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间离散化是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的充要条件。在90 mm/h雨强人工降雨试验、三维激光扫描构建微地形数字高程模型(M-DEM)的基础上,基于元胞自动机(CA)模型研究了人工掏挖微地形在5种不同坡度条件下侵蚀发育过程中不同大小格网/元胞的水沙汇集和传递关系,进而提出空间离散化水文响应单元(HRU)的确定方法。结果表明:基于CA模型所确定的5°,10°,15°,20°和25°坡在溅蚀阶段的最佳HRU大小为6 mm,5 mm,6 mm,5 mm,8 mm; 片蚀阶段的最佳HRU大小为6 mm,4 mm,6 mm,5 mm,5 mm,细沟侵蚀阶段的最佳HRU大小为4 mm,7 mm,5 mm,6 mm,6 mm,纳什效率系数均接近于1; 综合以上,90 mm/h雨强下人工掏挖微地形水蚀模拟最佳HRU应为6 mm。研究提出了一种微地形空间离散化的方法,为微地形尺度水蚀定量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晋西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刺槐林分需水量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通过对人为给水和自然水分条件下的1.5m×6m和1.5m×3m密度的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林的林地蒸发和林木蒸腾定位观测,并结合气象观测资料和水面蒸发观测结果,应用Penman-Monteith方程对该林分日、月蒸腾量和需水量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5~10月,自然水分条件下的1.5m×6m和1.5m×3m密度刺槐林地的土壤蒸发量分别为123.1mm和134.24mm,林木蒸腾量分别为76.62mm和62.33mm,林分耗水量分别为199.77mm和196.54mm。人为给水控制土壤水分条件使土壤水分条件接近于林木正常生长所适宜的低限土壤含水量阈值,两密度林分的林地蒸发量为320.92mm和254.98mm,林木蒸腾量为109.52mm和91.32mm,林木需水量为430.44mm和346.3mm。  相似文献   

3.
采集喀斯特地区灰质白云岩发育的乔木林下土壤,全部湿筛分为>5mm,5~2mm,2~1mm,1~0.5mm,0.5~0.25mm共5个粒级团聚体,再将5个粒级团聚体进行碳水化合物提取后后再次分别湿筛,收集>5mm,5~2mm,2~1mm,1~0.5mm,0.5~0.25mm共5个粒级的团聚体样品.对两次湿筛中5个粒级的土壤分别进行团聚体含量、土壤有机碳、土壤可氧化态有机碳测定,分析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可氧化态有机碳的关系.结果表明:灰质白云岩乔木林下土壤在经过提取碳水化合物的第二次湿筛后,大粒级团聚体(>5mm,5~2mm)向小粒级(2~1mm,1~0.5mm,0.5~0.25mm)转移;有机碳主要存在于较大粒级团聚体中,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并不随之转移;各粒径团聚体可氧化态碳含量均减少,但较大粒级(>5mm,5~2mm)可氧化态有机碳含量多,较小粒级(2~1mm,1~0.5mm,0.5~0.25mm)可氧化态有机碳含量少,故推测较大粒级团聚体(>2mm)保护土壤活性有机碳能力比较小粒级团聚体(<2mm)强.  相似文献   

4.
基于随机降水的冬小麦灌溉制度制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确定合理的冬小麦灌溉制度,该文在分析广利灌区30 a降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应用蒙特卡罗方法对其进行模拟出长系列(500 a)的旬降水,结合试验所得到的冬小麦耗水的基本参数,制定出了每个模拟年份冬小麦最优灌溉制度,并对灌水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不同灌溉定额条件下,各生育期灌水定额的的概率分布以及不同灌水定额的高产概率。结果表明:以30 mm为灌水定额的变化步长情况下,灌溉定额为60 mm时,越冬和拔节期各应该灌30 mm,高产概率为1%;灌溉定额为120 mm时,越冬和返青期灌30 mm,拔节期灌60 mm,高产概率为12%;灌溉定额为 180 mm时,越冬和灌浆期灌30 mm,返青和拔节期灌60 mm,高产概率为62.8%;灌溉定额为240 mm时,拔节期和抽穗期灌60 mm,其他生育期灌30 mm,高产概率为98.8%。该文丰富了灌溉制度的研究方法,为冬小麦的科学灌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有机肥增减施后红壤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一个长达35 a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在保证原有定位试验继续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将部分原化肥处理增施有机肥,部分原有机肥处理改施化肥或者增施有机肥,研究有机肥增减施后长期不同施肥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影响。结果显示:红壤性水稻土以0.25 mm团聚体为主;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高低排序均表现为:0.25 mm团聚体0.25~0.053 mm团聚体(0.053 mm)团聚体,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提高红壤水稻土各粒级有机碳含量和2mm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影响的大小排序为:0.053 mm0.25~0.053 mm(2 mm)2~0.25 mm;游离氧化铁和络合态铝对2~0.2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有着重要影响,游离氧化铁在2 mm团聚体的形成中发挥作用。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可提高2 mm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减施有机肥则显著降低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不管减施还是增施有机肥均导致2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降低;同时,减施有机肥后2 mm的各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提高,而增施有机肥后2~0.25 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提高。  相似文献   

6.
