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花江小流域石漠化过程中土壤的物理性质变化。[方法]在贵州花江连续性灰岩区的小流域范围内,比较樵采和开垦干扰模式下石漠化过程的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结果]研究区域土壤质地粘重但结构较好,粒径〈0.001mm粘粒的平均含量为49.7%.粒径〉0.25mm水稳定团聚体含量大于60%;樵采石漠化的土壤密度低于2.6g/cm^3,开垦石漠化的土壤密度高于2.6g/cm^3;樵采石漠化土壤的物理性质均优于同等级开垦石漠化,导致抵抗雨水或流水冲击破碎的能力较开垦石漠化强一些。分形维数、平均重量直径、结构破坏率和团聚体稳定性是较好的评价石灰土土壤结构的指标。[结论]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加,花江小流域石漠化等级增加,土壤密度和土壤结构破坏率有增加的趋势,团聚体稳定性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了解喀斯特土壤物理性质对喀斯特石漠化过程的具体响应,对构建科学完整的石漠化程度评价和潜在危害性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掌握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的演变特征及规律提供依据,以贵州省贞丰县境内花江小流域1.2 km2范围为研究区域,对樵采和开垦2种人为扰动方式下石漠化进程中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比重及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樵采和开垦2种动力作用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随石漠化进程的变化表现各异。樵采作用下土壤中0.25~0.05 mm、<0.001 mm的颗粒呈增多趋势且变化较大,异质性明显,土壤机械组成由粗变细,土壤质地从壤土演变为重粘土;开垦作用下土壤的机械组成无明显变化,较均匀一致,土壤质地基本维持在重粘土至极重粘土;樵采作用下土壤结构以中等大小(1.00~0.25 mm)团聚体为主,开垦作用下以形成大团聚体(>2 mm)为主,且开垦作用下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更强。樵采和开垦2种动力作用下土壤比重均增大,同时土壤团聚体均随石漠化进程的加深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贵州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等级石漠化的土壤性质特征,为喀斯特石漠化脆弱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喀斯特地区4种等级石漠化(强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的12个样地,采样后测定并分析土壤物理及化学性质指标.[结果]土壤物理性质方面,随石漠化等级程度增加,土壤持水能力降低、土壤容重增加、总孔隙度降低.土壤化学性质方面,随石漠化等级程度增加,土壤pH变化规律不明显,但整体养分含量降低.中度、轻度和潜在石漠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强度石漠化高12.78%、41.49%和48.84%.全氮含量为0.97~1.14 g/kg,碱解氮含量为81.86~171.81 mg/kg,两者均表现为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壤的全磷、全钾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下同).土壤速效磷含量为8.55~11.17 mg/kg,潜在石漠化显著高于其他等级石漠化(P<0.05,下同).土壤速效钾含量为84.87~110.87 mg/kg,强度石漠化显著低于其他等级石漠化.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含量与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有机质与土壤水含量、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全磷、全钾和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全氮与土壤水含量、田间持水量、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喀斯特地区随石漠化等级增加,其土壤理化性质减弱,养分含量降低.土壤各理化性质指标间紧密相关,其中土壤水含量、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是反映该地区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为探析黄壤小流域不同耕地类型土壤养分特征,选取贵州省黔中地区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田间土样采集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黄壤小流域不同类型耕地土壤养分的盈缺、变异程度以及养分间相关性。结果表明:黔中地区黄壤小流域不同类型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相差不大且处于丰富水平,而且不同类型耕地土壤养分变异系数相近,变异程度相当;水田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为33.90 g/kg、1.30g/kg、116.6 mg/kg、26.69 mg/kg、164.50 mg/kg,旱地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为31.66g/kg、1.10 g/kg、108.01 mg/kg、29.09 mg/kg、177.75 mg/kg,均处在国家二级、三级水平,黄壤小流域水田和旱地土壤养分变异系数均处在10~100%之间,水田、旱地耕地土壤养分变异系数大小为有效磷速效钾全氮有机质碱解氮p H,其变异程度属于中等变异性。不管在水生环境中还是在旱生条件下,黔中地区黄壤小流域耕地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较丰富,其差异不明显。水田土壤养分间,除有机质与全氮、全氮与碱解氮有明显的关系外,其他养分之间的关系不明显,其相互影响度不强。旱地土壤养分间关系密切,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此外,不同类型耕地土壤p H值与土壤各养分间的相关性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诸城市土壤中的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进行研究,进而分析评价诸城市的土壤养分丰缺,以期为诸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农作物产量和科学施肥等方面提供依据。[方法]利用ArcGIS软件研究诸城市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结果]诸城市土壤pH均值为6.10,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值分别为16.95 g/kg、108.58 mg/kg、 60.36 mg/kg、168.35 mg/kg。[结论]总体来看,诸城市的土壤呈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适量水平,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处于丰富水平,有效磷含量处于极丰富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贵德县耕层土壤养分状况。