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贵州武陵山区是武陵山脉由东北走向延伸的区域。包括铜仁的大部分地区和遵义的小部分地区,属于中亚热带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为15.8~18.2℃,≥10℃年有效积温5000~5600℃,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1500 mm。另外,受武陵山脉的影响,使背风面(西部)的热量条件比迎风面(东部)要好,因此,该地区适合多种柑橘品种,特别是抗寒能力较强的品种发展。但近年来,贵州武陵山区  相似文献   

2.
近50年黄淮海平原气温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黄淮海平原40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近50a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Mann-Kendall突变特征统计检验方法,分析黄淮海平原地区年平均最高、平均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区域差异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黄淮海平原地区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在时间变化上表现为非对称性升高,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倾向率0.174℃/10a(P<0.01),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倾向率0.399℃/10a(P<0.01),年平均最低气温发生突变年份最早(1989年),其次是平均气温(1991年),年平均最高气温发生突变年份最晚(1993年);(2)年平均最高、平均和最低气温均为2月显著升高的站点最多,冬季最高和最低气温显著升高站点最多,冬季增温较明显,平均最高、平均和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区域分布不尽相同,但均表现为北部增温幅度高于南部;(3)全区域年平均最高、年平均和最低气温由低到高发生突变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有差异,最早发生分别为1981年河北秦皇岛、河南郑州和1974年山东朝阳,最迟发生分别是2002年山东济南、朝阳、河南开封以及江苏盱眙地区,2003年河北廊坊、山东惠民、河南开封和江苏盱眙地区,2003年河北石家庄、唐山和江苏盱眙地区。  相似文献   

3.
近50年来河南最高最低气温的非对称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河南50个气象站点1959-2008年50a的气温资料,分析了河南区域年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1959-2008年河南区域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在时间变化上为非对称性增长,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237℃/10a;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053℃/10a,前者增温幅度约为后者的4.5倍。②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速度在空间分布上多数地区也呈不对称现象,最低气温在河南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周口、漯河部分地区升温快,最高气温在西部的洛阳地区升温较快,而其它地区相对较慢,最终使气温日较差在东部和西北部减小幅度较大。③年平均最高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最低,本世纪以来的8a最高;年平均最低气温在60、70和80年代均较低,本世纪以来的8a最高;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在60年代最大,本世纪以来的8a最小。④年平均最高气温没有明显突变点,年平均最低气温在1997年发生突变,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分别在1974年和1980年前后发生了突变。最高、最低气温变化速度不同以及突变点不一致,最终导致了气温日较差在突变点上的不一致。  相似文献   

4.
在海拔高度相同、距离相近的纤维正常有机土与草毡寒冻雏形土地区,虽然区域气候一致,但二者地温具有显著的分布差异。从不同类型土壤40~80cm层次地温分布特征来看,草毡寒冻雏形土区域地温年平均3.0℃,变化剧烈,年较差大,0℃等值线可延伸至很深处。纤维正常有机土地温年平均1.4℃,变化较为平稳,0℃等值线只延至80~90cm左右。二类型地区地温随深度变化也有很大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韩庆忠  向锋  马力  夏立忠  向琳  王功明 《土壤》2012,44(6):1029-1034
三峡工程对库区气候变化的影响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通过对库首秭归典型区2001-2010年10年期间局地气象因子的连续观测,分析各气象要素的动态变化趋势.根据现有观测资料,三峡库首典型区蓄水前后的温度、降水、气压日照等主要气象因子虽有一定程度年际波动,但未见较大显著变化.与蓄水前相比,秭归典型区在蓄水后年平均气温降低了0.3℃,年均最高气温降低了约0.7℃,年均最低气温升高了约03℃;蓄水后的4月、5月和12月平均气温升幅约为0.8℃~1.0℃,其余月份降幅约为0.4℃~2.0℃;蓄水后,多年平均≥10℃有效积温降低幅度约为116.6℃.10年期间,除极端最高地面温度有一定降低外,平均地面温度、平均最高最低地面温度和极端最低地温均无明显变化;每年4-8月份为雨日最集中时期,10年期间平均降雨量为939.7 mm,其中以2008年的降雨量最高为1 148.7 mm,而2009年降雨量最低为742.8 mm;10年平均年蒸发量为937.0 mm,各年份中5-9月份平均蒸发量为668.5 mm,占年度蒸发量的71.3%;10年期间平均气压有升高趋势,其中2010年平均气压为101.0 kPa,比2001年平均气压升高了约1.2%; 10年期间,日照时数存在波动,但总体有降低趋势,其中2004年日照时数最长达1 384.9 h,2005年日照时数最短为981.8h.  相似文献   