大兴安岭几种典型林分林冠层降水分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大兴安岭7种典型林分林冠层降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5-9月,大气总降水量为236.62 mm,平均每次降雨量11.27 mm;随着降雨量的增加,穿透雨量、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都增加,林冠截留率降低;7种林分穿透雨量分别为151.48 mm,156.16 mm,141.40 mm,162.11 mm,182.35 mm,148.69 mm,156.29mm,分别占林外降雨总量的64.02%,66.0%,59.76%,68.51%,77.06%,62.84%,66.05%;7种林分单株树干茎流量分别为4.99 mm,2.45 mm,0.82 mm,1.28 mm,3.30 mm,2.94 mm,1.67 mm,分别占降雨总量的2.11%,1.04%,0.35%,0.54%,1.39%,1.24%,0.71%;以线性回归方程来拟合穿透雨(y)和林外降雨(x)之间的关系最好;树干茎流与林外降雨的关系用线性回归方程拟合较好,但是树干径流与林外降雨之间关系不如穿透雨与林外降雨之间关系紧密;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之间存在紧密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喀斯特山区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粒级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贵州喀斯特山区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粒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贵州省喀斯特山区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垂直断面(A—B—C)<0.001mm黏粒增加;0.01~0.05mm,0.05~0.25mm细砂粒和0.25~1mm粗砂粒减少。随着石漠化程度增强土壤表层(0—20mm)黏粒含量减少,砂粒增加。在贵州省西部地区,<0.005mm的土粒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剧含量减少。不同石漠化等级中<0.005mm土粒与有机质成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5;0.05~1mm土粒与有机质成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3。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近35年农作物需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参考作物蒸散计算方法和相关作物系数,利用河北省84个地面气象站的资料,计算了河北省主要作物冬小麦和玉米近35年(1965~1999年)的需水量和缺水量,并分析了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北省主要作物冬小麦和玉米的需水量在近35年呈减少趋势,每10年下降量冬小麦全省平均26 mm,其中中南部地区28 mm,东部地区15mm;夏玉米全省平均9.7 mm,其中南部地区9.4 mm,中部地区10.2mm;春玉米全省平均9.9mm,其中东部地区8.8 mm,北部地区10.5 mm.全省和各区域作物需水量变化均通过0.05信度的显著性检验.不同作物缺水量不同,其中冬小麦最多,全省平均345 mm,夏玉米20 mm,春玉米29 mm;虽然不同作物均表现出缺水增加的趋势,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张大庚  李天来  依艳丽  栗杰  贺云龙 《土壤》2012,44(5):740-746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系统地研究了单施氮肥和氮肥+有机肥配施对土壤钙素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肥和氮肥+有机肥配施处理土壤全钙和水溶性钙含量分布均为0 ~ 20 cm>20 ~ 40 cm土层,而吸附性钙素含量分布为0 ~ 20 cm<20 ~ 40 cm土层。单施氮肥处理两土层土壤水溶性钙含量均高于氮肥+有机肥配施处理,而全钙和吸附性钙素含量均低于配施处理。单施氮肥处理土壤不同粒级全钙含量分布均为:(<0.1 mm)>0.1 ~ 0.2 mm>0.2 ~ 0.5 mm>0.5 ~ 1 mm,氮肥+有机肥配施处理为:(<0.1 mm)>0.5 ~ 1 mm>0.1 ~ 0.2 mm>0.2 ~ 0.5 mm。两组处理土壤各粒级水溶性钙和吸附性钙含量分布均为:(<0.1 mm)>0.1 ~ 0.2 mm>0.2 ~ 0.5 mm>0.5 ~ 1 mm。  相似文献   

10.
