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掌子凯 《猪业科学》2002,19(2):6-10
猪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经济类型,即脂肪型、兼用型和瘦肉型.自20世纪40年代动物数量遗传学和现代家畜营养学问世以来,猪的遗传育种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猪的育种方向经历了由脂肪型向兼用型以及向瘦肉型的演变过程,其研究手段也从以动物生产性能表型剖析为基础的传统育种方法向以直接对基因型进行选择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转变.近年来,国外通过大量的研究,已经发现人和小鼠的OB基因与其脂肪蓄积有关,OB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瘦蛋白"(leptin)可以降低采食量、加快代谢速度和减少脂肪.本文采用Bi-PASA(Bidirectional of Specific Alleles 双向PCR扩增特殊等位基因)新技术,对8头长×(大二)和杜×(长大)猪的瘦蛋白基因(OB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与胴体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多态性研究.检测到3种带型,2个等位基因和2种基因型.通过多态性分析、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分析、检测了各基因型间的不同胴体性状的差异,发现长大二中的145号、杜长大中的312号OB基因为G/G型(突变纯合子),肌内脂肪含量在杂交组合中最高,表明OB基因的突变纯合子G/G型可能与猪的脂肪沉积有关,显示OB基因的G/G型与猪胴体瘦肉性状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育种选择提高猪的抗病性,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品质更优良的肉产品;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因疫病给养猪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病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越来越严重,抗病育种研究成为各国育种学家倍加关注的焦点。猪的基因组计划和遗传连锁图谱的发展以及DNA分子标记密度的增加,使许多控制猪经济(数量)性状的QTL逐渐被发现,并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猪抗病性或免疫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动物抗病育种研究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前景。  相似文献   

3.
分子育种成果之猪经济性状主效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世界各国猪种选育方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60年以前的阶段,从遗传学诞生算起,花了60年,从我国最早的”伯乐相马”算起,历时三千多年。这个阶段是”见好就留”的表型选择,由于没有涉及到遗传基础,因此进展缓慢。第二阶段为1960-1985年,这一阶段随着对基因型有关理论的深入了解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透过复杂的表面现象(表型与表型值),剖析其遗传基础,根据基因型选种,提出了BLLP法估测育种值等方法,提高了选种效率,加快了选育进展。第三阶段是1986年至今,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步将DNA重组技术、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技术用于猪的育种领域,进入了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阶段,以培育优质、高产、抗病、高效的优质瘦肉型猪为目标,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和进度。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应用"中芯一号"家猪分子育种基因芯片了解试验猪群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遗传变异,为选留优秀育种个体提供有效信息。选择影响猪脂肪沉积、肉质、生长、抗病和被毛表型等性状功能基因有效突变位点作为分子遗传选育标记,以野猪、松辽黑母猪及其杂交一代共计106头个体作为实验动物模型,通过"中芯一号"猪分子育种芯片检测,对试验猪不同性状功能基因有效突变位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猪脂肪沉积性状功能基因(SCD和MYH4)有效突变位点在试验猪群中全部是肌内脂肪沉积有利基因型(CC、TT);肉质性状功能基因(PHKG1、PRKAG3和RYR1)有效突变位点,除了21头猪携带有RYR1功能基因有效突变位点对肉质性状不利的等位基因T外(杂合基因型CT),其他个体全部为肉质性状有利基因型(CC、GG、CC);抗病性状功能基因MUC13有效突变位点的抗病有利等位基因纯合基因型(GG)所占比例高于杂合(GA)和不利等位基因纯合基因型(AA);生长性状功能基因(HMGA1、VRTN和CCKAR)有效突变位点检测发现,猪群中没有增加体长趋势的HMGA1突变位点的TT基因型个体,仅有1个杂合体;肋骨数功能基因VRTN有效突变位点T等位基因频率高,对个体的胸椎数有增加趋势;功能基因CCKAR有效突变位点全部是有利于增加采食及日增重的C等位基因纯合基因型;被毛表型性状KIT功能基因有效突变位点在所有检测猪个体呈现出GG基因型,说明研究猪群中不存在影响白色被毛表型的基因突变位点,与试验猪群被毛表型结果一致。以上结果为猪群进一步育种规划提供了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5.
与动物育种有关的遗传学理论大致经历了孟德尔遗传学→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分子数量遗传学的发展历程,即四代遗传学。伴随着遗传学理论曹发展,猪育种技术的发展也从表型值选择、育种值选择向基因型选择逐步演进和过渡现代的猪育种已不再是某一单项技术的应用,而是遗传学理论、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和育种学家实践经验的一个集合分子育种技术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离不开数量遗传学基础,因此形成分子数量遗传学,改变了传统数量遗传学将控制某个数量性状的多个基因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方法,而直接将研究目标指向各个基因座,借助各种遗传标记、通过统计学将影响数量性状的多个基因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6.
通过育种选择提高猪的抗病性,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品质更优良的肉产品;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因疫病给养猪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病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越来越严重.抗病育种研究成为各国育种学家倍加关注的焦点。猪的基因组计划和遗传连锁图谱的发展以及DNA分子标记密度的增加,使许多控制猪经济(数量)性状的QTL逐渐被发现,并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猪抗病性或免疫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动物抗病育种研究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前景。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了影响猪主要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和QTL,阐述了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打靶技术的基本方法,探讨了分子育种技术在猪品种繁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猪的选育已经由传统的育种方法逐渐过渡到分子育种,研究技术越来越先进,缩短了选育周期。育种的目的是改善猪的优良品质,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求。虽然使用传统育种方法进展缓慢,但其依然在育种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将其与现代分子育种相结合会取得更好的选育效果。在选育之前,第一步是要确定育种方案,估计目标猪群的遗传参数,因为遗传参数对制定育种方案、估算遗传进展、改善遗传进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该文主要对猪主要性状遗传力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以期对猪的选育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辽宁省3个引进猪种长白、大白和杜洛克为实验材料,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ESR和FSH-β基因的多态性,分析这2个基因的单基因与合并基因型对繁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ESR和FSH-β基因都存在AA、AB和BB 3种基因型,在各猪群内基因型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两基因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单基因分析表明大部分繁殖性状的最小二乘均值具有按基因型AA、AB、BB递增的趋势,ESR和FSH-β基因的优良基因型为BB型;ESR与FSH-β的合并分析表明BBBB为最优合并基因型,合并后效应显著(P<0.05),且合并基因型的遗传效应高于单基因型效应。因此,可以利用合并基因型对猪的繁殖性状进行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0.
培育适应市场消费需求以及自然环境变化的新品种是果树产业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尤其是果实品质的改良和提高。传统的果树育种周期长、育种效率较低,需要新的技术进行提升。现代果树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发展为研究开发分子标记育种手段和技术奠定了基础,应用高密度分子标记分析自然遗传种质资源以及杂交群体可以获得优良性状的分子标记基因型组合,进而用于育种亲本选择和后代的早期选择。  相似文献   