[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分析贵德县499个耕层土壤8项农化指标。[结果]贵德县耕层土壤平均有机质19.71 g/kg,全氮1.54 g/kg,全磷1.70 g/kg,碱解氮111 mg/kg,有效磷41 mg/kg,速效钾249 mg/kg,缓效钾1 029 mg/kg,pH 7.97。碱解氮、速效钾、缓效钾总体含量水平高;有效磷、有机质含量与丰缺指标比较,结果为中等水平。[结论]该研究可为耕地地力评价和测土配方施肥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缓释肥在设施农业条件下养分释放与土壤水分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控制土壤水分含量,定期检测缓释肥肥效的释放速度。[结果]缓释肥养分的释放受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影响,风干土样的有效氮含量由最初的28.80 mg/kg增加到试验结束时的43.08 mg/kg,而土壤相对含水量为100%的土样中的有效氮含量由最初的36.90 mg/kg增加到试验结束时的249.58 mg/kg,但有效磷和速效钾的释放量随含水量的增加效果不如有效氮显著。[结论]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升高,缓释肥的养分释放速度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植被系统退化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法]在贵州花江喀斯特地区,按照植被退化程度的不同,对森林、灌丛、荒草地3种类型分别进行采样,筛选适合的土壤质量指标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结果]随着喀斯特地区植被的退化,土壤pH值、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土壤毛管孔度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水分含量逐渐减少,土壤环境向旱生、贫瘠方向演变。以喀斯特植被演变过程中土壤有机质、有效氮、磷、钾养分、土壤物理性质等指标定量评判土壤质量退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致分为3个等级。[结论]植被退化度越高,土壤质量退化严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对喀斯特高原区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峰丛洼地同一流域内不同类型石漠化、不同等级石漠化以及不同干扰方式石漠化土壤颗粒组成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的发展,土壤物理性粘粒(粒径<0.01 mm)含量逐渐增加,物理性砂粒(粒径>0.01 mm)含量逐渐减少,土壤向粘质化、紧密化发展.在不同等级石漠化中,土壤各粒级颗粒含量在中度与强度之间均无明显变化.而在轻度与强度之间除粗砂粒外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中度阶段为土壤颗粒组成变化最敏感时期.黑色石灰土中的物理性粘粒普遍低于黄壤,而物理性砂粒则普遍高于黄壤,且除粗砂粒外的各粒级颗粒含量在两类土壤中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开垦和放牧较樵采和火烧更易使土壤中的小颗粒聚集,总体表现为开垦>放牧>樵采>火烧.土壤颗粒组成受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并影响着土壤的其他结构性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枣阳市植烟土壤养分状况,提高土壤养分管理水平。[方法]于2015—2016年分别对枣阳市5个植烟乡镇共494份土壤样品进行养分含量分析测试。[结果]枣阳市植烟土壤p 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及速效磷的平均值分别为6.09、16.25 g/kg、87.29 mg/kg、151.98 mg/kg、24.85 mg/kg,变异系数分别为14.16%、41.39%、31.12%、55.80%、97.38%。[结论]枣阳市大部分植烟土壤能够满足优质烟叶生产需求,但各乡镇之间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速效磷分布不均衡,应根据养分含量状况精准施肥。  相似文献   

11.
吴育忠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303-15305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石漠化生物治理的土壤响应情况。[方法]以贵州铜仁地区敖寨小流域示范区为例,监测土壤温度、容重、pH、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机质含量等。[结果]不同深度土壤温度日较差均减小;土壤容重减小,孔隙度趋大,且这种变化与石漠化等级相关联;pH更接近7.0,酸碱度更趋中性;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变化呈现复杂性。[结论]石漠化生物治理措施改善了土壤性能。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生态治理区石漠化过程土壤抗蚀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为喀斯特山区的水土保持、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水土资源利用及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喀斯特山区不同治理措施下石漠化演化过程土壤样品,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研究其抗蚀性。[结果]石漠化土壤抗蚀性大小顺序为原生样地、强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结论]研究中选择的各项土壤特征性指标可较好地表征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土壤抗蚀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贵州省罗甸县喀斯特石漠化时空变化。[方法]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与方法,基于Erdas9.2和Arc GIS9.3的软件平台,对2005和2014年罗甸县的喀斯特石漠化进行时空变化图谱分析。[结果]2005~2014年石漠化等级变化很大,其增长最多的是轻度石漠化,增加面积为264.38 km2,占总面积的8.80%,主要来源于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其次为中度石漠化,增加面积为89.04km2,占总面积的2.96%,主要来源于轻度石漠化;石漠化等级图谱单元减少最多的是无明显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的类型属于最不稳定的等级类型。[结论]2005~2014年罗甸县石漠化等级由轻度石漠化逐渐向强度石漠化演变,石漠化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变化规律和特征,为研究湘中石漠化地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通过取样分析,根据因子打分法评定石漠化程度并测定不同石漠化等级样地的土壤性质。