吉县蔡家川流域不同森林植被的林地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朱继鹏  王芳  高甲荣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1):111-113,125
林地(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是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的主体,在水土保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蔡家川流域林地枯落物和土壤的分析与测定,研究比较了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植被的林地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的最大有效拦蓄量的大小为:虎榛子林(2.85 mm)>沙棘林(2.38 mm)>刺槐林(1.88 mm)>油松×刺槐林(1.31 mm)>油松林(0.77 mm)。不同植被类型0~60 cm土层的林地土壤最大拦蓄量为:虎榛子林(248.2 mm)>油松×刺槐林(241.0 mm)>刺槐林(210.2 mm)>草地(209.8 mm)>油松林(198.1 mm)。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植被的林地水源涵养功能研究,为该区水土保持林的合理经营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不同制样粒径对土壤有效养分测定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选择3种母质上发育的5种土壤,分别设置1mm和2mm制样粒径处理,采用常规分析方法对pH值、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效硅等属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制样粒径不同对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有一定程度影响,1mm粒径土壤的测定精密度略高于2mm粒径土壤,其中有效磷测定误差较大;1mm和2mm粒径土壤养分含量测定结果依养分种类不同而存在差异,对于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硅,1mm粒径土样测定结果略高,但是相差不大,而有效磷则相差较大,1mm粒径土样测定结果普遍低于2mm土样,平均低6.9%,最多低30%以上;pH测定不受粒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水土保持研究项目中研究地点的管理措施转换 ,对除草 (耕作前除草或不除草 )、耕作 (免耕、少耕或传统耕作 )和施N肥 (0或 6 7kg/hm2 )对表土入渗速率vh 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土壤包括Amor壤土和Cabba沙壤土。1995~ 1997年 ,在永久性植被的对照小区 ,vh(5 0mm张力下为 2 7 2± 3 2对 36 4± 2 9mm/h ;10 0mm张力下为 10 9± 1 2对 2 6± 1 4mm/h ;15 0mm张力下为 4 1± 0 6对 10 9± 1 1mm/h)有所增加。除草小区不施肥时的vh 比除草且施肥或不除草小区都高 (5 0mm张力下为 31 9± 2 9对 2 3 3± 1 3mm/h ;10 0mm张力下为 18 1± 1 3对 13 5± 0 6mm/h)。随着耕作强度增加 ,在 5 0mm张力下vh 增加 ,(免耕为 2 0 1± 2 6mm/h ;少耕为 2 5 5± 1 6mm/h ;传统耕作为 30 1± 2 0mm/h)。在种植小区 ,从 1995~ 1997年vh 无变化  相似文献   

13.
长期配施有机肥对旱地红壤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连续种植花生26年的旱地红壤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有机无机配施试验区的NPK(对照),NPK+花生秸秆(还田)、NPK+稻秆(稻秆)、NPK+鲜萝卜菜(绿肥)及NPK+猪厩肥(厩肥)等5个肥料处理土壤,采用吸管法逐级提取了大小粒级微团聚体土壤样品,分析了各粒级微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率,探讨了微团聚体的粒级组成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分形维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长期配施有机肥未能显著改变旱地红壤中大小粒级微团聚体比例的分布格局,即0.25~0.05 mm2~0.25 mm0.05~0.01 mm(0.005 mm)0.01~0.005 mm,其中优势粒径0.25~0.05 mm微团聚体所占比例为44.3%~50.0%。配施有机肥可以显著增加旱地红壤2~0.25 mm,0.25~0.05 mm及0.05~0.01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提高特征微团聚体比例,增大分形维数,且随着0.05 mm粒级微团聚体数量的增多,分形维数均显著增大。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的平均含量大小依次为:(0.005 mm)0.25~0.05 mm(2~0.25 mm)0.05~0.01 mm0.01~0.005 mm,其中0.25~0.05mm与0.05~0.01 mm粒级微团聚体有机碳受施肥的影响差异显著。土壤有机碳总量与2~0.25 mm、0.25~0.05 mm及0.05~0.01 mm粒级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0.25~0.05 mm粒级微团聚体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率为55.4%,显著高于其它粒级微团聚体。  相似文献   

14.