11.
用PCR-RFLP和PCR方法对60头晋阳白猪的ESR和FSHβ基因进行研究,分析了ESR和FSHβ不同基因型繁殖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猪群中,ESR和FSHβ基冈对繁殖性状有显著影响,B等位基因为有利基因,BB型均为优良基因型.  相似文献   

12.
大白猪PTGS2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及其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研究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将其与大白猪的繁殖性状进行关联分析,为猪分子遗传标记提供依据。以美系及法系纯种大白猪基因组DNA为模板,构建DNA混合池,通过克隆测序比对,检测猪PTGS2基因的遗传变异;采用PCR-RFLP技术对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与目标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猪PTGS2基因外显子2上存在1个g.86A>G碱基突变,并具有Msp 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且在大白猪群体中检测到AA、AG和GG 3种基因型;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结果显示,在法系大白猪群体中,PTGS2基因g.86A>G多态性分布达到遗传平衡状态(P>0.05)。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美系大白猪群体中,AA基因型初产母猪弱仔数显著少于AG基因型(P<0.05),AA基因型经产母猪初生窝重显著高于AG基因型(P<0.05);在法系大白猪群体中,GG基因型个体总产仔数、健仔数和初生窝重均高于AA和AG基因型,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PTGS2基因外显子2 g.86A>G多态性位点显著影响初生窝重和弱仔数,可作为猪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潜在位点。  相似文献   

