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以摄像扫描的方法,摄取木段旋转时不同角度的图像,利用木段图像建立木段的三维数字轮廓。采用近红外线作光源使采集到的图像清晰度高,且木段图像与背景的界限明显,能够适应加工现场光照情况并加快了图像处理速度。开发出的软件能实现木段轮廓数字化,获得木段最佳定心位置。结合国内单板生产企业状况,提出集中进行木段定心处理的方法。此法以低投资实现最佳定心,可提高旋切单板得率,适用于国内的中小企业,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木段端面摄像定心机利用摄像法实现了大径木段端面定心。以摄像机摄取木段两端面的近红外图像,将图像输入电脑,可以采用2种操作:一是用软件处理获得端面最佳定心点;二是可以在木段图像上叠加多个同心圆,辅助人工确定木段定心点。该设备是光环定心的升级换代产品,投资低,可以保证单板得率。经过企业数年应用,证明该机是一种实用产品。  相似文献   

3.
针对原木在确定最佳旋切回转中心时,需要识别原木横断面外形几何尺寸而研究、设计了采用计算机控制的激光扫描检测系统,对原木进行动态测试、数据转换及图形显示。其方法是沿木段长度方向均匀设置5~7个激光传感器,当木段旋转时,起动激光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每隔15°扫描一个点,在各横断面圆周上共采集24个点的数据,由计算机计算出每个角度上原木表面到中心轴的距离,并对这些数据通过坐标变换,在计算机上绘制出原木横断面几何图型。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的综合测量精度达到±1mm。  相似文献   

4.
旋切原木六点定心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单板旋切中 ,选择最佳的定心点是旋切优化的最关键技术。本文在原木三、四点定心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旋切原木六点定心理论。该理论是在原木的任意截面上取 6个点 ,由这 6个点回归出原木内包络圆柱的最佳圆心轴线 ,为高精度原木定心机的数控化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 ,提高原木的定心精度和单板的出材率及成品单板的合格率。使原木的定心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汤晓华 《林业科技》2002,27(4):38-42
在旋切智能上木定心机器人实验台的定心作业过程中 ,定心数据采集主要包括原木四个截面、两种方式的定心处理 ,其中原木两端面的定心数据采集采用计算机视频检测方法。本文依据旋切原木六点定心理论 ,建立了原木端面视频数据采集的数学模型 ,满足了两端面的定心精度要求 ,同时分析了该理论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6.
原木端面面积的自动检测是实现原木材积自动化操作的关键步骤。采用数字图像处理的方法,通过灰度变换、中值滤波、边缘增强、二值化和轮廓跟踪等技术处理,实现对原木端面面积的自动检测。试验证明,采用以上方法和技术处理可获得较准确的原木端面面积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利用光学三维测量技术中的位相测量轮廓技术和图像拼接技术得到原木完整三维轮廓点云数据的原理和方法,并介绍运用Image ware软件进行原木的三维轮廓重建.该方法具有非接触性、快速高效、分辨率高且易于实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世界原木定心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原木定心技术在木材加工生产中广泛应用。精确定心,对提高木材利用率及经济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在分析现有定心技术的基础上,综合世界森林资源短缺及科学技术进步情况,提出原木定心技术向采用计算机扫描控制、提高精度、效益和效率方面发展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采用计算执法对原木进行自动定心实验的研究结果,并与机械定心法的精度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采用计算机法定心得出的最大内接圆半径比机械定心法平均大1.5mm.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采用计算机法定心可以显著提高单极旋切的出材率。  相似文献   

10.
基于CT扫描的计算机模拟薄木刨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CT扫描和计算机模拟技术,本文介绍了一种制定原木截断和木方锯剖方案的方法。通过扫描获得原木内部结构的相关信息、图象处理和三维重建,在计算机上进行原木模拟刨切加工,并在屏幕上显示虚拟刨切薄木的图象。可对同一木段进行多方案的重复加工,通过对显示图象的比较分析,制定出优化加工方案。  相似文献   

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为林火监测提供新的计算模式。大量部署在监测区域中的传感器节点,可以通过自组织的方式形成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对监测区域信息的感知,其中目标的定位技术已成为目前研究热点之一。由于受环境、硬件故障和障碍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感器节点所采集的数据传输过程中易产生较大误差,形成错误数据,从而对定位造成严重影响。尽管有众多定位算法和模型,但针对联合拓扑结构实现定位的研究还较罕见,针对此问题,利用网络(几何)拓扑结构信息,提出一种用局部信息刻画全局分布密度信息的定位模型。  相似文献   