利用热脉冲技术研究石子覆盖对土壤内部蒸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表覆盖能够减少土壤蒸发,对土壤保水、保墒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显热平衡原理,探究了石子覆盖对近表层土壤内部蒸发的影响.应用热脉冲技术测定的热参数和土壤温度得到土壤内部蒸发速率、显热通量、土层上下部显热通量差、潜在汽化热和显热贮藏量变化.与裸土相比,石子覆盖以后近表层显热贮藏量无明显变化,t检验3 ~9 mm、15 ~ 21 mm、27~33 mm p值分别为0.439、0.100和0.096,均大于0.05,显热通量减小,t检验3 mm、15 mm、27 mm p值分别为0、0、0.005,均小于0.05,土层上下部显热通量差明显减小,t检验3~9 mm、15 ~ 21 mm p值均为0<0.05,27 ~ 33 mm p值为0.059>0.05,潜在汽化热增加,t检验3 ~9 mm、15 ~ 21 mm、27 ~33 mm p值均为0<0.05,因此用于土壤蒸发的能量减小,致使土壤蒸发速率降低,t检验3~9 mm、15~21 mm p值均为0<0.05,27 ~ 33 mm p值均为0.100 >0.05.土壤蒸发速率变化趋势与土壤显热通量差变化趋势一致:与裸土相比,石子覆盖以后土壤蒸发速率和土层上下部土壤显热通量差的峰值出现的时间滞后,3~9 mm、15~21 mm峰值出现的时间均滞后两天.因此石子覆盖以后土壤蒸发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土壤蒸发速率减小且蒸发速率峰值出现时间滞后.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不同尺寸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该文以磁致伸缩膜片为物理传感器,多克隆抗体为生物识别元件,采用Langmuir-Blodgett(LB)技术将多克隆抗体固定在磁致伸缩膜片表面,制备了用于检测沙门氏菌的磁致伸缩生物传感器。检测时,将不同尺寸的生物传感器浸在含有沙门氏菌的被测溶液里,由于生物传感器对沙门氏菌的吸附使传感器质量增加,从而使传感器共振频率发生改变。采用尺寸为2 mm×0.4 mm×15μm,5 mm×1 mm×15μm和25 mm×5 mm×15μm的传感器检测浓度为102~109 CFU/m L的沙门氏菌溶液,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传感器表面。研究结果表明,由传感器共振频率变化计算获得的沙门氏菌浓度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统计分析获得的直观浓度吻合得很好,两者最大相对差值小于10%。传感器尺寸越小,检测灵敏度越高。尺寸为2 mm×0.4 mm×15μm,5 mm×1 mm×15μm和25 mm×5 mm×15μm的检测极限分别为5×103 CFU/m L,105 CFU/m L和107 CFU/m L。研究结果可为磁致伸缩生物传感器实际应用时,根据预测的细菌浓度,在保证灵敏度的前提下选择合适尺寸的传感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红河干旱河谷林草地植物根系与砾石特征对土壤优先路径形成的影响,基于染色示踪法在确定研究区样地土壤优先路径的位置及数量的基础上,结合染色区的植物根系与砾石体积含量特征,定量分析二者与优先路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林地优先路径发育水平明显优于荒草地; 不同染色影响半径范围下的优先路径连通性也有所不同,其中荒草地中优先路径连通性从大到小为1~2.5 mm,≤1 mm,2.5~5 mm,5~10 mm,>10 mm; 林地为1~2.5 mm,2.5~5 mm,≤1 mm,5~10 mm,>10 mm; 优先路径数量与土层深度和同一土层内染色半径均呈负相关关系,此外,在同一土层内,优先路径的数量与染色半径也呈负相关关系。(2)林地中染色区的砾石总体积含量与土层深度呈负相关,而荒草地中在20—30 cm土层中增多,其余径级下的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3)两种样地中的根长密度与根重密度都随土层的深度增加和根径增大而单调递减,林地中不同径级下的根长密度都明显高于荒草地;(4)林地中优先路径数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根径范围在≤1 mm的根重密度和径级为5~10 mm的砾石体积含量; 而荒草地样地中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根径在≤1 mm和1~3 mm范围下的根重密度、径级在2~5 mm间的砾石体积含量、根径在1~3 mm范围下的根长密度。因此,样地中砾石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细根更易促进优先路径的形成,二者共同影响着优先路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基于运动学目标函数的插秧机分插机构参数优化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分插机构优化属于多目标、多参数优化问题。