13.
陈辉 《猪业科学》2019,36(1):116-118
随着规模化养猪进程的加快,选育出生产性能优秀的生猪的意义日趋重要。为了促进我国养猪水平的发展,就要加强对猪遗传育种工作研究的重视程度。猪的经济性状包括繁殖性状、生长性状、胴体性状以及肉质性状,这些性状在生猪的选育改良中占据重要地位;生猪的选育方法有常规育种、转基因育种以及分子育种,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育种的方法也得到了发展,大量的先进的育种方法如基因组选择(GS)、标记辅助选择(MAS)、转基因和基因编辑育种等方法,有力地促进了猪经济性状的遗传改良,加快了选择进展。文章就近些年国内外猪的经济性状选择的遗传进展加以综述,旨在为我国的生猪改良提供思路和策略以及猪的选育改良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与动物育种有关的遗传学理论大致经历了孟德尔遗传学→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分子数量遗传学的发展历程,即四代遗传学。伴随着遗传学理论的发展,猪育种技术的发展也从表型值选择、育种值选择向基因型选择逐步演进和过渡。现代的猪育种已不再是某一单项技术的应用,而是遗传学理论、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和育种学家实践经验的一个集合。分子育种技术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离不开数量遗传学基础,因此形成分子数量遗传学,改变了传统数量遗传学将控制某个数量性状的多个基因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方法,而直接将研究目标指向各个基因座,借助各种遗传标记、通过统计学将影响数量性状的多个基因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5.
家禽分子育种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家禽育种起步于二战前后,伴随着遗传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家禽的育种技术经历了表型选择→育种值选择→基因型选择的过程。基因型选择是通过确定性状所对应的基因型进行选择,即分子育种。狭义的分子育种技术仅指DNA改组,广义上则包括DNA改组、DNA改组的改良和基因组新技术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玉米重要性状QTL定位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前提条件,对于提高育种效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当前大面积推广的一个优良玉米杂交种郑单958的两个亲本(郑58x昌7.2)构建含有225个家系的F2:3群体为基础材料,构建了SSR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并对产量和相关性状进行了QTL作图。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催乳素受体(prolactin receptor,PRLR)和卵泡刺激素β(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β,FSHβ)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母猪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采用PCR-RFLP方法对大白猪、杜洛克猪和长白猪3个猪种共487头母猪进行了PRLR和FSHβ基因多态性检验,并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LSD法分析不同基因型与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窝重和断奶窝仔数等繁殖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RLR基因在大白猪和长白猪中B等位基因均为优势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717和0.548,大白猪BB基因型总产仔数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长白猪BB基因型断奶窝重显著高于AB基因型(P<0.05);FSHβ基因在大白猪、杜洛克猪和长白猪3个猪种中B等位基因均为优势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804、0.760和0.789,长白猪BB基因型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均显著高于AB基因型(P<0.05),呈现BB>AA>AB趋势。因此,PRLR和FSHβ基因对荣昌猪场母猪繁殖性能有一定影响,可作为母猪繁殖性能分子选育的候选参考基因。  相似文献   

18.
牛在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牛的育种改良一直是科研人员工作的重点。随着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大量DNA水平上的分子遗传标记及其检测技术的出现,为牛育种高效而精确地选择目标基因型开辟了新道路,也使传统的育种工作跨上了新台阶。根据遗传标记进行选种可识别具有优良基因的种牛,从而提高选择强度,缩短世代间隔,获得最大的遗传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MC4R和PROPI基因作为绵羊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寻找与绵羊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本研究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中国美利奴羊和德国美利奴羊MC4R和PROP1基因的多态性,分析了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及合并基因型与中国美利奴羊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MC4R基因MC4R-3位点存在G894C突变,MC4R-4位点3′侧翼区存在A1223G、G1229A和T1307G 3个突变位点;PROP1基因在外显子3上存在A2660G突变,导致Thr181Ala改变.关联分析表明,在中国美利奴羊群体中,MC4R-4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体斜长和腰角宽差异显著(P<o.05),优良基因型为BB; PROP1基因不同基因型个体尻宽和胸围差异显著(P<o.05),优良基因型为BB; PROPl-MC4R-4优良基因型聚合体BB-BB个体体斜长高于其它合并基因型个体(P<o.05).结果提示绵羊MC4R和PROP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合并基因型对中国美利奴羊生长性状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作为进行绵羊生长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20.
研究分析了大白、长白和杜洛克3个品种ESR和FSH-β基因的多态性及单基因、多基因合并与产活仔数的关系。结果表明:ESR和FSH-β基因在3个品种中均检测到AA、AB和BB 3种基因型,且A基因为优势基因型。ESR和FSH-β基因在3个品种中,产活仔数具有按照基因型AA、AB、BB递增的趋势,BB型个体产活仔数显著高于AA和AB型(P0.05),BB型为优良基因型。合并基因型在3个品种中,BBBB型产活仔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合并基因型(P0.05),为最优合并基因型,AAAA为最劣合并基因性;合并基因型效应显著(P0.05),且高于单基因效应。因此,可以将这2个基因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或分子标记辅助选配的方法应用到猪的生产实践中,以提高猪的产仔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