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水稻抗稻瘟病的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稻瘟病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生产上对稻瘟病的防治没有特效的方法,更多依赖水稻品种自身的抗性来抵御病害的发生。因此,稻瘟病抗性的遗传和育种研究就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稻瘟病抗性遗传研究方面,到目前已经鉴定和定位了40多个抗稻瘟病基因,克隆了2个稻瘟病抗性基因Pi-b和Pi-ta。培育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可采用如下策略:广泛收集稻瘟病抗源,经过稻瘟病老重病区长期自然选择得到的高抗材料和含有已定位抗性基因的抗源材料要作为重点抗源亲本;检测稻瘟病菌群体结构的变化,获取小种变化的准确信息;常规的有性杂交和转基因技术相结合导入抗性基因;人工接种抗性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病区病圃抗性鉴定技术相结合,提高杂交后代材料抗性鉴定的准确性,加快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2.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归纳了近十年来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指出目前防治黄萎病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培育棉花的抗病品种,分析了抗病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目前主要存在5大问题:(1)缺乏陆地棉高抗抗源;(2)抗黄萎病育种周期长,且方法单一;(3)抗性遗传规律不清,抗性遗传基础狭窄;(4)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抗病育种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5)抗病性鉴定方法欠缺。探讨了对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法,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1)通过远缘杂交,并结合多代回交和定向选择的方法创造新物种;(2)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分子诱变等手段创造新材料;(3)可以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抗性材料;(4)可以只导入所需的抗性基因或采用RNAi技术培育抗性植株。同时对今后育种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国内外研究者已经通过各种育种手段培育出抗病品种,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至今尚无可以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真正意义上的高抗黄萎病陆地棉品种。  相似文献   

3.
水稻抗纹枯病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从抗性鉴定技术、抗性机制以及抗病育种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水稻纹枯病的研究新进展,并分析了水稻纹枯病抗病育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相似文献   

4.
小麦纹枯病抗源的遗传多样性及抗性基因位点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小麦纹枯病抗源的遗传多样性,发掘优异的抗性种质,利用沟带接种法对前期筛选出的88份抗性种质进行了3年田间抗性鉴定,鉴定出抗或中抗纹枯病的小麦种质32份。利用分布于全基因组的SSR标记对这些抗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59个SSR标记共检测到308个等位变异,每个标记可以检测到2~13个等位基因,平均5.2个;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变异范围为0.12~0.89,平均为0.61,表明材料的遗传丰富度较高。根据聚类分析和主成分(PCA)分析,32份小麦纹枯病抗源按照遗传相似系数可划分为2个组群,国外引进品种和国内改良品种聚为一类,国内农家品种聚为一类,并且与地理分布特征相符。利用与纹枯病抗性QTL紧密连锁的14个SSR标记对32份抗源进行基因型分析,发现与抗性QTL连锁的2BS上的Xwmc154和7DS上的Xbarc126普遍存在,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武农148、陕983、陕农78、Coker 983、H-Line、Mason和Compair中仅检测到一个已报道的抗病QTL,而在Tyalt中没有检测到已知抗病QTL,这些材料有可能携带新的纹枯病抗性基因/QTL,可以在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5.
创造抗纹枯病小麦种质,并探讨其抗性遗传特点,是启动小麦抗纹枯病遗传育利,研究的基础。以中国育种中很少利用的ARz和Niavt14为纹枯病抗源,以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158等为受体亲本,通过复交组合,聚合抗病基因;用单粒传法构建含137个重组自交系ARz/扬麦158的遗传群体为材料,以致病力较强的R-46菌株为纹枯病病原,分别用沟带接菌法和牙签接菌法进行抗纹枯病的接菌鉴定。  相似文献   

6.
水稻纹枯病改良新抗源YSBR1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从籼粳交后代群体中筛选到一份抗纹枯病水稻新种质YSBR1。多年的大田和温室接种鉴定以及立枯丝核菌毒素对水稻胚根伸长抑制率试验结果均表明,YSBR1的抗性水平极显著高于其他参试品种(系),且稳定、可靠,在大田接种试验中的纹枯病平均病级为2.39±0.23级(按0~9级评价标准),达“抗病”水平。YSBR1的株高为(102±4.32) cm,叶片稍内卷而挺拔,株形优良,生育期适中,在水稻抗纹枯病遗传育种中可有较大研究价值和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抗性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抗病材料的创制及其准确有效的抗性鉴定方法是番茄抗病育种的关键.本文比较研究了烟粉虱侵染接种鉴定技术、分子标记鉴定技术和田间自然接种法对58份番茄抗黄化曲叶病毒病材料的抗性鉴定结果.结果表明:分子标记检测与烟粉虱侵染接种鉴定方法相结合可作为鉴定材料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抗性的有效方法;对含有已知基因抗源材料的分离群体,...  相似文献   

