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是获得大白菜单倍体植株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对影响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的主要因素一材料基因型、供体母株生长状态、小孢子发育时期、培养方法、培养条件和影响植株再生频率的因素以及小孢子植株的加倍方法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讨论了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因素:材料的基因型、供体植株的生理状况、小孢子发育时期、分离和培养方法、预处理、培养基及其添加物、胚状体诱导、植株再生和倍性鉴定等。展望了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应用前景,同时指出了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芸薹属作物小孢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发展 被子植物的花药中,细胞按染色体的倍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倍体细胞,即由花药中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小孢子(未成熟花粉);另一类是二倍体细胞,如药隔、药壁及花丝等组织.1950年Tulecke首次成功地培养了数种裸子植物的成熟花粉粒,发现在特定的培养基上,一些花粉可以不按正常的发育途径发育成成熟花粉,而是形成愈伤组织,1964年印度学者Guha和Ma heshuari首次报道从毛蔓陀罗花药培养中获得了单倍体植株.1972年Sharp等用看护培养法培养番茄的离体花粉,获得单倍体无性繁殖系.1973年Nitsch等首先成功应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获得毛蔓陀罗的小孢子胚与再生株.1982年,德国的Lichter等人成功诱导出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小孢子胚及再生植株.自此芸薹属作物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芸薹属作物中,小孢子培养已在埃塞俄比亚芥、黑芥、大白菜、结球甘蓝、小白菜和芜菁等蔬菜上获得成功.1989年日本学者Sato首次报道成功地诱导出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和再生植株.1992年国内学者曹鸣庆等报道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成功.目前,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已经涉及芸薹属的6个主要栽培种.  相似文献   

4.
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应用大大加快了大白菜的育种进程,但培养过程中的污染阻碍了大白菜游离小孢子的培养。本文介绍了大白菜小孢子培养中出现的污染问题,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以减少污染的发生,提高小孢子培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影响大白菜小孢子培养的主要因素,阐述了影响大白菜小孢子植株再生的因素,总结了大白菜小孢子胚再生植株的继代与加代技术,提出了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这项技术在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中的加倍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Leica体视显微镜, DAPI荧光染色观察比较大白菜小孢子正常发育为成熟花粉粒与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细胞核的分裂方式, 探讨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及其自然加倍的机理。观察结果显示以B途径为主要发育途径的大白菜小孢子, 胚胎发生的启动机制是热激诱导下单倍体小孢子体积膨大, 染色体发生自然加倍, 从而激发小孢子进入孢子体发育途径; 大白菜小孢子胚再生植株具有较高的自然加倍率, 这与小孢子培养热激诱导激发小孢子单核自然加倍为二倍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科技文摘     
《中国园艺文摘》2012,28(3):195-200
蔬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研究进展 文章系统论述了蔬菜游离小孢子培养供体植株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以及小孢子胚再生植株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为从事蔬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提供系统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利用小孢子培养创建大白菜初级三体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申书兴  侯喜林  张成合 《园艺学报》2006,33(6):1209-1214
 创建大白菜初级三体是开展基因染色体定位等细胞分子遗传学方面研究的基础。本研究从四倍体大白菜9405自交系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的植株中, 筛选出79个2n + 1植株。通过根尖中期染色体核型分析, 并结合减数分裂和植株外部形态特征观察, 从中鉴定筛选出了一整套初级三体。各初级三体在植株的形态特征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四倍体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是创建初级三体的快捷简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活性炭对大白菜游离小孢子成胚和成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日本引进"夏将军"大白菜为试材,试图建立高效大白菜(B.campestris L.ssp.pekinensis)的游离小孢子培养植株再生体系,研究在NLN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水平活性炭对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发生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00 mg/L活性炭可显著促进大白菜游离小孢子成胚,达340胚,较对照提高66.61%。但是随活性炭浓度提高,对小孢子成胚具有抑制作用;在MS培养基中添加0~150 mg/L活性炭对子叶形胚状体成苗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100 mg/L活性碳处理可促进双苗发生,成苗率为131.25%,比对照提高了16.67%。但活性炭浓度含量过高,则抑制小孢子的成苗。  相似文献   

10.
无无 《中国瓜菜》2007,(1):13-13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张晓伟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从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基础理论研究入手,历经16年的系统研究,成功地创建了大白菜游离小孢子高效培养技术体系。依据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形态学变化特点,提出了选择合适培养材料的可靠方法。对影响培养效果的关键因素进  相似文献   