12.
毛竹竹材由于富含淀粉和糖,在适宜的条件下极易受到以此为食的各种霉菌的侵害,给竹材加工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必须进行竹材的防霉保护。传统的化学药剂浸渍竹材,虽然防霉效果优异,但因其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或重金属成分,长期使用会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而利用生物酶进行竹材的防霉处理,不但简便高效,而且绿色无毒。在研究过程中采用7种不同酶量的淀粉酶溶液来处理竹材样品,同时对比了最适加酶量下3种不同处理时间和3种不同处理温度对竹材样品防霉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淀粉酶处理液中酶量的增加,竹材样品的淀粉和还原糖含量下降明显;淀粉酶处理液的处理时间对降低竹材淀粉和还原糖含量起到关键作用,适当延长竹材的酶处理时间有益于降低竹材的淀粉和还原糖含量;适合的淀粉酶处理温度能提高淀粉酶水解效率,降低竹材淀粉和还原糖含量。在竹材的防霉试验中,经淀粉酶溶液处理过的竹材,对3种霉菌(黑曲霉、桔青霉和绿色木霉)均有很好的抗霉效果;随着淀粉酶处理液酶量和处理时间的增加,竹材的防霉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结果表明,最佳淀粉酶处理工艺为:酶量120 U/mL,酶处理时间36 h,酶处理温度95℃。研究结果可为竹材的防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The distributions of boron in Japanese cedar (Cryptomeria japonica D. Don) sapwood blocks treated with aqueous or methanolic boric acid [B(OH)3] solutions were explored through Raman spectroscopy and prompt gamma-ray analysis (PGA). B(OH)3 was the sole boron species observed in Raman spectra of the wood blocks treated with either solution. Plots of weight gain of the treated wood blocks versus boron concentration in treatment solutions were found to be linea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ethanolic solution makes it possible to impregnate wood with much larger amounts of boron than the aqueous solution. PGA confirmed that B(OH)3 was highly enriched near the end grains of the treated wood blocks. Raman measurements suggested that boron content in the bulk of the wood block is not as large as expected from the weight gain of the treated wood blocks when an ordinary air-drying method is us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aqueous solution impregnates the cell walls of wood with boron more easily than the methanolic solution. Part of this report was presented at the 55th (Kyoto, March 2005) and 56th (Akita, August 2006) Annual Meetings of the Japan Wood Research Society. This article follows the previous rapid communication “Analysis of boron in wood treated with boric acid solutions using Doppler broadening method of prompt gamma-rays.” J Wood Sci (2006) 52:279–281  相似文献   

14.
As a light coloured and relatively hard species of wood, birch is much in demand for wooden floors in Scandinavia. The problem with birch wood is that it easily becomes discoloured during conventional drying. Visual sorting by colour is impossible before the boards are processed into parquet blocks because the discolouration, except for yellowing of the surface, occurs inside the board. In addition to discolouration, harmful deformations occur in birch boards during drying. Colour changes and deformations were compared in birch parquet boards dried according to three different schedules. Received 16 April 1999  相似文献   

15.
Behaviour in vitro of Sparassis crispa Wulf. ex. Fr. and Sparassis laminosa Fr . Sparassis crispa and S. laminosa are described in culture following the method used by Nobles. S. crispa is a very active wood destroying fungus in blocks of Douglas fir (sapwood and heartwood) in laboratory tests. The cauliflower-like fructifications are easily produced on malt-agar and could be produced on a large scale.  相似文献   

16.
基于ZigBee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节点错位布置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参考节点错位布置的方法,采用基于ZigBee技术的矿井人员定位系统,将参考节点交错布置在矿井的两侧,从井下人员携带的移动节点获取参考节点的RSSI信号,通过定位算法得到井下移动人员的位置。分析了ZigBee技术的矿井人员定位系统的组成,给出了参考节点错位布置的方法,通过了定位仿真实验,结果得到了井下目标的定位及其误差,基于错位布置参考节点的定位系统将节约定位系统的成本。  相似文献   

17.
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是对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典型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地段建立长期定位观测设施,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生物生产力、养分循环、水循环和能量平衡等在自然状态或人为干扰下的变化过程进行长期连续观测,以阐明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演替的内在机制。单个站点的长期定位观测、实验和研究往往具有其局限性,难以揭示更普遍性的规律。多站联合,从站到网的模式成为生态定位观测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70年代,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网络化、全球化迅速发展。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是开展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的重要平台,为全球环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为全面了解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的发展现状,本文从发展情况、取得成果等方面重点介绍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的三个主要网络: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CTERN)、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并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森林公园旅游性质的定位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旅游地的性质定位是一项在旅游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对湖南省31个森林公园性质定位现状的归纳研究,指出了在性质定位中存在“依据不充分、内容不规范、功能过于宽泛”等问题,并分析了定位不当的主要原因。对此相应提出了以“规范、科学、特色、协调”为核心的森林公园性质定位建议。  相似文献   

19.
建立某柴油发动机机体有限元实体模型,并应用ANSYS软件对该型号柴油发动机机体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得到机体前10阶振型,根据前4阶振型特点设计相应的结构动态特性试验测试方案进行机体的动态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试验值和有限元分析值能够很好吻合,有限元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采用的计算方案能合理地反映机体振动,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丽萍  许大为 《绿色科技》2020,(5):31-32,37
指出了历史文化街区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是人类历史文化遗迹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历史文化街区的街道景观是街道展示景观的主要载体,通过对街道界面景观要素的提取、归纳与总结,得出街道界面景观要素由底界面、侧界面以及顶界面三大核心要素组成,并将其应用到鱼山历史文化街区街道景观内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保护策略。旨在进一步了解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界面景观要素构成,为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保护提供更加清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