该文为了简化与加快参数优化的过程,提高分插机构的优化效率,在原来"试凑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现代目标函数的参数优化方法,即在数学建模的基础上,对分插机构的运动学约束条件进行数字化设计与分析,建立了11个运动学目标函数,求解出目标函数的取值范围分别为:Y1-2 mm,Y290 mm,|Y3|4 mm,40 mmY480 mm,55°Y560°,Y6260 mm,Y730 mm,-10°Y820°,65°Y980°,Y102.5,Y1120 mm。在分插机构辅助分析设计平台中,给定初始参数:椭圆齿轮长半轴a=16.65 mm,椭圆短轴与长轴之比k=0.98,栽植臂相对行星架初始安装角α0=-100°,行星架的初始安装角φ0=24°,行星架拐角δ0=7°,秧针尖点与行星轮转动中心的距离S=176 mm,株距H=150 mm,中心轴的角速度W=200 rad/s。利用目标函数的取值要求进行机构参数优化,得到了满足插秧要求的机构参数:a=22.65 mm,k=0.987,α0=-52°,φ0=27°,δ0=16°,S=181 mm,H=130 mm,W=200 rad/s。经比较分析验证本方法可有效提高分插机构参数优化精度与效率,对其他农业机械参数优化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黔中地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降雨和土壤都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以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中心资料为基础,研究了黔中西秀区三股水小流域的降雨特征及土壤侵蚀的特殊性,结果表明:1降雨等级中,H5mm的降雨次数最多,占78.76%;25mm≤H50mm的降雨量最多,占27.37%;50mm≤H100mm和100mm≤H150mm的产沙量最多,占76.73%;2年内二、三季度降雨量和侵蚀性降雨量、各年降雨量和侵蚀性降雨量均呈双峰曲线,产沙量呈单峰曲线,第四季度降雨量均15mm,且没有侵蚀性降雨和产流产沙;3西秀区三股水小流域的侵蚀性降雨临界值为5mm≤H10mm。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需水定额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气象资料,运用彭曼公式(Penman’s formula)和桑斯维特公式(Thornthwaitfomular)计算并分析晋西黄土区主要造林树种刺槐、油松和苹果林地的潜在蒸散量,结合林种不同林龄的耗水特性系数,计算得出刺槐、油松和苹果生长季(5-10月)的需水定额,并对其年内及不同龄级需水量的变化趋势作了分析。结果显示,刺槐5个龄级的年耗水量:2a生刺槐年耗水量为390.65mm、3a生398.85mm、5a生411.4mm、7a生529.7mm、13a生633.95mm;油松3个龄级段的年耗水量,17~19a生为653.5mm、19~20a生658.7mm、25~28a生655.6mm;苹果2个龄级的年耗水量,4a生为319.9mm、8a生为526.35mm。同时,确定出各龄级树种的月需水量和耗水量的年内变化趋势,为黄土高原抗旱造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荒漠绿洲区临泽小枣及枣农复合系统需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环境下,通过建造2m×2m×2m的封底观测池,利用水量平衡法,研究了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绿洲临泽小枣、春小麦、紫花苜蓿单作及临泽小枣/春小麦、临泽小枣/紫花苜蓿间作复合系统的需水规律。结果表明,内部绿洲和边缘绿洲的临泽小枣从根系开始活动到落叶的需水量分别为497.2mm和859.2mm,春小麦从播种到收获需水量分别为447.9mm和809.9mm,紫花苜蓿从返青到霜降需水量分别为583.7mm和945.7mm,临泽小枣/春小麦复合系统需水量分别为647.7mm和1009.7mm,临泽小枣/紫花苜蓿复合系统需水量分别为980.3mm和1342.3mm。边缘绿洲临泽小枣/春小麦复合系统增加的需水量为枣树需水量的17.5%,小麦需水量的24.7%;临泽小枣/紫花苜蓿复合系统增加的需水量为枣树需水量的56.2%,紫花苜蓿需水量的41.9%。内部绿洲临泽小枣春季(4月25日~5月31日)需水量为84.6mm,夏季(6月1日~8月31日)为351.3mm,秋季(9月1日~10月5日)为61.3mm;7月份需水强度最大,为4.8mm·d-1,6月份次之,为4.3mm·d-1,生长期平均需水强度为3.1mm·d-1。临泽小枣灌溉应保证4个关键水,即花前水、果实膨大水、丰果水和越冬水,灌水定额为1200m3·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