6.
科尔沁沙地奈曼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降水的分布特征和趋势分析对于研究区域水分动态和水资源合理评价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以奈曼旗气象局49a的降水数据分析了该区域降水的变化趋势与特征,结果表明:奈曼地区49a来平均降水量为351.7mm,春季降水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而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逐年减少,夏季降水最多,为年平均降水的68.6%;年降水中以7月的降水量最多,占年降水总量的30.4%;降水量介于300~350mm的年份最多,占28.6%,小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年份占63.3%。年降水300mm以上的概率为67.4%,而大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概率仅为38.8%;降水年际变率较大,变异系数为25.1%,总体趋势是降水逐年减少,有趋于更干旱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使用3 085株树龄大于500年的古香榧的点位信息,基于MaxEnt模型研究香榧在绍兴市的潜在适生区。应用ROC曲线和AUC值对预测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分析各个环境因子对香榧潜在适生区分布的贡献率。结果表明:MaxEnt模型的AUC值为0.945,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可信度;香榧主要分布在绍兴市柯桥区南部、诸暨市东部以及嵊州市西部的会稽山地区,高适生区面积11 790.89 hm~2,中适生区33 296.44 hm~2,低适生区50 419.67 hm~2;影响香榧适生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有4个,其中海拔390~720 m、年平均最低气温-11.4~10.5℃、年平均湿度77.85%~77.95%、年平均最高降水量1 850~1 880 mm的区域最适宜香榧生长。  相似文献   

8.
基于粮食湿热平衡模型的吉林省粮食储藏生态区划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达到粮食安全储藏的目的,该文以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粮食湿热平衡理论与模型融合了温度和相对湿度对粮食储藏的影响,计算出粮食平衡水分(equilibrium moisture content,EMC),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和GIS空间数据分析手段,划定了吉林省粮食储藏生态区域,克服了单因素划分存在的弊端,为粮食储藏安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吉林省粮食储藏区域可划分为3个区:Ⅰ区为中西部平原区,包括白城、长春、四平等地区;Ⅱ区为中东部半山区,包括吉林、辽源、梅河口、通化、白山部分地区等;Ⅲ区为东部山区,包括延边地区、长白等地区。该文分析了各区域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风速、年平均降水量以及年平均日照时数的变化特点,对采用适宜粮食储藏方法提出建议。通过粮食储藏区域划分,提出了不同的生态储粮模式。该研究为加强相应的储粮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华南热带土壤养分含量状态及肥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电源 《土壤学报》1983,20(2):154-166
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红壤、黄壤、赤红壤、砖红壤以及在这些土壤上发育的水稻土.这个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7-25℃之间,≥10℃的年积温为5000—9500℃,其中赤红壤和砖红壤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1℃以上,≥10℃年积温达7100—9500℃之其中赤红壤和砖红壤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1℃以上,≥10℃年积温达7100-9500℃之间,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是我国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木的良好基地,也是发展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的好地方[1,7-9].  相似文献   

10.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陆地植物的净固碳量,对于全球碳估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华北土石山区作为中国林业工程重点区域,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准确估算该地区NPP大小及其变化特征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河南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980-2020年气候数据,利用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Chikugo模型、朱志辉模型及周广胜模型共5种气候生产力模型估算,分析NPP的变化趋势,运用随机森林算法探讨NPP影响因素,并以区域MODIS NPP数据为标准进行评价,以探究适合估算该地区NPP的气候生产力模型。结果表明:(1)华北土石山区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05℃·a-1、0.04℃·a-1、0.05℃·a-1和1.58mm·a-1;年平均太阳辐射和平均相对湿度则呈下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46MJ·m-2·a  相似文献   

11.
黔东南地区近49年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黔东南地区1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9年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和墨西哥帽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黔东南地区近49a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和日照的地理分布及气候特征、年际变化趋势等。结果表明:黔东南地区近49a来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趋势不显著,而平均最低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其上升速率为0.146℃.10a-1;且具有3a、17a和36a的振荡周期特征,同时年平均气温具有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部的等值线呈经向分布的特征。年平均降水量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显著但暴雨日数有显著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具有3a和18a的准周期变化特征,同时呈由东向南、由西向北递减的趋势。年平均相对湿度的线性变化趋势也不显著,但具有3a、8a和11a的振荡周期变化特征。年平均日照时数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其下降速率为25.835h.10a^-1,且具有4a、10a和20a的振荡周期变化特征。黔东南地区近49a来总体上气候向暧干方向发展,同时还具有气温偏高时,降水量就偏少;气温偏低时,降水量就偏多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2.
1实施秸秆还田的必要性 长治地处海河、黄河流域,属北部中纬度地区,自然条件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川各类地形齐备,光、热、水、土、生物等自然资源丰富。年平均降水量为600nm,年平均日照时数在418~2612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7.9~11.7C.无霜期平均在150~160天,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相似文献   

13.
吕玉朝 《土壤》1960,3(5):24-25
德令哈农场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东缘,属于荒漠大陆性气候。海拔在2,800-3,000米之间,年平均降雨量为140毫米左右,50%以上集中在6、7、8三个月,蒸发量为2,230毫米,无霜期60-80天。一年四季气温变化剧烈,年较差在40°-46℃,绝对年较差在80℃左右,夏天日夜温度相差20℃以上,最高达33℃,最低为14℃。  相似文献   

