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新技术,探索新径途,是发展黄红麻生产的重要课题。我省自1972年“南种北植”以来,单位面积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1972—1978年,每年种植黄,红麻42.84万亩,平均亩产646.3斤,比1965—1971年,平均亩产557.8斤提高88.5斤,增长15.87%。其中1978年创历史最高水平,亩产达832斤。  相似文献   

2.
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广大麻农的积极努力下,我县黄、红麻生产发展较快,单产不断提高。建国初期,亩产只有200—300斤,到1978年,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亩产848.7斤。但1978年以后,单产下降,亩产只600-700斤。究其原因,一是农业生产中用地和养地不当,土壤肥力衰退;二是品种单一化,布局不够合理。我县从1971年开始大面积推广红麻,  相似文献   

3.
一、目前品种布局现状和存在问题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广大麻农的积极努力下,我县黄、红麻生产发展较快,单产不断提高。建国初期,亩产只有200—300斤,到1978年,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亩产848.7斤。但1978年以后,单产下降,亩  相似文献   

4.
我县种麻历史悠久,是浙江省高产麻区之一,1982年通过贯彻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群众生产积极性,黄、红麻生产又夺得了大丰收。全县21827亩黄麻和红麻,平均亩产982斤,比大丰收的1978年增产38斤,单产和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我县种麻历史悠久,是浙江省高产麻区之一。1982年通过贯彻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群众生产积极性,黄、红麻生产又夺得了大丰收。全县21827亩黄麻和红麻,平均亩产982斤,比大丰收的1978年增产38斤,单产和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我省黄,红麻单产低。从1949年到1981年三十三年间,黄、红麻平均单产比全国平均单产还低60斤,省内各麻区产量也很悬殊,高的亩产1000斤以上,低的只有200斤左右。造成黄、红麻产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种植面积不实,栽培,施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水平不高以外,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大部分老麻区长期连作,影响单产的提高,不利于黄、红麻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省黄、红麻单产低。从1949年到1981年三十三年间,黄、红麻平均单产比全国平均单产还低60斤,省内各麻区产量也很悬殊,高的亩产1000斤以上,低的只有200斤左右。造成黄、红麻产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种植面积不实,栽培、施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水平不高以外,其中一个最  相似文献   

8.
红麻是我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1982年全县种植红麻10.7万亩,其中夏播面积8.6万亩,占80%,比1981年夏播红麻5.4万亩扩大了60.4%,全县总产红麻75万担,比1981年增产13.3%;平均亩产700斤,比1981年596斤提高17.4%。1982年是洪涝灾害较重的一年,7——8月份降雨536.9毫米,占年降雨量900.9毫米的59%,比历年同期降雨量241毫米多195.9毫米。大灾之年,红麻丰收,这是由于在党的十二大精神鼓舞下,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完善,调动了群众生产积极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1981年,我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黄麻,红麻创高产竞赛活动,要求红麻亩产超1000斤,黄麻亩产超900斤。我区各社、队报名参加这一活动的有38个单位共40块麻地。在多次暴风雨和台风的影响下,县科委于9月25—30日组织县、区、社技术干部进行实地验收,红麻亩产超1000斤的有12块地,都是青皮三号品种,共计32.65亩,平均亩产1106.9斤。  相似文献   

10.
我省是全国主要麻纺工业原料基地之一。建国以来,黄麻、红麻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是单产不断提高。1949年,全省植麻8.8万亩,亩产只有217斤。五十年代,平均每年种植55.53万亩,亩产364斤;六十年代,每年种植46.27万亩,亩产513.9斤,比五十年代增长40.9%;七十年代每年种植42.73万亩,平均亩产635.6斤,比五十年代增长74.4%,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廉江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土壤肥沃,温,光,热气候条件优越,雨量十分充沛,对发展红麻生产十分有利,我县自1966年以来开始发展红麻生产,目前全县种植红麻已达6万余亩,已成为我县的主要经济作物。由于过去忽视红麻栽培技术,红麻单产一直较低,1978年全县红麻平均亩产只有384斤。  相似文献   