【结果】湘中地区石漠化程度对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含量有显著影响,两者之间表现出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同等石漠化阶段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总体差异不显著(P〉0.05),变化范围分别是14.94-42.43g/kg和1.20~3.96gmg,均随石漠化程度加剧而逐渐降低,土壤表土层到底土层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化均为从高到低,且随着石漠化程度加剧,表土层与底土层的碳、氮含量差异逐步减弱。[结论]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减少对于湘中地区常绿阔叶林向轻度石漠化阶段演替的表征明显,但对于该区域石漠化演替的阶段表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石漠化治理区人工林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数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通径分析法对建水县小关村石漠化治理区不同树种根际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指标、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除速效磷和真菌数量外,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根际土壤酶活性与理化性质、微生物相关性显著。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重要因子是全钾、放线菌数量、pH;影响脲酶活性的重要因子是pH、放线菌数量、全氮;影响蔗糖酶活性的重要因子是pH、全钾、全氮。综合来看,石漠化治理区人工林根际土壤酶活性受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受微生物数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定位研究喀斯特洼地不同森林类型的坡面径流和侵蚀量变化。[方法]在喀斯特洼地底部建立雨量观测点,分别在不同森林类型建立径流场,定时定位观测主要指标变化。地表径流量于降雨期间的每日8:00、20:00观测;雨量点观测参见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泥沙量测定:在测量蓄水池水位后,将池水搅拌均匀,用量筒取1 000 ml,过滤、烘干、称重,并换算成1次降雨产生的径流悬移质量。土壤取样与相关指标测定参照森林土壤分析方法进行。[结果]不同森林类型地表径流呈单峰型,为2 ~11月,其中6 ~7月间有低谷;径流系数呈双峰型,分别为2 ~5月、7 ~9月;径流变动系数呈三峰型,分别为3 ~4月、7 ~8月、9 ~11月;泥沙浓度呈单峰型,为3 ~5月;侵蚀模数呈双峰型,为3 ~5月、6 ~8月。随着林木生长和植被层结构的发育,径流量呈逐年降低的趋势。不同森林类型径流量同相应的泥沙浓度呈正相关,径流量同相应降雨量和蒸发量的正相关达显著水平,泥沙浓度同相应降雨量和蒸发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趋势性明显。通过地表径流量和侵蚀模数拟合分析发现石漠化加剧了地表径流的不均匀性,增加了地表径流量和侵蚀模数。幼林地表土的渗透性小于森林地,不同森林类型表土的渗透性大于底土层。[结论]该研究可为喀斯特地区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的生物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解桂西北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磷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平果、宜州等典型石漠化样地采样,分别对不同样地的土壤全磷及有效磷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全磷、有效磷含量与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坡向、植被类型、恢复年限对土壤磷含量均有明显影响。表现为:南坡>北坡,任豆>封山育林>吊丝竹,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脲酶活性与磷含量变化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土壤肥力变化的监测指标。[结论]只要停止过度的人为干扰,桂西北石漠化地区的土壤会得到逐步的恢复,如果措施得当,采取人工促进的自然恢复手段,则会恢复到较好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西南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定点取样和实验室分析检测方法,研究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土壤理化性质特征;运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探讨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及其机制,旨在为中国西南喀斯特森林生态保护和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田间含水量、毛管含水量、pH值、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和全钾均在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间具有显著差异。但这些指标并不是随着石漠化程度增加而一直退化,而是一个先退化后改善的趋势;2)土壤有机质、氮素、毛管持水量、容重和孔隙度与土壤其它绝大多数理化因子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是土壤理化性质的关键因子,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促进养分循环方面起着关键作用;3)主成分分析也表明,土壤有机质、氮素、钾素、容重、持水状况、孔隙度等是基于土壤理化性质评价石漠化程度的关键指标。作者提出了强度石漠化环境裸岩对土壤养分的聚集效应学说和喀斯特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及其机制。研究结果对中国西南喀斯特森林生态保护和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郭文强  安裕伦  刘世曦 《安徽农业科学》2011,(15):9158-9159,9223
[目的]对贵州省石漠化驱动力进行研究。[方法]基于GIS与RS技术,采用相关分析、变异系数及加权平均法,分析了贵州省石漠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并对贵州省石漠化分布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贵州省石漠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植被覆盖、降水、农民收入、坡度,均与石漠化呈显著相关;从石漠化的理论分布来看,黔西南、毕节、黔南以及黔东北的石漠化最严重,其中毕节地区石漠化理论值要高于现状,说明毕节生态功能区的建设有效遏制了石漠化的发展;石漠化理论分布与现状分布有很大的一致性,说明该研究方法是可行的。[结论]该研究可为石漠化的现实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