14.
辽宁西部地区光热水资源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辽西地区1960-2009年的气象资料,应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重点分析了近50a来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辽宁西部地区光热水资源的变化趋势,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a来,辽宁西部光照资源下降幅度较大,年日照时数趋势减少406h;年平均气温和年≥0℃积温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年平均气温趋势升高1.7℃,年≥0℃活动积温增加307℃.d;降水呈现出减少趋势,年降水量趋势减少62mm,在年代际尺度上波动显著。对于光照资源丰富的辽西地区来说,日照时数减少还未表现出不利影响;而气温升高、降水减少使该地区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这将对辽西农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对光温水资源变化趋势的研究,旨在提高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认识,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浅论翁牛特旗生态村建设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建设生态村的目的与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农村多属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6℃,年降水量350mm,无霜期为135d,作物一年一熟,土壤为栗褐土,土层深厚,但较贫瘠。有机质含量低,而且天然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多数为贫困农村。但是土地资源丰富,劳力充裕,农业生产巨有较大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松嫩平原地区基准时段(1961−1990年)的观测数据,应用统计方法对模型模拟的未来30a(2021−2050年)温度、降水、辐射的逐日数据进行偏差订正,同时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法计算≥10℃积温,分析研究区域相对于基准时段,未来30a农业气候资源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RCP4.5和RCP8.5两种排放情景下,未来30a松嫩平原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在4~8℃,较基准时段升高2.5~2.8℃,且北部地区的增温幅度大于南部地区;此外,大部分地区≥10℃积温介于3000~3700℃·d,两种情景下分别增加500~550℃·d和600~670℃·d,其中南部部分地区增幅超过670℃·d;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60~580mm,增量为50~90mm不等,降水增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南多北少,其中南部地区增量超过90mm,而北部地区年增量则不足50mm,两种情景在相同区域的降水增量表现为RCP4.5多于RCP8.5;相较于基准时段,年辐射量减少85~100MJ·m−2,生长季内辐射量减少10~40MJ·m−2,变化趋势均不明显。综上所述,未来松嫩平原地区农业气候资源表现为整体提升趋势,农作物可种植期相对延长,因此,应适当种植生育期更长的作物,避免因未来气温升高,造成现有作物生育期缩短,导致产量降低的情况发生;同时研究结果对调整种植结构、改变种植措施和选育作物品种等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7.
桃源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降雨量1447.9mm,无霜期285天.9月中旬至次年5月中旬油菜生产期总积温3422.1℃.是冬性和半冬性油菜生产的适宜区域。油菜是桃源县第二大种植作物.是全县冬季农业开发的支柱产业。近几年.为切实贯彻农业部《振兴油料生产计划工作方案》,按照农业部油菜高产创建活动要求,2008~2011年.全县每年创建农业部和省农业厅油菜万亩高产创建项目实施区.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现象不但对生态环境,而且对农业气象要素的分布都产生影响。应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在分辨率为20km×20km条件下,通过石漠化(2000年)和非石漠化2组模拟数值实验,检验了石漠化对农业气象要素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漠化引起了该地区农业气象要素空间分布变化。(1)石漠化区域及周边大部分地区的月降水量减少了20~80mm,小部分地区增加,降水的变率加大;(2)部分地区的地面温度上升。在不同的季节,上升的幅度不同,其中春、秋两季的温度增加较为明显,为0.2~2.0℃;(3)在非汛期,石漠化区域地面相对湿度下降2%~8%,但在雨季,石漠化对相对湿度的影响不明显;(4)石漠化区域的总蒸散量略有下降。在夏季,石漠化使该区域的地面蒸发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正> 昕水河流域是山西省临汾地区西山最大的入黄一级支流,面积4326km~2,占临汾西山地区总面积的42%。统计该流域葛口水文站1955~1989年径流泥沙资料,可知1973~1989年的17年,水沙变化较大,年平均径流量、输沙量分别比1955~1972年减少了39.6%和54.8%。特别是1981~1989年,年平均径流量减少了47.8%,输沙量减少70.8%。本文拟对该流域的水沙变化原因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基于MODIS-NDVI的甘肃河东地区植被覆盖度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亚  张勃  靳自宝 《水土保持研究》2013,20(1):112-115,307
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河东地区2000 2010年的植被覆盖度,并在像元尺度上分析河东地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河东地区平均植被覆盖度为50.93%,其中,甘南高原覆盖度最高,河东北部最低,植被覆盖度由南向北递减;研究时段内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大于60%(优等)的区域占23.06%,且90.49%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以河东中部植被覆盖度增加速度最快,为33.68%.从空间尺度上来看,降水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而从时间尺度上,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可能是植树造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