8.
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水稻纹枯病是世界性的水稻严重病害之一,且在育种和生产上可利用的抗病种质极少,迫切需要发掘抗源。本研究鉴定了来自中国南方11个省(市、自治区)的166个籼型杂交稻组合对纹枯病菌的苗期抗性。未发现免疫或高抗的组合,但不同组合间的抗性差异极显著,平均病情指数符合正态分布N(5.27,0.682),变化幅度为2.84~7.64。根据动态聚类分析,参试组合被划分为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5级,分别占总数的1.20%、13.86%、36.14%、43.37%和5.42%。参试的大多数组合为感病,仅K优88和中优9801抗病,但其抗性还需在大田进行成株期验证。用Bayes法建立了各抗性级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达96.39%。根据综合病情指数,上述5级的组合分别占总数的1.20%、13.25%、63.25%、21.69%和0.60%。与动态聚类比较,两者极显著相关(r=0.81,P<0.01),说明这两种方法均可用于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评价。但动态聚类法较适用于接种环境相对一致的苗期鉴定,而不能比较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鉴定结果;综合病情指数法则不受时间、地点和批次的限制,更具实用性。通过这两种方法共筛选出26个抗或中抗的组合,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4~0.71;在遗传距离为0.36处,可将其中的22个组合聚为一簇,表明其遗传基础较窄。系谱追踪表明26个抗或中抗的杂交稻亲本亲缘关系较近。因此,在抗纹枯病育种中,需要拓宽抗病种质的遗传基础,培育聚合有数量抗性的材料或组合。  相似文献   

9.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该病的危害、病原、发生与流行、防治措施、抗源鉴定和抗性遗传研究进展,探讨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要加强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源鉴定和抗性遗传研究,为抗病育种和种质改良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全球水稻分子育种亲本材料的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对由国际水稻研究所提供的全球水稻分子育种亲本材料进行了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其中有26份材料对供试的6个混合稻瘟病小种表现出高抗;有4份抗病材料2年白叶枯病抗性鉴定结果一致。筛选出3个双抗性较好的材料,可以用作水稻抗性育种的骨干亲本,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不同品种及有关外因对水稻纹枯病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选择9个具不同纹枯病抗性的水稻品种,采用3个纹枯病菌株和2种接种方法,在2个生长季进行水稻品种纹枯病抗性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生长季、接种方法和菌株极显著地影响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反应,其中,以生长季因子的效应最大。不同接种方法对水稻纹枯病发病程度的影响因生长季的不同有所变化。不同品种在同一生长季、接  相似文献   

12.
水稻抗病基因聚合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水稻新基因被发现、定位与克隆以及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水稻分子育种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笔者主要就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和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基因聚合育种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并对一些使用转基因手段进行多基因抗病育种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地方水(陆)稻品种抗病虫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河北省地方水、陆品种抗两病两虫性进行了鉴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抗稻瘟病、抗白叶枯、抗褐稻虱、抗白背飞虱品种的分布情况。对抗性频度较高的抗稻瘟病性、抗白叶枯病性从水、陆稻,熟期,不同稻作区等方面作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品种频度高,分别为45.86%和50.34%,高抗率仅为0.75%和2.05%,抗率分别为24.81%和15.75%;抗褐稻虱、白背飞虱品种频度很低,分别为4.51%和3.34%,高抗褐稻虱品种2个,无抗至高抗白背飞虱品种。抗稻瘟病、白叶枯种质频度和强度均是陆稻高于水稻。纬度、海拔高,气候寒冷的张家口、承德两市稻瘟病抗性强度低;唐山、秦皇岛两市抗性强度高;冀南零星种植亚区抗性强度最高。抗白叶枯病种质分布规律是随着纬度的增加,温热条件的降低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4.
摘要:针对我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狭窄,缺少优良抗性种质资源的问题,利用外引温热带玉米种质改良国内种质的方法,即鉴定并发掘外引玉米种质的优良抗病、抗逆基因,通过与国内骨干系杂交或组建抗病、抗逆群体后,鉴别筛选出含抗病、抗逆基因的材料回交纯合,最终选育出新的自交系用于我国杂交种的培育,从而提高国内玉米的抗病性和抗逆性,并利用外来种质的优良抗逆基因选育出特早熟玉米新品种植9831。  相似文献   