11.
气候条件对红菜薹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气候条件对红菜薹游离小孢子培养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红菜薹小孢子培养受气温的影响很大,不同红菜薹材料对气温的感应不同,当气温稳定达到10℃以上时即可进行红菜薹小孢子培养,当气温达到15℃左右时,进入红菜薹小孢子最佳培养阶段。  相似文献   

12.
茄果类蔬菜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茄果类蔬菜小孢子培养的影响因子和培养技术2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指出了目前小孢子培养所达到的阶段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茄子花药和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倍体是体细胞遗传研究和突变育种的理想材料,花药和小孢子培养技术是获得单倍体的有效途径.文章综述了茄子花药和游离小孢子培养的研究进展,详细讨论了影响茄子愈伤组织和胚胎发生的主要因素,分析了茄子花药和小孢子培养在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单倍体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对影响红菜薹小孢子培养的主要因素——供体材料的基因型、供体植株的生理状态、小孢子的发育时期、培养方法和条件及提高小孢子胚产率和再生植株成苗率的主要技术路线等进行了综述.提出了红菜薹小孢子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茄子体细胞杂种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再生植株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应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培养茄子体细胞融合杂种DSa不同株系的小孢子。结果表明:对花药进行36 ℃高温6 d预处理,能显著提高小孢子脱分化能力;小孢子离体培养的最佳发育时期是单核期;小孢子培养的适宜培养基为KM附加PEG 250 mg/L、2,4-D 0.2 mg/L、ZT 0.5 mg/L、NAA 1 mg/L及6.5%的葡萄糖;再生植株适宜培养基为Ms附加ZT 2 mg/L、IAA 0.1 mg/L、2%蔗糖和7 g/L琼脂。  相似文献   

16.
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育成豫白菜7号(豫园1号)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对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比较了此技术与花药培养胚诱导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游离小孢子培养诱导效率比花药培养高数十倍。常规育种需5~6代自交才能得到相对纯合的自交系,而游离小孢子培养只要1~2年就能获得基因完全纯合的双单倍体系。豫白菜7号(豫园1号)为两个游离小孢子培养产生的自交不亲和系(纯系)配制的一代杂种,表现整齐一致、抗病、高产、优质、耐贮藏,生育期75~80天。每667m2净菜产量6036.7~7538.8kg,比鲁白8号增产8.36%~24.4%。1994~1997年累计推广3.01万hm2。  相似文献   

17.
季节因素和供体年龄对辣椒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N24为试验材料,在不同季节和植株开花时期进行小孢子培养,研究季节因素和供体年龄对辣椒小孢子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辣椒小孢子胚性化反应受供体季节因素的影响较大,夏季的胚状体产率是冬季的2.3倍,但褐化率和污染率均较高;供体年龄也是影响辣椒小孢子培养的重要因素,夏季的最佳培养时期为始花15~30d,最高胚状体产率为13.56%,冬季的最佳培养时期为始花45~60d,最高胚状体产率为5.14%。  相似文献   

18.
芥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2 份不同基因型的芥菜栽培种为试材,用NLN-13 培养基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并进行不同的热激诱导处理,研究基因型、热激条件以及供体植株生长条件(主要是温度)对芥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芥菜小孢子培养的适宜花蕾长度为2~3 mm,此时小孢子主要处于单核靠边期,显微观察小孢子有3 条明显的萌发沟;35 ℃热激处理3 d 有利于芥菜小孢子诱导成胚;基因型是影响芥菜小孢子培养的关键因素,不同基因型芥菜的出胚能力差异很大,供试12 份材料中有9 份诱导出胚,其中V03B0097 和A12959 出胚率最高,分别达5.87 胚·蕾-1 和5.54 胚·蕾-1;供体植株在 较低的温度环境下生长有利于芥菜小孢子的胚胎发生。  相似文献   

19.
Purple flowering stalk (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var.purpurea Hort.) was generally regarded as a recalcitrant species for microspore culture in Brassica crops. Conditions for reliable induction of microspore embryogenesis were studied in 12 genotypes of purple flowering stalk. A treatment of short heat shock to microspore by incubating at 32 °C for 18 h was suitable for the survival of microspores, sustained cell divisions, and further induced embryogenesis. Subsequently, the reduced concentration of macro salts (1/2 NLN) provided an optimal cond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mbryoids. Under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for microspore embryoid development, 10 genotypes responded to microspore culture with the frequencies ranging from 2.7 to 70.5 embryoids per dish. However, regenerated plants were obtained from 9 genotypes, and more than 75% these regenerated plants were double haploid. This report establishes an efficient protocol for microspore culture and offers great potential for DH breeding in purple flowering stal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