12.
我省是全国主要麻纺工业原料基地之一。建国以来,黄麻、红麻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是单产不断提高。1949年,全省植麻8.8万亩,亩产只有217斤。五十年代,平均每年种植55.53万亩,亩产364斤;六十年代,每年种植46.27万亩,亩产513.9斤,比五十年代增长40.9%;七十年代每年种植42.73万亩,平均亩产635.6斤,比五十年代增长74.4%,比六十年代增长23.8%。三十年来,单产平均每年递增10斤以上。特别是1978年,单  相似文献   

13.
何仕渊 《中国麻作》1983,(2):21-21,36
富驿公社幸福大队五生产队1981年种植红麻11.8亩,总产9138斤,平均亩产774斤。其中1.01亩干板田,3月育苗,4月移栽,9月收割,交售熟麻681斤,折亩产674斤,亩产值326.89元,较直播的春麻增产38.39%,较大面积直播的夏麻增产57.42%,创全县红麻单产最高纪录。其技术措施是:  相似文献   

14.
晋东南地区的长治县林移大队,1971年才开始试种油菜,十余年来每年种植70—80亩。1972年平均亩产251斤,1973年为319斤,1981年高达433斤。在全县平均亩产只有9.9斤的1978年,该大队仍获得亩产167斤。这在油菜产量低而不稳的我省确是少见的。林移大队的油菜增产经验,主要有以下几项。  相似文献   

15.
红麻地膜栽培,就是红麻播种后,立即用地膜覆盖麻地表面,当麻苗出土时,及时将地膜剪开一个个小洞,让麻苗钻出膜外,以后一直盖到收剥。1982年,我县光明、新楼下等六个大队进行了地膜栽培试验,面积共6.69亩,平均亩产1106.6斤,比不盖膜亩产965.6斤,  相似文献   

16.
《中国麻业》1982,(3):29-31
1981年,麻区广大干群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狠抓科学种麻,战胜台风、秋雨和病虫等自然灾害,夺得了黄、红麻生产的大丰收。全县种植黄、红麻21940亩,平均亩产897斤,比1980年增长8%,总产196900担,是建国以来第二个高产年。全县有一个公社,十个大队,78个生产队,黄、红麻亩产超千斤。还涌现出一批高产更高产,低产赶高产的社队。历年黄、红麻产量较高的杜浦公社,1981年种植4090亩,  相似文献   

17.
为夺取苎麻种子繁殖当年高产,-我们对苎麻种子繁殖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1978年种植1.5亩,当年亩产151.2斤,1979年2.05亩,当年亩产201.1斤,1978年种子繁殖二龄麻亩产315.2斤。达县罗江公社三大队四队(协作点),1979年种8亩,平均亩产111.9斤。两年的种植结果认为,种子繁殖应抓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麻业》1979,(4):12-13
我市1978年种植28.08万亩(习惯亩,下同)黄麻和红麻,战胜了罕见的干旱和虫害,夺得了大丰收,平均亩产848斤,总产达2,382,590多担,分别比77年增产37.4%和35.7%,单产与总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中,肖山县亩产849斤,  相似文献   

19.
红麻具有适应性强、产量高等特点,但由于栽培技术不同,产量差异很大,高的亩产上1000斤,低的只有300—400斤。为了探索红麻亩产800斤的栽培技术,给实现大面积均衡高产提供科学依据。1980年,我们采取小区试验与大田生产相结合的方法,对红麻不同的品种、播种期、栽培密度、施肥水平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研究结果综合于后。  相似文献   

20.
《中国麻作》1979,(4):45-46
我场岂孟生产队,1971年冬试种24.6亩“东一号”剑麻丰产试验田,经过培育管理,纤维产量不断提高,由1973年亩产124斤上升到1978年的1157.3斤(历年产量见下表),成为我场剑麻纤维亩产突破1100斤的生产队。78年亩产纤维比大田平均亩产增长5.4倍,为我场大面积夺取“东一号”剑麻高产提供了经验。其主要措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