15.
Sheath blight (ShB) disease caused by Rhizoctonia solani is one of the major threats to rice crop world-wide. Progress in breeding for resistant rice varieties is limited due to lack of highly resistant germplasm against sheath blight. In present study, diverse rice landrace were phenotyped against R. solani and resistant and moderately resistant sources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panel of 134 germplasm pool. Landrace Nizam shait showed resistance, where as Bidar local-2, Jigguvaratiga, NavaliSali, Jaddu and Tetep exhibited moderate resistance. Population structure was analysed by genotyping the accessions using 63 genome wide Rice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hich divided the mapping panel into two groups. Association mapping using GLM?+?Q model of TASSEL indicated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twenty-one marker loci on nine chromosomes with ShB resistance with phenotypic variation (R2) ranging 3.02–22.71 per cent. We identified 13 new markers to be associated with ShB resistance. The present work validates previously identified eight markers flanking different shB QTLs. None of the allele from the tested markers was unique and common among resistant and moderately resistant landraces identified in this work except allele 420 bp of RM337 and allele 310 bp of RM5556 noticed only in Tetep. Our findings predict the possible presence of unreported QTL region in marker interval of RM337 and RM5556 on chromosome 8 for ShB resistance in Tetep which invit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6.
水稻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32(t)的鉴定和初步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多菌系接种鉴定及抗谱分析,并与目前国际上已知抗白叶枯病基因比较,证明在水稻抗源C4064中含有一个新的抗白叶枯病基因,暂命名为Xa32(t)。应用分离集团分析法(BSA),借助SSR和EST等分子标记,对该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通过对F2分离群体及F3家系单株进行遗传连锁性检测,发现6个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长臂末端的分子标记RM27256、RM27274、RM2064、ZCK24、RM6293和RM5926与Xa32(t)基因连锁。它们与Xa32(t)基因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1、1.0、1.0、0.5、1.5和2.6 cM。其中标记RM6293和RM5926位于染色体近端粒一侧,其他4个标记RM27256、RM27274、RM2064和ZCK24位于基因的另一侧。将Xa32(t)定位在水稻第11染色体长臂末端2.0 cM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水稻抗条纹叶枯病遗传育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黛珍  江玲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2):318-318
水稻条纹叶枯病在中国的大流行,给部分省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进行水稻抗条纹叶枯病遗传育种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笔者概述了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资源的筛选与利用、水稻品种抗条纹病毒和抗介体灰飞虱之间的关系、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定位以及转条纹病毒基因工程水稻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水稻抗条纹叶枯病遗传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优质和抗稻瘟病的水稻种质资源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富  叶华智  谢戎  刘成元 《作物学报》2006,32(10):1549-1553
测定了40份水稻种质资源对稻瘟病的抗性、碾米及外观品质。结果表明,40份品种高抗至中抗稻瘟病,抗病频率为40.0%~100.0%,其中20份达80%以上。40份品种对优势小种群ZB群平均抗病频率为80.0%,对重要小种群ZA群的平均抗病频率为70.2%,对ZC群的平均抗病频率为80.5%。从中筛选出24份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较优的抗稻瘟病种质材料,其出糙率76.1%~80.9%,精米率68.7%~72.6%,整精米率35.7%~64.3%,垩白粒率5%~30%,垩白度1.2%~12.7%,长宽比2.7~3.6,其中6份的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达国家三级优质标准,4份达国家二级优质标准。这些优质抗源材料对选育高产、优质、抗稻瘟病新品种(组合)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叶枯病对小麦生产危害严重,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是小麦叶枯病的主要致病菌。为筛选抗B. sorokiniana叶枯病小麦种质,采用“孢子液喷洒、套袋(罩)保湿”接菌鉴定的方法,于2019-2020年对13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及灌浆期叶枯病抗性鉴定,同时分析了小麦苗期与灌浆期对B. sorokiniana叶枯病抗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30个小麦品种(系)中,苗期抗病材料占32.3%,其中高抗与中抗材料分别为1.5%与30.8%,无免疫材料;感病材料占67.7%,其中中感与高感材料分别为20.8%与46.9%;灌浆期抗、感叶枯病材料分别占11.5%与88.5%,无高抗材料;小麦苗期与灌浆期对B. sorokiniana叶枯病抗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 = 0.72)。此结果为抗B. sorokiniana叶枯病的遗传育种与抗病机理研究提供了优异的种质资源;基于苗期抗性与灌浆期抗性的显著相关性,可以通过室内快速准确的苗期叶枯病抗性鉴定预测大田条件下小麦灌浆期的抗性,节省时间,减轻大田鉴定繁重的工作量,并降低环境因素对鉴定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