要是当地有性系茶种。70年代后期引进一部分如福鼎大白茶、波毫、安徽1、3、7、9、龙井43号……等少量优良品种,良种比重…  相似文献   

12.
采用良种是提高科学种茶水平,建设优质高产茶园的物质基础。茶树良种一旦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我省茶树良种工作必须在充分利用地方品种资源,加快良种繁育推广,有计划地对衰老低产茶园采取换种改植等基础工作上狠下功夫,这是我省茶叶生产中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周丕洪 《贵州茶叶》2004,32(1):35-37
遵义市是贵州省的主产茶区,生态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有悠久的产茶历史,茶树品种繁多,主要有福鼎大白茶、黔湄系列品种、鸠坑种和地方群体种等几十个。近二十年来,遵义市在茶树品种无性良种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无性系良种茶园从无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当前茶叶生产中面临的一大课题是老茶园的改造,其中心任务是改植换种。把大面积群体种的老茶园改植良种,实行规范化栽培,从而大幅度提高其经营效益,是茶叶工作者一项紧迫的任务。建国后的一段较长时期内,人们对老茶园的改造,主要采用改树、改土、改园、改善茶园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它只能3—5—10年作为一个周期,波浪式地稳定茶叶的产量和茶园的收益,难以彻底改变茶园面貌。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8月6日,安徽省茶业学会副理事长江昌俊、张正竹、会员李叶云等一行深入六安瓜片核心原产地——金寨县麻埠镇齐云山茶园,考察老茶树嫁接改种示范基地建没情况。金寨县农发委负责人介绍了示范基地建设基本情况,以及目前嫁接的品种和遇到的问题。各位专家教授对金寨采用嫁接技术进行老茶园改造和品种改良这一创新举措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采用嫁接技术对老茶园进行改种改造相比较一般老茶园改造和茶园基地建设优势明显:一是降低成本,传统老茶园改种换植  相似文献   

16.
核桃嫁接成活率低,是制约良种核桃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核桃嫁接的技术问题,大面积推广核桃良种,我们从2004年开始,在甘肃省华亭县西华川核桃采穗圃开展了核桃夏季方块芽接苗木培育技术试验研究。经过4年的探索,攻克了技术难关,使嫁接核桃苗成活率高达94%以上。  相似文献   

17.
高接换种是利用原有大树的强大根系和树干的充足营养,将良种接穗嫁接在原来树干上端的各级分枝上,以尽快形成较大树冠、恢复产量的方法。利用柑橘优新品种的接穗(芽)换接劣质低产柑橘品种,是当前实现品种结构调优、良种区域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近十几年,国内外培育出不少果树优良品种。果农都想发展名、特、优良种,如果将原有大树刨掉重种损失太大,而进行多头高接换种是加速改换良种的好方法。然而多头高接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嫁接后果树生长不整齐,原因是嫁接成活率和保存率低。  相似文献   

19.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安徽五个茶叶主产市之一。近年来,宣城市新建良种茶园(主要为白化和黄化品种)面积不断扩大。伴随而来的新建茶园杂草防除工作成为茶园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对宣城市下辖县市区开展茶园杂草防控调查,为研发绿色安全高效的茶园控草技术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宣城市茶园主要控制草害方式中人工除草最高,为91.77%,机械除草和化学除草剂除草排在2、3位,分别为32.91%和28.48%。覆盖防草布和间作绿肥使用率为17.09%和15.19%。宣城市茶园以人工除草为主,成本偏高,茶农接受绿色控草技术意愿高(83.54%),但实际使用率偏低。因此需加强绿色控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降低现有绿色控草技术的实施难度,为宣城茶产业绿色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0.
江平 《茶业通报》1999,21(2):24-25
编者按:茶树嫁接繁殖技术成功地用于生产实际,并应用于改造老茶园的群体品种,在我省尚属首次报道。由于嫁接在实际操作中,技术要求较高,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成活率差异较大,我们期望各地总结实施嫁接技术的经验,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为加速无性系良种推广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